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采萍,號梅妃,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寵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稱江東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萍自幼陪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開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閩越,江采萍被選入宮。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封為梅妃 。
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落逃沒帶冷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自盡而亡。
身世背景
江采萍,號梅妃,生長在懸壺濟世的醫道世家,家中富貴。父親江仲遜是秀才出身的儒醫,弟弟叫江采芹。江仲遜三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這個寶貝女,所以對她疼愛有加,以《詩經·召南》裏《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
梅妃自幼陪穎,她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並對她父親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誌”。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梅妃還對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年將及笄,出落得豐神楚楚、知書達禮,是一位才貌雙全的絕世女子。
梅妃初解人事,便愛梅如狂,江仲遜不惜重金,追尋各種梅樹,種滿房前屋後。在梅花熏陶下的梅妃,烙下了梅的氣節,氣度高雅嫻靜,性格堅貞;配上她漸漸出落得秀麗雅致的容貌、苗條頎長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樹。因此,遠近的年輕人都感歎道:“不知誰家兒郎有此福氣,能夠娶得梅妃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選美入宮
最終這朵惹人愛慕的梅花落到誰家園中了呢?這有福氣的兒郎不是別人,正是風流豪邁一世的當朝皇帝唐玄宗。
進宮得寵
高力士早已探知梅妃喜梅花,特意在梅林深處安排下酒宴,請唐玄宗臨視梅妃。梅林間江采萍為唐玄宗吹奏《梅花落》,又舞一支《驚鴻舞》。唐玄宗對梅妃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號梅妃。命人給其宮中種滿各式梅樹,並親筆題寫院中樓台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梅妃的愛梅之情,惹得皇帝戲稱她為“梅精”。
被困冷宮
梅妃得寵數年後,已到花甲之年的唐玄宗,未免喜新厭舊,招兒媳楊氏為貴妃,不務朝政,且多日不見梅妃。梅妃知情後覲見皇帝,贈詩 諷刺。楊妃不悅,多番撒潑陷害,設法將梅妃打入冷宮。
盛筵難再
梅花綻放之季,趁楊妃不在,唐玄宗密遣貼身小太監,用梨園戲馬到上陽東宮安請梅妃到翠華西閣。不料被楊妃知曉,不宣自闖,玄宗嚇得抱起梅妃藏到屋內夾牆中。對於楊妃的咄咄逼人姿勢,玄宗把楊妃趕迴了娘家。皇帝迴頭再去找梅妃,卻得知梅妃已被小太監送走,就將小太監賜死。叫人把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頭上插的釵飾封起來送去給梅妃。梅妃問使者說:“皇上是堅決不要我了?”使者迴答說:“皇上並不是拋棄妃子,實在是怕太真撒野”,梅妃苦笑說:“怕因為愛我會惹胖丫頭不高興,這不是等於拋棄我嗎?”。
寫賦寄情
梅妃得寵時,各地爭相進獻梅花;可當她失寵之時。當她聽到外麵有驛馬快跑的聲音,一問方知是忙著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而不是給她送梅花的此時的梅妃不禁淚流滿麵,想起了漢代長門宮陳阿嬌的故事,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梅妃為打動皇帝,贈高力士千金,請他找文人寫賦。高力士介於楊妃,借故推辭。梅妃便親自寫篇《樓東賦》,隨附白玉笛派人送給唐玄宗。楊妃探知,請皇帝賜梅妃死,皇帝沉默不語。
謝絕賜珠
後來,唐玄宗對梅妃心有愧意,命人把外國使節進貢的一斛珍珠送給梅妃。梅妃迴詩《謝賜珍珠》 ,不受。皇帝看完詩,指示樂府為這首詩譜一個新曲子,取名《一斛珠》。
死於叛亂
至德元年六月十三日,黎明,玄宗隻與楊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走。妃、主、墾孫在外者,包括困於冷宮的梅妃,皆棄之不顧。這一天,百官皆不知皇帝已出逃。
等唐玄宗迴京,派人找梅妃,下詔,隻要有人找到她,官升兩級,賞錢百萬。有一宦官獻了一幅梅妃畫像,皇帝說:“挺像,隻恨不是活的啊”,再在上麵題了一首詩懷念梅妃 。
某天梅妃托夢給皇帝,梅妃說:“當年陛下逃難時,我死在亂兵的手上,有可憐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東邊的梅樹下”。最終在溫泉池邊梅樹底下,找到了梅妃屍體,外麵用錦褥裹著,上麵堆著差不多三尺厚的土。察看梅妃身上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放聲大哭,以妃禮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種滿各種梅樹,並親手為她寫下祭文 。
人物評價
梅妃在得寵之時沒有仗著唐太宗對自己的寵愛殘害其她妃嬪、禍國殃民,而表現出來的是大義和明理。玄宗曾問“梅妃”、為何鬱鬱寡歡,梅妃道:“昔太宗有貞觀之治,百姓安樂。願陛下也有開元之治”。玄宗聽了,怔了一怔,然後拈須笑道:“朕早有此誌,愛妃不言,朕幾乎忘了。”次日,玄宗即罷了遊宴,親理萬機,勵精圖治。梅妃受玄宗專寵達十年之久,這期間,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賢德影響著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國,整個國家繼續保持著開元盛世的強盛 。
梅妃是一個善於詩文、歌舞,氣度高雅、美中有善,才貌雙全的奇女子。也是個癡情女子,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仍能為負心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不讓叛賊汙辱,自己投井自殺了,足見她是個性情至真直烈的女人。
軼事典故
鬥茶作詩
又一個霜冷梅開的日子,一同踏雪嚐梅的唐玄宗對梅妃說:“久聞愛妃才高,入宮前所作八賦,翰林諸臣無不讚歎稱絕,卿既然酷愛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詩?”梅妃謙和地答道:“妾鄉野陋質,怎能有大雅之作,謹以詠梅花小詩一首,聊為陛下佐酒。”隨即信口吟出:
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裏長。
吟完,玄宗正要誇讚,忽然內臣報嶺南刺史韋應物、蘇州刺史劉禹錫求見(這兩人的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這兩位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儒官,因聽說梅妃愛梅,又能吟詩作賦,心生敬慕,特挑選了當地的奇梅百品。星夜兼程,送到長安晉獻。梅妃和玄宗都十分高興,命人植在梅妃院中,重賞了韋應物和劉禹錫,並把梅妃所寫詠梅詩賜予二人品嚐,兩位大家讀後讚道:“果然詩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 這天雪霽初晴,玄宗與梅妃在梅閣臨窗賞梅弈棋。梅妃自小精於棋道,兩人對弈,玄宗屢屢敗北,因而頗有些不悅。善解人意的梅妃起身笑道:“此為雕蟲小技,誤勝陛下,請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係四海,力在治國,妾哪裏能與陛下爭勝負呢!”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玄宗也就為之心中釋然了,暗暗為梅妃的賢淑達理而欣慰。
嫻淑識體
唐玄宗是個重感情的人,對兄弟十分友愛,宋王成器,申王成義,是玄宗之兄;歧王範、薛王叢是玄宗之弟(此處人物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玄宗即位之初,時常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不時設宴與兄弟同樂,還曾在殿中設五幃,與各王分處其中,談詩論賦,彈奏絲竹,議謀國事,相處得十分融洽。唐玄宗獲得梅妃後,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他的兄弟,於是特設一宴招待諸王,席間唐玄宗向諸王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基讚賞推崇。
梅妃先是吹奏白玉笛一曲,笛音曲折婉轉,引人神馳。宋王成器也善吹笛,歧王範善彈琵琶,玄宗更是妙解音律,五位兄弟都十分領會梅妃笛聲的神韻。笛聲剛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漫舞輕廻,如驚鴻般輕盈,如落梅般飄逸,五人又看得如癡如醉。舞罷,唐玄宗命人取出珍藏的美酒“瑞露珍”,讓梅妃用金盞遍斟諸王,當時薛王已醉,恍惚中被梅妃的儀態迷住,一時神魂顛倒,竟然伸出腳來,在桌下勾住梅妃的纖足糾纏不放。梅妃竭力保持鎮靜,不動聲色使力爭脫,轉身躲入梅閣不肯再出來。玄宗發覺後問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左右答稱:“娘娘珠鞋脫綴,綴好就來!”等了一會,不見出來,玄宗再次宣召,梅妃派人出來答複說:“娘娘突然胸腹作痛,不能起身應召。”沒有梅妃助興,這一夜的兄弟宴樂也就到此結束了。嫻淑識體的梅妃並沒有把薛王調戲她的事張揚出來。
但是薛王第二日早晨酒醒,想起昨夜宴席上的荒唐行為,不禁大為驚懼,於是袒肉跪行來到宮中,向玄宗請罪,羞愧地說:“蒙皇上賜宴,不勝酒力,誤觸皇嫂珠履,臣本無心,罪該萬死!”唐玄宗寬容道:“汝既無心,朕也就不予追究。”事後,玄宗迴後宮問起梅妃,梅妃情知薛王是酒後失態,所以不願意讓玄宗知道,擔心影響兄弟之情,玄宗問她時,她還竭力否認。見她如此顧慮皇家骨肉之情,大度地息事寧人,唐玄宗對她不由得又產生了一種既愛且敬的心意。
梅妃個人作品
詩 《在花萼樓》 《詠梅》 (迴李隆基《梅亭》的詩)
《謝賜珍珠》 (又名《一斛珠》)
(《全唐詩》所載詩,名不詳)
(形容楊貴妃的詩)
賦
《樓東賦》
《梅花》(一說《梅亭》,失傳)
《梨園》(失傳)
《絢窗》(一說《綺窗》,失傳)
《鳳笛》(失傳)
《玻杯》(一說《玻璃杯》,失傳)
《簫蘭》
(一說《肖蘭》或《簫》、《蘭》,失傳)
《叢桂》(失傳)
《剪刀》(失傳)
舞蹈
《驚鴻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在當時廣為流傳。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麵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動作上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中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麵,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
人物爭議
認為虛構
魯迅認為,從《梅妃傳》跋文分析的話,是南北宋人偽作,梅妃是虛構人物。
有關梅妃事跡《舊唐書》、《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均不載。
新舊唐書,沒有高力士使閩的記載。
從地理演變看,唐明皇在位的時候江東村這個地方可能還不曾存在。
據當地“民間”傳說,江采萍是個放鴨女,與能詩善賦的梅妃相去甚遠。
其他雜疑:
據《梅妃傳》記載推測,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對她的身世卻不大了解。
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與長安相距數百裏,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
《梅妃傳》玄宗夜召梅妃被楊妃撞破一節,寫得活靈活現,若非虛假怎麽有別於《楊太真外傳》。
認為真實
《梅妃傳》創作時間與跋文,與梅妃有無其人沒有因果關係。且梅妃事跡記載最早在宋朝的《莆陽比事》。
《舊唐書》、《新唐書》所能傳載的人物極少,唐明皇時代,嬪妃宮女近四萬人,但能立傳的隻有直接參與一些重大事件的4人。
跟據《江氏族譜》載,梅妃家世顯赫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即使高力士沒有使閩,梅妃也同樣可以被選入宮為妃。
這一推論沒有對唐時的江東是否存在進行認真考證。其二,這一推論也曲解了莆田舊縣誌。
至於民間流傳梅妃原為牧鴨女的故事,不足為據,非但不能證明她無才、更不能說明史無梅妃。而《江氏族譜》載,梅妃有良好的教育氛圍。
答其他雜疑:
梅妃是唐朝人,宋人不了解是情理之中。
《梅妃傳》是經過修飾冶煉的,但不代表完美無誤。
每個著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寫作手法不應相提並論。並且《梅妃傳》是小說題材,而非正史,難免要添首加尾秀潤一番。
——節選自百度·百科·梅妃
江采萍自幼陪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開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閩越,江采萍被選入宮。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封為梅妃 。
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落逃沒帶冷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自盡而亡。
身世背景
江采萍,號梅妃,生長在懸壺濟世的醫道世家,家中富貴。父親江仲遜是秀才出身的儒醫,弟弟叫江采芹。江仲遜三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這個寶貝女,所以對她疼愛有加,以《詩經·召南》裏《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
梅妃自幼陪穎,她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並對她父親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誌”。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梅妃還對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年將及笄,出落得豐神楚楚、知書達禮,是一位才貌雙全的絕世女子。
梅妃初解人事,便愛梅如狂,江仲遜不惜重金,追尋各種梅樹,種滿房前屋後。在梅花熏陶下的梅妃,烙下了梅的氣節,氣度高雅嫻靜,性格堅貞;配上她漸漸出落得秀麗雅致的容貌、苗條頎長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樹。因此,遠近的年輕人都感歎道:“不知誰家兒郎有此福氣,能夠娶得梅妃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選美入宮
最終這朵惹人愛慕的梅花落到誰家園中了呢?這有福氣的兒郎不是別人,正是風流豪邁一世的當朝皇帝唐玄宗。
進宮得寵
高力士早已探知梅妃喜梅花,特意在梅林深處安排下酒宴,請唐玄宗臨視梅妃。梅林間江采萍為唐玄宗吹奏《梅花落》,又舞一支《驚鴻舞》。唐玄宗對梅妃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號梅妃。命人給其宮中種滿各式梅樹,並親筆題寫院中樓台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梅妃的愛梅之情,惹得皇帝戲稱她為“梅精”。
被困冷宮
梅妃得寵數年後,已到花甲之年的唐玄宗,未免喜新厭舊,招兒媳楊氏為貴妃,不務朝政,且多日不見梅妃。梅妃知情後覲見皇帝,贈詩 諷刺。楊妃不悅,多番撒潑陷害,設法將梅妃打入冷宮。
盛筵難再
梅花綻放之季,趁楊妃不在,唐玄宗密遣貼身小太監,用梨園戲馬到上陽東宮安請梅妃到翠華西閣。不料被楊妃知曉,不宣自闖,玄宗嚇得抱起梅妃藏到屋內夾牆中。對於楊妃的咄咄逼人姿勢,玄宗把楊妃趕迴了娘家。皇帝迴頭再去找梅妃,卻得知梅妃已被小太監送走,就將小太監賜死。叫人把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頭上插的釵飾封起來送去給梅妃。梅妃問使者說:“皇上是堅決不要我了?”使者迴答說:“皇上並不是拋棄妃子,實在是怕太真撒野”,梅妃苦笑說:“怕因為愛我會惹胖丫頭不高興,這不是等於拋棄我嗎?”。
寫賦寄情
梅妃得寵時,各地爭相進獻梅花;可當她失寵之時。當她聽到外麵有驛馬快跑的聲音,一問方知是忙著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而不是給她送梅花的此時的梅妃不禁淚流滿麵,想起了漢代長門宮陳阿嬌的故事,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梅妃為打動皇帝,贈高力士千金,請他找文人寫賦。高力士介於楊妃,借故推辭。梅妃便親自寫篇《樓東賦》,隨附白玉笛派人送給唐玄宗。楊妃探知,請皇帝賜梅妃死,皇帝沉默不語。
謝絕賜珠
後來,唐玄宗對梅妃心有愧意,命人把外國使節進貢的一斛珍珠送給梅妃。梅妃迴詩《謝賜珍珠》 ,不受。皇帝看完詩,指示樂府為這首詩譜一個新曲子,取名《一斛珠》。
死於叛亂
至德元年六月十三日,黎明,玄宗隻與楊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走。妃、主、墾孫在外者,包括困於冷宮的梅妃,皆棄之不顧。這一天,百官皆不知皇帝已出逃。
等唐玄宗迴京,派人找梅妃,下詔,隻要有人找到她,官升兩級,賞錢百萬。有一宦官獻了一幅梅妃畫像,皇帝說:“挺像,隻恨不是活的啊”,再在上麵題了一首詩懷念梅妃 。
某天梅妃托夢給皇帝,梅妃說:“當年陛下逃難時,我死在亂兵的手上,有可憐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東邊的梅樹下”。最終在溫泉池邊梅樹底下,找到了梅妃屍體,外麵用錦褥裹著,上麵堆著差不多三尺厚的土。察看梅妃身上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放聲大哭,以妃禮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種滿各種梅樹,並親手為她寫下祭文 。
人物評價
梅妃在得寵之時沒有仗著唐太宗對自己的寵愛殘害其她妃嬪、禍國殃民,而表現出來的是大義和明理。玄宗曾問“梅妃”、為何鬱鬱寡歡,梅妃道:“昔太宗有貞觀之治,百姓安樂。願陛下也有開元之治”。玄宗聽了,怔了一怔,然後拈須笑道:“朕早有此誌,愛妃不言,朕幾乎忘了。”次日,玄宗即罷了遊宴,親理萬機,勵精圖治。梅妃受玄宗專寵達十年之久,這期間,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賢德影響著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國,整個國家繼續保持著開元盛世的強盛 。
梅妃是一個善於詩文、歌舞,氣度高雅、美中有善,才貌雙全的奇女子。也是個癡情女子,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仍能為負心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不讓叛賊汙辱,自己投井自殺了,足見她是個性情至真直烈的女人。
軼事典故
鬥茶作詩
又一個霜冷梅開的日子,一同踏雪嚐梅的唐玄宗對梅妃說:“久聞愛妃才高,入宮前所作八賦,翰林諸臣無不讚歎稱絕,卿既然酷愛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詩?”梅妃謙和地答道:“妾鄉野陋質,怎能有大雅之作,謹以詠梅花小詩一首,聊為陛下佐酒。”隨即信口吟出:
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裏長。
吟完,玄宗正要誇讚,忽然內臣報嶺南刺史韋應物、蘇州刺史劉禹錫求見(這兩人的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這兩位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儒官,因聽說梅妃愛梅,又能吟詩作賦,心生敬慕,特挑選了當地的奇梅百品。星夜兼程,送到長安晉獻。梅妃和玄宗都十分高興,命人植在梅妃院中,重賞了韋應物和劉禹錫,並把梅妃所寫詠梅詩賜予二人品嚐,兩位大家讀後讚道:“果然詩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 這天雪霽初晴,玄宗與梅妃在梅閣臨窗賞梅弈棋。梅妃自小精於棋道,兩人對弈,玄宗屢屢敗北,因而頗有些不悅。善解人意的梅妃起身笑道:“此為雕蟲小技,誤勝陛下,請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係四海,力在治國,妾哪裏能與陛下爭勝負呢!”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玄宗也就為之心中釋然了,暗暗為梅妃的賢淑達理而欣慰。
嫻淑識體
唐玄宗是個重感情的人,對兄弟十分友愛,宋王成器,申王成義,是玄宗之兄;歧王範、薛王叢是玄宗之弟(此處人物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玄宗即位之初,時常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不時設宴與兄弟同樂,還曾在殿中設五幃,與各王分處其中,談詩論賦,彈奏絲竹,議謀國事,相處得十分融洽。唐玄宗獲得梅妃後,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他的兄弟,於是特設一宴招待諸王,席間唐玄宗向諸王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基讚賞推崇。
梅妃先是吹奏白玉笛一曲,笛音曲折婉轉,引人神馳。宋王成器也善吹笛,歧王範善彈琵琶,玄宗更是妙解音律,五位兄弟都十分領會梅妃笛聲的神韻。笛聲剛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漫舞輕廻,如驚鴻般輕盈,如落梅般飄逸,五人又看得如癡如醉。舞罷,唐玄宗命人取出珍藏的美酒“瑞露珍”,讓梅妃用金盞遍斟諸王,當時薛王已醉,恍惚中被梅妃的儀態迷住,一時神魂顛倒,竟然伸出腳來,在桌下勾住梅妃的纖足糾纏不放。梅妃竭力保持鎮靜,不動聲色使力爭脫,轉身躲入梅閣不肯再出來。玄宗發覺後問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左右答稱:“娘娘珠鞋脫綴,綴好就來!”等了一會,不見出來,玄宗再次宣召,梅妃派人出來答複說:“娘娘突然胸腹作痛,不能起身應召。”沒有梅妃助興,這一夜的兄弟宴樂也就到此結束了。嫻淑識體的梅妃並沒有把薛王調戲她的事張揚出來。
但是薛王第二日早晨酒醒,想起昨夜宴席上的荒唐行為,不禁大為驚懼,於是袒肉跪行來到宮中,向玄宗請罪,羞愧地說:“蒙皇上賜宴,不勝酒力,誤觸皇嫂珠履,臣本無心,罪該萬死!”唐玄宗寬容道:“汝既無心,朕也就不予追究。”事後,玄宗迴後宮問起梅妃,梅妃情知薛王是酒後失態,所以不願意讓玄宗知道,擔心影響兄弟之情,玄宗問她時,她還竭力否認。見她如此顧慮皇家骨肉之情,大度地息事寧人,唐玄宗對她不由得又產生了一種既愛且敬的心意。
梅妃個人作品
詩 《在花萼樓》 《詠梅》 (迴李隆基《梅亭》的詩)
《謝賜珍珠》 (又名《一斛珠》)
(《全唐詩》所載詩,名不詳)
(形容楊貴妃的詩)
賦
《樓東賦》
《梅花》(一說《梅亭》,失傳)
《梨園》(失傳)
《絢窗》(一說《綺窗》,失傳)
《鳳笛》(失傳)
《玻杯》(一說《玻璃杯》,失傳)
《簫蘭》
(一說《肖蘭》或《簫》、《蘭》,失傳)
《叢桂》(失傳)
《剪刀》(失傳)
舞蹈
《驚鴻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在當時廣為流傳。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麵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動作上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中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麵,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
人物爭議
認為虛構
魯迅認為,從《梅妃傳》跋文分析的話,是南北宋人偽作,梅妃是虛構人物。
有關梅妃事跡《舊唐書》、《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均不載。
新舊唐書,沒有高力士使閩的記載。
從地理演變看,唐明皇在位的時候江東村這個地方可能還不曾存在。
據當地“民間”傳說,江采萍是個放鴨女,與能詩善賦的梅妃相去甚遠。
其他雜疑:
據《梅妃傳》記載推測,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對她的身世卻不大了解。
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與長安相距數百裏,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
《梅妃傳》玄宗夜召梅妃被楊妃撞破一節,寫得活靈活現,若非虛假怎麽有別於《楊太真外傳》。
認為真實
《梅妃傳》創作時間與跋文,與梅妃有無其人沒有因果關係。且梅妃事跡記載最早在宋朝的《莆陽比事》。
《舊唐書》、《新唐書》所能傳載的人物極少,唐明皇時代,嬪妃宮女近四萬人,但能立傳的隻有直接參與一些重大事件的4人。
跟據《江氏族譜》載,梅妃家世顯赫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即使高力士沒有使閩,梅妃也同樣可以被選入宮為妃。
這一推論沒有對唐時的江東是否存在進行認真考證。其二,這一推論也曲解了莆田舊縣誌。
至於民間流傳梅妃原為牧鴨女的故事,不足為據,非但不能證明她無才、更不能說明史無梅妃。而《江氏族譜》載,梅妃有良好的教育氛圍。
答其他雜疑:
梅妃是唐朝人,宋人不了解是情理之中。
《梅妃傳》是經過修飾冶煉的,但不代表完美無誤。
每個著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寫作手法不應相提並論。並且《梅妃傳》是小說題材,而非正史,難免要添首加尾秀潤一番。
——節選自百度·百科·梅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