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羽的大軍出現在太倉附近的時候,那裏的百姓紛紛組織了抵抗。
可惜的是,他們遇到的是裴如牛。
裴如牛讓耿秋歌率領第七軍團迅速占領一個縣城,然後以此為中心開始建設軍事小鎮。
至於縣城的百姓,選擇投降的,全部送去安置點。
要是負隅頑抗的就地擊殺,沒有商量的餘地。
拿下一個小縣城,這對於第七軍團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麽難事。
都不用一天的時間,付出小數受傷的代價後,就輕鬆拿下。
此時,裴如牛和耿秋歌稍稍鬆了口氣。
這些縣城跟自己猜測的那樣,戰鬥力弱到爆,太倉估計也不會強到哪裏去。
一半死戰到底,另外一半還是選擇了投降。
等拿下縣城,裴如牛就真正開始自己的計劃。
裴如牛參照原來山地營的模式,把第十軍團分成了各個作戰分隊,每個作戰分隊負責去進攻周圍的鄉村。
那些東州的百姓是有抵抗的決心,可他們這種業餘的根本就不是第十軍團將士的對手。
裴如牛針對此次清零計劃和安置點計劃做了詳細的部署。
首先清除部分的抵抗力量,找到那些鄉村裏德高望重的族長之類的,控製好他們,再威迫其他人進行投降。
但也會有那些寧死不降的死忠分子,那就控製婦女和小孩。
要是出現特別激烈的對抗,無論男女老幼都抱有必死的決心的地方,暫時退避。
針對這些極端事件,裴如牛就會出動大軍團方式,直接碾壓過去。
為此,耿秋歌有點擔心,這樣做會不會過於殘忍。
裴如牛告訴他,一旦是這種情況,你心慈手軟了,敵人可不會因此而放棄抵抗的。
機會已經給了他們,隻是他們不要而已。
還好的是,這裏的情況並沒有當初嶽山在南邊遇到的那麽極端。
這裏的百姓當發現自己完全不是對手的時候,基本都選擇了投降。
第七軍團負責清零計劃和安置點計劃,而第十軍團負責不斷的進攻,雙方配合的非常好。
他們的行動自然被太倉城裏的守軍知曉,對方一時間都不敢出動兵力去反擊。
太倉守城的主將是穀家的穀昊乾,副將是海家的海玉宸。
穀昊乾是沈重海嶽父穀鴻暉的族弟,而海玉宸則是沈重海嶽母的族弟。
由於太倉本來就是穀家和其他一些世家的盤踞的地方,無論軍政都是這些家族的人把控。
就算後來旭日一統天下的時候,也沒有改變這種情況。
當時為了穩定東州,幹脆就讓沈重海與穀家聯姻。
也正如裴如牛所料那般,整個太倉的守軍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經曆過戰爭,戰鬥力是偏弱的。
不過,穀家這些人有錢,太倉守軍的武器裝備是非常好的。
裴如牛他們從登陸到一直向太倉進發,穀昊乾他們都是知曉的。
期間也派出過大量的斥候,部分還給對方消滅了。
雖然沒有具體的人數,也知道了大概。
穀昊乾認為就目前太倉的守軍兵力是足夠應對敵人的。
前些日子,軍刺傳來的情報,兩路敵人似乎遭受到了重創。
原本還想著對方到底有多強大,結果還是在齊方和晉荇栽了跟鬥。
如今的太倉守軍將士個個信心滿滿,相信這裏一定也會讓對方受挫的,更好一點,或許能殲滅這一路的敵人。
隻不過,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對方居然沒來攻城,反而是在周邊的縣城進行攻城掠地。
穀昊乾在糾結,要不要立刻出動兵力,一舉殲滅對方。
海玉宸認為對方知道太倉的兵力遠超自己,可能是想引誘駐軍出城,然後進行伏擊。
聽說前麵的兩戰,就是用了伏擊的戰術。
會不會對方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
但問題是,附近的地形,貌似太倉的將士更為熟悉一些。
就附近的開闊地,根本就沒有合適的伏擊地點。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方的大軍裏麵也沒有偵查到大規模騎兵的跡象。
從最近的各種攻擊來看,對方出動的基本都是步兵。
沒有騎兵,尤其是大規模的騎兵,想實行偷襲簡直有點癡人說夢話了。
穀昊乾決定暫時按兵不動,觀察一陣子再說,但海玉宸覺得這有點太過小心了。
裴如牛和耿秋歌內心是希望敵人出城與他們作戰,畢竟真的發起攻城之戰,難度非常大。
更難的是,萬一把太倉給打下來了,那個時候必然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東州這裏,千羽的將士可沒那麽受歡迎的,鬼知道還能不能守得住。
未來的一段時間,兩個軍團的將士都要靠自己,朝廷暫時無法向這裏派更多的援兵了,除非東線兵團能在南邊打開局麵。
發現敵人不動,裴如牛和耿秋歌抓緊了清零計劃和安置點計劃的實行。
第七軍團的將士很快遇到了棘手的問題。
在強大的武力下,清零計劃倒是執行的很順利。
可安置點計劃就沒那麽順利了。
根據裴如牛的想法,每個安置點前期會有留守部分兵力監督投降過來的東州百姓。
在此過程中,會根據積分來選擇出部分的百姓來替換原來的守衛,把他們變成軍團的後備將士。
裴如牛是想通過這樣實現征兵的設想。
現在遇到的問題是,這裏的很多鄉村會由那些地主鄉紳控製。
這裏的百姓對地主鄉紳的畏懼無以加複。
安置點裏,百姓搶著幫地主鄉紳們幹活,並且要把自己的積分轉給他們。
在將士嗬斥下,居然還有百姓甘願為地主鄉紳赴死。
有多個安置點發生了百姓與守衛的衝突,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帝國在那麽多州實行安置點計劃以來,很少有看到百姓對地主鄉紳盲從到這種地步的。
以前都是地主鄉紳的那些打手、家丁或者是家裏族人才會如此對抗守衛的。
當地的百姓要麽是很恐懼,守衛讓幹什麽就幹什麽,要麽會默默接受眼前一切,暗中發力拚命去賺取積分。
裴如牛和耿秋歌認真分析得知,有小部分的地主鄉紳口碑還不錯,深受百姓的愛戴。
但更多的是恐懼和奴性作怪!
這不怪他們,在帝國剛開始實行這些計劃的時候,所有的人也不太適應的。
這不禁讓裴如牛想起了在林州的那段歲月。
可惜的是,他們遇到的是裴如牛。
裴如牛讓耿秋歌率領第七軍團迅速占領一個縣城,然後以此為中心開始建設軍事小鎮。
至於縣城的百姓,選擇投降的,全部送去安置點。
要是負隅頑抗的就地擊殺,沒有商量的餘地。
拿下一個小縣城,這對於第七軍團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麽難事。
都不用一天的時間,付出小數受傷的代價後,就輕鬆拿下。
此時,裴如牛和耿秋歌稍稍鬆了口氣。
這些縣城跟自己猜測的那樣,戰鬥力弱到爆,太倉估計也不會強到哪裏去。
一半死戰到底,另外一半還是選擇了投降。
等拿下縣城,裴如牛就真正開始自己的計劃。
裴如牛參照原來山地營的模式,把第十軍團分成了各個作戰分隊,每個作戰分隊負責去進攻周圍的鄉村。
那些東州的百姓是有抵抗的決心,可他們這種業餘的根本就不是第十軍團將士的對手。
裴如牛針對此次清零計劃和安置點計劃做了詳細的部署。
首先清除部分的抵抗力量,找到那些鄉村裏德高望重的族長之類的,控製好他們,再威迫其他人進行投降。
但也會有那些寧死不降的死忠分子,那就控製婦女和小孩。
要是出現特別激烈的對抗,無論男女老幼都抱有必死的決心的地方,暫時退避。
針對這些極端事件,裴如牛就會出動大軍團方式,直接碾壓過去。
為此,耿秋歌有點擔心,這樣做會不會過於殘忍。
裴如牛告訴他,一旦是這種情況,你心慈手軟了,敵人可不會因此而放棄抵抗的。
機會已經給了他們,隻是他們不要而已。
還好的是,這裏的情況並沒有當初嶽山在南邊遇到的那麽極端。
這裏的百姓當發現自己完全不是對手的時候,基本都選擇了投降。
第七軍團負責清零計劃和安置點計劃,而第十軍團負責不斷的進攻,雙方配合的非常好。
他們的行動自然被太倉城裏的守軍知曉,對方一時間都不敢出動兵力去反擊。
太倉守城的主將是穀家的穀昊乾,副將是海家的海玉宸。
穀昊乾是沈重海嶽父穀鴻暉的族弟,而海玉宸則是沈重海嶽母的族弟。
由於太倉本來就是穀家和其他一些世家的盤踞的地方,無論軍政都是這些家族的人把控。
就算後來旭日一統天下的時候,也沒有改變這種情況。
當時為了穩定東州,幹脆就讓沈重海與穀家聯姻。
也正如裴如牛所料那般,整個太倉的守軍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經曆過戰爭,戰鬥力是偏弱的。
不過,穀家這些人有錢,太倉守軍的武器裝備是非常好的。
裴如牛他們從登陸到一直向太倉進發,穀昊乾他們都是知曉的。
期間也派出過大量的斥候,部分還給對方消滅了。
雖然沒有具體的人數,也知道了大概。
穀昊乾認為就目前太倉的守軍兵力是足夠應對敵人的。
前些日子,軍刺傳來的情報,兩路敵人似乎遭受到了重創。
原本還想著對方到底有多強大,結果還是在齊方和晉荇栽了跟鬥。
如今的太倉守軍將士個個信心滿滿,相信這裏一定也會讓對方受挫的,更好一點,或許能殲滅這一路的敵人。
隻不過,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對方居然沒來攻城,反而是在周邊的縣城進行攻城掠地。
穀昊乾在糾結,要不要立刻出動兵力,一舉殲滅對方。
海玉宸認為對方知道太倉的兵力遠超自己,可能是想引誘駐軍出城,然後進行伏擊。
聽說前麵的兩戰,就是用了伏擊的戰術。
會不會對方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
但問題是,附近的地形,貌似太倉的將士更為熟悉一些。
就附近的開闊地,根本就沒有合適的伏擊地點。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方的大軍裏麵也沒有偵查到大規模騎兵的跡象。
從最近的各種攻擊來看,對方出動的基本都是步兵。
沒有騎兵,尤其是大規模的騎兵,想實行偷襲簡直有點癡人說夢話了。
穀昊乾決定暫時按兵不動,觀察一陣子再說,但海玉宸覺得這有點太過小心了。
裴如牛和耿秋歌內心是希望敵人出城與他們作戰,畢竟真的發起攻城之戰,難度非常大。
更難的是,萬一把太倉給打下來了,那個時候必然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東州這裏,千羽的將士可沒那麽受歡迎的,鬼知道還能不能守得住。
未來的一段時間,兩個軍團的將士都要靠自己,朝廷暫時無法向這裏派更多的援兵了,除非東線兵團能在南邊打開局麵。
發現敵人不動,裴如牛和耿秋歌抓緊了清零計劃和安置點計劃的實行。
第七軍團的將士很快遇到了棘手的問題。
在強大的武力下,清零計劃倒是執行的很順利。
可安置點計劃就沒那麽順利了。
根據裴如牛的想法,每個安置點前期會有留守部分兵力監督投降過來的東州百姓。
在此過程中,會根據積分來選擇出部分的百姓來替換原來的守衛,把他們變成軍團的後備將士。
裴如牛是想通過這樣實現征兵的設想。
現在遇到的問題是,這裏的很多鄉村會由那些地主鄉紳控製。
這裏的百姓對地主鄉紳的畏懼無以加複。
安置點裏,百姓搶著幫地主鄉紳們幹活,並且要把自己的積分轉給他們。
在將士嗬斥下,居然還有百姓甘願為地主鄉紳赴死。
有多個安置點發生了百姓與守衛的衝突,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帝國在那麽多州實行安置點計劃以來,很少有看到百姓對地主鄉紳盲從到這種地步的。
以前都是地主鄉紳的那些打手、家丁或者是家裏族人才會如此對抗守衛的。
當地的百姓要麽是很恐懼,守衛讓幹什麽就幹什麽,要麽會默默接受眼前一切,暗中發力拚命去賺取積分。
裴如牛和耿秋歌認真分析得知,有小部分的地主鄉紳口碑還不錯,深受百姓的愛戴。
但更多的是恐懼和奴性作怪!
這不怪他們,在帝國剛開始實行這些計劃的時候,所有的人也不太適應的。
這不禁讓裴如牛想起了在林州的那段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