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3章 齊頭並進
大唐:我就製個鹽,竟被封國公 作者:宸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包括李世民在內,所有人都對張小瑜佩服的五體投地。
自古以來掌權者一直想著怎麽治民,講究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治民是國之大策。
可是仔細一想,民有什麽好治的?他們幹最累的活,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委屈,有什麽好治的?他們終其一生也隻不過是想著能讓一家老小不要餓死。
他們會造反嗎?他們拿什麽造?人微言輕拿什麽造反?!
他們會欺上瞞下嗎?他們已經是社會最底層之人,還瞞誰?!
他們會結黨營私嗎?天天隻想著一家老小能不能吃飽飯的事,他們哪裏有心思結黨營私?!
治國之道是什麽?還不是治那幫偷奸耍滑,偷搶扒拿,坑蒙拐騙,善於鑽空子的官員嗎?隻要把他們給治好了,定然天下太平。
什麽是治國之道?治官是根本,隻要把那幫官員給治住了,國能不富裕?
官員本來就已經是高高在上之人,別看他們工錢不多,可是他們總有辦法整到錢財。
如果放任這幫有權之人無法無天,那離天下大亂還能遠嗎?
震驚之餘,房玄齡站起來衝張小瑜行了一禮說道:
“鎮國王,當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房某自詡對於治國一道還是有一番見解,今日聽鎮國王一席話,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房某與鎮國王相比,猶如螢火與日月爭輝。不過,房某現下有一疑慮,還望鎮國王指點迷津。正如鎮國王所說,現如今國庫充盈,有數萬萬貫之多錢財。就算邊關打仗,也用不完這麽多錢。敢問鎮國王,這筆錢怎麽花?”
張小瑜:“………………”
“房相,坐下說,跟我你不必這樣。房相,你當真不知道這錢該怎麽花?”
“不知道。”
“既然房相都不知道,那要不然,咱們在坐的有一個算一個,給分了?”
張小瑜剛說完,尉遲恭和程咬金就直接脫口而出:
“好,這主意好。早就該這樣,咱們又不欺壓百姓,又不貪贓枉法,又不結黨營私,又不…………”
當看到李世民憤怒的眼神,兩個老家夥這才停下來。
“小瑜,你認真點,商量國家大事呢。”
聽到長孫無垢這話,張小瑜笑著說道:
“那什麽,剛剛我之所以那麽說。就是想試探一下各位有沒有貪腐之心,可是誰曾想,我們在坐的竟然也有。可見,人心就是貪心,反腐之路,任長道遠。”
張小瑜剛說完,尉遲恭和程咬金就對張小瑜來了個男子雙打。
看到女婿被打,作為丈母娘,長孫無垢自然是要拉著。
張小瑜注意看了,在長孫無垢拉架時,程咬金和尉遲恭這兩個老王八蛋的手腳很不老實。
都一把年紀了,還思想齷齪。
呸,老流氓。
“都住手,小瑜,你仔細說說,這錢準備怎麽用?”
聽到李世民這話,眾人這才停下來。
眾人一本正經的坐好,張小瑜喝了一杯茶水說道:
“這錢怎麽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錢要用到百姓身上,這才是重中之重。大家都知道,國家繁不繁榮,就是看市麵上有沒有錢。現在我反腐,一下子整出這麽多錢財來。這就說明大唐不窮,富裕的很。可是,為什麽現在的市麵上一片死氣沉沉?就是因為大量的錢財集中到少數人手裏。這些人錢財會用在大唐市麵上嗎?他們能用多少?我在流求事就發現,大唐很多富人花錢如流水的到流求購買房屋,甚至狼牙修都有大唐富人的身影。這能行?他們把錢從大唐帶走了,大唐還能富裕?我們想要讓大唐繁榮昌盛,就一定要遏製這種行為。要讓外麵的人帶著錢財到大唐來,這才能保持大唐長久穩定的繁榮昌盛。所以,我們要改變財富分配的方法,讓老百姓切切實實的得到實惠。”
聽到張小瑜停了下來,已經聽出門道的長孫無垢著急的說道:
“小瑜,到了關鍵時刻,你別停。”
“嶽母大人,這種事情很耗費口水,此時我已經口幹舌燥,得補充水分。”
張小瑜喝了一杯茶水後,繼續說道:
“想讓大唐繁榮昌盛有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隻要用好一個,就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能雙管齊下,必定事半功倍。這兩種方法,一定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就是貿易順差,說白了,就是利用外資。這個容易,我們大唐的好東西多了,瓷器,茶葉,絲綢,酒水,白紙,都是外邦人急需的東西。隻要我們開放海運,他們一定會花大價錢購買我們的東西,而他們那邊也沒有什麽是我們需要的。這樣,我們就賺了他們大量的錢財,這就是貿易順差。”
張小瑜剛說完,房玄齡就繼續問道:
“小瑜,這個我們知道,做生意賺錢嘛。買的東西少,賣的東西多,這就是賺錢。第二種呢?第二種方法是什麽?”
“第二種方法就是擴大內需,就是讓我們大唐的老百姓舍得花錢。他們把錢存在家裏不能出來用,那錢財和石頭有什麽區別?讓咱讓他們舍得花錢,讓市麵上的錢多起來,這樣也能促進繁榮昌盛。”
李世民:“………………”
“怎麽才能讓老百姓舍得花錢?”
“好,嶽父大人這話問的好。怎麽讓老百姓舍得花錢?漲工錢嘍,這是繞不過去的坎。老百姓不舍的花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錢,如果他們有錢了,王八蛋才不舍得花錢。不管你想什麽辦法,你必須得先讓老百姓富裕起來,這是門檻,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之處。”
“小瑜,你的意思是把這些錢財發給老百姓?讓他們拿著這些錢去買東西?”
張小瑜:“……………”
“不是,這樣做不行。這樣隻能養成大家不勞而獲的心思,長久以往,誰還工作?等著朝廷發錢就行了唄?這種想法萬萬不能有,一丁點也不能有。”
李世民:“……………”
自古以來掌權者一直想著怎麽治民,講究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治民是國之大策。
可是仔細一想,民有什麽好治的?他們幹最累的活,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委屈,有什麽好治的?他們終其一生也隻不過是想著能讓一家老小不要餓死。
他們會造反嗎?他們拿什麽造?人微言輕拿什麽造反?!
他們會欺上瞞下嗎?他們已經是社會最底層之人,還瞞誰?!
他們會結黨營私嗎?天天隻想著一家老小能不能吃飽飯的事,他們哪裏有心思結黨營私?!
治國之道是什麽?還不是治那幫偷奸耍滑,偷搶扒拿,坑蒙拐騙,善於鑽空子的官員嗎?隻要把他們給治好了,定然天下太平。
什麽是治國之道?治官是根本,隻要把那幫官員給治住了,國能不富裕?
官員本來就已經是高高在上之人,別看他們工錢不多,可是他們總有辦法整到錢財。
如果放任這幫有權之人無法無天,那離天下大亂還能遠嗎?
震驚之餘,房玄齡站起來衝張小瑜行了一禮說道:
“鎮國王,當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房某自詡對於治國一道還是有一番見解,今日聽鎮國王一席話,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房某與鎮國王相比,猶如螢火與日月爭輝。不過,房某現下有一疑慮,還望鎮國王指點迷津。正如鎮國王所說,現如今國庫充盈,有數萬萬貫之多錢財。就算邊關打仗,也用不完這麽多錢。敢問鎮國王,這筆錢怎麽花?”
張小瑜:“………………”
“房相,坐下說,跟我你不必這樣。房相,你當真不知道這錢該怎麽花?”
“不知道。”
“既然房相都不知道,那要不然,咱們在坐的有一個算一個,給分了?”
張小瑜剛說完,尉遲恭和程咬金就直接脫口而出:
“好,這主意好。早就該這樣,咱們又不欺壓百姓,又不貪贓枉法,又不結黨營私,又不…………”
當看到李世民憤怒的眼神,兩個老家夥這才停下來。
“小瑜,你認真點,商量國家大事呢。”
聽到長孫無垢這話,張小瑜笑著說道:
“那什麽,剛剛我之所以那麽說。就是想試探一下各位有沒有貪腐之心,可是誰曾想,我們在坐的竟然也有。可見,人心就是貪心,反腐之路,任長道遠。”
張小瑜剛說完,尉遲恭和程咬金就對張小瑜來了個男子雙打。
看到女婿被打,作為丈母娘,長孫無垢自然是要拉著。
張小瑜注意看了,在長孫無垢拉架時,程咬金和尉遲恭這兩個老王八蛋的手腳很不老實。
都一把年紀了,還思想齷齪。
呸,老流氓。
“都住手,小瑜,你仔細說說,這錢準備怎麽用?”
聽到李世民這話,眾人這才停下來。
眾人一本正經的坐好,張小瑜喝了一杯茶水說道:
“這錢怎麽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錢要用到百姓身上,這才是重中之重。大家都知道,國家繁不繁榮,就是看市麵上有沒有錢。現在我反腐,一下子整出這麽多錢財來。這就說明大唐不窮,富裕的很。可是,為什麽現在的市麵上一片死氣沉沉?就是因為大量的錢財集中到少數人手裏。這些人錢財會用在大唐市麵上嗎?他們能用多少?我在流求事就發現,大唐很多富人花錢如流水的到流求購買房屋,甚至狼牙修都有大唐富人的身影。這能行?他們把錢從大唐帶走了,大唐還能富裕?我們想要讓大唐繁榮昌盛,就一定要遏製這種行為。要讓外麵的人帶著錢財到大唐來,這才能保持大唐長久穩定的繁榮昌盛。所以,我們要改變財富分配的方法,讓老百姓切切實實的得到實惠。”
聽到張小瑜停了下來,已經聽出門道的長孫無垢著急的說道:
“小瑜,到了關鍵時刻,你別停。”
“嶽母大人,這種事情很耗費口水,此時我已經口幹舌燥,得補充水分。”
張小瑜喝了一杯茶水後,繼續說道:
“想讓大唐繁榮昌盛有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隻要用好一個,就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能雙管齊下,必定事半功倍。這兩種方法,一定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就是貿易順差,說白了,就是利用外資。這個容易,我們大唐的好東西多了,瓷器,茶葉,絲綢,酒水,白紙,都是外邦人急需的東西。隻要我們開放海運,他們一定會花大價錢購買我們的東西,而他們那邊也沒有什麽是我們需要的。這樣,我們就賺了他們大量的錢財,這就是貿易順差。”
張小瑜剛說完,房玄齡就繼續問道:
“小瑜,這個我們知道,做生意賺錢嘛。買的東西少,賣的東西多,這就是賺錢。第二種呢?第二種方法是什麽?”
“第二種方法就是擴大內需,就是讓我們大唐的老百姓舍得花錢。他們把錢存在家裏不能出來用,那錢財和石頭有什麽區別?讓咱讓他們舍得花錢,讓市麵上的錢多起來,這樣也能促進繁榮昌盛。”
李世民:“………………”
“怎麽才能讓老百姓舍得花錢?”
“好,嶽父大人這話問的好。怎麽讓老百姓舍得花錢?漲工錢嘍,這是繞不過去的坎。老百姓不舍的花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錢,如果他們有錢了,王八蛋才不舍得花錢。不管你想什麽辦法,你必須得先讓老百姓富裕起來,這是門檻,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之處。”
“小瑜,你的意思是把這些錢財發給老百姓?讓他們拿著這些錢去買東西?”
張小瑜:“……………”
“不是,這樣做不行。這樣隻能養成大家不勞而獲的心思,長久以往,誰還工作?等著朝廷發錢就行了唄?這種想法萬萬不能有,一丁點也不能有。”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