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優,方才收到消息,奉先手下二人被劉慶施下陷阱擒住了,劉慶小兒正以此為本向我討賞呢,我豈是可被隨意拿捏之人,便隨他去,你道怎樣?”董卓一邊摟著侍女,一邊吃其遞來的果子,問道。
李儒急切道:“董公切不可如此。此二人事小,若是如此行事,便寒了手下將士之心那!到時誰還願意投奔董公?”
“再說,董公手下方才三股兵馬,若是視而不見,恐並州軍士生變,我猜劉慶亦是料到此處,方才放膽言之,欲以此要挾董公。”
董卓聽了皺眉道:“若如此,便任其要挾拿捏?”
李儒想了一會道:“非也,其能坐地起價,我等亦可就地還錢,一邊商談,一邊派兵悄然圍困劉慶,便是不能救出二人,想必並州軍也無異議。況且其手中尚有幾千兵馬,也非易於之輩,倒不如授個官將其打法走,到時洛陽就我等一支兵馬也好行事。”
董卓頷首道:“就按你說的辦!”
又把身邊一個侍女推到李儒身邊,說道:“文優,你跟我日久,立下功勞不少,此女甚佳,你也來試試!”
李儒總歸是文士,有些尷尬道:“董公,我並無此欲。”
董卓隨意道:“文優,你就是這點不好,不能與我同享天間之樂。”
李儒行了一禮,去安排與劉慶談判之事。
“孔文舉,天子口諭,令你去與劉慶相談此事!”李儒偽詔召來孔融道。
孔融斜視著李儒,不屑道:“天子口諭!怕是董卓之令才對吧!像汝等亂臣賊子,作亂大漢之徒劉國助殺便殺了,還有什麽好談的!殺了我還要為其請功道好呢!”
又道:“李文優,你也是智者文士,為何助紂為虐?不思效忠漢室也?”
李儒想起最近坊間流傳張讓逼問何進之言: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又想起自己落魄之時何人曾與自己這般客氣,隻有董卓提自己於寒士之間,一朝登天,當初怎未見你們這些大儒、世家對我示好?
想到這些,冷笑幾聲,亦不屑道:“孔文舉,勸你莫要不識抬舉,都言你與劉慶交好,此事還不是手到擒來,若你執意不去,也隻好道你違背君令了!”
孔融是當世大儒,就怕壞了名聲,見李儒就要離去,喊住他道:“慢!我去便是,不過劉慶也不一定聽我的。”
李儒點點頭道:“無事,你去吧。切記把二人安然帶迴來。”
孔融搖頭無奈道:“想不到我今日亦做說客矣!唉,國助會如何看我?!”
他來到偃師劉慶府邸,見了四周布置吃了一驚。
那先不高的牆加高加寬了不少,前後左右皆是軍營,左側人馬嘶鳴,諸多將士騎著馬來迴奔馳,右側兵士甚為奇怪,穿著從未見過的甲胄,聽人說那是镔鐵連環鎧,連弓箭都射不透,那些將士手持镔鐵三叉依陣而行,踏得腳下土地震震作響,據說董卓自己都甚是後悔未得此支兵馬,今日一見果然不虛。前後側皆是精神飽滿、身強力壯的兵士把守,仔細盯著來往行人。
四處兵士環繞圍著院子,將其圍成鐵桶一般。
那前院正門為首之人虎背熊腰、四處巡視,孔融下馬來到門前就被其攔住了。
“汝何人也?此處乃大漢騎都尉、城門校尉劉君處,若無邀請便請迴吧!”
孔融行了一禮道:“勞煩壯士通報,在下孔文舉也,有要事要見國助。”
那人見孔融叫的親切,點點頭進內院稟報去了,稍過了一會,劉慶親自出來道:“孔公來此,有失遠迎啊,請進請進。”
孔融笑著挽著劉慶道:“國助!你瞞我瞞的好苦,當初誅宦之時為何不相告與我,唉,也怪我,竟當做你是那……哈哈哈,不說了,不說了。”
劉慶問道:“孔公,實不相瞞,做大事實是越少人知道越好,都道我殺趙忠名揚四海,我亦有許多掣肘苦衷不能言啊!對了,孔公此來所為何事?”
孔融有些不好意思,訕訕道:“我今日來,為說客矣!為董卓之說客!唉,我一生什麽都不懼,就是這名聲放不下。董卓派我前來與你談判,叫你放了二人。”
劉慶頓感此事有些難辦了,若是其他人還好,孔融提出此事還真不好拒絕。
誰知孔融道:“國助,此二人是呂布的部下,皆為助惡之徒,不放便不放,我迴去複命便是。”
劉慶心下大喜,說道:“孔公,董卓先掌中樞,若隨意捏造些什麽對我總是不好。”
孔融點頭深以為然道:“是極!此賊廢嫡立庶,禍亂天下,實為大漢之害!也不是太傅袁公怎麽想的,竟準了此事。”
劉慶並未道出內幕,說的太多,隻說道:“為不染些惡名,我輩也隻好暫時妥協。”
又假借袁紹之名道:“我與袁本初私交甚密,其現已逃亡冀州去了,按我兩商議,不久即發動天下郡守、州伯,以討此賊!隻恨我今日如龍困於井底,不得出啊!”
孔融心思單純,聞言大喜過望,連拍手轉了幾圈,又左看看劉慶身邊侍衛,又瞧瞧劉慶身邊武將,大喜道:“好!好!此賊當誅!此賊當誅!”
“國助,對了!此事不正是你脫身之機!”
劉慶當下欲哭無淚,鋪墊了這麽久,你孔文舉總算想到了。
裝作激動道:“哦?孔公,何解?”
孔融似是知道什麽天大的秘密,輕聲道:“國助,我迴去替你複命,以此二人為質,讓董卓封你一郡太守,豈不是大好時機!”
劉慶行禮拜道:“孔公此計大善,一切有勞孔公了!”
孔融顯然極為受用,得意道:“國助,此事我替你應下了,放心。”
送走孔融後,郭嘉問道:“劉君,此計能成否?”
劉慶道:“定然能成,不然你道李儒不派別人,單派孔君來做什麽?就是示我以好。我現在手上幾千兵馬,董卓手裏不過萬餘人,他想廢帝,巴不得把我送走呢。等著吧,消息就在這兩日。”
李儒得到孔融複命,前去報與董卓。
“董公,孔文舉前來複命,道劉慶不肯放人,除非授其一州刺史!”
董卓拍案而起,怒道:“此子欺人太甚!二裨將豈值一方州伯?”
李儒道:“董公豈不聞百姓言:‘坐地起價,就地還錢’其想要一方州伯,外出為牧為刺史,豈可如此簡單,不若先派兵試探其一番。”
董卓揉著腦袋,為難道:“我豈沒有試過?前幾日便召集諸將詢問,誰可去合圍,半晌都未有人答應,劉慶兵馬頗為雄壯,手下又有猛將,我手下這些人這幾日到洛陽享樂過甚,都不願出死力了!”
又道:“明日便是廢帝的日子,若不將劉慶安頓好,怕是不得安生啊!文優,你想個法子。”
李儒未想到諸將竟怠惰如此之快,也未想到劉慶帶著典、周二人在董卓軍中殺出了威名,竟無人敢敵。
沉默了半晌,道:“董公,不若先封其一邊鄙之郡太守,然後立行廢帝,再觀其言行,若其安心赴任自然無恙,若其有悖逆之舉,廢帝大事已閉,亦可對敵!”
董卓深信李儒之言,點頭道:“文優,所言甚是。真吾之子房也。”
天下第一樓,天字間。
一眾武將在席,劉慶坐在上首。
諸將平日不是練兵便是對敵,還有人受傷,難得相聚,此時皆是相談甚歡。
宋謙自知武力不如典韋,此時不領侍衛長之職,外出領兵,神策營皆交由典韋,問道“典韋,你那日替主公擋著,究竟殺了多少人?聽公明說當時你兩把戟上全是血與人骨。”
典韋才好了一點,就被陳武拉來喝酒,說道:“當時哪記得清楚,隻知道殺的頭腦發昏。不過呂布那廝倒是厲害的緊,我當時力竭,一戟殺來我竟接不下,日後你等與其對敵可要小心了。”
又用小指勾著酒觴飲了一口,咂了嘴道:“跟著主公就是好,天天有美酒喝,就是不知道這手什麽時候好,麻煩的很,倒不進嘴。”
眾人皆大笑,劉慶心疼典韋,當即喊來侍女伺候典韋飲酒。
陳武私下與典韋比試過,問道:“什麽?你都接不住其一戟,那我等遇到他豈不是隻剩了逃一條路?”
張遼道:“呂布自小氣力極大,又在並州廝殺成長,若是單打獨鬥,怕是我等都不是其對手。”
徐晃那日也與其交過手點頭道:“其最近新得赤兔寶馬,更難廝殺。”
周泰資曆老、平日又多有照顧眾人,此時剛恢複了一些,坐在劉慶右手,說道:“呂布其人既能為利叛丁原,豈不能為利再叛董卓?”
高順話少,也不飲酒,此難得說話,眾人都看著他,半天才蹦出幾個字:“是極!”
劉慶欲要說話,眾人頓時安靜下來,看著他。
劉慶先舉杯道:“此觴酒我劉慶敬諸君,諸位與我相伴或多或少經曆了不少風雨,也吃了不少苦頭,慶有今日,皆諸位之力也!”
諸人助酒道:“敬主公。”
接著劉慶又道:“按我與奉孝推算,差不多近幾日便能有消息,董卓欲廢帝,洛陽怕不是我容身之處。我在此要問諸位一句,可有誰想要入朝為官或是往他處去的,我劉慶絕不強求,相反我在洛陽還有些人脈,大可為君相薦。”
“有些話先說在前頭,董卓廢帝已是定勢,天下大亂在即,四海崩壞,我欲挽天傾,途中兇險定不會少,稍有不慎便是送命!爾等自行決定。”
劉慶說完,背靠著牆壁,瞧著諸將。
宋謙、典韋、周泰、陳武想都未想,皆拜倒道:“我等皆願追隨主公左右,雖死無悔。”
徐晃過了一會亦行禮如此說道。
說完,皆看著高順、張遼二人。
二人被在座諸人瞧著,一時有些窘迫,高順又不說話看著張遼。
張遼頓感無語,上次在軍營如此,今日又是如此,好你個高肅卿!
涉及前途甚至性命,非是小事,張遼道:“主公,遼亦願跟隨主公,方才所想還是並州將士之事。我手下千餘人皆是並州本土人士,如要遠走他方,到時怕是軍心不穩啊!”
劉慶道:“此事簡單,願意走著便走,願意歸家便歸家。”
又問高順:“肅卿呢?”
高順甕聲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陷陣營上下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劉君在哪,陷陣之士便在哪!”
眾人表態已畢,劉慶安排諸將此事告知自營軍士,願隨者便隨,若要離去也不阻攔。
諸將領命去各自軍營告知士卒,房間裏頓時靜悄悄的。
李匡這才來到房間,行禮拜倒在地:“見過主公。”
劉慶扶起他,說道:“存節,你又瘦了。”
李匡難得笑了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我反不如外將也?更何況我這條命還是欠主公的。”
“存節,隻在暗處,不顯明處,可覺得委屈?”
“主公,此事正合我意,我隻覺得是主公專門為我安排的一般。於暗地行走有許多明處看不見的好處。比方說,前幾日就瞧見那李肅不一般的樣子,其人臉頰似被打的泛紅,摸著臉瞧見眾星捧月般的呂布,竟啐了口痰,真是意想不到的有趣!”李匡愈說臉上笑意愈濃,劉慶有點懷疑這廝是不是有點病態了,他好像真的十二分喜愛這“錦衣夜行”之職,轉念一想,不病態能幹的好這事嗎?也就不再管他。
當即說道:“此事似有玄機,李肅其人可以利用!存節,我估計不久即將離開洛陽,你自己好生照顧自己,切記事若不成以性命優先。”
李匡似是對性命毫不在意,隨意道:“主公,放心吧!洛陽事務我必時時報與主公,便像主公親在一般,匡不能隨君身邊侍奉主公,君也一路保重啊!”
劉慶取出十幾個精雕的玉墜,拿在手上,沉聲道:“李匡接令,現令你成立錦衣衛一府,以類大誰河、繡衣使者,掌各地情報,授你錦衣衛指揮使,類比兩千石,下轄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各州撫司鎮撫使等,現職為搜集洛陽情報。”
李匡聽到類比兩千石、各州撫司鎮撫使,暗自思忖劉慶之誌,不敢深想,當即跪倒在地,行大禮,叩頭,雙手過頭接過玉佩道:“李匡領旨。”
劉慶聽了,不由笑了笑,未曾想這半死不活的李匡竟也是個心思活泛之人。
李儒急切道:“董公切不可如此。此二人事小,若是如此行事,便寒了手下將士之心那!到時誰還願意投奔董公?”
“再說,董公手下方才三股兵馬,若是視而不見,恐並州軍士生變,我猜劉慶亦是料到此處,方才放膽言之,欲以此要挾董公。”
董卓聽了皺眉道:“若如此,便任其要挾拿捏?”
李儒想了一會道:“非也,其能坐地起價,我等亦可就地還錢,一邊商談,一邊派兵悄然圍困劉慶,便是不能救出二人,想必並州軍也無異議。況且其手中尚有幾千兵馬,也非易於之輩,倒不如授個官將其打法走,到時洛陽就我等一支兵馬也好行事。”
董卓頷首道:“就按你說的辦!”
又把身邊一個侍女推到李儒身邊,說道:“文優,你跟我日久,立下功勞不少,此女甚佳,你也來試試!”
李儒總歸是文士,有些尷尬道:“董公,我並無此欲。”
董卓隨意道:“文優,你就是這點不好,不能與我同享天間之樂。”
李儒行了一禮,去安排與劉慶談判之事。
“孔文舉,天子口諭,令你去與劉慶相談此事!”李儒偽詔召來孔融道。
孔融斜視著李儒,不屑道:“天子口諭!怕是董卓之令才對吧!像汝等亂臣賊子,作亂大漢之徒劉國助殺便殺了,還有什麽好談的!殺了我還要為其請功道好呢!”
又道:“李文優,你也是智者文士,為何助紂為虐?不思效忠漢室也?”
李儒想起最近坊間流傳張讓逼問何進之言: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又想起自己落魄之時何人曾與自己這般客氣,隻有董卓提自己於寒士之間,一朝登天,當初怎未見你們這些大儒、世家對我示好?
想到這些,冷笑幾聲,亦不屑道:“孔文舉,勸你莫要不識抬舉,都言你與劉慶交好,此事還不是手到擒來,若你執意不去,也隻好道你違背君令了!”
孔融是當世大儒,就怕壞了名聲,見李儒就要離去,喊住他道:“慢!我去便是,不過劉慶也不一定聽我的。”
李儒點點頭道:“無事,你去吧。切記把二人安然帶迴來。”
孔融搖頭無奈道:“想不到我今日亦做說客矣!唉,國助會如何看我?!”
他來到偃師劉慶府邸,見了四周布置吃了一驚。
那先不高的牆加高加寬了不少,前後左右皆是軍營,左側人馬嘶鳴,諸多將士騎著馬來迴奔馳,右側兵士甚為奇怪,穿著從未見過的甲胄,聽人說那是镔鐵連環鎧,連弓箭都射不透,那些將士手持镔鐵三叉依陣而行,踏得腳下土地震震作響,據說董卓自己都甚是後悔未得此支兵馬,今日一見果然不虛。前後側皆是精神飽滿、身強力壯的兵士把守,仔細盯著來往行人。
四處兵士環繞圍著院子,將其圍成鐵桶一般。
那前院正門為首之人虎背熊腰、四處巡視,孔融下馬來到門前就被其攔住了。
“汝何人也?此處乃大漢騎都尉、城門校尉劉君處,若無邀請便請迴吧!”
孔融行了一禮道:“勞煩壯士通報,在下孔文舉也,有要事要見國助。”
那人見孔融叫的親切,點點頭進內院稟報去了,稍過了一會,劉慶親自出來道:“孔公來此,有失遠迎啊,請進請進。”
孔融笑著挽著劉慶道:“國助!你瞞我瞞的好苦,當初誅宦之時為何不相告與我,唉,也怪我,竟當做你是那……哈哈哈,不說了,不說了。”
劉慶問道:“孔公,實不相瞞,做大事實是越少人知道越好,都道我殺趙忠名揚四海,我亦有許多掣肘苦衷不能言啊!對了,孔公此來所為何事?”
孔融有些不好意思,訕訕道:“我今日來,為說客矣!為董卓之說客!唉,我一生什麽都不懼,就是這名聲放不下。董卓派我前來與你談判,叫你放了二人。”
劉慶頓感此事有些難辦了,若是其他人還好,孔融提出此事還真不好拒絕。
誰知孔融道:“國助,此二人是呂布的部下,皆為助惡之徒,不放便不放,我迴去複命便是。”
劉慶心下大喜,說道:“孔公,董卓先掌中樞,若隨意捏造些什麽對我總是不好。”
孔融點頭深以為然道:“是極!此賊廢嫡立庶,禍亂天下,實為大漢之害!也不是太傅袁公怎麽想的,竟準了此事。”
劉慶並未道出內幕,說的太多,隻說道:“為不染些惡名,我輩也隻好暫時妥協。”
又假借袁紹之名道:“我與袁本初私交甚密,其現已逃亡冀州去了,按我兩商議,不久即發動天下郡守、州伯,以討此賊!隻恨我今日如龍困於井底,不得出啊!”
孔融心思單純,聞言大喜過望,連拍手轉了幾圈,又左看看劉慶身邊侍衛,又瞧瞧劉慶身邊武將,大喜道:“好!好!此賊當誅!此賊當誅!”
“國助,對了!此事不正是你脫身之機!”
劉慶當下欲哭無淚,鋪墊了這麽久,你孔文舉總算想到了。
裝作激動道:“哦?孔公,何解?”
孔融似是知道什麽天大的秘密,輕聲道:“國助,我迴去替你複命,以此二人為質,讓董卓封你一郡太守,豈不是大好時機!”
劉慶行禮拜道:“孔公此計大善,一切有勞孔公了!”
孔融顯然極為受用,得意道:“國助,此事我替你應下了,放心。”
送走孔融後,郭嘉問道:“劉君,此計能成否?”
劉慶道:“定然能成,不然你道李儒不派別人,單派孔君來做什麽?就是示我以好。我現在手上幾千兵馬,董卓手裏不過萬餘人,他想廢帝,巴不得把我送走呢。等著吧,消息就在這兩日。”
李儒得到孔融複命,前去報與董卓。
“董公,孔文舉前來複命,道劉慶不肯放人,除非授其一州刺史!”
董卓拍案而起,怒道:“此子欺人太甚!二裨將豈值一方州伯?”
李儒道:“董公豈不聞百姓言:‘坐地起價,就地還錢’其想要一方州伯,外出為牧為刺史,豈可如此簡單,不若先派兵試探其一番。”
董卓揉著腦袋,為難道:“我豈沒有試過?前幾日便召集諸將詢問,誰可去合圍,半晌都未有人答應,劉慶兵馬頗為雄壯,手下又有猛將,我手下這些人這幾日到洛陽享樂過甚,都不願出死力了!”
又道:“明日便是廢帝的日子,若不將劉慶安頓好,怕是不得安生啊!文優,你想個法子。”
李儒未想到諸將竟怠惰如此之快,也未想到劉慶帶著典、周二人在董卓軍中殺出了威名,竟無人敢敵。
沉默了半晌,道:“董公,不若先封其一邊鄙之郡太守,然後立行廢帝,再觀其言行,若其安心赴任自然無恙,若其有悖逆之舉,廢帝大事已閉,亦可對敵!”
董卓深信李儒之言,點頭道:“文優,所言甚是。真吾之子房也。”
天下第一樓,天字間。
一眾武將在席,劉慶坐在上首。
諸將平日不是練兵便是對敵,還有人受傷,難得相聚,此時皆是相談甚歡。
宋謙自知武力不如典韋,此時不領侍衛長之職,外出領兵,神策營皆交由典韋,問道“典韋,你那日替主公擋著,究竟殺了多少人?聽公明說當時你兩把戟上全是血與人骨。”
典韋才好了一點,就被陳武拉來喝酒,說道:“當時哪記得清楚,隻知道殺的頭腦發昏。不過呂布那廝倒是厲害的緊,我當時力竭,一戟殺來我竟接不下,日後你等與其對敵可要小心了。”
又用小指勾著酒觴飲了一口,咂了嘴道:“跟著主公就是好,天天有美酒喝,就是不知道這手什麽時候好,麻煩的很,倒不進嘴。”
眾人皆大笑,劉慶心疼典韋,當即喊來侍女伺候典韋飲酒。
陳武私下與典韋比試過,問道:“什麽?你都接不住其一戟,那我等遇到他豈不是隻剩了逃一條路?”
張遼道:“呂布自小氣力極大,又在並州廝殺成長,若是單打獨鬥,怕是我等都不是其對手。”
徐晃那日也與其交過手點頭道:“其最近新得赤兔寶馬,更難廝殺。”
周泰資曆老、平日又多有照顧眾人,此時剛恢複了一些,坐在劉慶右手,說道:“呂布其人既能為利叛丁原,豈不能為利再叛董卓?”
高順話少,也不飲酒,此難得說話,眾人都看著他,半天才蹦出幾個字:“是極!”
劉慶欲要說話,眾人頓時安靜下來,看著他。
劉慶先舉杯道:“此觴酒我劉慶敬諸君,諸位與我相伴或多或少經曆了不少風雨,也吃了不少苦頭,慶有今日,皆諸位之力也!”
諸人助酒道:“敬主公。”
接著劉慶又道:“按我與奉孝推算,差不多近幾日便能有消息,董卓欲廢帝,洛陽怕不是我容身之處。我在此要問諸位一句,可有誰想要入朝為官或是往他處去的,我劉慶絕不強求,相反我在洛陽還有些人脈,大可為君相薦。”
“有些話先說在前頭,董卓廢帝已是定勢,天下大亂在即,四海崩壞,我欲挽天傾,途中兇險定不會少,稍有不慎便是送命!爾等自行決定。”
劉慶說完,背靠著牆壁,瞧著諸將。
宋謙、典韋、周泰、陳武想都未想,皆拜倒道:“我等皆願追隨主公左右,雖死無悔。”
徐晃過了一會亦行禮如此說道。
說完,皆看著高順、張遼二人。
二人被在座諸人瞧著,一時有些窘迫,高順又不說話看著張遼。
張遼頓感無語,上次在軍營如此,今日又是如此,好你個高肅卿!
涉及前途甚至性命,非是小事,張遼道:“主公,遼亦願跟隨主公,方才所想還是並州將士之事。我手下千餘人皆是並州本土人士,如要遠走他方,到時怕是軍心不穩啊!”
劉慶道:“此事簡單,願意走著便走,願意歸家便歸家。”
又問高順:“肅卿呢?”
高順甕聲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陷陣營上下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劉君在哪,陷陣之士便在哪!”
眾人表態已畢,劉慶安排諸將此事告知自營軍士,願隨者便隨,若要離去也不阻攔。
諸將領命去各自軍營告知士卒,房間裏頓時靜悄悄的。
李匡這才來到房間,行禮拜倒在地:“見過主公。”
劉慶扶起他,說道:“存節,你又瘦了。”
李匡難得笑了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我反不如外將也?更何況我這條命還是欠主公的。”
“存節,隻在暗處,不顯明處,可覺得委屈?”
“主公,此事正合我意,我隻覺得是主公專門為我安排的一般。於暗地行走有許多明處看不見的好處。比方說,前幾日就瞧見那李肅不一般的樣子,其人臉頰似被打的泛紅,摸著臉瞧見眾星捧月般的呂布,竟啐了口痰,真是意想不到的有趣!”李匡愈說臉上笑意愈濃,劉慶有點懷疑這廝是不是有點病態了,他好像真的十二分喜愛這“錦衣夜行”之職,轉念一想,不病態能幹的好這事嗎?也就不再管他。
當即說道:“此事似有玄機,李肅其人可以利用!存節,我估計不久即將離開洛陽,你自己好生照顧自己,切記事若不成以性命優先。”
李匡似是對性命毫不在意,隨意道:“主公,放心吧!洛陽事務我必時時報與主公,便像主公親在一般,匡不能隨君身邊侍奉主公,君也一路保重啊!”
劉慶取出十幾個精雕的玉墜,拿在手上,沉聲道:“李匡接令,現令你成立錦衣衛一府,以類大誰河、繡衣使者,掌各地情報,授你錦衣衛指揮使,類比兩千石,下轄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各州撫司鎮撫使等,現職為搜集洛陽情報。”
李匡聽到類比兩千石、各州撫司鎮撫使,暗自思忖劉慶之誌,不敢深想,當即跪倒在地,行大禮,叩頭,雙手過頭接過玉佩道:“李匡領旨。”
劉慶聽了,不由笑了笑,未曾想這半死不活的李匡竟也是個心思活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