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李恪為了緩解李世民的憂傷心情隻能繼續跟他聊天:「那父皇明年打算幹嘛?」
李世民被問的愣了一下:「朕?朕還需要思考?治國嘛。」
李恪搖頭:「父皇,兒臣覺得這國家就跟人一樣,要有思想才能成事,就像秦為什麽六世之餘烈,偏偏到秦始皇的時候完成了大一統而不是在那之前也不是在那之後?
這個就是秦始皇從登基就要完成大一統,秦王朝的曆代祖先都想著完成問鼎中原的壯誌了。
再說漢武帝,為什麽偏偏在他那個時候能夠滅匈奴?秦也能派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六百餘裏,使得他們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
按照道理來說大秦的軍隊戰鬥力不比漢武帝的時候差,甚至還有過之,大秦的疆土那都是一點一點從犬戎身上打下來的,如果秦滅匈奴可能比漢武帝還有經驗。
但是偏偏漢武帝就幹成了,這就是因為漢武帝從小就立誌要擊敗匈奴,敢明犯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就像父皇,您剛登基的時候突厥何其囂張,論國力論軍力突厥都強過大唐,但是大唐上下一心,立誌雪恥,最後僅僅幾年的時間就攻滅匈奴讓他成為自己的牧奴。
這個就是國家的意誌,您作為大唐的皇上,您的意誌就是國家的意誌,您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讓君臣百姓有一個行為的動力,還要樹立一些小的目標,讓天下知道下一步該怎麽走。
父皇您至少要知道您打算幹嘛,然後一步一步的分解,想幹成這件事需要什麽條件,大唐還有哪些沒有達成,需要做些什麽幾年才能達成。
例如父皇要以攻滅吐蕃為誌向,那麽就要計算需要多少兵力登上高原,需要準備多少物資,每年要有多少人上高原訓練適應,最後做好準備一戰而定乾坤。
就像父皇要滅高句麗,怎麽快速攻城拔寨,如果不能快速擊破敵人那又怎麽應對遼東的苦寒。
為什麽高句麗人能適應苦寒大唐軍隊不行,是不是需要從寒冷地區多征兵,寒冷地區人口不足怎麽辦?是遷移人口還是鼓勵生育?
還有物資準備,船舶準備,高句麗多麵臨海,既然陸路城池兼顧,那可不可以派船登陸從背後夾擊?要多少兵登陸才不會被高句麗各個擊破,什麽樣的船有多少才能保證這些人順利運到。
等等這些其實都可以做個計劃,然後一步一步的去實現。
例如我們可以編一個五年計劃,這五年大唐要幹什麽,每年要做到哪幾步五年後才能實現目標。
就像兒臣想修路,那明年要建哪些工廠準備,要派多少人勘探路線,要在什麽季節招募百姓既不耽誤農民生產又不影響工程進度。
道路這麽長肯定不能一年修完,那每年要修多少,要多少年完成,這些都需要提前計劃。
有了五年計劃,大唐就能按照一個目標穩步向前,父皇的雄心壯誌也能一點點的變為現實。」
李世民聽完之後眼睛有點閃亮:「五年計劃麽?這是一個有趣的提法,朕會考慮的,不過大唐已經無敵,哪還有需要多年準備才能戰勝的敵人?」
李恪嗬嗬一笑:「真的無敵了麽?大唐還有很多問題,例如吐蕃,例如高句麗,例如北麵的突厥草原,再例如西北的三十六國地區乃至更遠的中亞,還有西南的南詔諸部,交趾的生番。
這些地方隨時都會冒出一個兩個反賊出來,大唐應付一個很輕鬆,如果同時應付兩個就有點壓力了,如果兩個一起鬧事的時候第三個也蠢蠢欲動呢?
現在突厥草原那邊雖然突厥部落都屈服了,但是西突厥崛起,北麵迴鶻人也開始南下。
如果有一天大唐需要跟西突厥作戰的時候迴鶻人也開始生事,
然後東北的高句麗也蠢蠢欲動,吐蕃人也想趁機撈一筆好處,那大唐還能像現在這樣從容應對麽?」.
李世民沉默了一會問道:「所以你才一再提醒朕要滅亡吐蕃和高句麗?」
李恪點頭:「兒臣以為大唐真正的強大,那是四周沒有一個可以跟大唐叫板的勢力,沒有一個敢對大唐言兵的國家。
盛唐的氣魄那必須是‘內外諸夷,凡敢稱兵者皆斬。萬國來朝,那必須是心悅誠服,恭順而羨慕,而不是為了來打秋風撈好處的假臣服。
大唐百姓必須安居樂業,哪怕一個城門卒也比藩國王室過的都幸福,那才是盛唐,千古之未有,萬世第一的強盛。
使得我大漢兒女不再以稱唿漢人為驕傲,而是到世界各地都驕傲的告訴世人,我乃唐人!」
李世民被李恪說的也有點熱血沸騰:「說得好!大唐盛世當如是也!計將安出?」
李恪愣了一下,自己說了半天,李世民都聽的啥啊?
整理了一下思緒:「父皇,您看,建立千古未有之盛世這就是您的遠期目標,而為了這個目標您就必須要把大唐周圍還有實力跟大唐叫板的國家都給打服嘍,打散嘍!
那麽您的近期計劃就是滅掉高句麗和吐蕃,而圍繞這個目標就可以製定一個五年計劃,五年之後滅誰,再過五年再滅誰。
一個五年計劃不夠那就兩個,隻要有了一個目標,大唐君臣心往一起想,勁往一塊使,還怕完不成麽?」
李世民端著酒杯猛的點頭:「確實如此,這些年大唐滅突厥平西域,已經有了盛世景象朕就有些懈怠了,大唐確實要樹立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李恪滿意的看著被自己忽悠的心氣很足的李世民,這樣才像一個帝王,而不是一個頹廢的中年喪妻喪子的漢子。
李世民想了一會:「那你的誌向是什麽?」
李恪笑了笑:「我的誌向當然是幫父皇添磚加瓦,為大唐的盛世增光添彩了,我建工坊修道理這些不都是為了讓大唐更好,讓大唐更強大,讓百姓更富裕麽。
兒臣願意在背後默默支持父皇,幫助父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p>
李恪為了緩解李世民的憂傷心情隻能繼續跟他聊天:「那父皇明年打算幹嘛?」
李世民被問的愣了一下:「朕?朕還需要思考?治國嘛。」
李恪搖頭:「父皇,兒臣覺得這國家就跟人一樣,要有思想才能成事,就像秦為什麽六世之餘烈,偏偏到秦始皇的時候完成了大一統而不是在那之前也不是在那之後?
這個就是秦始皇從登基就要完成大一統,秦王朝的曆代祖先都想著完成問鼎中原的壯誌了。
再說漢武帝,為什麽偏偏在他那個時候能夠滅匈奴?秦也能派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六百餘裏,使得他們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
按照道理來說大秦的軍隊戰鬥力不比漢武帝的時候差,甚至還有過之,大秦的疆土那都是一點一點從犬戎身上打下來的,如果秦滅匈奴可能比漢武帝還有經驗。
但是偏偏漢武帝就幹成了,這就是因為漢武帝從小就立誌要擊敗匈奴,敢明犯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就像父皇,您剛登基的時候突厥何其囂張,論國力論軍力突厥都強過大唐,但是大唐上下一心,立誌雪恥,最後僅僅幾年的時間就攻滅匈奴讓他成為自己的牧奴。
這個就是國家的意誌,您作為大唐的皇上,您的意誌就是國家的意誌,您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讓君臣百姓有一個行為的動力,還要樹立一些小的目標,讓天下知道下一步該怎麽走。
父皇您至少要知道您打算幹嘛,然後一步一步的分解,想幹成這件事需要什麽條件,大唐還有哪些沒有達成,需要做些什麽幾年才能達成。
例如父皇要以攻滅吐蕃為誌向,那麽就要計算需要多少兵力登上高原,需要準備多少物資,每年要有多少人上高原訓練適應,最後做好準備一戰而定乾坤。
就像父皇要滅高句麗,怎麽快速攻城拔寨,如果不能快速擊破敵人那又怎麽應對遼東的苦寒。
為什麽高句麗人能適應苦寒大唐軍隊不行,是不是需要從寒冷地區多征兵,寒冷地區人口不足怎麽辦?是遷移人口還是鼓勵生育?
還有物資準備,船舶準備,高句麗多麵臨海,既然陸路城池兼顧,那可不可以派船登陸從背後夾擊?要多少兵登陸才不會被高句麗各個擊破,什麽樣的船有多少才能保證這些人順利運到。
等等這些其實都可以做個計劃,然後一步一步的去實現。
例如我們可以編一個五年計劃,這五年大唐要幹什麽,每年要做到哪幾步五年後才能實現目標。
就像兒臣想修路,那明年要建哪些工廠準備,要派多少人勘探路線,要在什麽季節招募百姓既不耽誤農民生產又不影響工程進度。
道路這麽長肯定不能一年修完,那每年要修多少,要多少年完成,這些都需要提前計劃。
有了五年計劃,大唐就能按照一個目標穩步向前,父皇的雄心壯誌也能一點點的變為現實。」
李世民聽完之後眼睛有點閃亮:「五年計劃麽?這是一個有趣的提法,朕會考慮的,不過大唐已經無敵,哪還有需要多年準備才能戰勝的敵人?」
李恪嗬嗬一笑:「真的無敵了麽?大唐還有很多問題,例如吐蕃,例如高句麗,例如北麵的突厥草原,再例如西北的三十六國地區乃至更遠的中亞,還有西南的南詔諸部,交趾的生番。
這些地方隨時都會冒出一個兩個反賊出來,大唐應付一個很輕鬆,如果同時應付兩個就有點壓力了,如果兩個一起鬧事的時候第三個也蠢蠢欲動呢?
現在突厥草原那邊雖然突厥部落都屈服了,但是西突厥崛起,北麵迴鶻人也開始南下。
如果有一天大唐需要跟西突厥作戰的時候迴鶻人也開始生事,
然後東北的高句麗也蠢蠢欲動,吐蕃人也想趁機撈一筆好處,那大唐還能像現在這樣從容應對麽?」.
李世民沉默了一會問道:「所以你才一再提醒朕要滅亡吐蕃和高句麗?」
李恪點頭:「兒臣以為大唐真正的強大,那是四周沒有一個可以跟大唐叫板的勢力,沒有一個敢對大唐言兵的國家。
盛唐的氣魄那必須是‘內外諸夷,凡敢稱兵者皆斬。萬國來朝,那必須是心悅誠服,恭順而羨慕,而不是為了來打秋風撈好處的假臣服。
大唐百姓必須安居樂業,哪怕一個城門卒也比藩國王室過的都幸福,那才是盛唐,千古之未有,萬世第一的強盛。
使得我大漢兒女不再以稱唿漢人為驕傲,而是到世界各地都驕傲的告訴世人,我乃唐人!」
李世民被李恪說的也有點熱血沸騰:「說得好!大唐盛世當如是也!計將安出?」
李恪愣了一下,自己說了半天,李世民都聽的啥啊?
整理了一下思緒:「父皇,您看,建立千古未有之盛世這就是您的遠期目標,而為了這個目標您就必須要把大唐周圍還有實力跟大唐叫板的國家都給打服嘍,打散嘍!
那麽您的近期計劃就是滅掉高句麗和吐蕃,而圍繞這個目標就可以製定一個五年計劃,五年之後滅誰,再過五年再滅誰。
一個五年計劃不夠那就兩個,隻要有了一個目標,大唐君臣心往一起想,勁往一塊使,還怕完不成麽?」
李世民端著酒杯猛的點頭:「確實如此,這些年大唐滅突厥平西域,已經有了盛世景象朕就有些懈怠了,大唐確實要樹立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李恪滿意的看著被自己忽悠的心氣很足的李世民,這樣才像一個帝王,而不是一個頹廢的中年喪妻喪子的漢子。
李世民想了一會:「那你的誌向是什麽?」
李恪笑了笑:「我的誌向當然是幫父皇添磚加瓦,為大唐的盛世增光添彩了,我建工坊修道理這些不都是為了讓大唐更好,讓大唐更強大,讓百姓更富裕麽。
兒臣願意在背後默默支持父皇,幫助父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