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楊軍師走後,伊澤和硯林還坐在那裏。他們各自歎了口氣,凝視著沙盤,一籌莫展,各懷心事。
“西城到底也還是被三國占領,第六道城門的消息和咱們在互通,但相信有一些消息一定被他們攔截了下來。”伊澤說,“陳玉那邊兵力尚足,隻要我們相互牽扯著,這仗早晚是我們勝利。但朕現在最擔心的,是戚國,他們若在此事派兵,會不會有壓倒性的攻擊?”
“目前探子一個都沒迴來,也不知是不是犧牲了。”硯林是個有深謀遠慮的人,他不會像楊軍師一樣找靈感打仗,他腳踏實地,總希望掌控全局,盡管不可能,但也不希望坐以待斃,“我們不能什麽都不做,總要做點什麽。”
伊澤皺眉看著沙盤,定定地出神兒,“硯林,你有沒有什麽預感,可能戚國不一定是為這目的來的。”
“什麽?”硯林看了看伊澤,又看了看沙盤,“目的無非有三,一是利用那三個小國,當這仗打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辛國也和他們鑰國嘉國和羽國兩敗俱傷了。此時他們若出手,派兵一舉攻下京師和皇宮,一點問題不大。到時候,四個國都是他們的,加上戚國原來的位置。這曠野和祁國必定也是誌在必得了。”
“一舉五得?”
“不,還有九千和清明。”硯林說,“得到了九千,差不多就等於得到了藏寶圖。而清明,他的身世究竟是不是如傳聞中的,還真不一定。”
“你說他可有二心?”
硯林挑眉,這話問他,倒是令他心痛不己,他歎了口氣,“我隻能確定,他對九千沒有二心。”
“忠於一國的公主,就等於忠於這個國了。”
“這和不一定。”硯林搖搖頭,“他要的是九千,並不是辛國,更不可能是辛國的百姓,皇宮和什麽江山社稷了。”
“那你想,他會如何?”伊澤問了,頓了頓,又補充一句,“最差會到什麽地步?”
“最差?”硯林皺眉,失笑,“也許會和細作合作,與他們理應外和,一舉攻下皇宮。到時候,我們這邊再打勝仗都於事無補了。要是到那時”
“嗯?”伊澤看他,“說呀,到那時怎樣?”
硯林站起來,又朝伊澤跪下,行禮,“恕臣直言,那陛下您屆時便無法迴宮了。現在我們帶著的這隊人馬,便是您複國的兵將了。我們應該當機立斷,向南方撤離,將南方的一座城當作新的京師,新的皇宮……”
“好了,你不用說了。”
伊澤心裏都明白,但他接受不了。其實,也許,他一直都在選擇逃避。比如一開始,其實他是有私心的,自小到大,都流傳著皇子寶藏的秘密。他作為一個時常出宮,遊曆江湖的皇子,怎會不曉得外麵百姓間的傳聞?他們都對皇宮,對辛國,對父王和母後是如何議論的?那時的他,想的其實並不單純。隻不過,他日,母後突然喚了他來,告知了她九千的身世。一個姑娘,一個公主。有些顛覆他以前的價值觀和野心。要對自己失散多年的親妹妹下手,是個姑娘,這和奪嫡的手段不同。也許,我他心目中,九千是不具威脅的。而其實,直到到了白石城,在九千的玉鉑醫館,第一眼看到九千之時,他自己騙自己,實則,早就已知道,他下不了手殺九千。
硯林和代暮是篤定的,他們本不能體會血濃於水。他們隻知道,跟了明君,之後的榮華富貴和功名利祿。
可他要的並不單單是這些,他還要名譽,還要皇位,還要父王和母後對他的肯定,還要百姓對他的愛戴,還要文物百官們對他的尊重,還要親情,尤其要九千對他的依賴……也許,他要的帶多了。到最後,也許,他什麽都會失去。
不,他已然失去了。他失去了父王母後的性命。在關鍵的時候,他選擇了他登基,而沒有替父王和母後收屍。他的名譽並不被看重,野史不一定都將他寫成什麽樣子了,並且,這添油加醋的故事,也許會一直流傳下去。成王敗寇,若他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江山地位,那必定是臭名昭著的。
他也一定會素質而來的,失去百姓對他的愛戴。跟著這樣一位在國亂之時登基的皇上,果然沒有好下場。他們流離失所,不一定要被戚國人怎樣欺負了?他也失去了文物百官對他的尊重,他們每一個都在質疑他。不然,也不必定出這場仗。
說是歪打正著,還是深謀遠慮?他不清楚,他隻知道,沒有一個大臣會完全的信賴他。
最終,他也失去了九千的親情。屆時,不知是個什麽形容?
伊澤不敢想,他也同時下定了決心,“硯林,我們也去睡覺。”
“咦?”硯林還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卻聽伊澤如此提議,“陛下,您可有妙計了?”
“沒有。”伊澤搖搖頭,也如楊軍師一樣在賣關子。
“那陛下您……”
“別陛下筆下陛下的,在白石城,之前的江湖之中,你都直接喚我名字的。”
“臣不敢!”
硯林是有規矩的人,也懂規則,之前是太子,也在焦急和糾結之中,身份和未來都尷尬,他們是輔佐者,但其實是幫助者。成王敗寇,真的成功了,他們都跟著雞犬升天,若是失敗了,他們也不得好死,太子的身份又怎樣呢?可如今不一樣了,皇上就是皇上,他並不敢冒險,也沒有那麽幼稚。
伊澤歎了口氣,“你說,我伊澤,還是當初想收你為麾下的那個人麽?”
硯林挑眉,這問題太難迴答,“陛下,何出此言呢?”
“沒事。”伊澤搖搖頭,又不問了,“朕也許是累了,困了。你呢?”
“臣不敢言累。”
“累了就是累了。”伊澤笑笑說,“盡管大獲全勝,一天的排兵布陣,到現在深夜了,累了困了是正常的。你迴營賬睡吧,朕也去看看代暮了。”
提到看自己的女人,硯林也無法挽留了,隻得行禮告退。
“西城到底也還是被三國占領,第六道城門的消息和咱們在互通,但相信有一些消息一定被他們攔截了下來。”伊澤說,“陳玉那邊兵力尚足,隻要我們相互牽扯著,這仗早晚是我們勝利。但朕現在最擔心的,是戚國,他們若在此事派兵,會不會有壓倒性的攻擊?”
“目前探子一個都沒迴來,也不知是不是犧牲了。”硯林是個有深謀遠慮的人,他不會像楊軍師一樣找靈感打仗,他腳踏實地,總希望掌控全局,盡管不可能,但也不希望坐以待斃,“我們不能什麽都不做,總要做點什麽。”
伊澤皺眉看著沙盤,定定地出神兒,“硯林,你有沒有什麽預感,可能戚國不一定是為這目的來的。”
“什麽?”硯林看了看伊澤,又看了看沙盤,“目的無非有三,一是利用那三個小國,當這仗打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辛國也和他們鑰國嘉國和羽國兩敗俱傷了。此時他們若出手,派兵一舉攻下京師和皇宮,一點問題不大。到時候,四個國都是他們的,加上戚國原來的位置。這曠野和祁國必定也是誌在必得了。”
“一舉五得?”
“不,還有九千和清明。”硯林說,“得到了九千,差不多就等於得到了藏寶圖。而清明,他的身世究竟是不是如傳聞中的,還真不一定。”
“你說他可有二心?”
硯林挑眉,這話問他,倒是令他心痛不己,他歎了口氣,“我隻能確定,他對九千沒有二心。”
“忠於一國的公主,就等於忠於這個國了。”
“這和不一定。”硯林搖搖頭,“他要的是九千,並不是辛國,更不可能是辛國的百姓,皇宮和什麽江山社稷了。”
“那你想,他會如何?”伊澤問了,頓了頓,又補充一句,“最差會到什麽地步?”
“最差?”硯林皺眉,失笑,“也許會和細作合作,與他們理應外和,一舉攻下皇宮。到時候,我們這邊再打勝仗都於事無補了。要是到那時”
“嗯?”伊澤看他,“說呀,到那時怎樣?”
硯林站起來,又朝伊澤跪下,行禮,“恕臣直言,那陛下您屆時便無法迴宮了。現在我們帶著的這隊人馬,便是您複國的兵將了。我們應該當機立斷,向南方撤離,將南方的一座城當作新的京師,新的皇宮……”
“好了,你不用說了。”
伊澤心裏都明白,但他接受不了。其實,也許,他一直都在選擇逃避。比如一開始,其實他是有私心的,自小到大,都流傳著皇子寶藏的秘密。他作為一個時常出宮,遊曆江湖的皇子,怎會不曉得外麵百姓間的傳聞?他們都對皇宮,對辛國,對父王和母後是如何議論的?那時的他,想的其實並不單純。隻不過,他日,母後突然喚了他來,告知了她九千的身世。一個姑娘,一個公主。有些顛覆他以前的價值觀和野心。要對自己失散多年的親妹妹下手,是個姑娘,這和奪嫡的手段不同。也許,我他心目中,九千是不具威脅的。而其實,直到到了白石城,在九千的玉鉑醫館,第一眼看到九千之時,他自己騙自己,實則,早就已知道,他下不了手殺九千。
硯林和代暮是篤定的,他們本不能體會血濃於水。他們隻知道,跟了明君,之後的榮華富貴和功名利祿。
可他要的並不單單是這些,他還要名譽,還要皇位,還要父王和母後對他的肯定,還要百姓對他的愛戴,還要文物百官們對他的尊重,還要親情,尤其要九千對他的依賴……也許,他要的帶多了。到最後,也許,他什麽都會失去。
不,他已然失去了。他失去了父王母後的性命。在關鍵的時候,他選擇了他登基,而沒有替父王和母後收屍。他的名譽並不被看重,野史不一定都將他寫成什麽樣子了,並且,這添油加醋的故事,也許會一直流傳下去。成王敗寇,若他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江山地位,那必定是臭名昭著的。
他也一定會素質而來的,失去百姓對他的愛戴。跟著這樣一位在國亂之時登基的皇上,果然沒有好下場。他們流離失所,不一定要被戚國人怎樣欺負了?他也失去了文物百官對他的尊重,他們每一個都在質疑他。不然,也不必定出這場仗。
說是歪打正著,還是深謀遠慮?他不清楚,他隻知道,沒有一個大臣會完全的信賴他。
最終,他也失去了九千的親情。屆時,不知是個什麽形容?
伊澤不敢想,他也同時下定了決心,“硯林,我們也去睡覺。”
“咦?”硯林還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卻聽伊澤如此提議,“陛下,您可有妙計了?”
“沒有。”伊澤搖搖頭,也如楊軍師一樣在賣關子。
“那陛下您……”
“別陛下筆下陛下的,在白石城,之前的江湖之中,你都直接喚我名字的。”
“臣不敢!”
硯林是有規矩的人,也懂規則,之前是太子,也在焦急和糾結之中,身份和未來都尷尬,他們是輔佐者,但其實是幫助者。成王敗寇,真的成功了,他們都跟著雞犬升天,若是失敗了,他們也不得好死,太子的身份又怎樣呢?可如今不一樣了,皇上就是皇上,他並不敢冒險,也沒有那麽幼稚。
伊澤歎了口氣,“你說,我伊澤,還是當初想收你為麾下的那個人麽?”
硯林挑眉,這問題太難迴答,“陛下,何出此言呢?”
“沒事。”伊澤搖搖頭,又不問了,“朕也許是累了,困了。你呢?”
“臣不敢言累。”
“累了就是累了。”伊澤笑笑說,“盡管大獲全勝,一天的排兵布陣,到現在深夜了,累了困了是正常的。你迴營賬睡吧,朕也去看看代暮了。”
提到看自己的女人,硯林也無法挽留了,隻得行禮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