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時間進入下半年,渭水等河流開始輪番暴漲,各地上報的消息不是洪澇就是暴雨,長安城的糧食運輸和各種貨物運輸都受到了影響,京城糧價開始暴漲。
今天朝堂討論的是要不要開倉放糧的事情,問了一圈有讚成的有反對的。
讚成的覺得百姓生活無小事,多一文少一文對於國家沒啥影響,但對於升鬥小民那可能就是少吃一頓多吃一頓的問題了。
而且放糧能讓糧商看到朝廷的態度,到時候沒有人囤積居奇就不會有糧價暴漲爆跌了。
反對的人則覺得,糧倉一個是為了災荒儲備,一個是為了軍隊作戰儲備,如果遇事就放糧,那糧食吃完了怎麽辦?如果後麵再有更大的災荒怎麽辦?
現在百姓隻不過是少吃一口多吃一口的事情,要是大災荒的時候沒有糧食,那可是要死人的。
李世民轉頭問李恪的意見,李恪知道這個時候李世民應該是對馳道計劃心動了。
李恪躬身行禮:「兒臣以為長安糧價上漲,不能隻怪商人,從貞觀以來長安曆年糧價走勢來看每年到洪水泛濫的時候都會上漲,這是一種供需問題。
因為河流速度太急,也因為纖夫拉纖距離太遠吃力,所以這一兩個月,每天進入長安的糧食少了四成,而且即使能進來的糧食運費也上漲不少,一個是貨運時間延長,第二就是纖夫力工的工錢比平時高了。
你們光抱怨糧商漲價,怎麽不說他成本也上漲的事情?
開倉放糧確實能夠平抑糧價,但是長安本來存糧就不多,放完之後下一頓吃什麽確實是個問題。
所以兒臣以為,是時候開啟大唐的馳道計劃了,隻有解決了糧食運輸難題,才能真正的穩定長安的糧價,大唐應該把這條路當做大唐的生命線來修!」
李世民沒有立刻答應:「眾位愛卿以為如何啊?」
閻立本立刻站了出來:「臣反對,正所謂遠水解決不了近渴,現在長安糧價已經上升,這個時候才想起修路不是太晚了麽?
而且自古以來陸運的成本就比水運貴,如果改用陸運,糧價不僅不會降低還會升高,這何來解決問題之說?」
李恪當即站出來想懟,李世民開口道:「閻愛卿說的有理,那麽這件事稍後再議,現在你們誰還有其他辦法平抑糧價?」
李恪乖乖閉嘴,平抑糧價除了搞來大批糧食就隻能搞走吃糧食的人了,這兩樣都沒辦法做到,誰還能變出個花來?
隻是李世民為什麽突然喊停,自己明明可以懟贏的,李世民也是確實有想修路的意思了,怎麽突然被閻立本幾句話就說的反悔了?
房玄齡開口道:「平抑糧價無非是開源節流,既然開源的問題短時間無法解決,那麽陛下不如從節流入手,節省糧食的辦法無非是減少徭役讓百姓不累那麽狠,不累自然就不用多吃飯。
第二就是禁酒,釀酒是最消耗糧食的,而長安地區更是因為商業繁榮酒肆飯館多如牛毛,這一部分糧食消耗如果省了糧價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第三就是陛下東巡洛陽,天子移駕,百官跟隨,再加上跟隨的軍隊等等,一次性能為長安減少十幾萬人口甚至更多,吃飯的人少了,糧食消耗自然就少了。」
李恪愣了一下,這老頭不愧是房謀杜斷裏麵的房謀,這些辦法李恪就想不到,房玄齡卻能信手拈來一次想到三個,而且不僅僅是解決了糧食危機,還省的大家窩在太極宮天天忍受悶熱了。
李世民聽完之後離開心動,這鬼天氣又濕又熱又潮,要是能出去走走也是不錯的主意:「各位怎麽看?」
一群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啥意見,大唐可不是後世皇帝連宮門都不出的朝代,實際上李世民一到
夏天就喜歡到處避暑,然後百官跟著一起去避暑,有時候是九成宮,有時候是洛陽,有時候還跑到終南山去。
所以大家已經習慣了。
李恪對於避暑是沒啥意見,正好自己也可以跟著去玩玩,順便去看看小秦嶺礦區的采礦情況。
李世民大手一揮:「那就讓欽天監選一個良辰吉日,咱們啟程往洛陽就糧!」
房玄齡這時候站出來:「陛下,您去了洛陽,那長安是不是要留人監國鎮守?」
李世民這才想起,直接就看向李恪,李恪連忙說道:「父皇,您跟文武百官都去了,我還留下監國幹嘛?」
李世民沒有聽李恪的意見:「那就由蜀王李恪監國。」
李恪隻好無奈拱手:「兒臣謹遵皇命。」
得了,出去旅遊的計劃又泡湯了,人家都出去玩自己留守,真是大無語!
散朝之後,李世民又把李恪留下:「這次留你監國,希望你這一次比上次做的更好。」
李恪不解:「百官都跟著去了,我還用幹嘛?」
李世民哼了一聲:「百官走了,各部各衙門肯定要留人值守的,而且如果西北和蜀地來的急報你也可以處理。
朕也會把一些不太重要的奏章留在長安,你要幫朕處理。」看書菈
李恪嘟囔:「不能出去玩還要多幹活,這也太慘了吧?」
李世民氣道:「你還不想幹,有多少人想幹還沒有機會呢!」
李恪連忙轉移話題:「父皇,剛才朝堂上您為啥反對修馳道?修馳道多好的事情!」
李世民搖頭歎氣:「不是朕要反對修馳道,而是朝臣們反對,閻立本隻是開始,朕在上麵看著清楚,誰在皺眉誰在附和,誰躍躍欲試想要繼續發言誰在下麵搞小動作都看的一清二楚。
朕要是不結束這個話題,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站出來反對呢!」
李恪這才明白,歎了一口氣:「這幫人真是屬驢的,牽著不走,打著倒退,這多好的事情,為啥一個個非要反對?」
李世民哼哼道:「你說為什麽,你看看這些人有多少家裏有糧食生意,有多少經營著船運,有多少靠著渭水航道生活你就知道了!長安興於渭水畔,半城皆飲渭河水……」
</p>
時間進入下半年,渭水等河流開始輪番暴漲,各地上報的消息不是洪澇就是暴雨,長安城的糧食運輸和各種貨物運輸都受到了影響,京城糧價開始暴漲。
今天朝堂討論的是要不要開倉放糧的事情,問了一圈有讚成的有反對的。
讚成的覺得百姓生活無小事,多一文少一文對於國家沒啥影響,但對於升鬥小民那可能就是少吃一頓多吃一頓的問題了。
而且放糧能讓糧商看到朝廷的態度,到時候沒有人囤積居奇就不會有糧價暴漲爆跌了。
反對的人則覺得,糧倉一個是為了災荒儲備,一個是為了軍隊作戰儲備,如果遇事就放糧,那糧食吃完了怎麽辦?如果後麵再有更大的災荒怎麽辦?
現在百姓隻不過是少吃一口多吃一口的事情,要是大災荒的時候沒有糧食,那可是要死人的。
李世民轉頭問李恪的意見,李恪知道這個時候李世民應該是對馳道計劃心動了。
李恪躬身行禮:「兒臣以為長安糧價上漲,不能隻怪商人,從貞觀以來長安曆年糧價走勢來看每年到洪水泛濫的時候都會上漲,這是一種供需問題。
因為河流速度太急,也因為纖夫拉纖距離太遠吃力,所以這一兩個月,每天進入長安的糧食少了四成,而且即使能進來的糧食運費也上漲不少,一個是貨運時間延長,第二就是纖夫力工的工錢比平時高了。
你們光抱怨糧商漲價,怎麽不說他成本也上漲的事情?
開倉放糧確實能夠平抑糧價,但是長安本來存糧就不多,放完之後下一頓吃什麽確實是個問題。
所以兒臣以為,是時候開啟大唐的馳道計劃了,隻有解決了糧食運輸難題,才能真正的穩定長安的糧價,大唐應該把這條路當做大唐的生命線來修!」
李世民沒有立刻答應:「眾位愛卿以為如何啊?」
閻立本立刻站了出來:「臣反對,正所謂遠水解決不了近渴,現在長安糧價已經上升,這個時候才想起修路不是太晚了麽?
而且自古以來陸運的成本就比水運貴,如果改用陸運,糧價不僅不會降低還會升高,這何來解決問題之說?」
李恪當即站出來想懟,李世民開口道:「閻愛卿說的有理,那麽這件事稍後再議,現在你們誰還有其他辦法平抑糧價?」
李恪乖乖閉嘴,平抑糧價除了搞來大批糧食就隻能搞走吃糧食的人了,這兩樣都沒辦法做到,誰還能變出個花來?
隻是李世民為什麽突然喊停,自己明明可以懟贏的,李世民也是確實有想修路的意思了,怎麽突然被閻立本幾句話就說的反悔了?
房玄齡開口道:「平抑糧價無非是開源節流,既然開源的問題短時間無法解決,那麽陛下不如從節流入手,節省糧食的辦法無非是減少徭役讓百姓不累那麽狠,不累自然就不用多吃飯。
第二就是禁酒,釀酒是最消耗糧食的,而長安地區更是因為商業繁榮酒肆飯館多如牛毛,這一部分糧食消耗如果省了糧價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第三就是陛下東巡洛陽,天子移駕,百官跟隨,再加上跟隨的軍隊等等,一次性能為長安減少十幾萬人口甚至更多,吃飯的人少了,糧食消耗自然就少了。」
李恪愣了一下,這老頭不愧是房謀杜斷裏麵的房謀,這些辦法李恪就想不到,房玄齡卻能信手拈來一次想到三個,而且不僅僅是解決了糧食危機,還省的大家窩在太極宮天天忍受悶熱了。
李世民聽完之後離開心動,這鬼天氣又濕又熱又潮,要是能出去走走也是不錯的主意:「各位怎麽看?」
一群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啥意見,大唐可不是後世皇帝連宮門都不出的朝代,實際上李世民一到
夏天就喜歡到處避暑,然後百官跟著一起去避暑,有時候是九成宮,有時候是洛陽,有時候還跑到終南山去。
所以大家已經習慣了。
李恪對於避暑是沒啥意見,正好自己也可以跟著去玩玩,順便去看看小秦嶺礦區的采礦情況。
李世民大手一揮:「那就讓欽天監選一個良辰吉日,咱們啟程往洛陽就糧!」
房玄齡這時候站出來:「陛下,您去了洛陽,那長安是不是要留人監國鎮守?」
李世民這才想起,直接就看向李恪,李恪連忙說道:「父皇,您跟文武百官都去了,我還留下監國幹嘛?」
李世民沒有聽李恪的意見:「那就由蜀王李恪監國。」
李恪隻好無奈拱手:「兒臣謹遵皇命。」
得了,出去旅遊的計劃又泡湯了,人家都出去玩自己留守,真是大無語!
散朝之後,李世民又把李恪留下:「這次留你監國,希望你這一次比上次做的更好。」
李恪不解:「百官都跟著去了,我還用幹嘛?」
李世民哼了一聲:「百官走了,各部各衙門肯定要留人值守的,而且如果西北和蜀地來的急報你也可以處理。
朕也會把一些不太重要的奏章留在長安,你要幫朕處理。」看書菈
李恪嘟囔:「不能出去玩還要多幹活,這也太慘了吧?」
李世民氣道:「你還不想幹,有多少人想幹還沒有機會呢!」
李恪連忙轉移話題:「父皇,剛才朝堂上您為啥反對修馳道?修馳道多好的事情!」
李世民搖頭歎氣:「不是朕要反對修馳道,而是朝臣們反對,閻立本隻是開始,朕在上麵看著清楚,誰在皺眉誰在附和,誰躍躍欲試想要繼續發言誰在下麵搞小動作都看的一清二楚。
朕要是不結束這個話題,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站出來反對呢!」
李恪這才明白,歎了一口氣:「這幫人真是屬驢的,牽著不走,打著倒退,這多好的事情,為啥一個個非要反對?」
李世民哼哼道:「你說為什麽,你看看這些人有多少家裏有糧食生意,有多少經營著船運,有多少靠著渭水航道生活你就知道了!長安興於渭水畔,半城皆飲渭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