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戴州刺史
大唐,我有一個現代小鎮 作者:源源不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自然會記得!”
這句話的含義有多種,這就靠各自去理解了。
魏征自然聽出了王遠的意思,暗罵這小子不講武德!
你不是被皇帝擼了嗎?咋還搬出皇帝來嚇唬人?
魏征雖然頭鐵,但那也是基於在自己的認知範圍之內,並且站在情理、法理之上,若是超出了自己認知範圍,打死他也不敢像蕭瑀那樣去懟李二。
王遠見魏征坐下,繼續說道:“陛下,稍後迴去微臣畫張圖紙交給工部與皇商,不但要將河堤重建,咱們還要建造多處堤壩,將水力利用起來,甚至旱時放水灌溉也要考慮進去。利用水泥和磚石修築將會非常牢固,數十年都無患,隻需平時安排人手巡查和清理河道,此舉將會一勞永逸。”
李二與幾個心腹大臣都見過渭南基地的水力機床,自然知道水力的好處,於是紛紛點頭讚成。
這時,水部郎中鄭仁基起身說道:“陛下,水部對修築水泥堤壩和建造水力機床沒有任何經驗,微臣推舉讓灞國公主持此事。”
魏征說道:“也隻有灞國公能擔此任,微臣附議!”
“老臣附議!”
杜如晦說道:“戴州乃黃河下遊,災情最重,救災之事刻不容緩,老臣建議灞國公即刻動身。”
“微臣附議!”
李二開口問道:“王愛卿,你怎麽看?”
王遠說道:“賑濟災民微臣責無旁貸,隻是微臣剛迴來,手頭上一堆事情需要處埋,比如特種兵的選拔已近尾聲,軍器監下一步的工作等,微臣最快也要年後才能動身,所以微臣建議先派一人前去主事,微臣年後再去。”
李二點頭問道:“那派誰前去合適?”
“杜構曾在軍器監任職,對水泥的使用和水力機床的建造比較熟悉,微臣認為由他暫時前去主事比較合適。”
“臣附議!”
李二說道:“製授灞國公王遠為戴州刺史,敕授杜構為戴州治中並帶齊賑災之物,立刻出發前往主持賑災一事。”
“喏!”
杜如晦感激地看了王遠一眼,戴州屬於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治中也僅是六品官,但是這次賑災一事做好了,肯定會升官。
退朝之後,王遠先去東市吃了碗拉麵,再來到工部,傳來幾個小吏,跟著王遠一起畫圖紙。
這幾個小吏都是在貞觀小學畢業的,在畫圖方麵有一些功底,所以跟著王遠畫出來的圖紙臨摹的絲毫不差。
由於河堤和大壩比尋常的複雜多了,所以王遠畫的比較詳細,直到天色快黑了才畫完。
王遠放下鵝毛筆,抬頭一看,就見李承乾攜幾位重臣都坐在一邊。
“殿下、各位大家,怎麽來了也不說一聲?”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圖紙,拉著王遠的手說道:“王大哥,寡人奉父皇之命前來跟你請教的,已經看的七七八八了,有幾處看的不是很明白,想跟兄長請教。”
王遠點點頭:“殿下稍候,一會兒有何不明之處盡管開口。”
說完,看向後麵的人,杜如晦、房玄齡、李靖、魏征、王珪、戴胄、段綸、秦瓊、程知節等一眾大佬都在。
王遠不敢怠慢,這些可都是李二的心腹,連忙行禮:“各位叔伯,怎麽都來了?”
房玄齡笑道:“賢侄官職被貶,我等想來看看你的心情可好,果然如陛下所料,你小子根本不在意,卻還在為災民勞心勞力,我們也就放心了!”
杜如晦說道:“啥也不說了,伯父欠你的太多了。文建,過來謝謝你兄弟,從今以後你要將他當親兄弟對待!”
“兒子謹記!”杜構上前,對著王遠深深一禮:“賢弟,請受為兄一拜!”
王遠連忙扶住:“杜兄折煞小弟了,真正要謝的還是聖上,小弟隻不過是提了一下而已!此次你前去戴州,多為百姓考慮,為聖人分憂,便是對聖人和我最好的報答!”
杜如晦說道:“就憑賢侄救迴老夫的性命就值得文建一拜!”
“伯父與小侄相識於微末,何需如此見外?”
程知節叫道:“你們這些文人就是矯情,什麽事情一頓酒不能解決?”
“哈哈哈……”眾人大笑。
王遠搖頭笑道:“天色不早了,各位大家早些迴去吧,我給高明和杜兄講解一下這些圖紙,改日我再請各位飲酒!”
圖紙交給段綸幾份,送走了幾位大佬,王遠和李承乾、杜構坐下來,給二人詳細講解著他們不懂之處。
一直到深夜,王遠囑咐了杜構到戴州之後的一些注意事項,三人才分別,各自迴家。
小冰小玉熱了些飯菜,填補了下肚皮,便迴房休息。
翌日,晨練過後,吃完早飯,王遠對鄭麗琬說道:“麗琬,今年鄭敞也小學畢業了吧?”
“是的,夫君。”鄭麗琬嬌聲答道。
“他有什麽打算?沒有繼續上中學?”
“他前些日子參加科舉,一舉中第,正在家中等待朝廷安排官職。”
“來年為夫要去戴州任刺史,到時刺史府的一些官員還要我來任命,就讓他跟著我吧,到時你們姐弟也能時常見麵!”
鄭麗琬大喜,絕美的容顏如春花般綻放:“多謝夫君!”
“我從突厥迴來一直在忙,沒時間看望你家大人。這樣,你迴去一趟將你家大人和兄弟們都請來,為夫在酒樓擺桌,請他們飲酒!”
“好!”
鄭麗琬興高采烈地迴娘家去了。
雲汐笑道:“夫君,麗琬來年就十七了,看她對夫君一往情深,不如盡早把她要了吧。”
王遠搖頭說道:“等咱們遷到戴州再說吧。”
將小玉米哄著睡著了,交給雲汐,王遠來到軍營。
此時的特種兵選拔已經完成,該退役的已經被王晊和馬震接走,百騎也補充完畢。
這次的選拔訓練曆時近半年,參與的人數最多,所以選拔出來的士兵素質比往年強了不少。
送走了李君羨,尉遲寶琳和程處默也各帶一支特戰隊去左、右武侯報到,倆貨從今以後也就單飛了。
王遠對剩下的四隊士兵鼓勵了一番,囑咐蘇定方加強訓練。
這句話的含義有多種,這就靠各自去理解了。
魏征自然聽出了王遠的意思,暗罵這小子不講武德!
你不是被皇帝擼了嗎?咋還搬出皇帝來嚇唬人?
魏征雖然頭鐵,但那也是基於在自己的認知範圍之內,並且站在情理、法理之上,若是超出了自己認知範圍,打死他也不敢像蕭瑀那樣去懟李二。
王遠見魏征坐下,繼續說道:“陛下,稍後迴去微臣畫張圖紙交給工部與皇商,不但要將河堤重建,咱們還要建造多處堤壩,將水力利用起來,甚至旱時放水灌溉也要考慮進去。利用水泥和磚石修築將會非常牢固,數十年都無患,隻需平時安排人手巡查和清理河道,此舉將會一勞永逸。”
李二與幾個心腹大臣都見過渭南基地的水力機床,自然知道水力的好處,於是紛紛點頭讚成。
這時,水部郎中鄭仁基起身說道:“陛下,水部對修築水泥堤壩和建造水力機床沒有任何經驗,微臣推舉讓灞國公主持此事。”
魏征說道:“也隻有灞國公能擔此任,微臣附議!”
“老臣附議!”
杜如晦說道:“戴州乃黃河下遊,災情最重,救災之事刻不容緩,老臣建議灞國公即刻動身。”
“微臣附議!”
李二開口問道:“王愛卿,你怎麽看?”
王遠說道:“賑濟災民微臣責無旁貸,隻是微臣剛迴來,手頭上一堆事情需要處埋,比如特種兵的選拔已近尾聲,軍器監下一步的工作等,微臣最快也要年後才能動身,所以微臣建議先派一人前去主事,微臣年後再去。”
李二點頭問道:“那派誰前去合適?”
“杜構曾在軍器監任職,對水泥的使用和水力機床的建造比較熟悉,微臣認為由他暫時前去主事比較合適。”
“臣附議!”
李二說道:“製授灞國公王遠為戴州刺史,敕授杜構為戴州治中並帶齊賑災之物,立刻出發前往主持賑災一事。”
“喏!”
杜如晦感激地看了王遠一眼,戴州屬於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治中也僅是六品官,但是這次賑災一事做好了,肯定會升官。
退朝之後,王遠先去東市吃了碗拉麵,再來到工部,傳來幾個小吏,跟著王遠一起畫圖紙。
這幾個小吏都是在貞觀小學畢業的,在畫圖方麵有一些功底,所以跟著王遠畫出來的圖紙臨摹的絲毫不差。
由於河堤和大壩比尋常的複雜多了,所以王遠畫的比較詳細,直到天色快黑了才畫完。
王遠放下鵝毛筆,抬頭一看,就見李承乾攜幾位重臣都坐在一邊。
“殿下、各位大家,怎麽來了也不說一聲?”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圖紙,拉著王遠的手說道:“王大哥,寡人奉父皇之命前來跟你請教的,已經看的七七八八了,有幾處看的不是很明白,想跟兄長請教。”
王遠點點頭:“殿下稍候,一會兒有何不明之處盡管開口。”
說完,看向後麵的人,杜如晦、房玄齡、李靖、魏征、王珪、戴胄、段綸、秦瓊、程知節等一眾大佬都在。
王遠不敢怠慢,這些可都是李二的心腹,連忙行禮:“各位叔伯,怎麽都來了?”
房玄齡笑道:“賢侄官職被貶,我等想來看看你的心情可好,果然如陛下所料,你小子根本不在意,卻還在為災民勞心勞力,我們也就放心了!”
杜如晦說道:“啥也不說了,伯父欠你的太多了。文建,過來謝謝你兄弟,從今以後你要將他當親兄弟對待!”
“兒子謹記!”杜構上前,對著王遠深深一禮:“賢弟,請受為兄一拜!”
王遠連忙扶住:“杜兄折煞小弟了,真正要謝的還是聖上,小弟隻不過是提了一下而已!此次你前去戴州,多為百姓考慮,為聖人分憂,便是對聖人和我最好的報答!”
杜如晦說道:“就憑賢侄救迴老夫的性命就值得文建一拜!”
“伯父與小侄相識於微末,何需如此見外?”
程知節叫道:“你們這些文人就是矯情,什麽事情一頓酒不能解決?”
“哈哈哈……”眾人大笑。
王遠搖頭笑道:“天色不早了,各位大家早些迴去吧,我給高明和杜兄講解一下這些圖紙,改日我再請各位飲酒!”
圖紙交給段綸幾份,送走了幾位大佬,王遠和李承乾、杜構坐下來,給二人詳細講解著他們不懂之處。
一直到深夜,王遠囑咐了杜構到戴州之後的一些注意事項,三人才分別,各自迴家。
小冰小玉熱了些飯菜,填補了下肚皮,便迴房休息。
翌日,晨練過後,吃完早飯,王遠對鄭麗琬說道:“麗琬,今年鄭敞也小學畢業了吧?”
“是的,夫君。”鄭麗琬嬌聲答道。
“他有什麽打算?沒有繼續上中學?”
“他前些日子參加科舉,一舉中第,正在家中等待朝廷安排官職。”
“來年為夫要去戴州任刺史,到時刺史府的一些官員還要我來任命,就讓他跟著我吧,到時你們姐弟也能時常見麵!”
鄭麗琬大喜,絕美的容顏如春花般綻放:“多謝夫君!”
“我從突厥迴來一直在忙,沒時間看望你家大人。這樣,你迴去一趟將你家大人和兄弟們都請來,為夫在酒樓擺桌,請他們飲酒!”
“好!”
鄭麗琬興高采烈地迴娘家去了。
雲汐笑道:“夫君,麗琬來年就十七了,看她對夫君一往情深,不如盡早把她要了吧。”
王遠搖頭說道:“等咱們遷到戴州再說吧。”
將小玉米哄著睡著了,交給雲汐,王遠來到軍營。
此時的特種兵選拔已經完成,該退役的已經被王晊和馬震接走,百騎也補充完畢。
這次的選拔訓練曆時近半年,參與的人數最多,所以選拔出來的士兵素質比往年強了不少。
送走了李君羨,尉遲寶琳和程處默也各帶一支特戰隊去左、右武侯報到,倆貨從今以後也就單飛了。
王遠對剩下的四隊士兵鼓勵了一番,囑咐蘇定方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