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5章 震驚各縣
農家小子的古代上進日常 作者:冬眠中的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肇原府城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百姓們一如既往地開始了一天的生活,但閑聊的內容仍舊是與震驚整個府城的案子有關。
但王茂平卻在密疏送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經將太子案暫時放下。對於他來說,這個已經完成,不,完成一半的任務,暫時不用再占用他的時間。
除了邊關的局勢,如今他最為看重的就是雨後的春耕。想來府中的農戶們都已經忙碌了起來。
而官府也要一如既往的保證,春耕能夠順利進行。府衙所下達的劄文,想來各縣都能夠認真履行,但還是要派人去各縣走訪查看才行,這也算是他的一貫做法。
就如同王茂平所想的那樣,如今春耕已經開始,除了府城周圍的鄉村,各縣的百姓還沒有聽說,府城的那些傳聞。正一門心思的,在田間勞作。
當然因為沒有聽說傳聞,所以仍舊像往年一樣,將這場及時的雨水,歸功在了王茂平的頭上。
有知府大人在,上天肯定會庇佑肇原府的,瞧瞧,雖然雨水比往年遲了一些,但到底還是來了。今年,應該又是風調雨順的一年吧。
那麽,想來邊關的戰事,也波及不到這裏,畢竟有知府大人呢。
其實與其說,百姓們堅信王茂平受上天的庇佑,倒不如說,他們需要一個理由,來消除或者壓製心中的恐懼與擔憂。
戰火燃起,古牢關離肇原府如此近,他們又怎麽會不害怕呢?
生怕哪天,外族就會衝進林江,那個時候,他們即使還活著,也隻能背井離鄉,四處流亡,成為流民,那種日子即使是想,都讓他們害怕。
可事情到底還沒有發生,日子還需要過下去。他們也需要努力維持看似正常的生活。這時候就急需要將“以後”兩個字,寄托在某個人的身上。
而這個人選是毫無疑問的。
對於百姓們的想法,知縣們隻能是苦笑中夾雜著羨慕。
雨水的到來,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今卻成了上天庇佑的證明。
明明自己是一縣的長官,卻從來沒有聽百姓說起過,縣裏風調雨順,是因為他們這些知縣受到上天的青睞。
近幾年他們也算是兢兢業業,不辭辛勞。怎麽所有功勞與名聲都堆到了知府大人頭上呢。真是讓人有些傷心啊!
知縣們心裏感到委屈,是因為他們下意識的去比較自己與王茂平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卻忽略了百姓們其實對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他們應該與過去的自己相比較,而不是與被傳言話本包裝的已經走在非人賽道上的王茂平。
這次姍姍來遲的雨水,各知縣猜測,又會被百姓們認為是知府大人受到庇佑的證明。卻沒有想到,會被接下來的消息打個措手不及。
肇原府這場雨水是上天為太子殿下所降下的?
是太子殿下的冤屈與憐惜肇原府的心意觸動了上蒼?
太子殿下染疾去世,實際上是外族的驚天陰謀?
知府大人升公堂時,不僅揭開了外族近期針對肇原府的陰謀,還揭開了二十多年以前的真相?
最開始聽到這些從府城傳迴來的消息時,各知縣都處於頭腦發懵的狀態。任誰聽到已死去多年的太子再次被提及,第一時間除了驚愕,都無法給出其他的反應。
但在驚愕過後,就開始迴憶起有關太子殿下的傳聞。這位儲君極具賢名,因此在林江賑災的過程中染疾去世,讓當時很多朝堂上的大臣扼腕。
而太子竟然是被人害死的!雖然幾個知縣都感覺十分的震驚,但都沒有懷疑消息的真實性。
如果坐在知府位置上的另有其人,他們自然會第一時間產生懷疑。但,是王大人的話,那事情絕對是真的。
雖然作為下屬他們心中偶爾也會生出嫉妒之情,但對方的才能,尤其在破案方麵展現出來的近乎妖孽般的能力,還是讓他們深深折服。
可太子被害的真相在塵封二十多年以後都被翻了出來,這會不會太妖孽了些?
在得知公堂的確切內容後,幾個知縣不僅知道了太子被害的真相以及過程,也再次認識到了他們這位主官的可怕之處。
如果將他們放在知府的位置上,在那個府衙的吏員選擇交代之後,自己很難發覺張家刻意隱藏的秘密,也很難發現村中祠堂竟然藏有密室。
可是,王大人卻能夠做到緊咬不放,就好像張家所有的秘密與罪行他都事先知曉一般,真的是太嚇人了一些。
而且這種可怕之處,不僅體現在能力上,還體現在運氣上,王知府被外族和張家,籌劃謀害了三次,可是沒有一次成功。
王知府不僅毫發無損,而且每次都是對方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次直接將自己都折了進去。
無論是三次中的哪一次,如果放在他們的身上,都有可能落得像前任知府丁牧祥那個倒黴蛋一樣的下場。不得不說,王知府是真的有氣運在身上的。
如今想來,太子當年在阜安州過世,王大人又當過阜安州的知州,兜兜轉轉在肇原知府的位置上,仍舊揭開了塵封二十多年真相,這怎麽不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
這個真相注定要震驚朝廷,而對於王大人來說,又是巨大的功勞落在了頭頂之上。
不過,這樣的功勞,他們隻會羨慕,並不會嫉妒。因為,他們可不想拿命來換這種功勞,更何況有可能是白搭一條命。
所以,陰謀詭計還是不要發生在他們身上,自己老老實實做一個聽話的知縣就好。
還是趕緊將劄文上的內容下達,一定要讓知府大人看到他們的努力。
上次劄文的完成情況,也需要趕緊匯總核實。六個知縣,自己絕對不能成為最後一名。
這要是因為知縣的職責沒有履行好,而被大人盯上,那後果根本就不敢想啊,還是把劄文拿出來,再讀一遍,壓壓驚吧。
但王茂平卻在密疏送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經將太子案暫時放下。對於他來說,這個已經完成,不,完成一半的任務,暫時不用再占用他的時間。
除了邊關的局勢,如今他最為看重的就是雨後的春耕。想來府中的農戶們都已經忙碌了起來。
而官府也要一如既往的保證,春耕能夠順利進行。府衙所下達的劄文,想來各縣都能夠認真履行,但還是要派人去各縣走訪查看才行,這也算是他的一貫做法。
就如同王茂平所想的那樣,如今春耕已經開始,除了府城周圍的鄉村,各縣的百姓還沒有聽說,府城的那些傳聞。正一門心思的,在田間勞作。
當然因為沒有聽說傳聞,所以仍舊像往年一樣,將這場及時的雨水,歸功在了王茂平的頭上。
有知府大人在,上天肯定會庇佑肇原府的,瞧瞧,雖然雨水比往年遲了一些,但到底還是來了。今年,應該又是風調雨順的一年吧。
那麽,想來邊關的戰事,也波及不到這裏,畢竟有知府大人呢。
其實與其說,百姓們堅信王茂平受上天的庇佑,倒不如說,他們需要一個理由,來消除或者壓製心中的恐懼與擔憂。
戰火燃起,古牢關離肇原府如此近,他們又怎麽會不害怕呢?
生怕哪天,外族就會衝進林江,那個時候,他們即使還活著,也隻能背井離鄉,四處流亡,成為流民,那種日子即使是想,都讓他們害怕。
可事情到底還沒有發生,日子還需要過下去。他們也需要努力維持看似正常的生活。這時候就急需要將“以後”兩個字,寄托在某個人的身上。
而這個人選是毫無疑問的。
對於百姓們的想法,知縣們隻能是苦笑中夾雜著羨慕。
雨水的到來,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今卻成了上天庇佑的證明。
明明自己是一縣的長官,卻從來沒有聽百姓說起過,縣裏風調雨順,是因為他們這些知縣受到上天的青睞。
近幾年他們也算是兢兢業業,不辭辛勞。怎麽所有功勞與名聲都堆到了知府大人頭上呢。真是讓人有些傷心啊!
知縣們心裏感到委屈,是因為他們下意識的去比較自己與王茂平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卻忽略了百姓們其實對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他們應該與過去的自己相比較,而不是與被傳言話本包裝的已經走在非人賽道上的王茂平。
這次姍姍來遲的雨水,各知縣猜測,又會被百姓們認為是知府大人受到庇佑的證明。卻沒有想到,會被接下來的消息打個措手不及。
肇原府這場雨水是上天為太子殿下所降下的?
是太子殿下的冤屈與憐惜肇原府的心意觸動了上蒼?
太子殿下染疾去世,實際上是外族的驚天陰謀?
知府大人升公堂時,不僅揭開了外族近期針對肇原府的陰謀,還揭開了二十多年以前的真相?
最開始聽到這些從府城傳迴來的消息時,各知縣都處於頭腦發懵的狀態。任誰聽到已死去多年的太子再次被提及,第一時間除了驚愕,都無法給出其他的反應。
但在驚愕過後,就開始迴憶起有關太子殿下的傳聞。這位儲君極具賢名,因此在林江賑災的過程中染疾去世,讓當時很多朝堂上的大臣扼腕。
而太子竟然是被人害死的!雖然幾個知縣都感覺十分的震驚,但都沒有懷疑消息的真實性。
如果坐在知府位置上的另有其人,他們自然會第一時間產生懷疑。但,是王大人的話,那事情絕對是真的。
雖然作為下屬他們心中偶爾也會生出嫉妒之情,但對方的才能,尤其在破案方麵展現出來的近乎妖孽般的能力,還是讓他們深深折服。
可太子被害的真相在塵封二十多年以後都被翻了出來,這會不會太妖孽了些?
在得知公堂的確切內容後,幾個知縣不僅知道了太子被害的真相以及過程,也再次認識到了他們這位主官的可怕之處。
如果將他們放在知府的位置上,在那個府衙的吏員選擇交代之後,自己很難發覺張家刻意隱藏的秘密,也很難發現村中祠堂竟然藏有密室。
可是,王大人卻能夠做到緊咬不放,就好像張家所有的秘密與罪行他都事先知曉一般,真的是太嚇人了一些。
而且這種可怕之處,不僅體現在能力上,還體現在運氣上,王知府被外族和張家,籌劃謀害了三次,可是沒有一次成功。
王知府不僅毫發無損,而且每次都是對方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次直接將自己都折了進去。
無論是三次中的哪一次,如果放在他們的身上,都有可能落得像前任知府丁牧祥那個倒黴蛋一樣的下場。不得不說,王知府是真的有氣運在身上的。
如今想來,太子當年在阜安州過世,王大人又當過阜安州的知州,兜兜轉轉在肇原知府的位置上,仍舊揭開了塵封二十多年真相,這怎麽不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
這個真相注定要震驚朝廷,而對於王大人來說,又是巨大的功勞落在了頭頂之上。
不過,這樣的功勞,他們隻會羨慕,並不會嫉妒。因為,他們可不想拿命來換這種功勞,更何況有可能是白搭一條命。
所以,陰謀詭計還是不要發生在他們身上,自己老老實實做一個聽話的知縣就好。
還是趕緊將劄文上的內容下達,一定要讓知府大人看到他們的努力。
上次劄文的完成情況,也需要趕緊匯總核實。六個知縣,自己絕對不能成為最後一名。
這要是因為知縣的職責沒有履行好,而被大人盯上,那後果根本就不敢想啊,還是把劄文拿出來,再讀一遍,壓壓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