第732章 從變法開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家與國家的相處就是在做買賣,追求的無不是利益。
所以,商戰怎麽玩?
虛假的商戰是使用資本博弈。
真正的商戰就是從肉體消滅對手。
掌舵國家就是領導一個利益集團,無法給利益集團謀福利,一定是要遭到反噬的。
新一次的大朝會,樓令確認了明年需要做的事情。
“必須再次重創楚國,使之不敢北望。隻要楚國膽寒,諸位便可休養兩年。”樓令重申這個方針。
楚國是晉國的勁敵,也是為數不多對晉國不依不饒反複挑戰的對手。
跟楚國交戰這種事情,晉國的貴族早就成為一種習慣,尤其是有了艱難階段依舊出兵的多次例子,一眾家族盡管不是多麽樂意出戰,沒有出現樓令說完就怨聲盈路的情況。
晉國跟楚國實在是較量太久了,互相之間的征戰早就習慣。
正是因為持續了太久的競爭關係,互相之間的觀念很難短時間內出現改變,看到對方再一次挑釁,幾乎是本能那般便會炸毛。
所以,要是打其他的國家,晉國的眾人在民生凋敝下會抗拒,打楚國則是咬著牙出兵。
邯鄲旃率先表態,表示一定在戰場上痛擊楚軍。
隨後便是其他早就答應會南下的卿大夫,他們給出了比較積極的迴應。
魏氏是非卿位家族中第一個表態的家族,一樣表示會再次痛擊楚軍。
現階段,邯鄲氏與魏氏處在競爭狀態,狀況已經被好多家族所知曉。他們所不明白的地方是,其他卿位家族怎麽會無動於衷。
當然,那不是他們該關心的事情,頂多就是害怕被濺的一身血,選擇離兩個家族遠遠的。
朝會上,樓令對楚國的出兵規模做出猜測,認為大概會在六萬到八萬之間。
“應當是這般吧?楚國連續遭遇四次重創,很難再動輒出動十餘萬或更多了。”中行偃對樓令的猜測進行肯定。
士匄問了關鍵的問題:“我們應當出動多少兵力呢?”
樓令立刻說道:“穩妥起見,先出動下軍;中軍佐、上軍佐、新軍佐各自準備一個‘師’,再由其他家族合力準備兩個‘師’,一共一個滿編軍團作為預備力量。”
鄭地那邊會優先動員,不是成建製地集中起來野戰,根據駐守城池的需要進行分兵,需要動員出不少於四萬部隊的規模。
那麽,前期就是由鄭地的貴族率軍抵禦楚軍,看看楚軍主要攻打哪一座城池,隨後下軍前往與之交戰。
因為楚軍是攻城的狀況,屆時從本土的下軍一到,晉軍就是對楚軍形成內外夾擊的局麵。
要是楚軍在晉國下軍抵達之前從城池邊上撤走,後續兩軍進行純粹的野戰。
無論戰況順不順利,不變的情況就是事先集結待命的後備力量,也就是由多名軍佐和其他貴族組成的混編軍團,他們都將在交戰開始後的一個月內參戰。
樓令的布置並不複雜,沒有什麽太難以搞懂的地方。
整體的部署隻是在框架上指明了方向,具體怎麽操作肯定是交戰指揮官去判定了。
因為計劃很簡單的關係,所以真正困難的地方,其實就是前線指揮官怎麽來靈機應變。
晉國不缺可以帶兵打正麵交戰的將校,尋常情況即便是出錯,不至於搞出全軍覆沒這種事情。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樓令甚至安排了一個混編軍團作為後備役力量。
這樣一來,即便是楚國的出兵數量遠遠超出預估,晉軍不至於會出現被楚軍數量碾壓的情況。
若是楚國的出兵數量與事先預估相符,晉國本土出動兩個滿編軍團,加上鄭地貴族的四萬部隊,合起來就是十一萬大軍,恃強淩弱會打得很舒服。
當然,樓令在大朝會上隻是講出籠統的安排,可不會將要做什麽戰略部署講清楚。
當前沒有保密意識,多的是人會拿在大朝會上的見聞到處說,一旦在大朝會進行什麽議題,很快就會鬧得人盡皆知了。
大朝會的主要議題是應對楚國的反撲,其餘就是解決各個家族的糾紛,該弄死的弄死,該各打五十大板的就打。
所謂的弄死是晉君周收迴爵位與封地,並不是真的殺了。
剛剛成為中軍將的樓令正是需要立威的時候,一下子拿出收迴和降低二十六名貴族爵位的名單。
要不是後麵樓令又給了名單上二十個家族重新複起的機會,參與朝會的人就要炸鍋了。
沒有“殺雞儆猴”這個成語的時代,大概的意思總是會懂得的。在接下來將減少眾貴族偷雞耍滑的僥幸心理。
大朝會結束。
按照慣例就是晉君周與卿大夫到其它地方舉行小朝會。
相同的地點,之前講過相似的話題,開始的氣氛算是很不錯。
會議的氣氛在樓令提出一個新議題之後,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關於每一個家族納賦披甲的人多少,於欒書執政便已經有過討論,在郤武子執政時期進行了一部分的落實。”樓令拋出這個話題。
欒書有弑君之罪,更是死於卿大夫的絞殺,沒有獲得諡號。
未能獲得諡號,欒書的一些功績也就被無視掉,很多成果變成歸於樓令名下。
那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開頭,有了這麽一個例子,後麵已經會越變越糟糕,不再存在真正的史實,逐漸走向成王敗寇的格局。
郤氏深恨欒書,自然不會去肯定欒書的一些功績。
可是,欒書執政時期,他在晉文公對晉國展開變革之後,再一次進行了改革,晉國有現如今的強盛,離不開欒書的一些主張。
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欒書對軍隊編製進行大舉的擴編,從《周禮》製度下的一個軍團一萬兩千五百人,擴增到三萬七千五百人。這極大挖掘了晉國的戰爭潛力,也讓晉軍對上除了楚國之外的國家,參戰人員形成數量上的優勢。
要說晉國憑什麽能夠稱霸兩百年之久,其中一百五十年以上真就是源於欒書當政時期的改革。
原曆史上,欒書是借力郤氏和荀氏完成了軍隊擴編的改革,沒有涉及到軍法方麵的修改和刪減、增加。
在有樓令的這個時空,晉國得到了史詩級別的加強,硬件和軟件形成相比匹配,一再在國戰上取得輝煌勝利屬於是理所應當。
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晉國高層未必說就此喜歡上了改革,麵對新的變化在接受度上卻會是極高。
樓令拋出各個家族納賦披甲人員的數量,不少人聽得挑了挑眉頭。
有批量製作甲胄能力的家族不獨樓氏,隻是樓氏生產的甲胄質量最好,尤其是價格方麵對於晉國內部來說很友好。
不少人會懷疑樓令是不是要假公濟私,增加納賦披甲之士數量,方便樓氏獲取更多的進項。
有那種懷疑的人,他們在對視的時候出現了會心一笑。
手中有權把權使,對於他們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隻要不是幹得太過分,有一定的容忍量。
為什麽會那樣?因為他們或後裔都有可能坐上中軍將的位置,風水輪流轉,誰都有任性的機會。
在這種事實之下,不是那麽過分去阻止?結不結仇另外說,子孫後代也會被阻擊。
“中軍將要增加披甲之士的數量,具體的數量,以及對防具種類的要求呢?”晉君周很關心這一件事情。
大家族比誰都渴望增加披甲之士的數量,他們也比較有條件拿出相應的資源。
在此前,幾個卿位家族不是不想從樓氏獲得更多的甲胄,單純就是樓氏無法滿足他們所需要的數量。
現在樓令提出增加披甲之士的數量,是不是意味著樓氏在甲胄的產能得到提升了呢?
“我們需要兩千套,有現貨?”郤至直接詢問。
樓令頷首道:“有。我會安排隊伍運過去。”
郤至簡單點頭。
怎麽沒有問價錢,以及怎麽付賬?
以樓氏和郤氏的交情,再加上兩個家族深度捆綁,真的不至於在這種時候互相挖坑。
“我要七百套。”中行偃立刻跟上。
隨後便是其他人,以郤氏提出來的數量最多,次之是範氏的一千八百套,邯鄲氏和智氏最少。
那是郤氏和範氏都手握優良產糧地的底氣。
而邯鄲氏和智氏隻提出要三百套,可能是積累不夠,更加可以是不想引來過度的關注。
在智罃單獨采購的那一會,無疑就是讓其餘人多看了他和中行偃幾眼。
同為荀氏,分別采購?問題大得很啊!
那個時候,樓令不理解智罃為什麽表現得那麽不理智。
想要?哪怕是賒賬,智罃不能私底下來找樓令談嗎?非得在這種場合講出來,等於直接表達出與中行偃的不和。
小宗之主跟大宗之主不合,在一些場麵上直接表現出來,基本上就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中行偃臉色極度難看,到了發作的邊緣。
而智罃看上去沒有任何的所謂。
樓令特別觀察了一下士匄,發現士匄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模樣,不免覺得不對勁。
範氏與荀氏是盟友關係,一旦荀氏發生內亂,怎麽可能會不影響到範氏呢。
具體是什麽情況,樓令會在後麵持續關注,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在自己辦公期間受到影響。
樓令原本是坐著講話,變成站起來,還特別在中行偃和智罃周邊來迴踱步,警告意味相當濃。
剛才的話題被采購所打斷。
樓令重新撿起關於增加披甲之士的話題,講了一下為什麽要增加。
在製作防具的產能方麵,樓氏確確實實是做了。
隻不過,隻要樓氏不提價就會顯得很良心。
增加各個家族納賦人員的披甲數量,對於國家一定是一件好事,對於各個家族來講則是不一定。
並不是所有家族都富有,能夠承擔起采買防具的花費。
而對於卿位家族來說,各種資源渠道和人口基數擺在那裏,隻要持有的軍備數量增多就是在實力上得到極大提升。
不管是卿位家族或其他家族,他們也不是非得向樓氏買不可。能夠製作出合格的防具,完全可以自行生產啊。
增加納賦人員的披甲數量,議題很順溜得到通過。
還有下一個話題,並且這個話題才是真正的重量級。
“君上,諸位同僚。”樓令沒有迴去坐下,慎重招唿又環顧眾人一圈,說道:“我們所將麵對的必然是大爭之世,萬不可守舊不變。”
因為樓令沒有事先跟誰通過氣的關係,搞得他們困惑到底又要變什麽。
“首先,國要有法。”樓令稍微講解一下自己認為的法是什麽,再總結道:“有律法可以遵循,國中將減少內耗。”
律法啊?這個範氏熟得很。
士匄非常讚同地說道:“我祖蒍在獻公時期便已經提倡過了。”
當時的卿大夫在故去後還沒有定諡號的玩法,士蒍也就沒有諡號。
確實!
士蒍在晉獻公時期就寫了一部關於律法的書,稱為《士蒍之法》。他也因此以“士”為氏。
後來範氏出現了不少法學家,如範武子(士會)也寫了一部律法的書,稱為《士會之書》。
到了士匄這一代,他一樣在寫書,隻是還沒有完成著作。
這個以“士(法官)”為氏的家族,研究律法才是本職,其它都算是兼職。
隻是卿大夫的地位特殊,範氏也一直在追逐利益,世人快忘記他們原來是專注於研究律法的一個家族了。
樓令是要幹什麽?他要在晉國執行一次變法!
當前的刑罰非常變態,動輒就是殘害的人身體,很多罪責不是剁手剁腳就是朝著五官而去,更多的刑罰跟剁掉手指和腳趾有關。
不將犯罪的人殺掉,朝著五官而去殘害了身體又侮辱性極強。
動輒對四肢進行殘害,人沒有死掉,進行生產的難度增加了。
樓令首先要改的就是針對剁手、剁腳、剁手指、剁腳趾等等傷害肢體影響生產的刑罰。
不是說要將本來犯罪的刑法取消掉,主要是不再以殘忍肢體影響生產為主。
處罰可以有很多種方式,犯了罪的人變成刑徒,參與各種勞動,執行勞改措施,不好嗎?
這個也是秦國一統之後,始皇帝進行的律法更改套路。
也就是,始皇帝完成一統之前,秦國又再一次進行了變法,摒棄掉了諸多的肉刑,變更為勞動改造,隻是律法的嚴苛性質依舊沒變。
那也是秦帝國的刑徒能夠多達數十萬的原因。
當今的列國,哪一個國家都有著非常多的肉刑,晉國實際上並不顯得特殊。
其實晉國比其他國家顯得更為文明,起碼已經大肆放棄人殉。
是的,春秋時代還在大肆用活人殉葬!
最為恐怖的是自稱“君子之國”和“禮儀之邦”的魯國,達官貴人死了之後,沒有一兒半女的寵姬一概殉葬,連帶伺候自己的嬖人、侍者一樣陪葬,更會挑選一定數量的奴隸一塊埋於地下。
號稱“君子之國”嗎?他們自己標榜的。
至於說“禮儀之邦”的話,魯國執行的是宗周的玩法,以宗周規定的禮儀來定義,他們在春秋時期確實是禮儀之邦,
晉國在什麽時候摒棄掉大肆使用活人殉葬已經不可追尋,反正就是意識到勞動力的重要性,漸漸沒有了殉葬的習俗。
“摒棄肉刑?”士匄有很大的疑問:“那法還有威懾力嗎?”
範氏之主士匄當然有資格對樓令的建議提出質疑了。
樓令知道律法需要擁有威懾力,說道:“不是律法的執行者,非國戰場合,殺人償命乃是天理。其餘可以根據犯罪的程度來作為區分,例如不觸及抵死的罪責,以犯罪程度送往各種勞作場合。”
後麵,樓令講了非常多,眾人逐漸聽懂的同時,範氏叔侄頻頻用眼神交換意見。
在樓令擔任司馬並著作《司馬令》一書之後,範氏哪裏不知道樓令在律法上的造詣呢。
所以,範氏叔侄對樓令熟知律法一點都不意外,納悶的事情是樓令已經在挑戰範氏的專業。
這種挑戰對範氏來說很麻煩。
不是出於物質上的利益而挑戰,無法使用武力鎮壓,自然是在專業領域上互相競爭了。
畢竟,範氏一開始也不是法官家族,他們是在知識上領先於其他人,才漸漸把控住了晉國“立法權”的權柄。
麵對知識上的競爭,即便是範氏對上其餘的小家族,使用武力隻會顯示出心虛,讓人知道範氏玩不起。他們的最佳做法是用知識去擊敗,才能夠保住權威性。
到了範氏認為無法用知識取勝的時候?他們肯定就管不了那麽多。
士匄和士魴不得不思考,要不要阻擊樓令的提議。
那跟樓令的主張是好是壞無關,隻跟誰把控律法的製定有關。
隻是吧?範氏要怎麽阻擊呢。
比拚知識?
樓令寫出的《司馬令》一書成了晉國軍隊的軍法,逐漸被列國使用“拿來主義”現搬現用。
在晉國,軍法的分量要超過禮治。
因此,哪怕晉國在禮治上仍然使用範氏製定的那一套,實際上範氏的權威已經被動搖了。
那麽,範氏對樓氏動武?
要是可以動武的話,範氏不會忍到今天。
之前是有欒書壓著範氏。
後來是範氏對郤氏發怵。
現在則是範氏不認為打得過樓氏。
比知識和武力,範氏沒有勝算,叔侄倆開始犯愁了。
“我希望範氏之主可以跟我聯名,築一座鼎,銘刻上主要目錄,公示於天下人。”樓令說道。
什麽意思?
起碼在春秋時期,鼎的神聖性沒有降低。
築鼎又進行銘刻則是在上古已經確認的事情,一般被用來記錄重大事件,方便傳予後人知曉。
而在春秋時代,製定律法可不會藏起來,等有人犯法了再作為依據來進行處罰。
春秋時代出現新的律法,一定是經過公示,既是讓世人知道出台了新的律法,也是給予世人進行質疑的機會。
公示過的法才是法。
沒有人質疑,或質疑了被說服,肯定是通過並執行了。
曆史上,士匄在完成《士匄刑書》後,他以中軍將的身份在晉國進行變法,確認了晉國從“禮治”轉為“法治”的新起點。到後麵的戰國時代,乃至於大一統王朝到現代,華夏大地還在執行士匄製定的一些法律。
“我?我們一起?”士匄先震驚,隨後變得歡喜。
能夠寫出《司馬令》一書的樓令,他當然有資格挑戰範氏在律法製定上的權威。
剛才樓令也說得很仔細和清楚,更改那些殘害肢體的刑罰,主要是保證勞動力的數量,對國家或家族都有好處。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晉國已經確認了對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國策,出台一部新的律法,可以視作走向了跟宗周“禮治”不同的道路。
從實際的角度出發,範氏硬要阻止,無疑是在阻礙大家一塊進步。
什麽進步?晉國公室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新天子會進行新一輪的分封,不出意外卿大夫都會變成一國之主啊。
“自然是我們一起。”樓令說道。
士匄矜持地點了點頭,說道:“匄沒有意見。”
範氏在律法專業仍舊受到挑戰,隻是有了這一次合作,可以視作是一種良性競爭了。
其實,樓令無意從範氏奪過“律法世家”的名頭,更沒有想過要成為唯一的製定律法專業戶。
知識的競爭層麵之上,打壓是永遠打壓不完的。
再者說了,樓令需要維穩整個國家,才有可能完成預定的大目標,團結每一個有實力的家族都顯得很有必要。
在接下來,變成樓令與士匄探討還有什麽能改的律法沒有。
隨著兩人的討論,漸漸涉及到更廣的層麵,包括但不限製於廣開言路以及土地、征召群體,等等很多方麵。
涉及到了那麽多,不管懂不懂的人,他們可不能繼續當聽眾,一定要展現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晉君周和其他卿大夫也加入討論之中。
樓令對晉國律法的改動不是臨時起意。
士匄作為範氏之主早在研究。
他們掌握了討論的主要話語權。
其他人無法主動進攻,能做的事情就是盡力辨識新的改動會不會傷害自己的利益,稍微有所察覺立刻展開防禦。
討論變得越來越激烈,碰上了無法互相妥協的地方,爭吵起來屬於正常。
願意討論?那無疑是最好的事情。
樓令一開始還在擔心守舊派力量過於強大呢。
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強如晉國都在追尋走上更強的道路,其他國家跟不跟呢?
所以,商戰怎麽玩?
虛假的商戰是使用資本博弈。
真正的商戰就是從肉體消滅對手。
掌舵國家就是領導一個利益集團,無法給利益集團謀福利,一定是要遭到反噬的。
新一次的大朝會,樓令確認了明年需要做的事情。
“必須再次重創楚國,使之不敢北望。隻要楚國膽寒,諸位便可休養兩年。”樓令重申這個方針。
楚國是晉國的勁敵,也是為數不多對晉國不依不饒反複挑戰的對手。
跟楚國交戰這種事情,晉國的貴族早就成為一種習慣,尤其是有了艱難階段依舊出兵的多次例子,一眾家族盡管不是多麽樂意出戰,沒有出現樓令說完就怨聲盈路的情況。
晉國跟楚國實在是較量太久了,互相之間的征戰早就習慣。
正是因為持續了太久的競爭關係,互相之間的觀念很難短時間內出現改變,看到對方再一次挑釁,幾乎是本能那般便會炸毛。
所以,要是打其他的國家,晉國的眾人在民生凋敝下會抗拒,打楚國則是咬著牙出兵。
邯鄲旃率先表態,表示一定在戰場上痛擊楚軍。
隨後便是其他早就答應會南下的卿大夫,他們給出了比較積極的迴應。
魏氏是非卿位家族中第一個表態的家族,一樣表示會再次痛擊楚軍。
現階段,邯鄲氏與魏氏處在競爭狀態,狀況已經被好多家族所知曉。他們所不明白的地方是,其他卿位家族怎麽會無動於衷。
當然,那不是他們該關心的事情,頂多就是害怕被濺的一身血,選擇離兩個家族遠遠的。
朝會上,樓令對楚國的出兵規模做出猜測,認為大概會在六萬到八萬之間。
“應當是這般吧?楚國連續遭遇四次重創,很難再動輒出動十餘萬或更多了。”中行偃對樓令的猜測進行肯定。
士匄問了關鍵的問題:“我們應當出動多少兵力呢?”
樓令立刻說道:“穩妥起見,先出動下軍;中軍佐、上軍佐、新軍佐各自準備一個‘師’,再由其他家族合力準備兩個‘師’,一共一個滿編軍團作為預備力量。”
鄭地那邊會優先動員,不是成建製地集中起來野戰,根據駐守城池的需要進行分兵,需要動員出不少於四萬部隊的規模。
那麽,前期就是由鄭地的貴族率軍抵禦楚軍,看看楚軍主要攻打哪一座城池,隨後下軍前往與之交戰。
因為楚軍是攻城的狀況,屆時從本土的下軍一到,晉軍就是對楚軍形成內外夾擊的局麵。
要是楚軍在晉國下軍抵達之前從城池邊上撤走,後續兩軍進行純粹的野戰。
無論戰況順不順利,不變的情況就是事先集結待命的後備力量,也就是由多名軍佐和其他貴族組成的混編軍團,他們都將在交戰開始後的一個月內參戰。
樓令的布置並不複雜,沒有什麽太難以搞懂的地方。
整體的部署隻是在框架上指明了方向,具體怎麽操作肯定是交戰指揮官去判定了。
因為計劃很簡單的關係,所以真正困難的地方,其實就是前線指揮官怎麽來靈機應變。
晉國不缺可以帶兵打正麵交戰的將校,尋常情況即便是出錯,不至於搞出全軍覆沒這種事情。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樓令甚至安排了一個混編軍團作為後備役力量。
這樣一來,即便是楚國的出兵數量遠遠超出預估,晉軍不至於會出現被楚軍數量碾壓的情況。
若是楚國的出兵數量與事先預估相符,晉國本土出動兩個滿編軍團,加上鄭地貴族的四萬部隊,合起來就是十一萬大軍,恃強淩弱會打得很舒服。
當然,樓令在大朝會上隻是講出籠統的安排,可不會將要做什麽戰略部署講清楚。
當前沒有保密意識,多的是人會拿在大朝會上的見聞到處說,一旦在大朝會進行什麽議題,很快就會鬧得人盡皆知了。
大朝會的主要議題是應對楚國的反撲,其餘就是解決各個家族的糾紛,該弄死的弄死,該各打五十大板的就打。
所謂的弄死是晉君周收迴爵位與封地,並不是真的殺了。
剛剛成為中軍將的樓令正是需要立威的時候,一下子拿出收迴和降低二十六名貴族爵位的名單。
要不是後麵樓令又給了名單上二十個家族重新複起的機會,參與朝會的人就要炸鍋了。
沒有“殺雞儆猴”這個成語的時代,大概的意思總是會懂得的。在接下來將減少眾貴族偷雞耍滑的僥幸心理。
大朝會結束。
按照慣例就是晉君周與卿大夫到其它地方舉行小朝會。
相同的地點,之前講過相似的話題,開始的氣氛算是很不錯。
會議的氣氛在樓令提出一個新議題之後,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關於每一個家族納賦披甲的人多少,於欒書執政便已經有過討論,在郤武子執政時期進行了一部分的落實。”樓令拋出這個話題。
欒書有弑君之罪,更是死於卿大夫的絞殺,沒有獲得諡號。
未能獲得諡號,欒書的一些功績也就被無視掉,很多成果變成歸於樓令名下。
那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開頭,有了這麽一個例子,後麵已經會越變越糟糕,不再存在真正的史實,逐漸走向成王敗寇的格局。
郤氏深恨欒書,自然不會去肯定欒書的一些功績。
可是,欒書執政時期,他在晉文公對晉國展開變革之後,再一次進行了改革,晉國有現如今的強盛,離不開欒書的一些主張。
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欒書對軍隊編製進行大舉的擴編,從《周禮》製度下的一個軍團一萬兩千五百人,擴增到三萬七千五百人。這極大挖掘了晉國的戰爭潛力,也讓晉軍對上除了楚國之外的國家,參戰人員形成數量上的優勢。
要說晉國憑什麽能夠稱霸兩百年之久,其中一百五十年以上真就是源於欒書當政時期的改革。
原曆史上,欒書是借力郤氏和荀氏完成了軍隊擴編的改革,沒有涉及到軍法方麵的修改和刪減、增加。
在有樓令的這個時空,晉國得到了史詩級別的加強,硬件和軟件形成相比匹配,一再在國戰上取得輝煌勝利屬於是理所應當。
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晉國高層未必說就此喜歡上了改革,麵對新的變化在接受度上卻會是極高。
樓令拋出各個家族納賦披甲人員的數量,不少人聽得挑了挑眉頭。
有批量製作甲胄能力的家族不獨樓氏,隻是樓氏生產的甲胄質量最好,尤其是價格方麵對於晉國內部來說很友好。
不少人會懷疑樓令是不是要假公濟私,增加納賦披甲之士數量,方便樓氏獲取更多的進項。
有那種懷疑的人,他們在對視的時候出現了會心一笑。
手中有權把權使,對於他們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隻要不是幹得太過分,有一定的容忍量。
為什麽會那樣?因為他們或後裔都有可能坐上中軍將的位置,風水輪流轉,誰都有任性的機會。
在這種事實之下,不是那麽過分去阻止?結不結仇另外說,子孫後代也會被阻擊。
“中軍將要增加披甲之士的數量,具體的數量,以及對防具種類的要求呢?”晉君周很關心這一件事情。
大家族比誰都渴望增加披甲之士的數量,他們也比較有條件拿出相應的資源。
在此前,幾個卿位家族不是不想從樓氏獲得更多的甲胄,單純就是樓氏無法滿足他們所需要的數量。
現在樓令提出增加披甲之士的數量,是不是意味著樓氏在甲胄的產能得到提升了呢?
“我們需要兩千套,有現貨?”郤至直接詢問。
樓令頷首道:“有。我會安排隊伍運過去。”
郤至簡單點頭。
怎麽沒有問價錢,以及怎麽付賬?
以樓氏和郤氏的交情,再加上兩個家族深度捆綁,真的不至於在這種時候互相挖坑。
“我要七百套。”中行偃立刻跟上。
隨後便是其他人,以郤氏提出來的數量最多,次之是範氏的一千八百套,邯鄲氏和智氏最少。
那是郤氏和範氏都手握優良產糧地的底氣。
而邯鄲氏和智氏隻提出要三百套,可能是積累不夠,更加可以是不想引來過度的關注。
在智罃單獨采購的那一會,無疑就是讓其餘人多看了他和中行偃幾眼。
同為荀氏,分別采購?問題大得很啊!
那個時候,樓令不理解智罃為什麽表現得那麽不理智。
想要?哪怕是賒賬,智罃不能私底下來找樓令談嗎?非得在這種場合講出來,等於直接表達出與中行偃的不和。
小宗之主跟大宗之主不合,在一些場麵上直接表現出來,基本上就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中行偃臉色極度難看,到了發作的邊緣。
而智罃看上去沒有任何的所謂。
樓令特別觀察了一下士匄,發現士匄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模樣,不免覺得不對勁。
範氏與荀氏是盟友關係,一旦荀氏發生內亂,怎麽可能會不影響到範氏呢。
具體是什麽情況,樓令會在後麵持續關注,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在自己辦公期間受到影響。
樓令原本是坐著講話,變成站起來,還特別在中行偃和智罃周邊來迴踱步,警告意味相當濃。
剛才的話題被采購所打斷。
樓令重新撿起關於增加披甲之士的話題,講了一下為什麽要增加。
在製作防具的產能方麵,樓氏確確實實是做了。
隻不過,隻要樓氏不提價就會顯得很良心。
增加各個家族納賦人員的披甲數量,對於國家一定是一件好事,對於各個家族來講則是不一定。
並不是所有家族都富有,能夠承擔起采買防具的花費。
而對於卿位家族來說,各種資源渠道和人口基數擺在那裏,隻要持有的軍備數量增多就是在實力上得到極大提升。
不管是卿位家族或其他家族,他們也不是非得向樓氏買不可。能夠製作出合格的防具,完全可以自行生產啊。
增加納賦人員的披甲數量,議題很順溜得到通過。
還有下一個話題,並且這個話題才是真正的重量級。
“君上,諸位同僚。”樓令沒有迴去坐下,慎重招唿又環顧眾人一圈,說道:“我們所將麵對的必然是大爭之世,萬不可守舊不變。”
因為樓令沒有事先跟誰通過氣的關係,搞得他們困惑到底又要變什麽。
“首先,國要有法。”樓令稍微講解一下自己認為的法是什麽,再總結道:“有律法可以遵循,國中將減少內耗。”
律法啊?這個範氏熟得很。
士匄非常讚同地說道:“我祖蒍在獻公時期便已經提倡過了。”
當時的卿大夫在故去後還沒有定諡號的玩法,士蒍也就沒有諡號。
確實!
士蒍在晉獻公時期就寫了一部關於律法的書,稱為《士蒍之法》。他也因此以“士”為氏。
後來範氏出現了不少法學家,如範武子(士會)也寫了一部律法的書,稱為《士會之書》。
到了士匄這一代,他一樣在寫書,隻是還沒有完成著作。
這個以“士(法官)”為氏的家族,研究律法才是本職,其它都算是兼職。
隻是卿大夫的地位特殊,範氏也一直在追逐利益,世人快忘記他們原來是專注於研究律法的一個家族了。
樓令是要幹什麽?他要在晉國執行一次變法!
當前的刑罰非常變態,動輒就是殘害的人身體,很多罪責不是剁手剁腳就是朝著五官而去,更多的刑罰跟剁掉手指和腳趾有關。
不將犯罪的人殺掉,朝著五官而去殘害了身體又侮辱性極強。
動輒對四肢進行殘害,人沒有死掉,進行生產的難度增加了。
樓令首先要改的就是針對剁手、剁腳、剁手指、剁腳趾等等傷害肢體影響生產的刑罰。
不是說要將本來犯罪的刑法取消掉,主要是不再以殘忍肢體影響生產為主。
處罰可以有很多種方式,犯了罪的人變成刑徒,參與各種勞動,執行勞改措施,不好嗎?
這個也是秦國一統之後,始皇帝進行的律法更改套路。
也就是,始皇帝完成一統之前,秦國又再一次進行了變法,摒棄掉了諸多的肉刑,變更為勞動改造,隻是律法的嚴苛性質依舊沒變。
那也是秦帝國的刑徒能夠多達數十萬的原因。
當今的列國,哪一個國家都有著非常多的肉刑,晉國實際上並不顯得特殊。
其實晉國比其他國家顯得更為文明,起碼已經大肆放棄人殉。
是的,春秋時代還在大肆用活人殉葬!
最為恐怖的是自稱“君子之國”和“禮儀之邦”的魯國,達官貴人死了之後,沒有一兒半女的寵姬一概殉葬,連帶伺候自己的嬖人、侍者一樣陪葬,更會挑選一定數量的奴隸一塊埋於地下。
號稱“君子之國”嗎?他們自己標榜的。
至於說“禮儀之邦”的話,魯國執行的是宗周的玩法,以宗周規定的禮儀來定義,他們在春秋時期確實是禮儀之邦,
晉國在什麽時候摒棄掉大肆使用活人殉葬已經不可追尋,反正就是意識到勞動力的重要性,漸漸沒有了殉葬的習俗。
“摒棄肉刑?”士匄有很大的疑問:“那法還有威懾力嗎?”
範氏之主士匄當然有資格對樓令的建議提出質疑了。
樓令知道律法需要擁有威懾力,說道:“不是律法的執行者,非國戰場合,殺人償命乃是天理。其餘可以根據犯罪的程度來作為區分,例如不觸及抵死的罪責,以犯罪程度送往各種勞作場合。”
後麵,樓令講了非常多,眾人逐漸聽懂的同時,範氏叔侄頻頻用眼神交換意見。
在樓令擔任司馬並著作《司馬令》一書之後,範氏哪裏不知道樓令在律法上的造詣呢。
所以,範氏叔侄對樓令熟知律法一點都不意外,納悶的事情是樓令已經在挑戰範氏的專業。
這種挑戰對範氏來說很麻煩。
不是出於物質上的利益而挑戰,無法使用武力鎮壓,自然是在專業領域上互相競爭了。
畢竟,範氏一開始也不是法官家族,他們是在知識上領先於其他人,才漸漸把控住了晉國“立法權”的權柄。
麵對知識上的競爭,即便是範氏對上其餘的小家族,使用武力隻會顯示出心虛,讓人知道範氏玩不起。他們的最佳做法是用知識去擊敗,才能夠保住權威性。
到了範氏認為無法用知識取勝的時候?他們肯定就管不了那麽多。
士匄和士魴不得不思考,要不要阻擊樓令的提議。
那跟樓令的主張是好是壞無關,隻跟誰把控律法的製定有關。
隻是吧?範氏要怎麽阻擊呢。
比拚知識?
樓令寫出的《司馬令》一書成了晉國軍隊的軍法,逐漸被列國使用“拿來主義”現搬現用。
在晉國,軍法的分量要超過禮治。
因此,哪怕晉國在禮治上仍然使用範氏製定的那一套,實際上範氏的權威已經被動搖了。
那麽,範氏對樓氏動武?
要是可以動武的話,範氏不會忍到今天。
之前是有欒書壓著範氏。
後來是範氏對郤氏發怵。
現在則是範氏不認為打得過樓氏。
比知識和武力,範氏沒有勝算,叔侄倆開始犯愁了。
“我希望範氏之主可以跟我聯名,築一座鼎,銘刻上主要目錄,公示於天下人。”樓令說道。
什麽意思?
起碼在春秋時期,鼎的神聖性沒有降低。
築鼎又進行銘刻則是在上古已經確認的事情,一般被用來記錄重大事件,方便傳予後人知曉。
而在春秋時代,製定律法可不會藏起來,等有人犯法了再作為依據來進行處罰。
春秋時代出現新的律法,一定是經過公示,既是讓世人知道出台了新的律法,也是給予世人進行質疑的機會。
公示過的法才是法。
沒有人質疑,或質疑了被說服,肯定是通過並執行了。
曆史上,士匄在完成《士匄刑書》後,他以中軍將的身份在晉國進行變法,確認了晉國從“禮治”轉為“法治”的新起點。到後麵的戰國時代,乃至於大一統王朝到現代,華夏大地還在執行士匄製定的一些法律。
“我?我們一起?”士匄先震驚,隨後變得歡喜。
能夠寫出《司馬令》一書的樓令,他當然有資格挑戰範氏在律法製定上的權威。
剛才樓令也說得很仔細和清楚,更改那些殘害肢體的刑罰,主要是保證勞動力的數量,對國家或家族都有好處。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晉國已經確認了對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國策,出台一部新的律法,可以視作走向了跟宗周“禮治”不同的道路。
從實際的角度出發,範氏硬要阻止,無疑是在阻礙大家一塊進步。
什麽進步?晉國公室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新天子會進行新一輪的分封,不出意外卿大夫都會變成一國之主啊。
“自然是我們一起。”樓令說道。
士匄矜持地點了點頭,說道:“匄沒有意見。”
範氏在律法專業仍舊受到挑戰,隻是有了這一次合作,可以視作是一種良性競爭了。
其實,樓令無意從範氏奪過“律法世家”的名頭,更沒有想過要成為唯一的製定律法專業戶。
知識的競爭層麵之上,打壓是永遠打壓不完的。
再者說了,樓令需要維穩整個國家,才有可能完成預定的大目標,團結每一個有實力的家族都顯得很有必要。
在接下來,變成樓令與士匄探討還有什麽能改的律法沒有。
隨著兩人的討論,漸漸涉及到更廣的層麵,包括但不限製於廣開言路以及土地、征召群體,等等很多方麵。
涉及到了那麽多,不管懂不懂的人,他們可不能繼續當聽眾,一定要展現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晉君周和其他卿大夫也加入討論之中。
樓令對晉國律法的改動不是臨時起意。
士匄作為範氏之主早在研究。
他們掌握了討論的主要話語權。
其他人無法主動進攻,能做的事情就是盡力辨識新的改動會不會傷害自己的利益,稍微有所察覺立刻展開防禦。
討論變得越來越激烈,碰上了無法互相妥協的地方,爭吵起來屬於正常。
願意討論?那無疑是最好的事情。
樓令一開始還在擔心守舊派力量過於強大呢。
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強如晉國都在追尋走上更強的道路,其他國家跟不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