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李承乾心中憂慮,李斯文突然一愣。
怔怔的看著這個從深宮走入民間,親眼見證百姓實況後,不知覺中,已經有了幾分賢君模樣的太子。
而後手肘靠上台階,斜著身體,看向朱雀門外雖然疲憊,眼裏卻有光的百姓,不由的咧嘴大笑:
“是啊,數不清的文人騷客作詩千百篇,無一例外都在歌頌這,即將到來的大唐盛世。”
“可悲,卻無一人願意低頭去看一看,仍在為一頓溫飽而奔波不停的百姓。”
“是國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李承乾舉杯動作一頓,頗有感慨的點頭:
“之前聽父皇說,斯文你曾放言‘天下才氣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你分得一鬥,天下人共用一鬥’。”
“某還以為斯文是在和父皇鬥氣,這才放出大話,但瞅著你出口成章的驚人才氣,才知此話不假。”
李斯文表情不太自然的摸了摸鼻子。
他當時說這話的時候還沒感覺,但聽李承乾這個交心朋友如此吹噓,心裏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他就一文抄公,實在擔不起如此高讚。
搖頭笑道:“害,那都是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才被李二陛下激將下口出狂言,現在想想,那時的某實在沉不住氣。”
李承乾不禁失笑一聲:“還年輕的時候,斯文你這時才沒多大!怎麽成天到晚跟個老學究似得?”
見他不聊正事,反倒有閑心打趣自己,李斯文沒好氣的白了一眼:
“說正事說正事,一桌子好飯好菜還沒吃上兩嘴,就被高明你叫了出來。某還等著商量完事情,迴去安撫作妖的五髒廟。”
“好好好,那就說正事。”李承乾收了收裂開的嘴角,沉聲道:
“父皇派遣親信分行天下的意思不容更改。”
“那在斯文你看來,咱們要如何做才能保證,這些門生遍布天下,操縱大唐上下的世家門閥,不會從中作梗,引發朝廷動蕩?”
“要知道,兵荒馬亂和災年,才是地方鄉紳與縣老爺,壯大己身的絕佳時機。”
“而貞觀年間的這幾年,大唐可遠遠算不上是太平。”
李斯文心裏默默盤算著。
李承乾的意思是說,自隋末開始到大唐改元的這幾十年時間裏,世家大發戰爭財,做了不少魚肉鄉裏的惡事。
若是李二陛下真想徹查個清楚,借此打擊關隴門閥,扶持山東世家和江南豪族,在朝廷上立足的話...
免不了要和關中的世家鬥上一遭。
不過,想起之前,被李二陛下強取豪奪的活字印刷術,李斯文心中倒也沒什麽太大擔憂。
關隴與五姓七望之所以能把持朝政,讓李二陛下忌憚不已,依仗的無非便是那些出身關隴,維持大唐正常運作的大小官員。
可隻要活字印刷一出,將書籍的價格壓到,寒門子弟也承擔得起的地步。
皇帝再開一開金口,將九品中正製改成科舉,那關隴也就蹦躂不了太久。
念及至此,李斯文心中便有了定計,笑道:“高明你看待事物的大局觀有了,但距離合格的儲君,還差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
“什麽能力?”
李承乾雙手搭在膝蓋,扭頭看著已經半身靠在台階,頗有些放蕩不羈,狂生模樣的李斯文,心中實在期待他的答案。
李斯文舉杯與他對飲,一字一句的說道:“複雜事情簡單做,簡單事情重複做。”
李承乾想了想,有些不解:“斯文可否展開講講?”
“嗯...怎麽說呢。”李斯文遙望朱雀門,沉吟半晌。
“在高明你看來,長安城裏的平頭百姓們每日不辭辛苦,所求的是什麽?”
李承乾順著他的眼光看去,迴想著這些天的所見所聞,不太肯定的說道:“衣食住行?錢財?還有孩子的未來?”
“這麽說倒也沒錯。”李斯文一挑眉,感歎剛才的想法果然沒錯。
李承乾這個當初還略顯天真的太子,如今從書本裏被世家粉飾過的太平中走出,真正深入民間驗證所學後,已經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明君的雛形。
“但高明你想過沒有,從當年戰亂到如今的太平,百姓們的追求有過幾次改變。”
李承乾搖了搖頭:“斯文有什麽想法便直說吧,就當某是你的學生。”
李斯文伸出手掌:“在某看來,百姓的追求總共有五個階段,身家性命、溫飽、衣食住行、前途,還有最後的精神建設。”
“第一階段是尚且身處兵荒馬亂時,百姓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麽叫‘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經過朝不保夕的苦日子,百姓的所求便不過一個安穩。”
“而在李二陛下橫空出世,平定戰亂,賜予百姓們一處安身之所後,百姓心存感激,便成了李二陛下最為忠實的簇擁。”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大唐能在短短十幾年內平定亂世,開國改元,與父皇將天下再次大一統的道義不無關係。
但要說真正讓父皇站穩腳跟的,卻是秦王府時得到了無數賢者能臣的追隨,在登臨大寶後,得到了無數亂世百姓的認可。
如此想著,李承乾對心中那些不解,突然有了些明悟。
又追問道:“那第二次改變呢?”
李斯文繼續道:“第二次改變,是在大唐開國,百姓們自知性命無虞後的溫飽問題,一日三餐能不能吃飽,能不能活著度過冬天嚴寒,夏日暑熱。”
怔怔的看著這個從深宮走入民間,親眼見證百姓實況後,不知覺中,已經有了幾分賢君模樣的太子。
而後手肘靠上台階,斜著身體,看向朱雀門外雖然疲憊,眼裏卻有光的百姓,不由的咧嘴大笑:
“是啊,數不清的文人騷客作詩千百篇,無一例外都在歌頌這,即將到來的大唐盛世。”
“可悲,卻無一人願意低頭去看一看,仍在為一頓溫飽而奔波不停的百姓。”
“是國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李承乾舉杯動作一頓,頗有感慨的點頭:
“之前聽父皇說,斯文你曾放言‘天下才氣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你分得一鬥,天下人共用一鬥’。”
“某還以為斯文是在和父皇鬥氣,這才放出大話,但瞅著你出口成章的驚人才氣,才知此話不假。”
李斯文表情不太自然的摸了摸鼻子。
他當時說這話的時候還沒感覺,但聽李承乾這個交心朋友如此吹噓,心裏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他就一文抄公,實在擔不起如此高讚。
搖頭笑道:“害,那都是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才被李二陛下激將下口出狂言,現在想想,那時的某實在沉不住氣。”
李承乾不禁失笑一聲:“還年輕的時候,斯文你這時才沒多大!怎麽成天到晚跟個老學究似得?”
見他不聊正事,反倒有閑心打趣自己,李斯文沒好氣的白了一眼:
“說正事說正事,一桌子好飯好菜還沒吃上兩嘴,就被高明你叫了出來。某還等著商量完事情,迴去安撫作妖的五髒廟。”
“好好好,那就說正事。”李承乾收了收裂開的嘴角,沉聲道:
“父皇派遣親信分行天下的意思不容更改。”
“那在斯文你看來,咱們要如何做才能保證,這些門生遍布天下,操縱大唐上下的世家門閥,不會從中作梗,引發朝廷動蕩?”
“要知道,兵荒馬亂和災年,才是地方鄉紳與縣老爺,壯大己身的絕佳時機。”
“而貞觀年間的這幾年,大唐可遠遠算不上是太平。”
李斯文心裏默默盤算著。
李承乾的意思是說,自隋末開始到大唐改元的這幾十年時間裏,世家大發戰爭財,做了不少魚肉鄉裏的惡事。
若是李二陛下真想徹查個清楚,借此打擊關隴門閥,扶持山東世家和江南豪族,在朝廷上立足的話...
免不了要和關中的世家鬥上一遭。
不過,想起之前,被李二陛下強取豪奪的活字印刷術,李斯文心中倒也沒什麽太大擔憂。
關隴與五姓七望之所以能把持朝政,讓李二陛下忌憚不已,依仗的無非便是那些出身關隴,維持大唐正常運作的大小官員。
可隻要活字印刷一出,將書籍的價格壓到,寒門子弟也承擔得起的地步。
皇帝再開一開金口,將九品中正製改成科舉,那關隴也就蹦躂不了太久。
念及至此,李斯文心中便有了定計,笑道:“高明你看待事物的大局觀有了,但距離合格的儲君,還差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
“什麽能力?”
李承乾雙手搭在膝蓋,扭頭看著已經半身靠在台階,頗有些放蕩不羈,狂生模樣的李斯文,心中實在期待他的答案。
李斯文舉杯與他對飲,一字一句的說道:“複雜事情簡單做,簡單事情重複做。”
李承乾想了想,有些不解:“斯文可否展開講講?”
“嗯...怎麽說呢。”李斯文遙望朱雀門,沉吟半晌。
“在高明你看來,長安城裏的平頭百姓們每日不辭辛苦,所求的是什麽?”
李承乾順著他的眼光看去,迴想著這些天的所見所聞,不太肯定的說道:“衣食住行?錢財?還有孩子的未來?”
“這麽說倒也沒錯。”李斯文一挑眉,感歎剛才的想法果然沒錯。
李承乾這個當初還略顯天真的太子,如今從書本裏被世家粉飾過的太平中走出,真正深入民間驗證所學後,已經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明君的雛形。
“但高明你想過沒有,從當年戰亂到如今的太平,百姓們的追求有過幾次改變。”
李承乾搖了搖頭:“斯文有什麽想法便直說吧,就當某是你的學生。”
李斯文伸出手掌:“在某看來,百姓的追求總共有五個階段,身家性命、溫飽、衣食住行、前途,還有最後的精神建設。”
“第一階段是尚且身處兵荒馬亂時,百姓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麽叫‘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經過朝不保夕的苦日子,百姓的所求便不過一個安穩。”
“而在李二陛下橫空出世,平定戰亂,賜予百姓們一處安身之所後,百姓心存感激,便成了李二陛下最為忠實的簇擁。”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大唐能在短短十幾年內平定亂世,開國改元,與父皇將天下再次大一統的道義不無關係。
但要說真正讓父皇站穩腳跟的,卻是秦王府時得到了無數賢者能臣的追隨,在登臨大寶後,得到了無數亂世百姓的認可。
如此想著,李承乾對心中那些不解,突然有了些明悟。
又追問道:“那第二次改變呢?”
李斯文繼續道:“第二次改變,是在大唐開國,百姓們自知性命無虞後的溫飽問題,一日三餐能不能吃飽,能不能活著度過冬天嚴寒,夏日暑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