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講要發新作品了!
這個消息一出,整個大唐簡直就像是沸騰了一般,上上下下,全都興奮過頭,如同猴子一般上躥下跳,大唿小叫。
因為李講的讀者群體,太廣大了,上到八十,小到八歲,許許多多都是他忠實的讀者。
當聽說李講再度執筆的時候,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又要寫小說了。
畢竟,李講可是小說家之祖,況且《長安報》之所以能夠崛起,並且一枝獨秀。
除了搶先占領了市場之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因為李講在上麵登載了小說。
這種故事流暢,文意小白的文學幾乎剛一推出,便俘獲了絕大多數百姓的心。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整天翻來覆去的閱讀,李講寫的那幾部小說。
因為普通人消遣玩樂的方式太少了,而閱讀往往又太枯燥。
不過,也有人猜測,這一次的加更,是為了李講與詩狂的這一次文比。
他的三首作品,必然會登載在上麵,讓全天下的人學習。
鋪天蓋地的猜想,很快就被李家封地流出的一道消息壓下去了。
李恩大咧咧的透露,在《長安報》第一次加更中,李講最看重的作品,不是小說,也不是詩詞,而是一部麵向孩童的韻文。
此言一出,頓時引發許許多多讀書人的激烈討論。
“世安侯也太過分了,前不久才為孩子們推行義務教育,這會又要為孩子寫一部韻文,感情我們真是生錯了時候,否則今日成就必然隻會更好。”
“離了奇了,是寫出‘艱難苦恨繁霜鬢’的《登高》不夠好,還是推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不夠好?”
“是啊,憑什麽這部韻文能成為世安侯最看重的作品?”
“世安侯難不成寫了一首兒歌?”
人們很詫異。
李講堂堂詩魔,好好的天下知不宣傳也就罷了,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不走,偏要寫兒童讀物也就罷了。
居然還將其視作為最看重的作品!
這當即就引發了一群人的逆反心理,偏要認為李講的判斷有誤。
“既然是寫給孩童的,那首先字詞的使用就得再三斟酌,不能生僻,必須簡潔。”
“對,而且故事也必須直白明了,否則孩子很難看懂其中的深意。”
“沒錯了,正是因為這些無形的條條框框,導致從古至今的孩童讀物,入流都困難,世安侯選擇這麽一條賽道,怕是要碰壁。”
“若是貫州就算成功了吧?”
“一般人能夠在兼顧這麽多條要素的情況下寫出貫州,自然算作成功,可那人是李講,李鎮國!能用尋常的標準嗎?”
民間人聲鼎沸,百姓激烈的討論。
許多人並非是真的對李講有成見,而是覺得李講大限將至,能寫下的作品越來越少。
人都是自私的,很多人都希望,李講留下的作品能對自己起到作用。
而孩童韻文……
很顯然,凡是能夠自由發表言論的,基本都超過了這個年紀。
不過,人們怎麽想,終究是無法影響到李講的。
在各部門全力配合之下。
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一輛輛馬車,便出現在街頭巷尾,將嶄新印刷的報紙,送到報亭。
外界議論歸議論,真到了發行的這一天,一個起的比一個早。
許多下人被主人吩咐,天都沒亮就爬起來了,守在長安保亭麵前。
到了六點半,大唐各地,凡是《長安報》設立的報亭,全都被人山人海圍起來了,排滿了客人。
一開始,一部分人還很忐忑,不確定李講到底寫沒寫作品。
但伴隨著報亭開張,第一份報紙賣出去。
那人交付錢後,居然沒走,就站在報亭麵前,急不可耐的翻起了報紙。
他很快就看到了李講的署名,頓時狂喜大叫,“諸位!諸位!李鎮國真的寫作品了,而且不是一首,而是三首!”
排隊的人群本就蠢蠢欲動,這麽一番話放出,簡直如同往火苗裏倒油。
刹那間,氣氛直衝頂峰,所有人都無法保持淡定了,前擁後擠。
“前麵的動作快點啊!我已經等不及了!”
“別擠,別擠!”
“我的天啊,前麵那個,你一個人到底要買幾份報紙?你怎麽不把這間報亭的包圓了呢?”
沒買到報紙的人心急如焚,買到書的人歡欣雀躍。
有人買到報紙之後,便火急火燎的往家裏麵趕,那一般都是下人,給府裏的千金或者公子跑腿。
而有些人,幹脆直接就不走了,三五成群就坐在了路邊,當場就翻了下來。
因為心癢難耐,實在是忍不了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是《三字經》的開篇。
許多人看到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失落,如同被潑了一臉的冷水。
“果然是寫給孩童的,李三公子說的沒錯。”一些人歎息。
李恩早就說了,李講這一次最看重的作品是孩童讀物。
不過有部分人仍然心存僥幸,希望會是聖道作品或者戰詩詞。
再不濟,儒學作品也行。
畢竟,前不久李講才弄出個“口含天憲,教化萬民”的異象。
現如今,別的地方暫且不提,在異象覆蓋範圍的洛陽,已經對儒學的印象改觀。
許多人都不再認為,學習儒學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儒學應該才是文道之本。
唯有將儒學吃透,學好了,學習其他的作品,才能事半功倍。
“算了,繼續看吧。”
一部分人歎息一聲,畢竟是李講的作品,就算是寫給孩童的,也有一部分人願意看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其實看到這裏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為什麽李講要以《三字經》,作為這部作品的名字了。
普通的民眾,以及修為尚淺的讀書人還沒有反應過來。
有人甚至點頭,微笑讚歎,
“李鎮國就是李鎮國,文筆之強,令人歎為觀止,看一遍就能理解上麵的意思,果然是再適合孩童不過的讀物了。”
可凡是達到了太初境以上的讀書人,讀到這裏的時候,下意識的就發出了一聲疑問。
“咦?”
現場有人瞪大了眼睛,顫抖的手輕輕握住毫筆,在旁邊跟著抄寫了一遍《三字經》。
筆停文成,當那五色紅光糾纏著亮起的時候,他的臉色再也繃不住了,脫口而出。
“這果然是鎮國之作!”
這個消息一出,整個大唐簡直就像是沸騰了一般,上上下下,全都興奮過頭,如同猴子一般上躥下跳,大唿小叫。
因為李講的讀者群體,太廣大了,上到八十,小到八歲,許許多多都是他忠實的讀者。
當聽說李講再度執筆的時候,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又要寫小說了。
畢竟,李講可是小說家之祖,況且《長安報》之所以能夠崛起,並且一枝獨秀。
除了搶先占領了市場之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因為李講在上麵登載了小說。
這種故事流暢,文意小白的文學幾乎剛一推出,便俘獲了絕大多數百姓的心。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整天翻來覆去的閱讀,李講寫的那幾部小說。
因為普通人消遣玩樂的方式太少了,而閱讀往往又太枯燥。
不過,也有人猜測,這一次的加更,是為了李講與詩狂的這一次文比。
他的三首作品,必然會登載在上麵,讓全天下的人學習。
鋪天蓋地的猜想,很快就被李家封地流出的一道消息壓下去了。
李恩大咧咧的透露,在《長安報》第一次加更中,李講最看重的作品,不是小說,也不是詩詞,而是一部麵向孩童的韻文。
此言一出,頓時引發許許多多讀書人的激烈討論。
“世安侯也太過分了,前不久才為孩子們推行義務教育,這會又要為孩子寫一部韻文,感情我們真是生錯了時候,否則今日成就必然隻會更好。”
“離了奇了,是寫出‘艱難苦恨繁霜鬢’的《登高》不夠好,還是推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不夠好?”
“是啊,憑什麽這部韻文能成為世安侯最看重的作品?”
“世安侯難不成寫了一首兒歌?”
人們很詫異。
李講堂堂詩魔,好好的天下知不宣傳也就罷了,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不走,偏要寫兒童讀物也就罷了。
居然還將其視作為最看重的作品!
這當即就引發了一群人的逆反心理,偏要認為李講的判斷有誤。
“既然是寫給孩童的,那首先字詞的使用就得再三斟酌,不能生僻,必須簡潔。”
“對,而且故事也必須直白明了,否則孩子很難看懂其中的深意。”
“沒錯了,正是因為這些無形的條條框框,導致從古至今的孩童讀物,入流都困難,世安侯選擇這麽一條賽道,怕是要碰壁。”
“若是貫州就算成功了吧?”
“一般人能夠在兼顧這麽多條要素的情況下寫出貫州,自然算作成功,可那人是李講,李鎮國!能用尋常的標準嗎?”
民間人聲鼎沸,百姓激烈的討論。
許多人並非是真的對李講有成見,而是覺得李講大限將至,能寫下的作品越來越少。
人都是自私的,很多人都希望,李講留下的作品能對自己起到作用。
而孩童韻文……
很顯然,凡是能夠自由發表言論的,基本都超過了這個年紀。
不過,人們怎麽想,終究是無法影響到李講的。
在各部門全力配合之下。
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一輛輛馬車,便出現在街頭巷尾,將嶄新印刷的報紙,送到報亭。
外界議論歸議論,真到了發行的這一天,一個起的比一個早。
許多下人被主人吩咐,天都沒亮就爬起來了,守在長安保亭麵前。
到了六點半,大唐各地,凡是《長安報》設立的報亭,全都被人山人海圍起來了,排滿了客人。
一開始,一部分人還很忐忑,不確定李講到底寫沒寫作品。
但伴隨著報亭開張,第一份報紙賣出去。
那人交付錢後,居然沒走,就站在報亭麵前,急不可耐的翻起了報紙。
他很快就看到了李講的署名,頓時狂喜大叫,“諸位!諸位!李鎮國真的寫作品了,而且不是一首,而是三首!”
排隊的人群本就蠢蠢欲動,這麽一番話放出,簡直如同往火苗裏倒油。
刹那間,氣氛直衝頂峰,所有人都無法保持淡定了,前擁後擠。
“前麵的動作快點啊!我已經等不及了!”
“別擠,別擠!”
“我的天啊,前麵那個,你一個人到底要買幾份報紙?你怎麽不把這間報亭的包圓了呢?”
沒買到報紙的人心急如焚,買到書的人歡欣雀躍。
有人買到報紙之後,便火急火燎的往家裏麵趕,那一般都是下人,給府裏的千金或者公子跑腿。
而有些人,幹脆直接就不走了,三五成群就坐在了路邊,當場就翻了下來。
因為心癢難耐,實在是忍不了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是《三字經》的開篇。
許多人看到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失落,如同被潑了一臉的冷水。
“果然是寫給孩童的,李三公子說的沒錯。”一些人歎息。
李恩早就說了,李講這一次最看重的作品是孩童讀物。
不過有部分人仍然心存僥幸,希望會是聖道作品或者戰詩詞。
再不濟,儒學作品也行。
畢竟,前不久李講才弄出個“口含天憲,教化萬民”的異象。
現如今,別的地方暫且不提,在異象覆蓋範圍的洛陽,已經對儒學的印象改觀。
許多人都不再認為,學習儒學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儒學應該才是文道之本。
唯有將儒學吃透,學好了,學習其他的作品,才能事半功倍。
“算了,繼續看吧。”
一部分人歎息一聲,畢竟是李講的作品,就算是寫給孩童的,也有一部分人願意看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其實看到這裏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為什麽李講要以《三字經》,作為這部作品的名字了。
普通的民眾,以及修為尚淺的讀書人還沒有反應過來。
有人甚至點頭,微笑讚歎,
“李鎮國就是李鎮國,文筆之強,令人歎為觀止,看一遍就能理解上麵的意思,果然是再適合孩童不過的讀物了。”
可凡是達到了太初境以上的讀書人,讀到這裏的時候,下意識的就發出了一聲疑問。
“咦?”
現場有人瞪大了眼睛,顫抖的手輕輕握住毫筆,在旁邊跟著抄寫了一遍《三字經》。
筆停文成,當那五色紅光糾纏著亮起的時候,他的臉色再也繃不住了,脫口而出。
“這果然是鎮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