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良久,鄭麗琬長長歎了聲:“公子可真是...一點也不像是個少年,反倒有些太老氣。”
李斯文幹笑兩聲,不是很想接這個話茬。
指著墨跡已經幹透的白宣,笑著問道:“這篇《阿房宮賦》,在姑娘看來可還有什麽...需要訂正的地方?”
鄭麗琬不由地瞪大美眸,手腕反轉指向自己。
她雖負才女之名,但充其量也就有點文采,公子你這...是不是也太看得起她了?像這種傳世經典也是她能指點的?
搖頭輕笑道:“妾身不才,隻覺得此篇太過震撼,一時也看不出哪裏有疏漏。”
豈止是震撼,鄭麗琬能確信,此篇一經傳播,天下將再無人敢質疑李斯文的詩才。
而對她更重要的是,哪怕自己在這場宴席的舉止,在外人看來有多麽放蕩、不守婦道,也會被文人解釋為‘少女懷春,情不自禁,情有可原’。
雖然舉止上依舊會遭世人病詬,但比之前鄭麗琬預想的‘荒唐’評價,已經好上太多。
就在李斯文揮毫潑墨的時候,不少人已經有了作品,並交給李泰代之吟唱。
可惜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味同嚼蠟的拙作,沒有半點值得稱讚的地方。
一連幾十篇下來,甚至連一個,能看見褚彥甫腳後跟的都沒有,看得李泰是抓耳撓腮,渾身刺癢。
但好在觸底反彈,讓飽受折磨的李泰終於看到了曙光。
比如王敬直的迎春賀歲詩:‘瑞雪飄飛映豐年,桃符新換慶盈天。東風送暖春潮至,盛世歡歌樂萬千’。
還有蕭銳有感大戰將至,做出的請戰詩:‘鼓角爭鳴山河動,劍戟揮舞日月斜(xia)。 他日再逢太平世,請飲清溪月下茶。’
李泰不禁熱淚盈眶,白胖的大臉上滿是肅穆。
高聲誦讀一遍後便愛不釋手,熱情的與王敬直、蕭銳進行充分的交流,說到興處,雙方舉杯勝飲,賓主盡歡。
李泰順手把那幾十篇辣眼作品交給侍女,命其付之一炬。
其間,秦懷道同樣詩興大發,做出一首從軍行,但不管是從立意,還是語言凝練程度上來講,都遠不如蕭銳那首來的精湛、高遠。
但隻一句‘男兒何懼生死難,捐軀不過為開疆’所展現的赤誠忠心...
哪怕是貴為越王的李泰,在高聲誦讀一遍後,也不得不抱拳躬身,恭敬的道一聲秦兄大義。
而被打斷出風頭,正在角落裏受人排擠的褚彥甫,在聽完這堆臭魚爛蝦的作品後,不由的心情大好,挺直腰杆傲視全場。
哪怕是王敬直和蕭銳的作品,在他看來都略遜自己一籌。
秦懷道的那篇從軍行就更不用說,隻是借著他爹翼國公的忠肝義膽取了個巧,實際上看 不過爾爾。
一通附庸風雅後,放下最後一張白宣的李泰,便瞅見在座不少人,又開始推杯問盞,明顯是要早點喝完早點撤,趕赴下一場宴席。
於是朗聲笑道:“諸位兄弟先別急著走,大夥都有作品問世,可二郎這個大才,卻始終一言不發,想來是胸有成竹啊!”
在眾人的注視下,李泰大步朝著首座走來,大笑而道:“二郎,讓本王看看你寫了什麽大作?”
不等李斯文起身,李泰便隨手拿過案幾上的紙張,低頭看去就是一口涼氣,臉上笑容頓時凝滯。
沃日,李斯文這是寫了個什麽玩意出來...不是,你拿這種傳世經典打他們一群小孩,是不是太過分啦?
翹首以盼,等待李斯文大作的蕭銳,見李泰遲遲沒動靜,也快步走來準備瞧個究竟。
不出鄭麗琬的預料,哪怕是蕭銳在看到《阿房宮賦》後,也是接連倒退好幾步,有些魂不守舍。
“蕭兄,你這是...”王敬直緊隨其後,托住蕭銳的後背低聲問道。
“嗬嗬...某一時半會兒不知道該怎麽形容了,隻是覺得...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大的有點荒謬...”
蕭銳扯了扯將僵硬的臉皮,有些慌張的給王敬直讓開身位。
反正他是不敢再看下去了,生怕從今往後都忘不掉這個打擊,更害怕自己十幾年的驕傲毀於一旦,從此抬不起頭。
李泰晃了晃腦袋,好不容易迴神,但神色明顯有些呆滯,眼底滿是震撼之色。
動作僵硬的轉身,說道:“大夥別著急啊,本王...這就誦讀。”
王敬直湊在旁邊,隨著李泰幹啞的誦讀聲,細細瀏覽全篇,小聲念道:
“六王畢,四海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隨著李泰的聲線緩緩而落,全場都是麵容呆滯,神誌不清。雖然他們大多數都是武勳出身,但隻要腦子還清醒,就能意識到這篇長賦的含金量。
在如今這個還處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大唐,出身顯貴的武勳子弟,哪怕對詩詞歌賦不甚精通,但至少,最基本的鑒賞能力還是有的。
與文人的差別,也隻在熟練程度。
而這篇《阿房宮賦》,哪怕他們對詩詞歌賦一竅不通,也能隱隱聽懂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
遺世獨立於時間長河外,縱覽上下千年王朝興衰...
這首跨越近二百年,幾乎出場即巔峰,必能橫壓大唐文人一世的長賦,此刻就如一道驚雷霹靂,在眾人腦海中轟然作響,餘音繞梁久久不絕。
相較於他們這些拿不出手的拙作,這首《阿房宮賦》,堪比降維打擊。
良久之後,李泰從文章勾勒出的思想境界中脫離,臉色恍惚的說道:“二郎大才,真乃謫仙人是也!”
此話一出,諸多紈絝皆是以袖遮臉,呲牙咧嘴著,好像戴上了痛苦麵具。
就《阿房宮賦》的這種格局、這種氣魄,你竟然告訴他,是出自一紈絝之手...
眾人不約而同的看向首座上的李斯文——大哥,你這一手打擊,玩的是不是太大了,他們這種小身板承受不起啊!
李斯文幹笑兩聲,不是很想接這個話茬。
指著墨跡已經幹透的白宣,笑著問道:“這篇《阿房宮賦》,在姑娘看來可還有什麽...需要訂正的地方?”
鄭麗琬不由地瞪大美眸,手腕反轉指向自己。
她雖負才女之名,但充其量也就有點文采,公子你這...是不是也太看得起她了?像這種傳世經典也是她能指點的?
搖頭輕笑道:“妾身不才,隻覺得此篇太過震撼,一時也看不出哪裏有疏漏。”
豈止是震撼,鄭麗琬能確信,此篇一經傳播,天下將再無人敢質疑李斯文的詩才。
而對她更重要的是,哪怕自己在這場宴席的舉止,在外人看來有多麽放蕩、不守婦道,也會被文人解釋為‘少女懷春,情不自禁,情有可原’。
雖然舉止上依舊會遭世人病詬,但比之前鄭麗琬預想的‘荒唐’評價,已經好上太多。
就在李斯文揮毫潑墨的時候,不少人已經有了作品,並交給李泰代之吟唱。
可惜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味同嚼蠟的拙作,沒有半點值得稱讚的地方。
一連幾十篇下來,甚至連一個,能看見褚彥甫腳後跟的都沒有,看得李泰是抓耳撓腮,渾身刺癢。
但好在觸底反彈,讓飽受折磨的李泰終於看到了曙光。
比如王敬直的迎春賀歲詩:‘瑞雪飄飛映豐年,桃符新換慶盈天。東風送暖春潮至,盛世歡歌樂萬千’。
還有蕭銳有感大戰將至,做出的請戰詩:‘鼓角爭鳴山河動,劍戟揮舞日月斜(xia)。 他日再逢太平世,請飲清溪月下茶。’
李泰不禁熱淚盈眶,白胖的大臉上滿是肅穆。
高聲誦讀一遍後便愛不釋手,熱情的與王敬直、蕭銳進行充分的交流,說到興處,雙方舉杯勝飲,賓主盡歡。
李泰順手把那幾十篇辣眼作品交給侍女,命其付之一炬。
其間,秦懷道同樣詩興大發,做出一首從軍行,但不管是從立意,還是語言凝練程度上來講,都遠不如蕭銳那首來的精湛、高遠。
但隻一句‘男兒何懼生死難,捐軀不過為開疆’所展現的赤誠忠心...
哪怕是貴為越王的李泰,在高聲誦讀一遍後,也不得不抱拳躬身,恭敬的道一聲秦兄大義。
而被打斷出風頭,正在角落裏受人排擠的褚彥甫,在聽完這堆臭魚爛蝦的作品後,不由的心情大好,挺直腰杆傲視全場。
哪怕是王敬直和蕭銳的作品,在他看來都略遜自己一籌。
秦懷道的那篇從軍行就更不用說,隻是借著他爹翼國公的忠肝義膽取了個巧,實際上看 不過爾爾。
一通附庸風雅後,放下最後一張白宣的李泰,便瞅見在座不少人,又開始推杯問盞,明顯是要早點喝完早點撤,趕赴下一場宴席。
於是朗聲笑道:“諸位兄弟先別急著走,大夥都有作品問世,可二郎這個大才,卻始終一言不發,想來是胸有成竹啊!”
在眾人的注視下,李泰大步朝著首座走來,大笑而道:“二郎,讓本王看看你寫了什麽大作?”
不等李斯文起身,李泰便隨手拿過案幾上的紙張,低頭看去就是一口涼氣,臉上笑容頓時凝滯。
沃日,李斯文這是寫了個什麽玩意出來...不是,你拿這種傳世經典打他們一群小孩,是不是太過分啦?
翹首以盼,等待李斯文大作的蕭銳,見李泰遲遲沒動靜,也快步走來準備瞧個究竟。
不出鄭麗琬的預料,哪怕是蕭銳在看到《阿房宮賦》後,也是接連倒退好幾步,有些魂不守舍。
“蕭兄,你這是...”王敬直緊隨其後,托住蕭銳的後背低聲問道。
“嗬嗬...某一時半會兒不知道該怎麽形容了,隻是覺得...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大的有點荒謬...”
蕭銳扯了扯將僵硬的臉皮,有些慌張的給王敬直讓開身位。
反正他是不敢再看下去了,生怕從今往後都忘不掉這個打擊,更害怕自己十幾年的驕傲毀於一旦,從此抬不起頭。
李泰晃了晃腦袋,好不容易迴神,但神色明顯有些呆滯,眼底滿是震撼之色。
動作僵硬的轉身,說道:“大夥別著急啊,本王...這就誦讀。”
王敬直湊在旁邊,隨著李泰幹啞的誦讀聲,細細瀏覽全篇,小聲念道:
“六王畢,四海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隨著李泰的聲線緩緩而落,全場都是麵容呆滯,神誌不清。雖然他們大多數都是武勳出身,但隻要腦子還清醒,就能意識到這篇長賦的含金量。
在如今這個還處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大唐,出身顯貴的武勳子弟,哪怕對詩詞歌賦不甚精通,但至少,最基本的鑒賞能力還是有的。
與文人的差別,也隻在熟練程度。
而這篇《阿房宮賦》,哪怕他們對詩詞歌賦一竅不通,也能隱隱聽懂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
遺世獨立於時間長河外,縱覽上下千年王朝興衰...
這首跨越近二百年,幾乎出場即巔峰,必能橫壓大唐文人一世的長賦,此刻就如一道驚雷霹靂,在眾人腦海中轟然作響,餘音繞梁久久不絕。
相較於他們這些拿不出手的拙作,這首《阿房宮賦》,堪比降維打擊。
良久之後,李泰從文章勾勒出的思想境界中脫離,臉色恍惚的說道:“二郎大才,真乃謫仙人是也!”
此話一出,諸多紈絝皆是以袖遮臉,呲牙咧嘴著,好像戴上了痛苦麵具。
就《阿房宮賦》的這種格局、這種氣魄,你竟然告訴他,是出自一紈絝之手...
眾人不約而同的看向首座上的李斯文——大哥,你這一手打擊,玩的是不是太大了,他們這種小身板承受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