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1章 國王身先士卒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瑪蒂爾達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她在與斯蒂芬的作戰中屢嚐敗績,多次被斯蒂芬包圍甚至活捉,如果不是命運,她早就死在斯蒂芬國王的手裏了。
她知道自己軍事才能平庸,可沒辦法,兒子拒絕當統帥,她又不能把軍隊交給其他貴族,就隻能自己趕鴨子上架。
可是她找坎特伯雷大主教商議,大主教卻拒絕了繼續擔任攝政王的請求,同時向她提議,請趙桓派軍事將領負責指揮作戰。
當然名義上的統帥依舊是亨利國王,但具體指揮由趙桓派出的軍事將領負責,也就是組成一個參謀團來為亨利製定作戰計劃,亨利隻需要執行就可以。
這個建議頓時讓瑪蒂爾達茅塞頓開,她馬上去找趙桓商議,看能否如此。
她原以為趙桓會答應,不過趙桓是根本不會參與這趟渾水的,他要英格蘭繼續內戰,但又不願意把戰敗的緣由歸於宋軍將領的指揮。
因為這場戰鬥他不會取得勝利,而希望雙方打得越慘烈越好,這樣的戰爭怎麽可能讓宋軍去參與呢?
但趙桓提出了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告訴瑪蒂爾達:“宋軍早就明確表態,不參與歐洲的內部戰爭,除非遭到了敵人的主動進攻。
所以他們是不會參與的,包括他們的將領也不會參與歐洲內戰的軍事指揮,而我一個商人是不能左右宋軍將領的決定的,所以這個忙我幫不了。”
瑪蒂爾達很是失望,不過很快趙桓就給她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讓她轉憂為喜。
趙桓說道:“雖然大宋的將領不能參與軍事行動,也不能為你們製定作戰計劃,但你們不乏優秀的軍事人才。
你們可以在這麽多年內戰取得勝利的將領中,選出幾個將領組成戰時內閣,他們的任務就是為你的兒子亨利國王製定作戰計劃。
他們製定的計劃可以由你和亨利國王決定是否執行,如果得到批準,就按照這個計劃來組織實施就可以了。
當然這個計劃會以你的兒子亨利國王的名義下發,全軍將會遵照計劃執行,而不需要一個具體的指揮官。
當戰局出現變化的時候,依舊由戰時內閣進行討論,並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作出決定,這可以避免很多拍腦袋決策帶來的戰場上的危險。”
瑪蒂爾達立刻采納了趙桓的建議。
她在軍中選定七位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的將領組成戰時內閣,並告訴了他們的總體的作戰思路,由他們製定詳細作戰計劃。
這時趙桓又給瑪蒂爾達提了另外一條很好的建議,他說:“在威爾士的南部波伊斯郡,有反對威爾士國王,也就是格溫內斯王國的人,他叫馬多格。
另外格溫內斯國王的兄弟卡德瓦拉德也是一個很好的盟友,你可以派人私下裏與他們溝通,取得他們的支持,那樣戰爭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威爾士並不是鐵板一塊,它分成兩大板塊,北邊的稱為格溫內斯王國,國王叫歐文。
他是威爾士中世紀最了不起的君王,後世稱他為歐文大帝。他被認為是威爾士曆史上最成功的君王之一,而在威爾士的南部,這是波伊斯王國,他的國王是馬多格。
當然這兩個王國是威爾士最大的兩個王國,還有一些小的王國,與英格蘭的戰爭其實主要爆發在威爾士北部的格溫內斯王國。
而南部的波伊斯王國卻經常與英格蘭結盟,共同對付他的兄弟國格溫內斯王國。
趙桓向瑪蒂爾達提出的建議立刻得到了瑪蒂爾達讚同,以前斯蒂芬國王頭痛的也是與威爾士之間的戰爭。
瑪蒂爾達也知道的斯蒂芬一直在與波伊斯王聯結成聯盟。
於是她找到了斯蒂芬當時負責前去與波伊斯王國結盟的官員,並給了他們重金,讓他們聯絡波伊斯國王和歐文的兄弟卡德瓦拉德。
這兩個人手裏都有不少軍隊,有他們支持的話,戰鬥就應該會更容易。
果然趙桓的建議有很好的效果,他們很快得到了這兩個人的支持,並同意與英格蘭結盟來共同對付北邊的格溫內斯王國。
甚至雙方都商定好了,一旦取勝之後如何瓜分格溫內斯王國。
麵對強敵的大兵臨近,格溫內斯國王歐文大帝並不慌亂,他的軍隊雖然不夠多,隻有區區十萬人,但是他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尤其是威爾士多山的地形,使得他能夠利用山巒疊嶂組織有效的伏擊。
在以往與英格蘭的戰爭中,他多次利用這樣的戰術取得了對英格蘭戰爭的勝利,這一次他相信依舊會如此。
為了達到一舉消滅格溫內斯的目的,瑪蒂爾達組建的戰時內閣製定了水陸兩個方向用兵的作戰計劃。
由於之前瑪蒂爾達從趙桓那用育齡女子換取了大量的海軍艦艇,使得他們能組建一支海軍從海上進攻威爾士,可以切斷歐文大帝的補給線。
這支軍隊瑪蒂爾達任命他的兄弟亨利·菲茨羅伊為海軍元帥,率領海軍三萬人從海路發動進攻。
菲茨羅伊是瑪蒂爾達父親老亨利國王的私生子,所以他沒有王位繼承權。
他跟瑪蒂爾達另外一位私生子兄弟羅伯特一樣都是瑪蒂爾達重要的軍事同盟者,也深得瑪蒂爾達的重視,這一次由他擔任海軍元帥,負責海路進攻。
瑪蒂爾達將戰時內閣製定的作戰計劃交給了兒子亨利,亨利看過之後,說道:“我率軍殺過去,其他的我不管。”
亨利很少說話,但他說的都是關鍵,這句話讓瑪蒂爾達沒來由的心頭一陣發緊。
以前她的兒子充滿了智慧,每場戰鬥,從先鋒到中軍再到兩翼,以及後勤保障等,方方麵麵都會考慮到,可現在她兒子隻管往前衝,其他的什麽都管,那這仗就不好打了。
她決定再穩兩天,因為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已經製定完畢,即使她親自前往,也難以發揮太大作用。何況亨利剛剛坐上國王寶座,此時她不宜離開倫敦,必須有一位強有力者坐鎮。
然而,大主教拒絕再次擔任攝政,她隻能依靠自己來穩住倫敦的局麵。隨後,她召集戰時內閣的幾位重要將領,再次叮囑他們將作戰計劃中的各種可能性逐一複述,確保萬無一失。
隨後,亨利國王率領護衛隊向威爾士北部進發。與此同時,與其結盟的波伊斯也在南部調動軍隊,共同參與王室的軍事行動。
亨利國王身先士卒,身著厚重鎧甲,坐騎亦披掛重甲。他身後跟隨兩匹備用馬匹,僅為他服務的小隊已披掛齊整,更不必提那專門負責他安全的二百人衛隊。
她知道自己軍事才能平庸,可沒辦法,兒子拒絕當統帥,她又不能把軍隊交給其他貴族,就隻能自己趕鴨子上架。
可是她找坎特伯雷大主教商議,大主教卻拒絕了繼續擔任攝政王的請求,同時向她提議,請趙桓派軍事將領負責指揮作戰。
當然名義上的統帥依舊是亨利國王,但具體指揮由趙桓派出的軍事將領負責,也就是組成一個參謀團來為亨利製定作戰計劃,亨利隻需要執行就可以。
這個建議頓時讓瑪蒂爾達茅塞頓開,她馬上去找趙桓商議,看能否如此。
她原以為趙桓會答應,不過趙桓是根本不會參與這趟渾水的,他要英格蘭繼續內戰,但又不願意把戰敗的緣由歸於宋軍將領的指揮。
因為這場戰鬥他不會取得勝利,而希望雙方打得越慘烈越好,這樣的戰爭怎麽可能讓宋軍去參與呢?
但趙桓提出了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告訴瑪蒂爾達:“宋軍早就明確表態,不參與歐洲的內部戰爭,除非遭到了敵人的主動進攻。
所以他們是不會參與的,包括他們的將領也不會參與歐洲內戰的軍事指揮,而我一個商人是不能左右宋軍將領的決定的,所以這個忙我幫不了。”
瑪蒂爾達很是失望,不過很快趙桓就給她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讓她轉憂為喜。
趙桓說道:“雖然大宋的將領不能參與軍事行動,也不能為你們製定作戰計劃,但你們不乏優秀的軍事人才。
你們可以在這麽多年內戰取得勝利的將領中,選出幾個將領組成戰時內閣,他們的任務就是為你的兒子亨利國王製定作戰計劃。
他們製定的計劃可以由你和亨利國王決定是否執行,如果得到批準,就按照這個計劃來組織實施就可以了。
當然這個計劃會以你的兒子亨利國王的名義下發,全軍將會遵照計劃執行,而不需要一個具體的指揮官。
當戰局出現變化的時候,依舊由戰時內閣進行討論,並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作出決定,這可以避免很多拍腦袋決策帶來的戰場上的危險。”
瑪蒂爾達立刻采納了趙桓的建議。
她在軍中選定七位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的將領組成戰時內閣,並告訴了他們的總體的作戰思路,由他們製定詳細作戰計劃。
這時趙桓又給瑪蒂爾達提了另外一條很好的建議,他說:“在威爾士的南部波伊斯郡,有反對威爾士國王,也就是格溫內斯王國的人,他叫馬多格。
另外格溫內斯國王的兄弟卡德瓦拉德也是一個很好的盟友,你可以派人私下裏與他們溝通,取得他們的支持,那樣戰爭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威爾士並不是鐵板一塊,它分成兩大板塊,北邊的稱為格溫內斯王國,國王叫歐文。
他是威爾士中世紀最了不起的君王,後世稱他為歐文大帝。他被認為是威爾士曆史上最成功的君王之一,而在威爾士的南部,這是波伊斯王國,他的國王是馬多格。
當然這兩個王國是威爾士最大的兩個王國,還有一些小的王國,與英格蘭的戰爭其實主要爆發在威爾士北部的格溫內斯王國。
而南部的波伊斯王國卻經常與英格蘭結盟,共同對付他的兄弟國格溫內斯王國。
趙桓向瑪蒂爾達提出的建議立刻得到了瑪蒂爾達讚同,以前斯蒂芬國王頭痛的也是與威爾士之間的戰爭。
瑪蒂爾達也知道的斯蒂芬一直在與波伊斯王聯結成聯盟。
於是她找到了斯蒂芬當時負責前去與波伊斯王國結盟的官員,並給了他們重金,讓他們聯絡波伊斯國王和歐文的兄弟卡德瓦拉德。
這兩個人手裏都有不少軍隊,有他們支持的話,戰鬥就應該會更容易。
果然趙桓的建議有很好的效果,他們很快得到了這兩個人的支持,並同意與英格蘭結盟來共同對付北邊的格溫內斯王國。
甚至雙方都商定好了,一旦取勝之後如何瓜分格溫內斯王國。
麵對強敵的大兵臨近,格溫內斯國王歐文大帝並不慌亂,他的軍隊雖然不夠多,隻有區區十萬人,但是他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尤其是威爾士多山的地形,使得他能夠利用山巒疊嶂組織有效的伏擊。
在以往與英格蘭的戰爭中,他多次利用這樣的戰術取得了對英格蘭戰爭的勝利,這一次他相信依舊會如此。
為了達到一舉消滅格溫內斯的目的,瑪蒂爾達組建的戰時內閣製定了水陸兩個方向用兵的作戰計劃。
由於之前瑪蒂爾達從趙桓那用育齡女子換取了大量的海軍艦艇,使得他們能組建一支海軍從海上進攻威爾士,可以切斷歐文大帝的補給線。
這支軍隊瑪蒂爾達任命他的兄弟亨利·菲茨羅伊為海軍元帥,率領海軍三萬人從海路發動進攻。
菲茨羅伊是瑪蒂爾達父親老亨利國王的私生子,所以他沒有王位繼承權。
他跟瑪蒂爾達另外一位私生子兄弟羅伯特一樣都是瑪蒂爾達重要的軍事同盟者,也深得瑪蒂爾達的重視,這一次由他擔任海軍元帥,負責海路進攻。
瑪蒂爾達將戰時內閣製定的作戰計劃交給了兒子亨利,亨利看過之後,說道:“我率軍殺過去,其他的我不管。”
亨利很少說話,但他說的都是關鍵,這句話讓瑪蒂爾達沒來由的心頭一陣發緊。
以前她的兒子充滿了智慧,每場戰鬥,從先鋒到中軍再到兩翼,以及後勤保障等,方方麵麵都會考慮到,可現在她兒子隻管往前衝,其他的什麽都管,那這仗就不好打了。
她決定再穩兩天,因為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已經製定完畢,即使她親自前往,也難以發揮太大作用。何況亨利剛剛坐上國王寶座,此時她不宜離開倫敦,必須有一位強有力者坐鎮。
然而,大主教拒絕再次擔任攝政,她隻能依靠自己來穩住倫敦的局麵。隨後,她召集戰時內閣的幾位重要將領,再次叮囑他們將作戰計劃中的各種可能性逐一複述,確保萬無一失。
隨後,亨利國王率領護衛隊向威爾士北部進發。與此同時,與其結盟的波伊斯也在南部調動軍隊,共同參與王室的軍事行動。
亨利國王身先士卒,身著厚重鎧甲,坐騎亦披掛重甲。他身後跟隨兩匹備用馬匹,僅為他服務的小隊已披掛齊整,更不必提那專門負責他安全的二百人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