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聖世家,絕對是大唐內部一股不可或缺,不可輕視的力量。
平日裏,他們相互製衡,相互糾纏,有各自的利益需要堅守,所以態度很難達成統一。
但今天,他們卻罕見的表態了,居然站在李講的身後!
海先生的話,無疑是往本就激蕩不停的海水裏,扔下了一座大山。
人們心底掀起驚濤駭浪,沒幾個人不震驚的。
尤其是三皇子,一雙眼睛瞪得極大,好像要從眼眶中掉下來了。
“這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
他震撼無比,心中有個聲音在嘶嘯,“平日裏各地出現一些個旱災,水患,往這些世家的口袋中掏錢的時候,那就像要他們的命一樣。”
“今天,怎麽就突然同意李講的《科舉法》了?李講給了他們什麽好處?”
一直沉默,閉目養神的靖王緩緩睜開了眼睛。
他先是看向海先生,隨後看向李講,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雖然廢除科舉製,確實會讓一些家族喪失掉特權,地位動搖。
但是科舉考試一旦興起,將會帶動一股可怕的狂潮。
不出意外,整個大唐,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將投身到文道之中。
大唐畢竟以文立國。
即便這些年的大唐,在靖王的運籌之下,境內是多了不少武道家族,就連一些文道世家都轉投武道。
可是,能被稱之為“世家”的,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基本都與文道有密切關聯。
這些世家,都對文道有很強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如今好不容易多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眼看著一旦實行,文道必然昌盛。
他們怎麽會反對?
事實上,這些世家幾乎都有一種傲氣,自信到自負,並不認為就算公平考試了,平民就能勝過他們。
再加上,此事乃李講主導,他們怎麽可能不放心?
那些反對《科舉法》的人已經絕望,按照目前的局勢,一切都已經注定了。
“本來還以為李講屢屢遭受重創,已經算不上什麽禍患,沒想到……”
“李講此子,大勢已成。”
靖王一黨,人心渙散,隱隱有敗降之勢。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道聲音忽然響起。
“就算‘科舉製’要比‘察舉製’優越,也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吧?”
沉默了多時的靖王終於開口了,再也無法淡定,沉聲道,
“可是據我所知,世安侯你可就隻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若發生意外,到時候誰來接此重任?”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言點醒夢中人。
靖王不開口則已,一開口話音便是直擊要害。
原本已經絕望準備投降的官員,此刻一雙雙眼睛就跟通了電一般亮起。
是啊!
險些忘了,李講身中劇毒,時日不多,已經是將死之人。
而《科舉法》即便已經有了雛形,從完善到落地,依然有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完成。
這些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完成的,若沒有李講這個提出方案的人在,誰也做不到!
因此,在李講快死的情況下,強行推行《科舉法》,隻會在大唐本就岌岌可危的局勢上,再添負擔。
空氣就好像凝滯了一般。
文相一黨看向靖王的目光帶著強烈的怒氣。
死者為大。
靖王做了什麽,路人皆知。
李講明明都已經主動退後一步,沒過幾天就要離開洛陽城,尋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等待那一日的到來。
可靖王沒有絲毫的歉意也就罷了,居然還在李講要推行《科舉法》的時候,用這一點進行要挾!
這是何等的無恥?
簡直令人作嘔!
也難怪文相一黨的官員,怒火中燒了。
過了片刻,李講緩緩開口,“好人不長久,禍害遺千年。靖王殿下請放心,我這個大禍害,不會這麽輕易死的。”
靖王笑了,還是揪著不放,說道,
“據本王所知,北冥天災可不是這麽好解的毒,若單單隻有這兩句,恐怕不值得朝廷進行布局吧?”
“畢竟此事真要行動起來,必將耗費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
“若不成功,國庫的負擔加重是其一,其二怕是連太師的心血也將付之東流。”
靖王白發勝雪,容顏俊逸。
他身材挺拔而清瘦,宛若一位濁世的翩翩公子。
言談舉止,雖然溫和柔順,但卻綿裏藏針,大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樣子。
很顯然,如果李講不願意說出,自己哪來的底氣,敢揚言活下來。
他還是不同意《科舉法》的推行。
可如果李講真的有,能說給他這個敵人聽嗎?
是個人都能猜出,靖王必將從中作梗!
這是一道兩難題,顧此失彼,非常難以抉擇。
李講沉默了許久,終於還是轉身,麵向陛下作揖道。
“陛下,微臣深思熟慮後決定,與太易觀進行商談。”
朝會的開始與結束,如同雲卷雲舒。
當人們從陰涼的乾清宮內走出,來到太陽底下的時候。
一時之間,耳邊竟然全都是深吸一口氣的聲音。
這一場朝會,太緊張,無數人的後背早已悄然被汗水打濕,如同在寒泉中泡了一頓。
驀然來到陽光下,許多人居然頓感舒心,緊繃的心弦一下就放鬆了。
《科舉法》最終還是沒有通過。
靖王親自出手,硬生生的憑借李講的身體情況,扭轉局勢,將此事暫且壓了下來。
不過,所有人都知道,這隻是暫時的。
如果李講能夠從太易觀的手中,換來解藥,解除目前窘迫的境況。
那麽《科舉法》還是會如同洪流般,傾瀉大地。
李講與李翀兩兄弟並肩走出大殿。
靖王無聲無息的就走了過來。
“世安侯真是年少有為,不同尋常。”
靖王微笑著看向李講,道:“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現,真叫本王汗顏。”
“明明朝堂上少了一人,可卻總有種‘故人依舊在’的錯覺。”
這個故人,指的自然是沉寂的文相。
李講皮笑肉不笑,“靖王過獎了,殿下的智慧,才值得微臣欽佩。”
眾人聽著兩人的對話,一陣失神。
直到現在,他們才反應過來。
今天李講給人帶來的壓迫力,強大到令人都無暇顧及其他。
以至於,所有人居然都沒有意識到文相不在了,注意力全在李講的一舉一動上!
事實上,今天可不就是李講一個人的舞台嗎?
關鍵時刻,若不是靖王的親自出麵,扭轉了乾坤,轉危為安。
恐怕,整個黨派都要被李講一個人碾壓了!
有了這個發現,一群人露出驚容,心底發寒。
從李講入京到今天,才過去多久?
他本身能量就夠可怕的了,多重身份庇護下,連一些聖人都比不上。
現在又展現出若妖孽般的智慧,成長速度之快,令百官驚心動魄。
若非他身中劇毒,命不久矣,誰還敢放心讓他成長?
整個朝堂,恐怕所有人都將籠罩在他的陰影當中!
平日裏,他們相互製衡,相互糾纏,有各自的利益需要堅守,所以態度很難達成統一。
但今天,他們卻罕見的表態了,居然站在李講的身後!
海先生的話,無疑是往本就激蕩不停的海水裏,扔下了一座大山。
人們心底掀起驚濤駭浪,沒幾個人不震驚的。
尤其是三皇子,一雙眼睛瞪得極大,好像要從眼眶中掉下來了。
“這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
他震撼無比,心中有個聲音在嘶嘯,“平日裏各地出現一些個旱災,水患,往這些世家的口袋中掏錢的時候,那就像要他們的命一樣。”
“今天,怎麽就突然同意李講的《科舉法》了?李講給了他們什麽好處?”
一直沉默,閉目養神的靖王緩緩睜開了眼睛。
他先是看向海先生,隨後看向李講,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雖然廢除科舉製,確實會讓一些家族喪失掉特權,地位動搖。
但是科舉考試一旦興起,將會帶動一股可怕的狂潮。
不出意外,整個大唐,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將投身到文道之中。
大唐畢竟以文立國。
即便這些年的大唐,在靖王的運籌之下,境內是多了不少武道家族,就連一些文道世家都轉投武道。
可是,能被稱之為“世家”的,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基本都與文道有密切關聯。
這些世家,都對文道有很強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如今好不容易多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眼看著一旦實行,文道必然昌盛。
他們怎麽會反對?
事實上,這些世家幾乎都有一種傲氣,自信到自負,並不認為就算公平考試了,平民就能勝過他們。
再加上,此事乃李講主導,他們怎麽可能不放心?
那些反對《科舉法》的人已經絕望,按照目前的局勢,一切都已經注定了。
“本來還以為李講屢屢遭受重創,已經算不上什麽禍患,沒想到……”
“李講此子,大勢已成。”
靖王一黨,人心渙散,隱隱有敗降之勢。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道聲音忽然響起。
“就算‘科舉製’要比‘察舉製’優越,也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吧?”
沉默了多時的靖王終於開口了,再也無法淡定,沉聲道,
“可是據我所知,世安侯你可就隻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若發生意外,到時候誰來接此重任?”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言點醒夢中人。
靖王不開口則已,一開口話音便是直擊要害。
原本已經絕望準備投降的官員,此刻一雙雙眼睛就跟通了電一般亮起。
是啊!
險些忘了,李講身中劇毒,時日不多,已經是將死之人。
而《科舉法》即便已經有了雛形,從完善到落地,依然有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完成。
這些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完成的,若沒有李講這個提出方案的人在,誰也做不到!
因此,在李講快死的情況下,強行推行《科舉法》,隻會在大唐本就岌岌可危的局勢上,再添負擔。
空氣就好像凝滯了一般。
文相一黨看向靖王的目光帶著強烈的怒氣。
死者為大。
靖王做了什麽,路人皆知。
李講明明都已經主動退後一步,沒過幾天就要離開洛陽城,尋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等待那一日的到來。
可靖王沒有絲毫的歉意也就罷了,居然還在李講要推行《科舉法》的時候,用這一點進行要挾!
這是何等的無恥?
簡直令人作嘔!
也難怪文相一黨的官員,怒火中燒了。
過了片刻,李講緩緩開口,“好人不長久,禍害遺千年。靖王殿下請放心,我這個大禍害,不會這麽輕易死的。”
靖王笑了,還是揪著不放,說道,
“據本王所知,北冥天災可不是這麽好解的毒,若單單隻有這兩句,恐怕不值得朝廷進行布局吧?”
“畢竟此事真要行動起來,必將耗費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
“若不成功,國庫的負擔加重是其一,其二怕是連太師的心血也將付之東流。”
靖王白發勝雪,容顏俊逸。
他身材挺拔而清瘦,宛若一位濁世的翩翩公子。
言談舉止,雖然溫和柔順,但卻綿裏藏針,大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樣子。
很顯然,如果李講不願意說出,自己哪來的底氣,敢揚言活下來。
他還是不同意《科舉法》的推行。
可如果李講真的有,能說給他這個敵人聽嗎?
是個人都能猜出,靖王必將從中作梗!
這是一道兩難題,顧此失彼,非常難以抉擇。
李講沉默了許久,終於還是轉身,麵向陛下作揖道。
“陛下,微臣深思熟慮後決定,與太易觀進行商談。”
朝會的開始與結束,如同雲卷雲舒。
當人們從陰涼的乾清宮內走出,來到太陽底下的時候。
一時之間,耳邊竟然全都是深吸一口氣的聲音。
這一場朝會,太緊張,無數人的後背早已悄然被汗水打濕,如同在寒泉中泡了一頓。
驀然來到陽光下,許多人居然頓感舒心,緊繃的心弦一下就放鬆了。
《科舉法》最終還是沒有通過。
靖王親自出手,硬生生的憑借李講的身體情況,扭轉局勢,將此事暫且壓了下來。
不過,所有人都知道,這隻是暫時的。
如果李講能夠從太易觀的手中,換來解藥,解除目前窘迫的境況。
那麽《科舉法》還是會如同洪流般,傾瀉大地。
李講與李翀兩兄弟並肩走出大殿。
靖王無聲無息的就走了過來。
“世安侯真是年少有為,不同尋常。”
靖王微笑著看向李講,道:“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現,真叫本王汗顏。”
“明明朝堂上少了一人,可卻總有種‘故人依舊在’的錯覺。”
這個故人,指的自然是沉寂的文相。
李講皮笑肉不笑,“靖王過獎了,殿下的智慧,才值得微臣欽佩。”
眾人聽著兩人的對話,一陣失神。
直到現在,他們才反應過來。
今天李講給人帶來的壓迫力,強大到令人都無暇顧及其他。
以至於,所有人居然都沒有意識到文相不在了,注意力全在李講的一舉一動上!
事實上,今天可不就是李講一個人的舞台嗎?
關鍵時刻,若不是靖王的親自出麵,扭轉了乾坤,轉危為安。
恐怕,整個黨派都要被李講一個人碾壓了!
有了這個發現,一群人露出驚容,心底發寒。
從李講入京到今天,才過去多久?
他本身能量就夠可怕的了,多重身份庇護下,連一些聖人都比不上。
現在又展現出若妖孽般的智慧,成長速度之快,令百官驚心動魄。
若非他身中劇毒,命不久矣,誰還敢放心讓他成長?
整個朝堂,恐怕所有人都將籠罩在他的陰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