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洲半開玩笑地說道:“既然胡教授有吩咐,那我就拿出畢生功力,好好看看這些論文!”
胡元科嚇得神色一變,連忙說道:“我剛才是開玩笑的,不必當真!你隨便看看就行。”
好家夥,差點引狼入室!
江湖傳聞,自從徐生洲這小子當上《數學月刊》青年編委之後,還沒有一篇論文在他手上直接錄用的,最好的結果是“小修”(minor revision),百分之六七十是被給出兩三頁的修改意見,或者直接刪改的親媽都不認識,然後要求“大修”(major revision),其餘的直接建議“退稿”。
《數學月刊》主編馬平川私下開玩笑說,要是所有編委都像徐生洲這麽搞,雜誌要麽沒人敢投稿,要麽大踏步躍進sci二區。
沒人敢投稿,自然是句玩笑話。
隻要有論文考核指標,隻要它還在中文核心期刊範圍內,就不愁沒人投稿。
據說現在有些聰明人,幹脆托私人關係把自己論文投到徐生洲手中,等拿到修改意見之後,再認真改改,直接改投國外sci二、三區的期刊。成功率還特別高!
但話說迴來,徐生洲這小子的眼光確實非常獨到。他親眼所見,蘭大物理係副主任薛壑都被這小子問得落荒而逃。就國內的理論物理學博士生水平,99%比不上薛壑。這要是讓他來挑刺,恐怕桌上這幾本論文有一個算一個,個個都得是c(較大修改後重新送審)或d(不同意答辯)!
我胡某人的名聲還不得臭大街?
徐生洲哭笑不得:“我就是開個玩笑。”
“打住!誰還不知道你‘徐一問’的赫赫威名?”
徐生洲妥協道:“好吧,那我就隨便看看。”
幾本論文都是理論物理學科的,主要以統計物理與複雜係統為主,也有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引力理論與宇宙學等方向,看得出來,胡元科教授涉足的學科領域還是挺廣的。
徐生洲關注理論物理學科,既是綢繆已久,也是機緣巧合。
說“綢繆已久”,是因為他很早以前就考慮過神州科技職業學院未來的路怎麽走。第一步肯定是“升本”,接下來應該是“改大”(學院改名大學)、“申碩”(申報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至於“申博”(申報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可能是有生之年了。
學院改大學,在米國人看來可能隻是無謂的字詞遊戲,像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校名用“institute”,達特茅斯學院、威廉與瑪麗學院、波士頓學院校名用“college”,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名為“university”的同行。但在國人看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必也正名”,好像不叫“大學”就低人一等,出門見麵都不好意思打招唿。
何況在當前教育體係內,大學和學院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就比如學科門類,學院隻要求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大學則要求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
徐生洲的著眼點也正在此。
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從來都不是校領導拍拍腦門就能決定的,至少對於地方普通院校是如此。它既要考慮你的師資配備,也要考慮所在地區的學科布局,還要考慮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同時你自己也要考慮學校的學科建設,因為國家有規定,每個主要學科門類中的普通本科專業要覆蓋該學科門類3個以上的一級學科,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徐生洲的設想,是把學校建成以文理基礎學科和應用技術教育齊頭並進的高等院校,所以他想瞄準3個學科門類來努力:
首先是人文學科。
學校已經將商務英語專業為英語專業;再依托《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匯閣四庫全書》,辦好漢語言文學專業;再加上金澤河、嚴長壽、黃柯3位曆史學長江學者,辦好曆史學專業;依托收藏的40幅中外名畫,結合學校舊有的動漫設計專業,辦好美術專業。這算是文科基本盤。
其次是工科。
這是學校整合紫金信息職業學院、雨花理工職業學院、三江職業技術學院、鍾山財會職業學院等多家兄弟院校後留下的班底,諸如軟件技術、網絡工程、汽車運用與維修、土木工程等等。聽著感覺不入流,其實就業還湊合,很多考生也願意報,所以就暫時留了下來。徐生洲想等什麽時候騰出手來,把這幾個專業好好規整一下,把它們作為應用技術教育的基本盤。
第三是理科。
依托裂銀杏樹和陳康彥的相關研究,辦好生物專業,以後還可以擴展到藥學方向。依托傑青肖和平,簡文桐,還有自己,可以適當發展數學專業,——但規模一定不會很大,沒辦法,數學太靠天賦。以最低錄取分數線招進來的學生,99%都不適合學數學,要是按照國家的專業課程標準,保準個個都得“自掛東南枝”,不是掛在高樹(高數)上,就是掛在代樹(代數)上。到最後隻能是大放水,搞得積分不講測度、微分不講流形、代數不講範疇、幾何不講同調,完全就是個假數學係!
如此以來,理科還缺少一門。
徐生洲曾想過,既然已經開辦了生物專業,幹脆在“生化環材”四大天坑裏一條道走到黑,再搞個化學專業或者材料專業。每個專業挖2個傑青優青,再招聘30位左右的博士,花費不超過1個小目標,應該就可以勉強撐起架子來。後來想想,畢業之後的就業問題實在難以解決,不能誤人子弟,這才作罷。
在這個時候,他也考慮過成立物理專業,最後同樣以不好就業而擱置。
不過他轉念一想,成立物理專業確實為時過早,但可以未雨綢繆先成立一個物理研究所,最好是研究理論物理的,有道是“理論物理學家費紙,實驗物理學家費錢,理論實驗物理學家費米”,成立理論物理研究所是“惠而不費”。等時機適宜,再成立物理專業。
這個念頭在他腦海盤旋許久,沒想到機緣湊巧,今天就遇到了理論物理專業的博士生學位論文,而且手裏還有5次“真誠的邀請”。
可不是瞌睡遇上了枕頭?
他在翻看的同時,也間或使用“中級超凡卓絕的學術眼光”來分辨論文中所蘊含的學術價值,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不知是送審的這幾篇論文含水量充足,還是自己現在的眼界太高,愣是沒發現什麽讓自己吃不準的東西,係統大爺也是沒有任何反應。
直至翻到第六本的時候,徐生洲才發現一點好玩的東西。
因為外審是匿名的,徐生洲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但從論文中不難看出,這位博士是跟著導師做重味重子產生、衰變和cp破壞等方麵的研究,論文本身平平無奇,唯獨最後一章《結論與展望》中從理論上預言Λb重子的某種衰變道可能呈現出顯著的cp破壞,讓係統給出亮眼的紅光!
有趣的還在於,這個難得的亮點居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至少沒有出現在作者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裏,就這麽埋沒在一頓平庸的論述中。
徐生洲看完全部9本論文,也隻有這位作者獨得係統大爺恩寵。
他於是抽出那本論文,問胡老爺子道:“胡老師,我能聯係這位作者,和他聊聊嗎?”
“按照規定是不可以。”
胡元科很好奇什麽樣的論文能得到徐生洲的認可,接過來很認真地又翻了翻,終於迴想起他對這本論文的印象。總體感覺就是中規中矩,雖然作者很努力、很踏實,但隻是理論層麵的推導和論證,結合已有的實驗結果進行論述。由於沒有條件進行驗證,總體來說更像是談空說玄。如果沒有徐生洲的好奇,他打算給對方一個b(修改後可以進行答辯)了事。
既然徐生洲問了,他當然要刨根問底:“你覺得這論文有什麽問題?”
“沒什麽問題。我就是覺得這篇論文有點意思。”
“有點意思?”胡元科心中千迴百轉:連徐生洲都覺得有點意思,那就很有意思了!可是,有意思的在哪兒呢?我怎麽就沒看出來?
徐生洲道:“就是我覺得論文裏有些論點應該很有價值,所以我想和作者好好聊一下。”
具體哪些論點有價值,你倒是說呀!
胡元科心裏著急,卻又不好意思主動發文,等了半天不見徐生洲有下文,隻好說道:“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幫你聯係一下,看看對方願不願意、方不方便。等有了消息,我會第一時間告訴你。”
胡元科心裏早已打定主意,等徐生洲一走,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博士生、碩士生全都抓過來,好好研究一下這篇論文,看看到底是哪裏的論點有價值!
胡元科嚇得神色一變,連忙說道:“我剛才是開玩笑的,不必當真!你隨便看看就行。”
好家夥,差點引狼入室!
江湖傳聞,自從徐生洲這小子當上《數學月刊》青年編委之後,還沒有一篇論文在他手上直接錄用的,最好的結果是“小修”(minor revision),百分之六七十是被給出兩三頁的修改意見,或者直接刪改的親媽都不認識,然後要求“大修”(major revision),其餘的直接建議“退稿”。
《數學月刊》主編馬平川私下開玩笑說,要是所有編委都像徐生洲這麽搞,雜誌要麽沒人敢投稿,要麽大踏步躍進sci二區。
沒人敢投稿,自然是句玩笑話。
隻要有論文考核指標,隻要它還在中文核心期刊範圍內,就不愁沒人投稿。
據說現在有些聰明人,幹脆托私人關係把自己論文投到徐生洲手中,等拿到修改意見之後,再認真改改,直接改投國外sci二、三區的期刊。成功率還特別高!
但話說迴來,徐生洲這小子的眼光確實非常獨到。他親眼所見,蘭大物理係副主任薛壑都被這小子問得落荒而逃。就國內的理論物理學博士生水平,99%比不上薛壑。這要是讓他來挑刺,恐怕桌上這幾本論文有一個算一個,個個都得是c(較大修改後重新送審)或d(不同意答辯)!
我胡某人的名聲還不得臭大街?
徐生洲哭笑不得:“我就是開個玩笑。”
“打住!誰還不知道你‘徐一問’的赫赫威名?”
徐生洲妥協道:“好吧,那我就隨便看看。”
幾本論文都是理論物理學科的,主要以統計物理與複雜係統為主,也有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引力理論與宇宙學等方向,看得出來,胡元科教授涉足的學科領域還是挺廣的。
徐生洲關注理論物理學科,既是綢繆已久,也是機緣巧合。
說“綢繆已久”,是因為他很早以前就考慮過神州科技職業學院未來的路怎麽走。第一步肯定是“升本”,接下來應該是“改大”(學院改名大學)、“申碩”(申報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至於“申博”(申報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可能是有生之年了。
學院改大學,在米國人看來可能隻是無謂的字詞遊戲,像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校名用“institute”,達特茅斯學院、威廉與瑪麗學院、波士頓學院校名用“college”,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名為“university”的同行。但在國人看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必也正名”,好像不叫“大學”就低人一等,出門見麵都不好意思打招唿。
何況在當前教育體係內,大學和學院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就比如學科門類,學院隻要求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大學則要求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
徐生洲的著眼點也正在此。
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從來都不是校領導拍拍腦門就能決定的,至少對於地方普通院校是如此。它既要考慮你的師資配備,也要考慮所在地區的學科布局,還要考慮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同時你自己也要考慮學校的學科建設,因為國家有規定,每個主要學科門類中的普通本科專業要覆蓋該學科門類3個以上的一級學科,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徐生洲的設想,是把學校建成以文理基礎學科和應用技術教育齊頭並進的高等院校,所以他想瞄準3個學科門類來努力:
首先是人文學科。
學校已經將商務英語專業為英語專業;再依托《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匯閣四庫全書》,辦好漢語言文學專業;再加上金澤河、嚴長壽、黃柯3位曆史學長江學者,辦好曆史學專業;依托收藏的40幅中外名畫,結合學校舊有的動漫設計專業,辦好美術專業。這算是文科基本盤。
其次是工科。
這是學校整合紫金信息職業學院、雨花理工職業學院、三江職業技術學院、鍾山財會職業學院等多家兄弟院校後留下的班底,諸如軟件技術、網絡工程、汽車運用與維修、土木工程等等。聽著感覺不入流,其實就業還湊合,很多考生也願意報,所以就暫時留了下來。徐生洲想等什麽時候騰出手來,把這幾個專業好好規整一下,把它們作為應用技術教育的基本盤。
第三是理科。
依托裂銀杏樹和陳康彥的相關研究,辦好生物專業,以後還可以擴展到藥學方向。依托傑青肖和平,簡文桐,還有自己,可以適當發展數學專業,——但規模一定不會很大,沒辦法,數學太靠天賦。以最低錄取分數線招進來的學生,99%都不適合學數學,要是按照國家的專業課程標準,保準個個都得“自掛東南枝”,不是掛在高樹(高數)上,就是掛在代樹(代數)上。到最後隻能是大放水,搞得積分不講測度、微分不講流形、代數不講範疇、幾何不講同調,完全就是個假數學係!
如此以來,理科還缺少一門。
徐生洲曾想過,既然已經開辦了生物專業,幹脆在“生化環材”四大天坑裏一條道走到黑,再搞個化學專業或者材料專業。每個專業挖2個傑青優青,再招聘30位左右的博士,花費不超過1個小目標,應該就可以勉強撐起架子來。後來想想,畢業之後的就業問題實在難以解決,不能誤人子弟,這才作罷。
在這個時候,他也考慮過成立物理專業,最後同樣以不好就業而擱置。
不過他轉念一想,成立物理專業確實為時過早,但可以未雨綢繆先成立一個物理研究所,最好是研究理論物理的,有道是“理論物理學家費紙,實驗物理學家費錢,理論實驗物理學家費米”,成立理論物理研究所是“惠而不費”。等時機適宜,再成立物理專業。
這個念頭在他腦海盤旋許久,沒想到機緣湊巧,今天就遇到了理論物理專業的博士生學位論文,而且手裏還有5次“真誠的邀請”。
可不是瞌睡遇上了枕頭?
他在翻看的同時,也間或使用“中級超凡卓絕的學術眼光”來分辨論文中所蘊含的學術價值,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不知是送審的這幾篇論文含水量充足,還是自己現在的眼界太高,愣是沒發現什麽讓自己吃不準的東西,係統大爺也是沒有任何反應。
直至翻到第六本的時候,徐生洲才發現一點好玩的東西。
因為外審是匿名的,徐生洲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但從論文中不難看出,這位博士是跟著導師做重味重子產生、衰變和cp破壞等方麵的研究,論文本身平平無奇,唯獨最後一章《結論與展望》中從理論上預言Λb重子的某種衰變道可能呈現出顯著的cp破壞,讓係統給出亮眼的紅光!
有趣的還在於,這個難得的亮點居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至少沒有出現在作者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裏,就這麽埋沒在一頓平庸的論述中。
徐生洲看完全部9本論文,也隻有這位作者獨得係統大爺恩寵。
他於是抽出那本論文,問胡老爺子道:“胡老師,我能聯係這位作者,和他聊聊嗎?”
“按照規定是不可以。”
胡元科很好奇什麽樣的論文能得到徐生洲的認可,接過來很認真地又翻了翻,終於迴想起他對這本論文的印象。總體感覺就是中規中矩,雖然作者很努力、很踏實,但隻是理論層麵的推導和論證,結合已有的實驗結果進行論述。由於沒有條件進行驗證,總體來說更像是談空說玄。如果沒有徐生洲的好奇,他打算給對方一個b(修改後可以進行答辯)了事。
既然徐生洲問了,他當然要刨根問底:“你覺得這論文有什麽問題?”
“沒什麽問題。我就是覺得這篇論文有點意思。”
“有點意思?”胡元科心中千迴百轉:連徐生洲都覺得有點意思,那就很有意思了!可是,有意思的在哪兒呢?我怎麽就沒看出來?
徐生洲道:“就是我覺得論文裏有些論點應該很有價值,所以我想和作者好好聊一下。”
具體哪些論點有價值,你倒是說呀!
胡元科心裏著急,卻又不好意思主動發文,等了半天不見徐生洲有下文,隻好說道:“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幫你聯係一下,看看對方願不願意、方不方便。等有了消息,我會第一時間告訴你。”
胡元科心裏早已打定主意,等徐生洲一走,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博士生、碩士生全都抓過來,好好研究一下這篇論文,看看到底是哪裏的論點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