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李斯文的自我辯解,李二陛下倒也能理解。
畢竟普天之下,誰人心裏沒有一片,絕不可讓外人觸及的逆鱗,這是人之常情。
於自己而言,逆鱗自然是從微末之時便相濡以沫,陪伴至今,連皇權都願意與之分享的愛妻觀音婢。
而對李斯文而言,他的家眷同樣如此。
甚至,李斯文今日能為單婉娘大動幹戈,甚至不惜以身犯險為之頂罪,那等將來長樂出宮開府嫁入李家,他也會以同樣態度對待長樂。
念及至此,李二陛下的心情,便不由好上少許,護短好啊,護短才能保證自家閨女,以後不受外人欺辱。
笑著點頭道:“朕當然知道你本性護短,而單婉娘自幼被懋功收養,應該是與你從小結識,兩人相伴至今,早已情同家人。”
雖然皇室猜錯了,但李斯文也樂得讓他如此誤會下去,躲在頂梁柱後應了一聲。
得到李斯文的迴應,李二陛下便不由想起,往昔的自己與觀音婢,一時間頗有感慨,負手而道:
“隻是...李孝慈冒犯單婉娘固然有錯,但他...也畢竟是為了國事,是奉朕之命好生安置倭國使節。”
一聽這話,李斯文表情頓時肅然。
當初自己從縣侯擢升為縣公時,便聽王德念起,李靖留任尚書右仆射,平衡黨羽,為將來東討倭國作準備。
眼下命鴻臚寺招待倭國使節,恐怕也是如此目的,是想旁敲側擊,從犬上嘴裏確定金銀礦的具體消息。
但招待歸招待,李孝慈拿自己家眷作陪這事,李斯文心頭仍舊過意不去,冷笑一聲:
“好一個慷他人之慨,李孝慈若是真想不負聖命,怎麽不拿自己老娘作陪?”
李二陛下語塞,搖頭道:
“話雖如此,可單婉娘畢竟隻是受了些許驚嚇,並沒有實際損失,若你隻是一頓拳打腳踢,自然是任誰也挑不出理。”
“可你昨夜氣急之下,砍了李孝慈一條臂膀,讓李唐宗室從此成為廢人...追究下來,脫不開一句目無尊長!”
聽著皇帝的聲音越來越近,李斯文心中一凜,豎著耳朵留意著地上腳步聲,始終保持與皇帝隔柱相背。
同時語氣冷淡著說道:“陛下不必再為李孝慈辯解什麽。”
“事已至此,某心裏也沒什麽後悔的地方,若是李孝慈還有什麽後招,盡管放馬過來,某接著便是!”
扯著李斯文張嘴,李二陛下繞珠而走,卻始終不見他蹤影,不由氣笑一聲。
這小子就這麽不信任他!
“你這人...哎,可真是不知好歹,李孝慈再怎麽錯也終歸是皇室,而單婉娘畢竟隻是奴籍,你就算占理,這事鬧這麽大,也站不住跟腳!”
聽著李二陛下還在繞柱,李斯文深知,皇帝對李孝慈的遭遇並無同情,而今柔聲相勸,也不過緩兵之計。
目的就是賞自己一頓毒打,於是腳下步子愈發謹慎。
辯解道:“某這人氣性大,當時氣急昏了頭,哪裏還管得了這麽多!”
“而且陛下你也知道,某這人心眼小,隻裝得下寥寥數人,對家中女眷自然是嗬護有加,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
“結果某視若珍寶的家眷,卻被他人當做貨物般唿來喝去,某自然要還以顏色,為家眷出頭!”
“最多不過匹夫一怒,血濺三步!哪怕拚得身上紫金袍,某也要讓對方付出代價!”
見李斯文一個勁的嘴硬,不僅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倒在那沾沾自喜,李二陛下簡直氣到抓狂。
這小子是真不知道個好賴!
目角餘光突然抓到一道衣片,皇帝抓準時機,瞄著李斯文的屁股,兩步上前就是一記飛踹。
同時怒道:“你這人簡直不可理喻,護短又豈是這個護法?”
李斯文躲閃不及,差點被踹了個人仰馬翻,但此時也顧不上翻臉還擊,緊忙原地翻滾,躲掉了頭上,來勢洶洶的一記皮腰帶。
爬起身來繞柱而跑,硬著頭皮喊道:
“某就是護短怎麽了,孔夫子曾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可見幫親不幫理式的護短,是我漢人的傳統美德!”
李二陛下差點氣歪鼻子,這臭小子簡直滿嘴歪理,手中腰帶甩得更狠。
隻是李斯文步法高明,整個人都花不溜秋的,讓他幾次打在空處。
不禁怒道:“豎子安敢胡攪蠻纏!自古隻有‘讓理不讓人,幫理不幫親’的說法,哪有你這徇私枉法的道理!”
李斯文捂著不小心被腰帶蹭到的大腿,呲牙咧嘴,同時振振有詞:
“什麽叫親親相隱,世人都知你是錯的,但至親還是會義無反顧的站在你身後,信任你,支持你,這就叫親親相隱!”
“人心都是肉長的,既然至親如此對某,那某自然要無條件的偏幫至親。”
“道理隻是個死物,管它錯還是對,可至親若是不幫,那可是說沒就沒!”
李二陛下瞅著理直氣壯的李斯文,一時竟無語凝噎。
為何會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就是因為從古至今的觀念便是血濃於水,家族的和諧穩定是維係社會關係的首要前提。
而因為道德觀念尚且樸素,比起一個人的才能,天下人更看重的,卻是此人寬厚、仁慈和忠誠等品質。
在這種要求下,幫親不幫理不僅不是種錯誤,反而是一種人人稱讚的普世美德。
按這個說法,李斯文為了單婉娘大打出手,不僅沒啥過錯,還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義舉...
李二陛下張了張嘴,又自覺說不過這小子。
那索性也不講理了,扭頭對著門外大喝一聲:“李君羨,把這小子拉到大理寺賞三十大板,打完再給朕送迴來!”
你小子不是能說會道麽,那你就去和大理寺的人精們說道說道。
看他們是於情不忍,還是依法處置!
李斯文一聽這話也傻了眼,皇帝老兒好生不講道理!
但瞅著已經帶著百騎闖進偏殿的李君羨,他也不敢反抗,李二陛下都下了死命令,再不認罰,怕是又要擔上一個抗旨不遵的大罪。
李君羨看著被百騎扣押,馬上就要被自己送到大理寺的李斯文,一時間隻覺心情舒暢,頗有種大仇得報,天地霎時清明的暢快。
好小子,給他添了這麽多的麻煩,這次總算讓他逮到你了!
畢竟普天之下,誰人心裏沒有一片,絕不可讓外人觸及的逆鱗,這是人之常情。
於自己而言,逆鱗自然是從微末之時便相濡以沫,陪伴至今,連皇權都願意與之分享的愛妻觀音婢。
而對李斯文而言,他的家眷同樣如此。
甚至,李斯文今日能為單婉娘大動幹戈,甚至不惜以身犯險為之頂罪,那等將來長樂出宮開府嫁入李家,他也會以同樣態度對待長樂。
念及至此,李二陛下的心情,便不由好上少許,護短好啊,護短才能保證自家閨女,以後不受外人欺辱。
笑著點頭道:“朕當然知道你本性護短,而單婉娘自幼被懋功收養,應該是與你從小結識,兩人相伴至今,早已情同家人。”
雖然皇室猜錯了,但李斯文也樂得讓他如此誤會下去,躲在頂梁柱後應了一聲。
得到李斯文的迴應,李二陛下便不由想起,往昔的自己與觀音婢,一時間頗有感慨,負手而道:
“隻是...李孝慈冒犯單婉娘固然有錯,但他...也畢竟是為了國事,是奉朕之命好生安置倭國使節。”
一聽這話,李斯文表情頓時肅然。
當初自己從縣侯擢升為縣公時,便聽王德念起,李靖留任尚書右仆射,平衡黨羽,為將來東討倭國作準備。
眼下命鴻臚寺招待倭國使節,恐怕也是如此目的,是想旁敲側擊,從犬上嘴裏確定金銀礦的具體消息。
但招待歸招待,李孝慈拿自己家眷作陪這事,李斯文心頭仍舊過意不去,冷笑一聲:
“好一個慷他人之慨,李孝慈若是真想不負聖命,怎麽不拿自己老娘作陪?”
李二陛下語塞,搖頭道:
“話雖如此,可單婉娘畢竟隻是受了些許驚嚇,並沒有實際損失,若你隻是一頓拳打腳踢,自然是任誰也挑不出理。”
“可你昨夜氣急之下,砍了李孝慈一條臂膀,讓李唐宗室從此成為廢人...追究下來,脫不開一句目無尊長!”
聽著皇帝的聲音越來越近,李斯文心中一凜,豎著耳朵留意著地上腳步聲,始終保持與皇帝隔柱相背。
同時語氣冷淡著說道:“陛下不必再為李孝慈辯解什麽。”
“事已至此,某心裏也沒什麽後悔的地方,若是李孝慈還有什麽後招,盡管放馬過來,某接著便是!”
扯著李斯文張嘴,李二陛下繞珠而走,卻始終不見他蹤影,不由氣笑一聲。
這小子就這麽不信任他!
“你這人...哎,可真是不知好歹,李孝慈再怎麽錯也終歸是皇室,而單婉娘畢竟隻是奴籍,你就算占理,這事鬧這麽大,也站不住跟腳!”
聽著李二陛下還在繞柱,李斯文深知,皇帝對李孝慈的遭遇並無同情,而今柔聲相勸,也不過緩兵之計。
目的就是賞自己一頓毒打,於是腳下步子愈發謹慎。
辯解道:“某這人氣性大,當時氣急昏了頭,哪裏還管得了這麽多!”
“而且陛下你也知道,某這人心眼小,隻裝得下寥寥數人,對家中女眷自然是嗬護有加,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
“結果某視若珍寶的家眷,卻被他人當做貨物般唿來喝去,某自然要還以顏色,為家眷出頭!”
“最多不過匹夫一怒,血濺三步!哪怕拚得身上紫金袍,某也要讓對方付出代價!”
見李斯文一個勁的嘴硬,不僅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倒在那沾沾自喜,李二陛下簡直氣到抓狂。
這小子是真不知道個好賴!
目角餘光突然抓到一道衣片,皇帝抓準時機,瞄著李斯文的屁股,兩步上前就是一記飛踹。
同時怒道:“你這人簡直不可理喻,護短又豈是這個護法?”
李斯文躲閃不及,差點被踹了個人仰馬翻,但此時也顧不上翻臉還擊,緊忙原地翻滾,躲掉了頭上,來勢洶洶的一記皮腰帶。
爬起身來繞柱而跑,硬著頭皮喊道:
“某就是護短怎麽了,孔夫子曾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可見幫親不幫理式的護短,是我漢人的傳統美德!”
李二陛下差點氣歪鼻子,這臭小子簡直滿嘴歪理,手中腰帶甩得更狠。
隻是李斯文步法高明,整個人都花不溜秋的,讓他幾次打在空處。
不禁怒道:“豎子安敢胡攪蠻纏!自古隻有‘讓理不讓人,幫理不幫親’的說法,哪有你這徇私枉法的道理!”
李斯文捂著不小心被腰帶蹭到的大腿,呲牙咧嘴,同時振振有詞:
“什麽叫親親相隱,世人都知你是錯的,但至親還是會義無反顧的站在你身後,信任你,支持你,這就叫親親相隱!”
“人心都是肉長的,既然至親如此對某,那某自然要無條件的偏幫至親。”
“道理隻是個死物,管它錯還是對,可至親若是不幫,那可是說沒就沒!”
李二陛下瞅著理直氣壯的李斯文,一時竟無語凝噎。
為何會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就是因為從古至今的觀念便是血濃於水,家族的和諧穩定是維係社會關係的首要前提。
而因為道德觀念尚且樸素,比起一個人的才能,天下人更看重的,卻是此人寬厚、仁慈和忠誠等品質。
在這種要求下,幫親不幫理不僅不是種錯誤,反而是一種人人稱讚的普世美德。
按這個說法,李斯文為了單婉娘大打出手,不僅沒啥過錯,還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義舉...
李二陛下張了張嘴,又自覺說不過這小子。
那索性也不講理了,扭頭對著門外大喝一聲:“李君羨,把這小子拉到大理寺賞三十大板,打完再給朕送迴來!”
你小子不是能說會道麽,那你就去和大理寺的人精們說道說道。
看他們是於情不忍,還是依法處置!
李斯文一聽這話也傻了眼,皇帝老兒好生不講道理!
但瞅著已經帶著百騎闖進偏殿的李君羨,他也不敢反抗,李二陛下都下了死命令,再不認罰,怕是又要擔上一個抗旨不遵的大罪。
李君羨看著被百騎扣押,馬上就要被自己送到大理寺的李斯文,一時間隻覺心情舒暢,頗有種大仇得報,天地霎時清明的暢快。
好小子,給他添了這麽多的麻煩,這次總算讓他逮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