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沒想到,最後竟是你,罷了,罷了,你去收拾吧,今夜就走。”
聞言,阿大喜形於色,“是!”
卓王孫搖頭感歎不已,
人與人的關係何其奇妙,親生之子如此,一個外人又是如此,任何關係經營到最後,全憑良心,卓王孫心中更加坦蕩,錯不在自己,兩個人的事,光靠一個人是不夠的,
其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內耗,不折磨自己,不然,一輩子要經曆那麽多事,如何能抗得過來,
有了阿大,卓王孫自信,要做得事就更有把握了。
從床下拉出一個精木大箱,裏麵是密密麻麻的金子,劉徹獎其冶鐵有功,賞了不少,司馬相如受賞的金子,都上交給嶽丈,也在這放著了,卓王孫把自己那份取出,他一直記得很清楚,又將司馬相如的那份重新封好,藏進屋內連通的地窖內,
折騰完一圈後,卓王孫把自己受賞的金子並排碼好,留下幾行字,
“取十金,改日還。”
帶著本錢,趁著夜深,卓王孫與阿大離開了臨邛縣。
與此同時,卓弗陽肆意酒醉,今日的他太得意了,不僅成為了宗子,更是拿下了夢寐以求的桑女,
黃桑女用手指在卓弗陽胸膛畫圈,
“弗陽,你以後會對我好吧。”
卓弗陽摟緊黃桑女,宏圖大業就在他胸內,
“會!
我不光會對你好,也要讓卓家好!
我做得不會比阿翁差,你就等著過好日子吧!”
黃桑女崇拜的看向卓弗陽,
“你有什麽主意,快和我說說!”
“以後不光是鐵礦生意要做,海貿生意更要做,織錦、煮鹽,我們有錢有人,如何做不得?
阿翁就太...阿翁此事做得不對,非說他隻懂礦山,便隻做這一事,其餘生意不懂,不敢貿然插手,
做生意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我光是在旁邊看著都看明白了,無非是低買高賣罷了,
我們卓家這幾年少掙了多少錢?
現在好了,織錦,搞!海運,也搞!煮鹽,更要搞!若和官府打好交道,以後鑄錢我們都要搞!
什麽掙錢就搞什麽!”
邊說著,卓弗陽摟得黃桑女越緊,脖頸處青筋暴起,
“可是....”,黃桑女憂慮道:“什麽都做,不會惹到朝廷吧,族長之前穩中求進,我覺得還不錯。”
卓弗陽眼中閃過不滿,喝道,
“你一個女子懂什麽?你是走過商,還是與官府打交道過?我的姐夫就是中郎將,這你知道吧!”
“知道,我也在家中見過他,司馬相如。”
“哼!頭發長見識短,你還是看不清局勢,當今聖上銳意開拓,如今的大漢欣欣向榮,未來是誰最得勢,你知道嗎?商人,就是我們!
陛下在扶持我們!陛下也想讓我們掙錢!
飯都送到你嘴邊了,你還不吃,是不是太蠢了?”
黃桑女靠在卓弗陽胸前,
“你說得都對,我聽你的。”
“嗯。”卓弗陽又生出了對黃桑女的憐惜之意。
叩門聲,
“族長。”
卓弗陽一時還沒反應過來,叫誰族長呢?
黃桑女眨眨眼,
“族長,有人找你。”
卓弗陽臉唰一下激動紅了,壓低聲音,
“有什麽事?”
“族長走了。”
“走,我沒走啊?”卓弗陽愣住,騰得坐起來,“阿翁走了?!”
“是,您去看看吧。”
卓弗陽是又驚又喜,
驚得是,阿翁真走了,走得神不知鬼不覺,自己為阿翁辦的宴會,都用不上了,想到這心裏空落落的,
喜得是,族長之位再也無法撼動,這一日卓弗陽憂心忡忡,心情起落不定,總是怕阿翁反悔,聽到阿翁走了,他也鬆了口氣,用舉辦宴會架住阿翁,好不讓他反悔的計謀,也用不上了。
起身,穿好衣服,
“我去看看阿翁的屋子。”
跟著族人來到卓王孫屋前,卓弗陽下意識屏住唿吸,仿佛阿翁的氣息還在這,推門而入,被屋內擺放的金子晃得眼花繚亂,
“這麽多?!”
身後與他年齡相仿的二房族人應道,
“是。”
殊不知,屋內的黃金,早就比卓王孫留下時,少了一半,但卓弗陽也不知道阿翁藏了多少,自然不知被人動過,
走過去,腳下踩過卓王孫留下的字條,看都沒看一眼,
“把這些都搬到我屋裏去。”
........
“你怎麽來了?你不是出使和談去了嗎?”
兒單於用手抓著肉,狂塞到嘴裏,
“談完了唄,”堂邑父上下打量兒單於,“你真是牲口啊,餓了這麽多天,一上來就猛吃肉,不怕吃壞肚子啊。”
“我們是狼,要多吃肉。”
兒單於嗬嗬一笑。
“狼個屁?”堂邑父翻了個白眼,“我別把我當中原長大的,我見過真狼群,狼群最審時度勢,看到打不過的對手,狼群就撤了,等待時機,再迴來殺敵,
沒見過哪個頭狼像你這般,帶著狼群去送死的。”
兒單於語塞。
“你還沒告訴我,如何帶著大秦兵馬來了?”
“嗬嗬,他們以後要仰咱們鼻息過日子,我叫他們來,他們敢不來嗎?況且...”
“況且什麽?”
“安息人壞規矩了,種種緣由吧,大秦人不得不來。但,他們也防著我們,把你救下來後,他們便撤軍了。”
堂邑父冷靜分析著局勢,
“大秦可以救下我們,但絕不會和我們一起打安息,安息是他們的近國,與我們合兵打安息,就是將安息推向我們,所以,他們隻會小懲。
這幫人猴精著呢,玩得也花花,娘的,多享受享受就好了。”
兒單於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撤出商道吧。”堂邑父拍了拍兒單於的肩膀,“若是張將軍在這,也會下這種軍令。”
兒單於點頭,
人困馬乏,戰鬥力已經不允許他們再駐守了,兒單於想著,自己也要變變了。
部族騎兵,戰鬥力是強,但人數太少,兒單於暗下決心,要擴張兵力。
堂邑父笑著:“你們撤軍前,還要幫我個小忙,有一批貨等著你拉呢。”
“行。”兒單於答應得痛快。
兒單於和堂邑父都算是張騫的門生,二人時有競爭,但關係卻不錯,二人都不是中原人,有共同話題。
“唉,”堂邑父蹲到兒單於身邊,眼睛瞄向親兵校尉哈努,“他又怎麽了?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連肉都不吃了。”
兒單於沒說什麽。
“嘖嘖,算了,吃完後,我們就撤了。”
“嗯。”
兒單於點頭。
..........
掖月殿
“魚龍戲你不去看?”
“事務繁多,陛下,微臣還是陪著您吧。”
霍光抬頭望向劉據,又低頭整著桌案上文書,
看霍光處理政事,像是在目睹一場藝術,井井有條,頗具美感,若沒有霍光,劉據不知要批閱到幾點,
丞相本就有輔政的職能,隻不過這權力太大,在之後的朝代被一點點稀釋掉了,
明朝首輔權力大,明朝宦官權力也大,而秦漢時丞相的權力,比他們加起來還要大!
“各郡縣堪輿戶數,你都盡收在心,真厲害啊。”
劉據不禁感歎。
被陛下誇讚後,霍光靦腆一笑,
“微臣這不算什麽,隻是知皮毛罷了。”
“這還隻是皮毛?”
“是,”霍光點頭,“微臣所知都是從黃冊上而來,各地風土人情不同,微臣卻沒真正踏足過,也沒親眼見過,難免會有差錯。”
聞言,劉據想到,霍光也與自己一樣,出京的次數寥寥可數,自己最起碼還有前一世走過大好河山,霍光卻什麽都沒有,一方天地就是眼前的桌案,
“唉....”
“陛下何故歎氣?”
霍光青澀的麵容上滿是擔憂,不知陛下又為何事煩心,
“我是想著,大好河山,你卻沒怎麽見過,隻是陪著我的身邊,足足有十八個年頭了,如籠中雀,故長歎一聲。”
霍光卻完全沒有這想法,
微笑道,
“微臣倒是很開心,想著永遠如此就好了。”
劉據感動點頭。
霍光輕聲問道,
“陛下,學宮將成,是否要有論題。”
“是要有。”劉據說道,“取了個不錯的名字,易學宮....算是開了個好頭,以舅母風風火火的性情,入秋前就能建起來了,到時天下學子雲集,各論其道,未免太亂,要想些好的論題。”
霍光點頭稱是,
“最好也不要與經義有關,若隻論經義,與在太學沒什麽兩樣,名家之學倒是適合,但拖於口舌,是為爭勝,並非為理而爭....不好想。”
其實劉據心中有個辯題可以用,
鹽鐵之論,說是鹽鐵之論,實則涵蓋朝廷的所有政策,政治、經濟、養民無所不包,這次鹽鐵之論由桑弘羊代表官府,說是與生民儒生論政,但其實也不會聽他們的,無非是通過會議給一個民情舒緩的發泄口,
劉據記得,看鹽鐵論所言,代表民間那些人所論之政大多都沒有道理,反不如桑弘羊說得有理有據,
就說鹽鐵私營,還富於民,說得輕鬆,具體要如何做,卻是全無想法。
此一點,劉據就把論鹽鐵的念頭打消了,各方勢力論政,隻會越論越亂,倒不如弄些學術性又帶些思辨性的論題,劉據冥思苦想,想著在晉朝搜羅一翻,魏晉玄學此類議題簡直不要太多,
見陛下深思,霍光下意識放鬆動作,望向陛下的視線隻有崇拜,陛下所想無所不包,無所不通,最讓人折服的一點是,我們常人所學,都是學前人之學,而陛下所言,在前人身上找不到一點痕跡,完全是憑空而出,這是非常非常之難的。
而霍光所不知的是,劉據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年頭更長,巨人更高,劉據相信,所有事情都發生過,都可以在曆史中找到答案,
有了!
劉據微微開口,察覺到陛下欲語,霍光正襟危坐,連忙豎起耳朵聽著,生怕錯漏一字,
“心中生出道理,若沒有言語便難以表達。”
劉據眼睛大亮,思路愈發清晰,
“物就存在於此,非要定出名字,才可以分辨。”
“名字因物而不同,道理因言語而不同,到底是言語生出了道理,還是道理生出了言語?”
說罷,霍光似身子被猛衝了一下,緩緩睜大眼睛,
此辯題,霍光竟一時答不出!
反而,思索陛下之題,其中蘊含著萬千道理,
理與言,名與物....大道是否存在,是否說出才是大道,還是說就算不說,道就在那了呢?
見到霍光怔住的樣子,劉據心中暗笑,
此題確實難以給出正解,古往今來有無數人給出過答案,都有道理,卻無共論,此題一義是客觀存在和主觀意識,到底有何關係,
若是心學大家,解法便是心外無物,所有一切,都是心的反應,萬事萬物都是因你而存在,你睜開眼,世界就在,你閉上眼,世界就消失了,
有道理嗎?
有。
若是理學大家,又覺得不對,怎麽你不看了,世界就不存在了,物一直在,我們的知識要格物而來,先有物,再有知。
有道理嗎?
也有。
此辯題就是魏晉三大理之一,歐陽堅石的“言盡意”,另外二理都是出自嵇康,一為“聲無哀樂”,一為“養生”,按王導、王丞相的說法,道止於此,誰能把此三理辯明,這人就得道了。
此議題,用作易學宮第一辯,再合適不過。
超脫了政事,迴歸到了人的身上,
“你可有想法?”
霍光搖搖頭,感歎道,“陛下,此論太過高深,微臣不敢胡言。”
劉據知道,霍光一定有想法,不過,霍光為人謹慎,不保準的話是不會說得,劉據也不過多詢問,反正霍光代表朝廷,在學宮爭論時,可不會眼睜睜看著朝廷丟人,
“此辯題做第一辯可夠?”
“夠,太夠了。”霍光長歎,“甚至比先生的天人感應還要高。”
誰說華夏人不思辨?
易學宮還未起,第一論“言盡意”已在掖月殿內生出,安靜等著天下學子折花解意。
聞言,阿大喜形於色,“是!”
卓王孫搖頭感歎不已,
人與人的關係何其奇妙,親生之子如此,一個外人又是如此,任何關係經營到最後,全憑良心,卓王孫心中更加坦蕩,錯不在自己,兩個人的事,光靠一個人是不夠的,
其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內耗,不折磨自己,不然,一輩子要經曆那麽多事,如何能抗得過來,
有了阿大,卓王孫自信,要做得事就更有把握了。
從床下拉出一個精木大箱,裏麵是密密麻麻的金子,劉徹獎其冶鐵有功,賞了不少,司馬相如受賞的金子,都上交給嶽丈,也在這放著了,卓王孫把自己那份取出,他一直記得很清楚,又將司馬相如的那份重新封好,藏進屋內連通的地窖內,
折騰完一圈後,卓王孫把自己受賞的金子並排碼好,留下幾行字,
“取十金,改日還。”
帶著本錢,趁著夜深,卓王孫與阿大離開了臨邛縣。
與此同時,卓弗陽肆意酒醉,今日的他太得意了,不僅成為了宗子,更是拿下了夢寐以求的桑女,
黃桑女用手指在卓弗陽胸膛畫圈,
“弗陽,你以後會對我好吧。”
卓弗陽摟緊黃桑女,宏圖大業就在他胸內,
“會!
我不光會對你好,也要讓卓家好!
我做得不會比阿翁差,你就等著過好日子吧!”
黃桑女崇拜的看向卓弗陽,
“你有什麽主意,快和我說說!”
“以後不光是鐵礦生意要做,海貿生意更要做,織錦、煮鹽,我們有錢有人,如何做不得?
阿翁就太...阿翁此事做得不對,非說他隻懂礦山,便隻做這一事,其餘生意不懂,不敢貿然插手,
做生意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我光是在旁邊看著都看明白了,無非是低買高賣罷了,
我們卓家這幾年少掙了多少錢?
現在好了,織錦,搞!海運,也搞!煮鹽,更要搞!若和官府打好交道,以後鑄錢我們都要搞!
什麽掙錢就搞什麽!”
邊說著,卓弗陽摟得黃桑女越緊,脖頸處青筋暴起,
“可是....”,黃桑女憂慮道:“什麽都做,不會惹到朝廷吧,族長之前穩中求進,我覺得還不錯。”
卓弗陽眼中閃過不滿,喝道,
“你一個女子懂什麽?你是走過商,還是與官府打交道過?我的姐夫就是中郎將,這你知道吧!”
“知道,我也在家中見過他,司馬相如。”
“哼!頭發長見識短,你還是看不清局勢,當今聖上銳意開拓,如今的大漢欣欣向榮,未來是誰最得勢,你知道嗎?商人,就是我們!
陛下在扶持我們!陛下也想讓我們掙錢!
飯都送到你嘴邊了,你還不吃,是不是太蠢了?”
黃桑女靠在卓弗陽胸前,
“你說得都對,我聽你的。”
“嗯。”卓弗陽又生出了對黃桑女的憐惜之意。
叩門聲,
“族長。”
卓弗陽一時還沒反應過來,叫誰族長呢?
黃桑女眨眨眼,
“族長,有人找你。”
卓弗陽臉唰一下激動紅了,壓低聲音,
“有什麽事?”
“族長走了。”
“走,我沒走啊?”卓弗陽愣住,騰得坐起來,“阿翁走了?!”
“是,您去看看吧。”
卓弗陽是又驚又喜,
驚得是,阿翁真走了,走得神不知鬼不覺,自己為阿翁辦的宴會,都用不上了,想到這心裏空落落的,
喜得是,族長之位再也無法撼動,這一日卓弗陽憂心忡忡,心情起落不定,總是怕阿翁反悔,聽到阿翁走了,他也鬆了口氣,用舉辦宴會架住阿翁,好不讓他反悔的計謀,也用不上了。
起身,穿好衣服,
“我去看看阿翁的屋子。”
跟著族人來到卓王孫屋前,卓弗陽下意識屏住唿吸,仿佛阿翁的氣息還在這,推門而入,被屋內擺放的金子晃得眼花繚亂,
“這麽多?!”
身後與他年齡相仿的二房族人應道,
“是。”
殊不知,屋內的黃金,早就比卓王孫留下時,少了一半,但卓弗陽也不知道阿翁藏了多少,自然不知被人動過,
走過去,腳下踩過卓王孫留下的字條,看都沒看一眼,
“把這些都搬到我屋裏去。”
........
“你怎麽來了?你不是出使和談去了嗎?”
兒單於用手抓著肉,狂塞到嘴裏,
“談完了唄,”堂邑父上下打量兒單於,“你真是牲口啊,餓了這麽多天,一上來就猛吃肉,不怕吃壞肚子啊。”
“我們是狼,要多吃肉。”
兒單於嗬嗬一笑。
“狼個屁?”堂邑父翻了個白眼,“我別把我當中原長大的,我見過真狼群,狼群最審時度勢,看到打不過的對手,狼群就撤了,等待時機,再迴來殺敵,
沒見過哪個頭狼像你這般,帶著狼群去送死的。”
兒單於語塞。
“你還沒告訴我,如何帶著大秦兵馬來了?”
“嗬嗬,他們以後要仰咱們鼻息過日子,我叫他們來,他們敢不來嗎?況且...”
“況且什麽?”
“安息人壞規矩了,種種緣由吧,大秦人不得不來。但,他們也防著我們,把你救下來後,他們便撤軍了。”
堂邑父冷靜分析著局勢,
“大秦可以救下我們,但絕不會和我們一起打安息,安息是他們的近國,與我們合兵打安息,就是將安息推向我們,所以,他們隻會小懲。
這幫人猴精著呢,玩得也花花,娘的,多享受享受就好了。”
兒單於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撤出商道吧。”堂邑父拍了拍兒單於的肩膀,“若是張將軍在這,也會下這種軍令。”
兒單於點頭,
人困馬乏,戰鬥力已經不允許他們再駐守了,兒單於想著,自己也要變變了。
部族騎兵,戰鬥力是強,但人數太少,兒單於暗下決心,要擴張兵力。
堂邑父笑著:“你們撤軍前,還要幫我個小忙,有一批貨等著你拉呢。”
“行。”兒單於答應得痛快。
兒單於和堂邑父都算是張騫的門生,二人時有競爭,但關係卻不錯,二人都不是中原人,有共同話題。
“唉,”堂邑父蹲到兒單於身邊,眼睛瞄向親兵校尉哈努,“他又怎麽了?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連肉都不吃了。”
兒單於沒說什麽。
“嘖嘖,算了,吃完後,我們就撤了。”
“嗯。”
兒單於點頭。
..........
掖月殿
“魚龍戲你不去看?”
“事務繁多,陛下,微臣還是陪著您吧。”
霍光抬頭望向劉據,又低頭整著桌案上文書,
看霍光處理政事,像是在目睹一場藝術,井井有條,頗具美感,若沒有霍光,劉據不知要批閱到幾點,
丞相本就有輔政的職能,隻不過這權力太大,在之後的朝代被一點點稀釋掉了,
明朝首輔權力大,明朝宦官權力也大,而秦漢時丞相的權力,比他們加起來還要大!
“各郡縣堪輿戶數,你都盡收在心,真厲害啊。”
劉據不禁感歎。
被陛下誇讚後,霍光靦腆一笑,
“微臣這不算什麽,隻是知皮毛罷了。”
“這還隻是皮毛?”
“是,”霍光點頭,“微臣所知都是從黃冊上而來,各地風土人情不同,微臣卻沒真正踏足過,也沒親眼見過,難免會有差錯。”
聞言,劉據想到,霍光也與自己一樣,出京的次數寥寥可數,自己最起碼還有前一世走過大好河山,霍光卻什麽都沒有,一方天地就是眼前的桌案,
“唉....”
“陛下何故歎氣?”
霍光青澀的麵容上滿是擔憂,不知陛下又為何事煩心,
“我是想著,大好河山,你卻沒怎麽見過,隻是陪著我的身邊,足足有十八個年頭了,如籠中雀,故長歎一聲。”
霍光卻完全沒有這想法,
微笑道,
“微臣倒是很開心,想著永遠如此就好了。”
劉據感動點頭。
霍光輕聲問道,
“陛下,學宮將成,是否要有論題。”
“是要有。”劉據說道,“取了個不錯的名字,易學宮....算是開了個好頭,以舅母風風火火的性情,入秋前就能建起來了,到時天下學子雲集,各論其道,未免太亂,要想些好的論題。”
霍光點頭稱是,
“最好也不要與經義有關,若隻論經義,與在太學沒什麽兩樣,名家之學倒是適合,但拖於口舌,是為爭勝,並非為理而爭....不好想。”
其實劉據心中有個辯題可以用,
鹽鐵之論,說是鹽鐵之論,實則涵蓋朝廷的所有政策,政治、經濟、養民無所不包,這次鹽鐵之論由桑弘羊代表官府,說是與生民儒生論政,但其實也不會聽他們的,無非是通過會議給一個民情舒緩的發泄口,
劉據記得,看鹽鐵論所言,代表民間那些人所論之政大多都沒有道理,反不如桑弘羊說得有理有據,
就說鹽鐵私營,還富於民,說得輕鬆,具體要如何做,卻是全無想法。
此一點,劉據就把論鹽鐵的念頭打消了,各方勢力論政,隻會越論越亂,倒不如弄些學術性又帶些思辨性的論題,劉據冥思苦想,想著在晉朝搜羅一翻,魏晉玄學此類議題簡直不要太多,
見陛下深思,霍光下意識放鬆動作,望向陛下的視線隻有崇拜,陛下所想無所不包,無所不通,最讓人折服的一點是,我們常人所學,都是學前人之學,而陛下所言,在前人身上找不到一點痕跡,完全是憑空而出,這是非常非常之難的。
而霍光所不知的是,劉據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年頭更長,巨人更高,劉據相信,所有事情都發生過,都可以在曆史中找到答案,
有了!
劉據微微開口,察覺到陛下欲語,霍光正襟危坐,連忙豎起耳朵聽著,生怕錯漏一字,
“心中生出道理,若沒有言語便難以表達。”
劉據眼睛大亮,思路愈發清晰,
“物就存在於此,非要定出名字,才可以分辨。”
“名字因物而不同,道理因言語而不同,到底是言語生出了道理,還是道理生出了言語?”
說罷,霍光似身子被猛衝了一下,緩緩睜大眼睛,
此辯題,霍光竟一時答不出!
反而,思索陛下之題,其中蘊含著萬千道理,
理與言,名與物....大道是否存在,是否說出才是大道,還是說就算不說,道就在那了呢?
見到霍光怔住的樣子,劉據心中暗笑,
此題確實難以給出正解,古往今來有無數人給出過答案,都有道理,卻無共論,此題一義是客觀存在和主觀意識,到底有何關係,
若是心學大家,解法便是心外無物,所有一切,都是心的反應,萬事萬物都是因你而存在,你睜開眼,世界就在,你閉上眼,世界就消失了,
有道理嗎?
有。
若是理學大家,又覺得不對,怎麽你不看了,世界就不存在了,物一直在,我們的知識要格物而來,先有物,再有知。
有道理嗎?
也有。
此辯題就是魏晉三大理之一,歐陽堅石的“言盡意”,另外二理都是出自嵇康,一為“聲無哀樂”,一為“養生”,按王導、王丞相的說法,道止於此,誰能把此三理辯明,這人就得道了。
此議題,用作易學宮第一辯,再合適不過。
超脫了政事,迴歸到了人的身上,
“你可有想法?”
霍光搖搖頭,感歎道,“陛下,此論太過高深,微臣不敢胡言。”
劉據知道,霍光一定有想法,不過,霍光為人謹慎,不保準的話是不會說得,劉據也不過多詢問,反正霍光代表朝廷,在學宮爭論時,可不會眼睜睜看著朝廷丟人,
“此辯題做第一辯可夠?”
“夠,太夠了。”霍光長歎,“甚至比先生的天人感應還要高。”
誰說華夏人不思辨?
易學宮還未起,第一論“言盡意”已在掖月殿內生出,安靜等著天下學子折花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