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1章 皇後的智慧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培養人才,將來也是為朝廷做貢獻,為國家做貢獻。
不管是朝廷出錢,還是內帑出錢,也是應該的。
畢竟,宮中要占這個名頭。
而占名頭的好處,李世民豈能不知?
還是那四個字。
天子門生。
受宮中恩惠的學子,將來出了書院,不管有幾個能夠真正的走進朝堂,走到太極殿,他們都必將是天子的學生。
恩澤在身,當思進取迴報。
李世民的手,捏緊了手裏的紙張。
懷仁,考慮的很是周全。
這是一份人情。
也是頭一迴,這小子想辦法讓宮中出錢,這錢,他這個皇帝還出的心甘情願,還要上趕著。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掀起,露出一抹微笑。
午後,李世民沒有著急讓石頭來正殿叫自己,隻是吩咐了王德一句。
石頭吃飽了,就讓他在偏殿歇著,他樂意吃點心喝茶,就吃點心喝茶,樂意睡覺,就讓人給他送個枕頭過來睡午覺,反正下午,必然是要在他迴去之前召見他的。
李世民帶著王德往立政殿去了。
他心裏有一個想法,但是這個想法,目前也隻是一個苗頭。
他需要有個人聽他的傾訴,讓他的神思清明。
但是這個人,不能是朝中的朝臣。
隻有在他自己理清楚腦海中的思慮之後,才會召見朝臣,說起這件事。
而能夠聽他傾訴的。
隻有立政殿的皇後。
也就隻有立政殿的皇後,才配聽他的傾訴。
長孫皇後剛打算睡個午覺來著,殿外宮女便進來稟報,說陛下來了。
長孫皇後起身,披上外衣,剛要往外走,李世民就已經獨自進了殿內。
揮揮手,讓殿內的宮女全都退下。
內殿之中,隻剩下兩口子。
“今日石頭又來送信了,是關於涇陽縣莊子上的書院的事情。”李世民說道:“懷仁又在給朕出題了,不過,這次他出的這個題,朕很是感興趣,也想去做。”
說話間,李世民將李複想要做的事情都告知了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聞言,麵帶笑容,柔聲說道。
“這是好事啊,陛下也是這般認為的不是嗎?”
李世民點點頭。
“這的確是好事,隻是,我心裏總是覺得,有什麽不對的地方,感覺,思慮的不夠周全,但是我仔細研讀過李複送來的章程之後,一時半會兒又想不起來哪兒有什麽不周全的地方,所以,就來打擾你了。”李世民看著長孫皇後,溫和的笑著。
“以前我有猶豫不決的事情的時候,總能夠從你這裏獲得一些思緒,與你聊過之後,我的腦袋啊,就能清明許多。”
“這次還是一樣,你怎麽想的?”李世民好奇的看著長孫皇後,想要聽聽她的答案。
長孫皇後仔細思慮一番,在殿內來迴踱步。
忽而停下了腳步。
“從以往陛下對莊子上的書院的描述來看,陛下眼下還不希望莊子上的書院與長安城之間,有過多的差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是這般道理吧。”長孫皇後柔聲說著。
李世民點點頭。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書院每年都有動靜,朕覺得,長安城裏的人,對此也見怪不怪了。”
“蕭瑀兩次被罷官,都跑去莊子上做個教書先生,弄的朕心裏也是不上不下的。”
提起這事兒,李世民也是有些憋屈。
蕭瑀對此,已經是混不吝的狀態了。
能拿這老頭兒怎麽辦呢?
李複有句話說的對,蕭瑀這人,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朝廷,國家,需要這樣的人。
“最近一年的時間,不管是承乾和老七去莊子上,還是蕭瑀去莊子上的書院,再或者是,程家和尉遲家的兩個小子,莊子上書院的事情傳到長安城裏的,也不少,因此,朕才會說,或許,長安城裏的人,對莊子上的書院,沒有那麽多的探究,聽多了那裏的事情,不管有什麽,也都見怪不怪了。”
“朕覺得,如此,反倒是好事了。”
“是好事。”長孫皇後微微頷首。
“想要莊子上的書院不過分吸引旁人的注意力,那就不能讓那書院,與長安城中的書院區分開。”長孫皇後思索著說道:“尤其是國子監弘文館。”
“陛下想要從內帑出資,資助學生,那麽,受到資助的,就不能僅僅隻是書院裏的學生了。”長孫皇後說道:“不然的話,國子監弘文館裏的學生,就會覺得,他們受到陛下重視的程度,甚至不如那邊莊子上的書院。”
“但是,能入國子監弘文館的學生,他們.......”李世民微微蹙眉,有些不解。
在國子監弘文館讀書的學生,大多出身不凡,即便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也是官宦之家,不缺錢。
“差不差是一迴事,陛下是否對他們一視同仁,又是一迴事。”
“他們可以不缺,但是陛下不能不給。”
“這是公平。”長孫皇後認真的說道。
“更何況,陛下方才所說,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給學業優秀者的獎賞,另外一種,是給家境貧寒的學子的補助。”
“國子監弘文館裏的學生的確是不缺錢的,但是他們當中,也有優秀的人才,這個製度一旦頒發出去,他們就會琢磨,為什麽陛下會獎勵別的書院的優秀的學生,而不獎賞他們呢?”
“他們看的,不是貧困補助金,而是優秀學生的獎賞,這代表的是陛下的態度。”
長孫皇後仔細解釋著:“所以說,這個製度如果要實行,那麽,就要連同國子監弘文館,甚至是長安城裏有名的書院,一同實行。”
“讓諸多學子看到,陛下是重視人才的,朝廷是需要人才的。”
“讓天下人看到,陛下心係天下學子,即便是這個製度出不去長安城,也是代表陛下的態度,隻是,宮中目前的能力,隻能惠澤長安城。”
長孫皇後將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甚至連日後的影響,以及此製度不在長安城及周邊之外推行的原由,也找好了。
不管是朝廷出錢,還是內帑出錢,也是應該的。
畢竟,宮中要占這個名頭。
而占名頭的好處,李世民豈能不知?
還是那四個字。
天子門生。
受宮中恩惠的學子,將來出了書院,不管有幾個能夠真正的走進朝堂,走到太極殿,他們都必將是天子的學生。
恩澤在身,當思進取迴報。
李世民的手,捏緊了手裏的紙張。
懷仁,考慮的很是周全。
這是一份人情。
也是頭一迴,這小子想辦法讓宮中出錢,這錢,他這個皇帝還出的心甘情願,還要上趕著。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掀起,露出一抹微笑。
午後,李世民沒有著急讓石頭來正殿叫自己,隻是吩咐了王德一句。
石頭吃飽了,就讓他在偏殿歇著,他樂意吃點心喝茶,就吃點心喝茶,樂意睡覺,就讓人給他送個枕頭過來睡午覺,反正下午,必然是要在他迴去之前召見他的。
李世民帶著王德往立政殿去了。
他心裏有一個想法,但是這個想法,目前也隻是一個苗頭。
他需要有個人聽他的傾訴,讓他的神思清明。
但是這個人,不能是朝中的朝臣。
隻有在他自己理清楚腦海中的思慮之後,才會召見朝臣,說起這件事。
而能夠聽他傾訴的。
隻有立政殿的皇後。
也就隻有立政殿的皇後,才配聽他的傾訴。
長孫皇後剛打算睡個午覺來著,殿外宮女便進來稟報,說陛下來了。
長孫皇後起身,披上外衣,剛要往外走,李世民就已經獨自進了殿內。
揮揮手,讓殿內的宮女全都退下。
內殿之中,隻剩下兩口子。
“今日石頭又來送信了,是關於涇陽縣莊子上的書院的事情。”李世民說道:“懷仁又在給朕出題了,不過,這次他出的這個題,朕很是感興趣,也想去做。”
說話間,李世民將李複想要做的事情都告知了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聞言,麵帶笑容,柔聲說道。
“這是好事啊,陛下也是這般認為的不是嗎?”
李世民點點頭。
“這的確是好事,隻是,我心裏總是覺得,有什麽不對的地方,感覺,思慮的不夠周全,但是我仔細研讀過李複送來的章程之後,一時半會兒又想不起來哪兒有什麽不周全的地方,所以,就來打擾你了。”李世民看著長孫皇後,溫和的笑著。
“以前我有猶豫不決的事情的時候,總能夠從你這裏獲得一些思緒,與你聊過之後,我的腦袋啊,就能清明許多。”
“這次還是一樣,你怎麽想的?”李世民好奇的看著長孫皇後,想要聽聽她的答案。
長孫皇後仔細思慮一番,在殿內來迴踱步。
忽而停下了腳步。
“從以往陛下對莊子上的書院的描述來看,陛下眼下還不希望莊子上的書院與長安城之間,有過多的差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是這般道理吧。”長孫皇後柔聲說著。
李世民點點頭。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書院每年都有動靜,朕覺得,長安城裏的人,對此也見怪不怪了。”
“蕭瑀兩次被罷官,都跑去莊子上做個教書先生,弄的朕心裏也是不上不下的。”
提起這事兒,李世民也是有些憋屈。
蕭瑀對此,已經是混不吝的狀態了。
能拿這老頭兒怎麽辦呢?
李複有句話說的對,蕭瑀這人,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朝廷,國家,需要這樣的人。
“最近一年的時間,不管是承乾和老七去莊子上,還是蕭瑀去莊子上的書院,再或者是,程家和尉遲家的兩個小子,莊子上書院的事情傳到長安城裏的,也不少,因此,朕才會說,或許,長安城裏的人,對莊子上的書院,沒有那麽多的探究,聽多了那裏的事情,不管有什麽,也都見怪不怪了。”
“朕覺得,如此,反倒是好事了。”
“是好事。”長孫皇後微微頷首。
“想要莊子上的書院不過分吸引旁人的注意力,那就不能讓那書院,與長安城中的書院區分開。”長孫皇後思索著說道:“尤其是國子監弘文館。”
“陛下想要從內帑出資,資助學生,那麽,受到資助的,就不能僅僅隻是書院裏的學生了。”長孫皇後說道:“不然的話,國子監弘文館裏的學生,就會覺得,他們受到陛下重視的程度,甚至不如那邊莊子上的書院。”
“但是,能入國子監弘文館的學生,他們.......”李世民微微蹙眉,有些不解。
在國子監弘文館讀書的學生,大多出身不凡,即便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也是官宦之家,不缺錢。
“差不差是一迴事,陛下是否對他們一視同仁,又是一迴事。”
“他們可以不缺,但是陛下不能不給。”
“這是公平。”長孫皇後認真的說道。
“更何況,陛下方才所說,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給學業優秀者的獎賞,另外一種,是給家境貧寒的學子的補助。”
“國子監弘文館裏的學生的確是不缺錢的,但是他們當中,也有優秀的人才,這個製度一旦頒發出去,他們就會琢磨,為什麽陛下會獎勵別的書院的優秀的學生,而不獎賞他們呢?”
“他們看的,不是貧困補助金,而是優秀學生的獎賞,這代表的是陛下的態度。”
長孫皇後仔細解釋著:“所以說,這個製度如果要實行,那麽,就要連同國子監弘文館,甚至是長安城裏有名的書院,一同實行。”
“讓諸多學子看到,陛下是重視人才的,朝廷是需要人才的。”
“讓天下人看到,陛下心係天下學子,即便是這個製度出不去長安城,也是代表陛下的態度,隻是,宮中目前的能力,隻能惠澤長安城。”
長孫皇後將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甚至連日後的影響,以及此製度不在長安城及周邊之外推行的原由,也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