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李斯文的再次邀請,李承乾欣然點頭:
“那咱可先說好,等某哪天真的有空了,可要親自到湯峪走上一遭,斯文你可千萬別和上次一樣,某還沒待幾天,就想著趕某返京。”
李斯文沒好氣的翻了個白眼:
“淨扯淡,到底是誰趕著迴來養豬,趁著某去廚房準備飯菜的時候,帶著杜荷溜之大吉。”
又指了指自己鼻子,情緒悲憤:“知不知道那桌子飯菜,某自己一個人,整整吃了兩天六頓!”
李承乾自知理虧,訕笑不止。
上次主要是...他不太敢相信李斯文嘴裏說的,長安城的百姓裏有相當一部分都患有夜盲...實在危言聳聽。
這才攛掇著杜荷跟他一起跑路,但實際調查下來,情況卻比李斯文說的,還要嚴重得多。
不過聽李斯文訴苦,李承乾突然反應過來,連忙打斷:“等會兒,侯二他們不一直呆在湯峪嘛,怎麽會留斯文你一個人解決剩菜剩飯?”
說起那有福同享,有難不當的哥四個,李斯文就氣上心來,忍不住一拍大腿:
“那四個崽種嘴挑的很,一桌菜就算頭一頓吃到撐死,也絕不吃第二頓!”
李承乾微微皺眉,明顯著是不信他的說辭:
“侯二他們嘴刁?怎麽某記得上次他們說...二郎你才是最不好伺候的那個?”
“就...你家那個掌勺多年的胖廚娘,可是被你和玉瓏氣得,將近一個月沒進過廚房!”
侯傑他們真是嘴上沒把門的,啥事都往外說,李斯文腹誹一句,不由的扶額歎氣:
“某嘴刁不假,可家裏不是還有個管家婆嘛...她在徐州老家,受的可是最正統的周製禮學。”
“見一桌子飯菜沒人碰過就要倒掉,說什麽公食大夫禮,連諸侯也要遵守‘有司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的禮儀。”
“咱們這小家小院的,更不能鋪張浪費,然後就拉著全家吃了兩天剩菜...”
李承乾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是好。。
他可聽侯傑念叨過,單婉娘此人雖是單雄信所出,但更多的,卻是曹國公托徐家老太爺徐蓋,以最嚴格禮教培訓出的賢妻良母人選。
上打少家主(李斯文、李玉瓏),下趕狐朋狗友(侯傑、程處弼等),背靠曹國公和英國夫人。
在家中一些不涉及正事的繁文縟節上,單婉娘說話,要遠比李斯文這個當家的好使。
所以在聽到李斯文訴苦,說自己被單婉娘管的多嚴...
李承乾撓了撓嘴角,這種事李斯文自己念叨可以,但他這個外人要是插嘴...哪怕是幫腔,最後也要落得個裏外不是人。
於是果斷轉移話題:“呃...那個,咱們剛才說到哪了,哦對,說完了衣食住行,斯文你該講,有關百姓們對於掙錢方麵的追求了。”
見李承乾過於僵硬的岔開話題,李斯文氣笑一聲,心中倒也理解。
接下話茬道:“相同的工作時間,百姓該如何掙到更多的金錢,無非開源、節流兩個方麵。”
“一是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量生產,價格低了,百姓們自然能攢下更多的錢。”
“二是官府給百姓當靠山,幫他們找到性價比更高的工作,同時還要規定每日最低薪水,以防某些不良商家恃強淩弱。”
說起這件必須由官府出麵,才能整治的麻煩事,李斯文撓了撓頭,也有些苦惱。
搖頭道:“工作這方麵,上上下下要牽扯到的東西太多,遠不是衣食住行這四件事能相提並論的。”
“這是個水磨功夫的大工程,需要咱們慢慢引導,一點點的改善。”
“所以咱先跳過這個話題,說一說最後階段,‘倉廩足而知禮節’的事情,而這點,就是根治高明你現在擔心之事的最好辦法。”
聽出李斯文笑意中的認真,李承乾揉了揉臉,異常鄭重的點頭:“斯文請快快道來。”
李斯文見他臉上急切,笑眯眯的斟茶對飲,直到李承乾沉不住氣,馬上就要開口催促,這才笑道:
“看來高明你的養氣功夫不到家,將來要著重練習,以免官員揣測聖心。”
聽他這話,李承乾不由的嘴角抽搐。
要不是你故意賣關子,其中答案又涉及到,現在他心裏最焦急的問題,他會沉不住氣?
但畢竟有求於人,哪怕李承乾心裏已經白眼翻上了天,也隻得雙手作揖,裝模作樣的點頭:
“先生教誨,高明謹記!”
這下輪到李斯文嘴角抽搐個不停。
安然收下這禮吧,將來等李承乾一有問題,就能拿‘師者答疑解惑也’的由頭找上門來。
但不收下這學生禮吧,氣勢上平白落了李承乾一頭。
要是別人這樣說話兩頭堵,李斯文肯定不以為然,但這不一樣,這可是兄弟相處時的輩分問題,容不得他馬虎。
再三斟酌,李斯文也隻好心情微妙的受下這禮。
摸著並不存在的胡須,悠然笑道:“高明快快起身,縱然某身為師長,也受不得太子如此大禮,實在折煞老夫。”
你特麽...李承乾眼角一抽,差點就蹦不出罵娘,幾日不見,你這臉皮功夫也太見長了,真就蹬鼻子上臉?
但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如何解決世家積重難返的難題,這個答案比較重要。
捏著鼻子收好這次委屈,點頭道:“還請李師解惑,高明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幫助百姓,躲開這次皇權與世家之爭的動蕩。”
見李承乾一臉憋屈,李斯文心情也算不得太好,畢竟是給自己找了個大麻煩。
抬起上身,托腮而道:“高明可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個頑疾,真正的症結所在。”
李承乾低頭沉思,試探說道:“九品中正製的選人不公?”
李斯文搖頭:“不對,就算九品中正製選拔不公,但寒門子弟的數量卻遠遠多於士族。”
“哪怕製度再不公,也不可能迄今為止,連一個有名的寒門學子都沒聽說過,根本問題不在這裏。”
“那咱可先說好,等某哪天真的有空了,可要親自到湯峪走上一遭,斯文你可千萬別和上次一樣,某還沒待幾天,就想著趕某返京。”
李斯文沒好氣的翻了個白眼:
“淨扯淡,到底是誰趕著迴來養豬,趁著某去廚房準備飯菜的時候,帶著杜荷溜之大吉。”
又指了指自己鼻子,情緒悲憤:“知不知道那桌子飯菜,某自己一個人,整整吃了兩天六頓!”
李承乾自知理虧,訕笑不止。
上次主要是...他不太敢相信李斯文嘴裏說的,長安城的百姓裏有相當一部分都患有夜盲...實在危言聳聽。
這才攛掇著杜荷跟他一起跑路,但實際調查下來,情況卻比李斯文說的,還要嚴重得多。
不過聽李斯文訴苦,李承乾突然反應過來,連忙打斷:“等會兒,侯二他們不一直呆在湯峪嘛,怎麽會留斯文你一個人解決剩菜剩飯?”
說起那有福同享,有難不當的哥四個,李斯文就氣上心來,忍不住一拍大腿:
“那四個崽種嘴挑的很,一桌菜就算頭一頓吃到撐死,也絕不吃第二頓!”
李承乾微微皺眉,明顯著是不信他的說辭:
“侯二他們嘴刁?怎麽某記得上次他們說...二郎你才是最不好伺候的那個?”
“就...你家那個掌勺多年的胖廚娘,可是被你和玉瓏氣得,將近一個月沒進過廚房!”
侯傑他們真是嘴上沒把門的,啥事都往外說,李斯文腹誹一句,不由的扶額歎氣:
“某嘴刁不假,可家裏不是還有個管家婆嘛...她在徐州老家,受的可是最正統的周製禮學。”
“見一桌子飯菜沒人碰過就要倒掉,說什麽公食大夫禮,連諸侯也要遵守‘有司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的禮儀。”
“咱們這小家小院的,更不能鋪張浪費,然後就拉著全家吃了兩天剩菜...”
李承乾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是好。。
他可聽侯傑念叨過,單婉娘此人雖是單雄信所出,但更多的,卻是曹國公托徐家老太爺徐蓋,以最嚴格禮教培訓出的賢妻良母人選。
上打少家主(李斯文、李玉瓏),下趕狐朋狗友(侯傑、程處弼等),背靠曹國公和英國夫人。
在家中一些不涉及正事的繁文縟節上,單婉娘說話,要遠比李斯文這個當家的好使。
所以在聽到李斯文訴苦,說自己被單婉娘管的多嚴...
李承乾撓了撓嘴角,這種事李斯文自己念叨可以,但他這個外人要是插嘴...哪怕是幫腔,最後也要落得個裏外不是人。
於是果斷轉移話題:“呃...那個,咱們剛才說到哪了,哦對,說完了衣食住行,斯文你該講,有關百姓們對於掙錢方麵的追求了。”
見李承乾過於僵硬的岔開話題,李斯文氣笑一聲,心中倒也理解。
接下話茬道:“相同的工作時間,百姓該如何掙到更多的金錢,無非開源、節流兩個方麵。”
“一是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量生產,價格低了,百姓們自然能攢下更多的錢。”
“二是官府給百姓當靠山,幫他們找到性價比更高的工作,同時還要規定每日最低薪水,以防某些不良商家恃強淩弱。”
說起這件必須由官府出麵,才能整治的麻煩事,李斯文撓了撓頭,也有些苦惱。
搖頭道:“工作這方麵,上上下下要牽扯到的東西太多,遠不是衣食住行這四件事能相提並論的。”
“這是個水磨功夫的大工程,需要咱們慢慢引導,一點點的改善。”
“所以咱先跳過這個話題,說一說最後階段,‘倉廩足而知禮節’的事情,而這點,就是根治高明你現在擔心之事的最好辦法。”
聽出李斯文笑意中的認真,李承乾揉了揉臉,異常鄭重的點頭:“斯文請快快道來。”
李斯文見他臉上急切,笑眯眯的斟茶對飲,直到李承乾沉不住氣,馬上就要開口催促,這才笑道:
“看來高明你的養氣功夫不到家,將來要著重練習,以免官員揣測聖心。”
聽他這話,李承乾不由的嘴角抽搐。
要不是你故意賣關子,其中答案又涉及到,現在他心裏最焦急的問題,他會沉不住氣?
但畢竟有求於人,哪怕李承乾心裏已經白眼翻上了天,也隻得雙手作揖,裝模作樣的點頭:
“先生教誨,高明謹記!”
這下輪到李斯文嘴角抽搐個不停。
安然收下這禮吧,將來等李承乾一有問題,就能拿‘師者答疑解惑也’的由頭找上門來。
但不收下這學生禮吧,氣勢上平白落了李承乾一頭。
要是別人這樣說話兩頭堵,李斯文肯定不以為然,但這不一樣,這可是兄弟相處時的輩分問題,容不得他馬虎。
再三斟酌,李斯文也隻好心情微妙的受下這禮。
摸著並不存在的胡須,悠然笑道:“高明快快起身,縱然某身為師長,也受不得太子如此大禮,實在折煞老夫。”
你特麽...李承乾眼角一抽,差點就蹦不出罵娘,幾日不見,你這臉皮功夫也太見長了,真就蹬鼻子上臉?
但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如何解決世家積重難返的難題,這個答案比較重要。
捏著鼻子收好這次委屈,點頭道:“還請李師解惑,高明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幫助百姓,躲開這次皇權與世家之爭的動蕩。”
見李承乾一臉憋屈,李斯文心情也算不得太好,畢竟是給自己找了個大麻煩。
抬起上身,托腮而道:“高明可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個頑疾,真正的症結所在。”
李承乾低頭沉思,試探說道:“九品中正製的選人不公?”
李斯文搖頭:“不對,就算九品中正製選拔不公,但寒門子弟的數量卻遠遠多於士族。”
“哪怕製度再不公,也不可能迄今為止,連一個有名的寒門學子都沒聽說過,根本問題不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