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的政治眼光更勝李靖一籌,自然也看出了這點,不由的長長舒了口氣。
奪嫡的這場風波,總算是消停了。
而後不禁感慨一聲:“太子能坐穩儲君之位,還要多虧了李斯文。”
“遠在湯峪而左右長安局勢...如此看來,此子不管是文采還是運籌帷幄的能力,都遠超旁人想象。”
“遺愛那孩子能與之交好,當真是傻人有傻福!”
如此想著,房玄齡向對坐的李靖點頭迴應,兩人默契一笑,舉杯對飲。
不多時,李二陛下已經收拾好心情,但心中仍有幾事不解——李斯文那小子能寫出這種玩意?他又是什麽時候和虞世南扯上的關係?
抬頭看向虞世南,語氣中有幾分驚疑不定:“虞師,此篇《阿房宮賦》,果真是你愛徒所作?這字跡...”
李斯文是有才不假,但這篇長賦實在過於驚豔絕倫,甚至在立意、格局等方麵,以他看來,甚至還要在千古第一賦《洛神賦》之上。
俗話說詩以傳情,文以載道。
就單是這篇長賦,字裏行間的那股胸中激蕩曆史興亡,感慨現實重演往事,所想要表達出的居安思危的勸誡之情...
思想不到超脫世俗的境界,又如何揮斥方遒,作出如此經典?
種種考慮下來,就很難讓李二陛下相信,此等佳作竟是出於一弱冠小孩之口,簡直天方夜譚!
但要說抄沒抄襲...李二陛下再三思索,還是否決了這種不切實的猜測。
畢竟,沒人會藏著掖著一首,注定名留青史的長賦。
寫出來的第一時間必然是搶先公布,待其傳遍士林後一舉成名,被人馱著供上文壇。
而且任由李二陛下思來想去,都想不出天底下還有誰,能寫出如此豪邁,又自帶一股警示意味的批判之作。
難不成...還真是那混小子寫出來的?
可再一想到,李斯文寫賦的目的,竟是為了攻訐青雀,李二陛下的心情就更加糟亂。
青雀的名聲本來就急轉而下,半年努力下來始終不見太大成效,結果現在又多了這篇經典助力...
青雀呀...這次怕是朕要被打擊得體無完膚!
就在皇帝心中五味雜陳時,虞世南已經起身,恭敬迴道:“確實是愛徒所作不假。”
說著,虞世南便想起了李斯文與李唐皇室間的‘救駕’情分,想來...陛下應該也清楚他的字跡如何。
當初的那首《青玉案》,虞世南被他人的賞析誤導,認為李斯文是在虛寫公主,實則在幫太子站台。
於是又開口解釋道:“至於拜師...此事說來話長,還要從數月前,從宮中傳出的那幾首佳作說起。”
“因為那首《青玉案》過於驚豔,才讓臣知曉了藍田公這個好苗子。”
“但仔細觀其字,卻是有形無神,空費一身才華,臣與歐陽實在愛才心切,這才貿然拜訪曹國公府,強行與藍田公結下這段緣分。”
“如今相隔幾月,愛徒又有大作問世,所以臣特攜作品入宮,請陛下斧正一二,也不失陛下與藍田公,師出同門之誼。”
‘師出同門’四個字一出,別管是文臣武將,在場群臣都有些繃不住,差點咧出聲來。
虞世南年事已高,平日遠離朝政,就待在家中一畝三分地修身養性,自然不清楚李斯文和長樂長公主之間的孽緣。
但在場群臣誰不知道,李斯文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乘龍快婿。
結果現在被虞世南一摻和,好好的女婿和嶽丈,又多了一層師兄弟的身份...
而且以李斯文的尿性,將來指不定要和李二陛下各論各的,你叫我賢婿,我叫你師兄...一想到這種場麵,群臣紛紛掩麵,啼笑皆非。
李二陛下倒沒在意同門情誼,或者說,他已經被前邊的‘斧正’倆字嚇到,根本沒閑心在意後續字眼。
斧正?您老可真看得起朕。
就這篇《阿房宮賦》的水平,他那些引以為傲的大作,都可以送去惜字塔供人取暖了...
李二陛下心中腹誹不斷,捂臉苦笑幾聲。
不提文采,對李斯文書法上的毛病,他還是較為清楚的。
甚至還曾與皇後相談,說等哪天有了空閑,就召李斯文入宮指點一二。
但由於最近政事繁忙,便將此事拋在腦後。
沒想到再提起這事,已經被虞世南搶了先...
這下好了,自己的輩分平白低了一輩,以後要和李斯文那小子稱兄道弟...這叫個什麽事兒啊!
一想到將來,那混小子腆著臉叫自己‘師兄’的模樣,李二陛下就氣得牙癢癢。
而且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李斯文這家夥,絕對是先婉言推辭不斷,直到知曉了虞世南的輩分,這才喜不勝收,點頭同意拜師。
不然...就以李斯文那憊懶的性子,不可能自找麻煩,給自己添個書法老師,天天督促自己練字。
但如今木已成舟,李二陛下也隻能不太情願的點了點頭,勉強笑道:
“虞師此言在理,李斯文此子文采卓越,書法斐然,但若細細品鑒,就能發現此子字跡過於刻板,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虞世南就是因為這點,才登門求著李斯文當自己弟子,自然再清楚不過。
還算滿意的點頭笑道:“愛徒曾經的問題確實不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已然改進了不少。”
說著,手指向皇帝案前的那張白宣:
“觀這張複寫稿,雖是勾摹原作字跡,但筆觸與走向的細節已然明了,想來...藍田公這些天在湯峪時,是下了苦功夫的。”
勾摹法,也稱雙鉤書法,是用半透明的紙覆蓋字帖之上,然後以筆單線寫出字跡的空心字,然後再添黑墨,使得觀者可得到近似真跡的作品。
發源於隋末唐初,專門為了流傳名家書法作品而發明,技術精純者一個時辰可勾摹上千字。
李二陛下細細打量一番,點頭笑道:
“的確,觀其字跡,淩厲的筆鋒已有漸緩之勢,相較從前,又多有了幾分揮灑自如的從容,好看了可不止一點半點兒。”
“李斯文那小子短短時間能有如此進步,還要多虧了虞師指點。”
聽皇帝讚歎有加,虞世南不僅喜上眉頭,臉上褶皺如菊花綻放:
“哪裏哪裏,還是藍田公勤奮有加,臣與歐陽不過相贈幾本名家字帖,算不得什麽功勞。”
他收到長賦後,之所以著急趕來皇宮,其實是為了讓皇帝提前有個準備。
不然等這首賦風行天下,越王李泰成為笑談的時候,盛怒的皇帝必然少不了責罰。
而今經他操作,見皇帝反應,該有的懲戒肯定少不了,但李斯文至少能免去一頓皮肉之苦,這便夠了。
奪嫡的這場風波,總算是消停了。
而後不禁感慨一聲:“太子能坐穩儲君之位,還要多虧了李斯文。”
“遠在湯峪而左右長安局勢...如此看來,此子不管是文采還是運籌帷幄的能力,都遠超旁人想象。”
“遺愛那孩子能與之交好,當真是傻人有傻福!”
如此想著,房玄齡向對坐的李靖點頭迴應,兩人默契一笑,舉杯對飲。
不多時,李二陛下已經收拾好心情,但心中仍有幾事不解——李斯文那小子能寫出這種玩意?他又是什麽時候和虞世南扯上的關係?
抬頭看向虞世南,語氣中有幾分驚疑不定:“虞師,此篇《阿房宮賦》,果真是你愛徒所作?這字跡...”
李斯文是有才不假,但這篇長賦實在過於驚豔絕倫,甚至在立意、格局等方麵,以他看來,甚至還要在千古第一賦《洛神賦》之上。
俗話說詩以傳情,文以載道。
就單是這篇長賦,字裏行間的那股胸中激蕩曆史興亡,感慨現實重演往事,所想要表達出的居安思危的勸誡之情...
思想不到超脫世俗的境界,又如何揮斥方遒,作出如此經典?
種種考慮下來,就很難讓李二陛下相信,此等佳作竟是出於一弱冠小孩之口,簡直天方夜譚!
但要說抄沒抄襲...李二陛下再三思索,還是否決了這種不切實的猜測。
畢竟,沒人會藏著掖著一首,注定名留青史的長賦。
寫出來的第一時間必然是搶先公布,待其傳遍士林後一舉成名,被人馱著供上文壇。
而且任由李二陛下思來想去,都想不出天底下還有誰,能寫出如此豪邁,又自帶一股警示意味的批判之作。
難不成...還真是那混小子寫出來的?
可再一想到,李斯文寫賦的目的,竟是為了攻訐青雀,李二陛下的心情就更加糟亂。
青雀的名聲本來就急轉而下,半年努力下來始終不見太大成效,結果現在又多了這篇經典助力...
青雀呀...這次怕是朕要被打擊得體無完膚!
就在皇帝心中五味雜陳時,虞世南已經起身,恭敬迴道:“確實是愛徒所作不假。”
說著,虞世南便想起了李斯文與李唐皇室間的‘救駕’情分,想來...陛下應該也清楚他的字跡如何。
當初的那首《青玉案》,虞世南被他人的賞析誤導,認為李斯文是在虛寫公主,實則在幫太子站台。
於是又開口解釋道:“至於拜師...此事說來話長,還要從數月前,從宮中傳出的那幾首佳作說起。”
“因為那首《青玉案》過於驚豔,才讓臣知曉了藍田公這個好苗子。”
“但仔細觀其字,卻是有形無神,空費一身才華,臣與歐陽實在愛才心切,這才貿然拜訪曹國公府,強行與藍田公結下這段緣分。”
“如今相隔幾月,愛徒又有大作問世,所以臣特攜作品入宮,請陛下斧正一二,也不失陛下與藍田公,師出同門之誼。”
‘師出同門’四個字一出,別管是文臣武將,在場群臣都有些繃不住,差點咧出聲來。
虞世南年事已高,平日遠離朝政,就待在家中一畝三分地修身養性,自然不清楚李斯文和長樂長公主之間的孽緣。
但在場群臣誰不知道,李斯文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乘龍快婿。
結果現在被虞世南一摻和,好好的女婿和嶽丈,又多了一層師兄弟的身份...
而且以李斯文的尿性,將來指不定要和李二陛下各論各的,你叫我賢婿,我叫你師兄...一想到這種場麵,群臣紛紛掩麵,啼笑皆非。
李二陛下倒沒在意同門情誼,或者說,他已經被前邊的‘斧正’倆字嚇到,根本沒閑心在意後續字眼。
斧正?您老可真看得起朕。
就這篇《阿房宮賦》的水平,他那些引以為傲的大作,都可以送去惜字塔供人取暖了...
李二陛下心中腹誹不斷,捂臉苦笑幾聲。
不提文采,對李斯文書法上的毛病,他還是較為清楚的。
甚至還曾與皇後相談,說等哪天有了空閑,就召李斯文入宮指點一二。
但由於最近政事繁忙,便將此事拋在腦後。
沒想到再提起這事,已經被虞世南搶了先...
這下好了,自己的輩分平白低了一輩,以後要和李斯文那小子稱兄道弟...這叫個什麽事兒啊!
一想到將來,那混小子腆著臉叫自己‘師兄’的模樣,李二陛下就氣得牙癢癢。
而且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李斯文這家夥,絕對是先婉言推辭不斷,直到知曉了虞世南的輩分,這才喜不勝收,點頭同意拜師。
不然...就以李斯文那憊懶的性子,不可能自找麻煩,給自己添個書法老師,天天督促自己練字。
但如今木已成舟,李二陛下也隻能不太情願的點了點頭,勉強笑道:
“虞師此言在理,李斯文此子文采卓越,書法斐然,但若細細品鑒,就能發現此子字跡過於刻板,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虞世南就是因為這點,才登門求著李斯文當自己弟子,自然再清楚不過。
還算滿意的點頭笑道:“愛徒曾經的問題確實不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已然改進了不少。”
說著,手指向皇帝案前的那張白宣:
“觀這張複寫稿,雖是勾摹原作字跡,但筆觸與走向的細節已然明了,想來...藍田公這些天在湯峪時,是下了苦功夫的。”
勾摹法,也稱雙鉤書法,是用半透明的紙覆蓋字帖之上,然後以筆單線寫出字跡的空心字,然後再添黑墨,使得觀者可得到近似真跡的作品。
發源於隋末唐初,專門為了流傳名家書法作品而發明,技術精純者一個時辰可勾摹上千字。
李二陛下細細打量一番,點頭笑道:
“的確,觀其字跡,淩厲的筆鋒已有漸緩之勢,相較從前,又多有了幾分揮灑自如的從容,好看了可不止一點半點兒。”
“李斯文那小子短短時間能有如此進步,還要多虧了虞師指點。”
聽皇帝讚歎有加,虞世南不僅喜上眉頭,臉上褶皺如菊花綻放:
“哪裏哪裏,還是藍田公勤奮有加,臣與歐陽不過相贈幾本名家字帖,算不得什麽功勞。”
他收到長賦後,之所以著急趕來皇宮,其實是為了讓皇帝提前有個準備。
不然等這首賦風行天下,越王李泰成為笑談的時候,盛怒的皇帝必然少不了責罰。
而今經他操作,見皇帝反應,該有的懲戒肯定少不了,但李斯文至少能免去一頓皮肉之苦,這便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