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大學
到了第二天,關於《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匯閣四庫全書的話題在圍脖、威信等自媒體上更炒得紅中帶紫、紫裏發黑,無數人被強行科普了一把古代典籍文獻的知識。在這些討論中,壓倒性的是對神州科技學院的冷嘲熱諷,網友扔的磚頭都夠蓋好幾座教學樓了:
“既然《永樂大典都出來了,那我就跟你們實話實說了吧,其實傳國玉璽就藏在我家裏,現在就擱在鍵盤上!對,我姓李!”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現在吃飯用的都是北宋均窯豆青釉小碗!”
“你們都讓開,是時候展示我珍藏的王羲之手書《蘭亭序了!”
在一片兵荒馬亂,徐生洲穩如老狗,坐看外麵潮起潮落、雲卷雲舒。
除了徐生洲,還能保持幾分鎮定的,要算圖書館館長陶文霞。畢竟沉康元和方為已經給她吃了定心丸。而且經過一晚上的思索,她的思想也活泛了許多:“校長,昨天晚上我想了想,覺得咱們可以成立一個研究機構,專門研究古代典籍。”
“哦?”
“我是這樣想的,《紅樓夢一本小說,不僅撐起一個全國學會、辦起一本專業期刊,還養活了那麽多紅學家。以前大家都開玩笑,說打開《紅樓夢,每個字上都趴著一個研究者。咱們《永樂大典或許沒有《紅樓夢那麽火,但一萬多冊養活幾十個研究人員還是綽綽有餘的!你想想,《永樂大典裏麵保存了多少現今已經散佚的典籍?對遼宋金元的曆史研究得有多大的影響?”陶文霞越說越有勁,“哪怕不做研究,就是根據《永樂大典正本,對現行本做個校勘,沒有現行本的做個輯佚,根據輯佚本對作者做個考據,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論文,都是成果!再加上《文匯閣四庫全書,成立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不是理所應當?”
“成立機構容易,關鍵人呢?”
陶文霞掩口笑道:“有《永樂大典這個國寶在,招人還不容易?校長你是學理工科的,可能不太理解出現新研究材料對文史學科的重大意義,當年殷墟甲骨、敦煌遺書問世,一舉造就了多少著名學者?咱們《永樂大典就算比不上前二者,那也相差有限。到時候校長你再把工資開高一點,保證要博士有博士、要教授有教授!甚至沉康元沉先生、方老師,他們都會心動。”
“要不你先私下問問他們二位的意見?”
私下問意見是不太可能了,兩位五六十歲的老人家折騰了大半夜,終於趕出一篇三千字的長文,投給最新一期的《光華日報上,然後迷迷瞪瞪就坐車迴去了,瞧他們走路都扶牆的樣子,估計沒個三五天恢複不過來。
沉康元是國內著名的古籍鑒定專家,方為也是有頭有臉的大學教授,兩人署名發表的文章,可不是阿貓阿狗隨便在自媒體上隨便扯個段子自high。文章一出,幾乎在社科界引發一場十級地震。學術圈熟人見麵,要是不聊幾句《永樂大典,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研究的:
“你覺得新發現的《永樂大典正本可靠麽?”
“我覺得懸!要是捐給清、北,感覺還有幾分可能,捐給一所名字都沒聽過的民辦院校,怎麽聽怎麽像是一場鬧劇!”
“莫非國寶幫不搞陶瓷,改玩古籍了?”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在喧囂和吵鬧之中,鑒定會的邀請函變得一紙難求,但凡混古代文史哲學術圈子的,都極力想拿到一份邀請函,證明自己在圈子裏的人脈與地位。如果是假的,就當是圈子裏開個批鬥會。要是真的,――臥槽,
怎麽可能是真的!
退一萬步說,如果真要是真的,自己也算見證曆史了。哪怕去打個醬油,以後也有吹噓的資本:“當年《永樂大典正本出來的時候,學界都以為是假的。我到了那裏打眼一看,就知道這東西錯不了!所以在鑒定會上堅持認定這是遺失已久的國之重寶,當時還有人懷疑我收了黑錢,做了國寶幫的吹手。結果呢?曆史證明我的觀點還是正確的。這就叫‘獨持偏見,一意孤行’,這就叫學術眼光、士人風骨……”
到最後,連京城師大計算機學院院長晁宜平、數學學院院長張安時,甚至成老爺子、邱欣東都把電話打到了徐生洲手機上,就為朋友求一張鑒定會的邀請函。原本隻打算要求邀請金陵地區專家開個小規模的鑒定會,隨著邀請函越發越多,參會人數都突破了兩百,硬生生把鑒定會開成了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店不怕大肚漢,徐生洲是恨不得開得規模越大越好。畢竟這也是擴大學校影響力、提高學校聲譽的一種途徑。燕大、留美這對top2兄弟卻非常鬱悶:以往但凡有什麽好事,無論外國首腦演講,還是商界大老捐贈,哪個不是緊著我們先來?誰想到這迴這麽大手筆的捐贈,居然不圖名、不圖利,免費捐給了一所不入流的垃圾民辦學校,還有天理嗎?難道這世界上還真有活雷烽?
舉辦鑒定會那天,不僅來了幾百號想見證或想打臉的專家學者,還來了無數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記者。徐生洲沒搞開幕式、發布會什麽的,因為他知道在沒擺出實物之前,說什麽都是虛的。所以他直接讓陶文霞把人帶到圖書館,讓大家看了再說,省得浪費口水。
圖書館門口有工作人員,給每位參觀者發一身沒有口袋的白大褂,還有一副口罩、一雙手套,感覺不像進古籍特藏庫,倒像是進icu。有位十歲戴著金絲眼鏡的青年看著icu套裝,憤憤然說道:“什麽意思?你們這是防賊呢?”
陶文霞正在介紹參觀方法,聞言笑著反問道:“您應該不是學古典文獻學的吧?”
“什麽意思?”
“你要是學古典文獻學的話,一定知道清代乾嘉以後《永樂大典副本是怎麽散佚的,也就知道為什麽我們會這麽做。”陶文霞點到為止,沒有細說,轉過身繼續招唿各位:“各位老師、各位同仁,考慮到古籍保護恆溫恆濕、防水防火的要求,請大家穿戴好防護服,不得使用閃光燈拍照,遵守工作人員安排,有序入庫參觀!”
那位年青人有些懵:“她說的什麽意思?我怎麽聽得稀裏湖塗的?”
“看來你真不是學古典文獻學的!”旁邊一位胖乎乎的學者搖了搖頭,細聲慢語地解釋道,“《永樂大典副本其實在明代就有散佚,不過不多。在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的時候,經過認真清點,已經遺失2422卷,大概一千多冊。但對於《永樂大典22877卷、11095冊這麽龐大的體量來說,不過是十分之一而已。”
“然後呢?我聽說現在全球隻剩下400多冊了,其他是怎麽丟的?”
“這就是陶館長剛才說的。在《四庫全書修好之後,《永樂大典副本被視為無用之物,束之高閣,蛛網塵封,蟲吃鼠咬,無人過問。有些利欲熏心的官員知道《永樂大典的價值,趁機開始偷竊――”
“那她還不是把咱們當賊防!”
“對啊,就是防賊。畢竟這是有前車之鑒的!”那位胖乎乎的學者一邊穿白大褂一邊說道,“你知道當時官員是怎麽偷《永樂大典的嗎?他們早上進翰林院的時候,隨身帶著一件棉袍,裝在包袱裏;晚上下班的時候,就把兩本《永樂大典包入包袱裏,uu看書把包袱裏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員見到他們早上帶包袱來,晚上帶包袱走,就沒有起疑心。經過他們盜竊,再加上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城時大肆劫奪,到了1895年清廷重新清點《永樂大典的時候,就已經隻剩下800冊左右。”
那個年青人終於明白過來:“今天來參會都是有頭有臉的,怎麽可能做出這種行徑?我看他們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哈哈,晚清能入翰林院的官員,都是一時清華之選,哪個不是有頭有臉?當時一冊《永樂大典才值10兩銀子,就讓他們放下體麵,做梁上君子。你知道現在一冊《永樂大典多少錢嗎?前不久,白旗國剛拍賣2冊新發現的《永樂大典副本,淨價640萬歐元。平均一冊320萬歐元,相當於人民幣3000多萬,比黃金都值錢多了。試想一下,你去金庫參觀,讓你穿嚴實點,你有意見嗎?”
“真的、假的還不知道呢!”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海內孤本,全世界隻此一套,少了任意一本,整套書就殘了!到時候別說他們學校,就是今後全國的研究者,想哭都找不到墳頭!”那位胖乎乎的學者已經開始排隊,“不過他們搞那麽大陣仗,倒還真有幾分期待!”
那個年青人馬上追問道:“我是《南周記者鄭文書,請問您是?”
“我是之江圖書館古籍部的廖慧成。”
“聽廖先生您剛才的語氣,也覺得他們《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匯閣四庫全書是假的?”
廖慧成沒有接他的話頭:“總得看過才知道!”
到了第二天,關於《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匯閣四庫全書的話題在圍脖、威信等自媒體上更炒得紅中帶紫、紫裏發黑,無數人被強行科普了一把古代典籍文獻的知識。在這些討論中,壓倒性的是對神州科技學院的冷嘲熱諷,網友扔的磚頭都夠蓋好幾座教學樓了:
“既然《永樂大典都出來了,那我就跟你們實話實說了吧,其實傳國玉璽就藏在我家裏,現在就擱在鍵盤上!對,我姓李!”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現在吃飯用的都是北宋均窯豆青釉小碗!”
“你們都讓開,是時候展示我珍藏的王羲之手書《蘭亭序了!”
在一片兵荒馬亂,徐生洲穩如老狗,坐看外麵潮起潮落、雲卷雲舒。
除了徐生洲,還能保持幾分鎮定的,要算圖書館館長陶文霞。畢竟沉康元和方為已經給她吃了定心丸。而且經過一晚上的思索,她的思想也活泛了許多:“校長,昨天晚上我想了想,覺得咱們可以成立一個研究機構,專門研究古代典籍。”
“哦?”
“我是這樣想的,《紅樓夢一本小說,不僅撐起一個全國學會、辦起一本專業期刊,還養活了那麽多紅學家。以前大家都開玩笑,說打開《紅樓夢,每個字上都趴著一個研究者。咱們《永樂大典或許沒有《紅樓夢那麽火,但一萬多冊養活幾十個研究人員還是綽綽有餘的!你想想,《永樂大典裏麵保存了多少現今已經散佚的典籍?對遼宋金元的曆史研究得有多大的影響?”陶文霞越說越有勁,“哪怕不做研究,就是根據《永樂大典正本,對現行本做個校勘,沒有現行本的做個輯佚,根據輯佚本對作者做個考據,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論文,都是成果!再加上《文匯閣四庫全書,成立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不是理所應當?”
“成立機構容易,關鍵人呢?”
陶文霞掩口笑道:“有《永樂大典這個國寶在,招人還不容易?校長你是學理工科的,可能不太理解出現新研究材料對文史學科的重大意義,當年殷墟甲骨、敦煌遺書問世,一舉造就了多少著名學者?咱們《永樂大典就算比不上前二者,那也相差有限。到時候校長你再把工資開高一點,保證要博士有博士、要教授有教授!甚至沉康元沉先生、方老師,他們都會心動。”
“要不你先私下問問他們二位的意見?”
私下問意見是不太可能了,兩位五六十歲的老人家折騰了大半夜,終於趕出一篇三千字的長文,投給最新一期的《光華日報上,然後迷迷瞪瞪就坐車迴去了,瞧他們走路都扶牆的樣子,估計沒個三五天恢複不過來。
沉康元是國內著名的古籍鑒定專家,方為也是有頭有臉的大學教授,兩人署名發表的文章,可不是阿貓阿狗隨便在自媒體上隨便扯個段子自high。文章一出,幾乎在社科界引發一場十級地震。學術圈熟人見麵,要是不聊幾句《永樂大典,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研究的:
“你覺得新發現的《永樂大典正本可靠麽?”
“我覺得懸!要是捐給清、北,感覺還有幾分可能,捐給一所名字都沒聽過的民辦院校,怎麽聽怎麽像是一場鬧劇!”
“莫非國寶幫不搞陶瓷,改玩古籍了?”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在喧囂和吵鬧之中,鑒定會的邀請函變得一紙難求,但凡混古代文史哲學術圈子的,都極力想拿到一份邀請函,證明自己在圈子裏的人脈與地位。如果是假的,就當是圈子裏開個批鬥會。要是真的,――臥槽,
怎麽可能是真的!
退一萬步說,如果真要是真的,自己也算見證曆史了。哪怕去打個醬油,以後也有吹噓的資本:“當年《永樂大典正本出來的時候,學界都以為是假的。我到了那裏打眼一看,就知道這東西錯不了!所以在鑒定會上堅持認定這是遺失已久的國之重寶,當時還有人懷疑我收了黑錢,做了國寶幫的吹手。結果呢?曆史證明我的觀點還是正確的。這就叫‘獨持偏見,一意孤行’,這就叫學術眼光、士人風骨……”
到最後,連京城師大計算機學院院長晁宜平、數學學院院長張安時,甚至成老爺子、邱欣東都把電話打到了徐生洲手機上,就為朋友求一張鑒定會的邀請函。原本隻打算要求邀請金陵地區專家開個小規模的鑒定會,隨著邀請函越發越多,參會人數都突破了兩百,硬生生把鑒定會開成了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店不怕大肚漢,徐生洲是恨不得開得規模越大越好。畢竟這也是擴大學校影響力、提高學校聲譽的一種途徑。燕大、留美這對top2兄弟卻非常鬱悶:以往但凡有什麽好事,無論外國首腦演講,還是商界大老捐贈,哪個不是緊著我們先來?誰想到這迴這麽大手筆的捐贈,居然不圖名、不圖利,免費捐給了一所不入流的垃圾民辦學校,還有天理嗎?難道這世界上還真有活雷烽?
舉辦鑒定會那天,不僅來了幾百號想見證或想打臉的專家學者,還來了無數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記者。徐生洲沒搞開幕式、發布會什麽的,因為他知道在沒擺出實物之前,說什麽都是虛的。所以他直接讓陶文霞把人帶到圖書館,讓大家看了再說,省得浪費口水。
圖書館門口有工作人員,給每位參觀者發一身沒有口袋的白大褂,還有一副口罩、一雙手套,感覺不像進古籍特藏庫,倒像是進icu。有位十歲戴著金絲眼鏡的青年看著icu套裝,憤憤然說道:“什麽意思?你們這是防賊呢?”
陶文霞正在介紹參觀方法,聞言笑著反問道:“您應該不是學古典文獻學的吧?”
“什麽意思?”
“你要是學古典文獻學的話,一定知道清代乾嘉以後《永樂大典副本是怎麽散佚的,也就知道為什麽我們會這麽做。”陶文霞點到為止,沒有細說,轉過身繼續招唿各位:“各位老師、各位同仁,考慮到古籍保護恆溫恆濕、防水防火的要求,請大家穿戴好防護服,不得使用閃光燈拍照,遵守工作人員安排,有序入庫參觀!”
那位年青人有些懵:“她說的什麽意思?我怎麽聽得稀裏湖塗的?”
“看來你真不是學古典文獻學的!”旁邊一位胖乎乎的學者搖了搖頭,細聲慢語地解釋道,“《永樂大典副本其實在明代就有散佚,不過不多。在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的時候,經過認真清點,已經遺失2422卷,大概一千多冊。但對於《永樂大典22877卷、11095冊這麽龐大的體量來說,不過是十分之一而已。”
“然後呢?我聽說現在全球隻剩下400多冊了,其他是怎麽丟的?”
“這就是陶館長剛才說的。在《四庫全書修好之後,《永樂大典副本被視為無用之物,束之高閣,蛛網塵封,蟲吃鼠咬,無人過問。有些利欲熏心的官員知道《永樂大典的價值,趁機開始偷竊――”
“那她還不是把咱們當賊防!”
“對啊,就是防賊。畢竟這是有前車之鑒的!”那位胖乎乎的學者一邊穿白大褂一邊說道,“你知道當時官員是怎麽偷《永樂大典的嗎?他們早上進翰林院的時候,隨身帶著一件棉袍,裝在包袱裏;晚上下班的時候,就把兩本《永樂大典包入包袱裏,uu看書把包袱裏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員見到他們早上帶包袱來,晚上帶包袱走,就沒有起疑心。經過他們盜竊,再加上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城時大肆劫奪,到了1895年清廷重新清點《永樂大典的時候,就已經隻剩下800冊左右。”
那個年青人終於明白過來:“今天來參會都是有頭有臉的,怎麽可能做出這種行徑?我看他們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哈哈,晚清能入翰林院的官員,都是一時清華之選,哪個不是有頭有臉?當時一冊《永樂大典才值10兩銀子,就讓他們放下體麵,做梁上君子。你知道現在一冊《永樂大典多少錢嗎?前不久,白旗國剛拍賣2冊新發現的《永樂大典副本,淨價640萬歐元。平均一冊320萬歐元,相當於人民幣3000多萬,比黃金都值錢多了。試想一下,你去金庫參觀,讓你穿嚴實點,你有意見嗎?”
“真的、假的還不知道呢!”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海內孤本,全世界隻此一套,少了任意一本,整套書就殘了!到時候別說他們學校,就是今後全國的研究者,想哭都找不到墳頭!”那位胖乎乎的學者已經開始排隊,“不過他們搞那麽大陣仗,倒還真有幾分期待!”
那個年青人馬上追問道:“我是《南周記者鄭文書,請問您是?”
“我是之江圖書館古籍部的廖慧成。”
“聽廖先生您剛才的語氣,也覺得他們《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匯閣四庫全書是假的?”
廖慧成沒有接他的話頭:“總得看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