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雖然與南方朝廷的皇室深度綁定在一起,但是在真正的危難之際,特別是朝廷皇室失去了權利之後,他們也會為了自己的家族著想,不會陪著朝廷一起走向滅亡。
當然,這是在正常的亂世之下,一旦讓蒙古人進攻過來,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
畢竟蒙古人是異族,他們是不可能和洪家這樣存在講和的。
就算是楊家機關算盡,一旦投靠了蒙古人,最後的下場也不一定好到哪裏去。
蒙古人可不是傻子,知道楊家這些人都是朝廷的蛀蟲,就是納降了對方,也不可能給楊家任何的權利。
楊家也能夠想到這一點,所以他們也未盡是真正的要和蒙古人合作,隻是為了多一層籌碼而已。
洪剛和洪星瑤是第一次來到臨江城,對於這裏的一切還是很好奇,雖然在去年冷鋒從京城迴來之後,她就已經安排人手在這裏監視,但是所掌握的情報也很有限。
臨江城的規模不大,也沒有什麽新奇之處,在這個時代屬於很正常的一座縣城。
但是這裏的社會環境和風氣,卻是他們第一次見見。
冷鋒僅僅隻有和兩個月時間,就將臨江城治理的十分規範和整潔。
這裏的街道和其他縣城一樣,主街道是用是青石板鋪成的,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泥土之中混著一些石塊。
不過整個環境卻是十分的幹淨整潔,不像其他的縣城那,街道上時常能夠看到有人隨地大小便的痕跡。
這個時代還沒有衛生防疫的概念,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素質也不是有多高。
由於排水和交通的原因,很多家庭在處理生活垃圾的時候,都是隨意的丟棄在家門口或者路邊。
更有甚者,一些家庭還會將屎尿傾倒在房前屋後。
這個時代的城市,和後世的城市完全沒有可比性。
城鄉之間的差別也就是人口的密集度,以及物品交流的便利性。
如果用現代標準來看這個時代的城市,那麽隻有用髒亂差這三個字可以形容。
這是時代的通病,別說是像臨江城這樣的小縣城,就是京城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
當然,皇城除外。
畢竟那裏是皇帝的居住地,不僅僅環境是最好的,而且也有專門人員在打理。
洪家兄妹從小就生活在京城,他們對於底層人的生活了解還是不多的。現在這一路走來,讓他們見識到了這個時代底層百姓的苦難,這是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想象到的。
洪剛是洪家三代弟子的代表,也是洪家的繼承人之一,他所效的圈子,無一不是達官顯貴子弟。
雖然洪剛不怎麽喜歡風花雪月,但是他的生活圈子注定了不可能接觸到底層社會。
在他印象之中,以為整個天下都像他所了解的圈子那樣。
洪星瑤雖然掌握著紅袖昭的秘密力量,但是她的圈子比洪剛還要奢華,更不可能體會到民間疾苦。
而且她所了解的情況,也就是關於京城的那些達官權貴們的。
這一次前來臨江城,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京城。從京城到臨江,這一路之上經過的地方可不少。有大的城池,也有人煙稀少的村莊。
雖然沒有見到去年流民潮時期的那種悲慘的景象,但是如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情況,卻是到處可見。
再加上他們出發的時候,正值秋收結束之時。就算他們兩人不懂農事,也知道今年的豐收景象。
在洪家兄妹看來,今年的糧食豐收了,老百姓的日子應該過的好些才是。但是通過他們的了解,這才發現根本不是他們所想的這樣。
如此社會現實,讓他們感覺到了不一樣的體驗。
不過當他們進入臨江城之後,看到的景象讓他們有了鮮明的對比。
臨江城在南方朝廷隻能算得上一個中等偏下的縣城,但是這裏的百姓精神麵貌卻相當的好。
他們也是知道楊顯耀為了對付冷家,已經將臨江城封鎖很長時間了。在斷絕了和外麵的往來之後,臨江城的物資肯定是跟不上消耗的。
楊廣在離開臨江城之前,已經將臨江城儲備的物資全部搬空了,這部分物資被他上繳給了朝廷,這等於是提前斷了臨江城百姓的生路。
而且後來楊顯耀又以練兵為理由,又大量的消耗了臨江城的物資。在秋收之前,臨江城應該已經斷糧。
哪怕就是秋收過後,普通老百姓手中也沒有多少糧食。
按理來說,臨江城應該比其他還要混亂才是,甚至都會出現餓殍滿地現象。但是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幅井然有序的臨江城,老百姓個個紅光滿麵,哪裏像是被餓到的樣子。
至於臨江城內的環境,更是讓他們感覺到不可思議。
由於朝廷大軍的封鎖,臨江城內並沒有什麽商賈往來的熱鬧景象。不過臨江城內的商戶卻是有條不紊的在經營著,看上去一點也不像是受到了大軍封鎖的影響。
臨江城之中的人,除了本地居民之外,大多數都是去年的那些流民。
通過在冷家獲得的報酬,他們就算是沒有土地,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無論是在冷家工坊裏幹活的人,還是在田地裏勞動的人,他們除了能夠得到一些糧食之外,還能夠獲得一筆不菲的工錢。
至於那些被冷鋒招入護衛隊的人,他們的工錢就更高了。
這些人都成了臨江城中的主流消費者,而且其中有一些人也在臨江城內做起了小本生意。
現在的臨江城根本不用外來的商人,依靠本地的居民和洪山莊外麵的流民居住區,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商業圈。
這在洪家兄妹兩人看來,臨江城能夠擁有這種情況,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特別是臨江城內的衛生環境,更是能夠看出和其他地方的不同。
臨江城內根本看不到有隨地大小便的痕跡,垃圾的存放也有指定的地點,無論大街小巷,看上去都是幹淨整潔。
而且有人在街上專門維護,除了打掃衛生的人之外,還有縣衙的差役在檢查監督。
當然,這是在正常的亂世之下,一旦讓蒙古人進攻過來,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
畢竟蒙古人是異族,他們是不可能和洪家這樣存在講和的。
就算是楊家機關算盡,一旦投靠了蒙古人,最後的下場也不一定好到哪裏去。
蒙古人可不是傻子,知道楊家這些人都是朝廷的蛀蟲,就是納降了對方,也不可能給楊家任何的權利。
楊家也能夠想到這一點,所以他們也未盡是真正的要和蒙古人合作,隻是為了多一層籌碼而已。
洪剛和洪星瑤是第一次來到臨江城,對於這裏的一切還是很好奇,雖然在去年冷鋒從京城迴來之後,她就已經安排人手在這裏監視,但是所掌握的情報也很有限。
臨江城的規模不大,也沒有什麽新奇之處,在這個時代屬於很正常的一座縣城。
但是這裏的社會環境和風氣,卻是他們第一次見見。
冷鋒僅僅隻有和兩個月時間,就將臨江城治理的十分規範和整潔。
這裏的街道和其他縣城一樣,主街道是用是青石板鋪成的,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泥土之中混著一些石塊。
不過整個環境卻是十分的幹淨整潔,不像其他的縣城那,街道上時常能夠看到有人隨地大小便的痕跡。
這個時代還沒有衛生防疫的概念,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素質也不是有多高。
由於排水和交通的原因,很多家庭在處理生活垃圾的時候,都是隨意的丟棄在家門口或者路邊。
更有甚者,一些家庭還會將屎尿傾倒在房前屋後。
這個時代的城市,和後世的城市完全沒有可比性。
城鄉之間的差別也就是人口的密集度,以及物品交流的便利性。
如果用現代標準來看這個時代的城市,那麽隻有用髒亂差這三個字可以形容。
這是時代的通病,別說是像臨江城這樣的小縣城,就是京城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
當然,皇城除外。
畢竟那裏是皇帝的居住地,不僅僅環境是最好的,而且也有專門人員在打理。
洪家兄妹從小就生活在京城,他們對於底層人的生活了解還是不多的。現在這一路走來,讓他們見識到了這個時代底層百姓的苦難,這是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想象到的。
洪剛是洪家三代弟子的代表,也是洪家的繼承人之一,他所效的圈子,無一不是達官顯貴子弟。
雖然洪剛不怎麽喜歡風花雪月,但是他的生活圈子注定了不可能接觸到底層社會。
在他印象之中,以為整個天下都像他所了解的圈子那樣。
洪星瑤雖然掌握著紅袖昭的秘密力量,但是她的圈子比洪剛還要奢華,更不可能體會到民間疾苦。
而且她所了解的情況,也就是關於京城的那些達官權貴們的。
這一次前來臨江城,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京城。從京城到臨江,這一路之上經過的地方可不少。有大的城池,也有人煙稀少的村莊。
雖然沒有見到去年流民潮時期的那種悲慘的景象,但是如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情況,卻是到處可見。
再加上他們出發的時候,正值秋收結束之時。就算他們兩人不懂農事,也知道今年的豐收景象。
在洪家兄妹看來,今年的糧食豐收了,老百姓的日子應該過的好些才是。但是通過他們的了解,這才發現根本不是他們所想的這樣。
如此社會現實,讓他們感覺到了不一樣的體驗。
不過當他們進入臨江城之後,看到的景象讓他們有了鮮明的對比。
臨江城在南方朝廷隻能算得上一個中等偏下的縣城,但是這裏的百姓精神麵貌卻相當的好。
他們也是知道楊顯耀為了對付冷家,已經將臨江城封鎖很長時間了。在斷絕了和外麵的往來之後,臨江城的物資肯定是跟不上消耗的。
楊廣在離開臨江城之前,已經將臨江城儲備的物資全部搬空了,這部分物資被他上繳給了朝廷,這等於是提前斷了臨江城百姓的生路。
而且後來楊顯耀又以練兵為理由,又大量的消耗了臨江城的物資。在秋收之前,臨江城應該已經斷糧。
哪怕就是秋收過後,普通老百姓手中也沒有多少糧食。
按理來說,臨江城應該比其他還要混亂才是,甚至都會出現餓殍滿地現象。但是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幅井然有序的臨江城,老百姓個個紅光滿麵,哪裏像是被餓到的樣子。
至於臨江城內的環境,更是讓他們感覺到不可思議。
由於朝廷大軍的封鎖,臨江城內並沒有什麽商賈往來的熱鬧景象。不過臨江城內的商戶卻是有條不紊的在經營著,看上去一點也不像是受到了大軍封鎖的影響。
臨江城之中的人,除了本地居民之外,大多數都是去年的那些流民。
通過在冷家獲得的報酬,他們就算是沒有土地,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無論是在冷家工坊裏幹活的人,還是在田地裏勞動的人,他們除了能夠得到一些糧食之外,還能夠獲得一筆不菲的工錢。
至於那些被冷鋒招入護衛隊的人,他們的工錢就更高了。
這些人都成了臨江城中的主流消費者,而且其中有一些人也在臨江城內做起了小本生意。
現在的臨江城根本不用外來的商人,依靠本地的居民和洪山莊外麵的流民居住區,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商業圈。
這在洪家兄妹兩人看來,臨江城能夠擁有這種情況,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特別是臨江城內的衛生環境,更是能夠看出和其他地方的不同。
臨江城內根本看不到有隨地大小便的痕跡,垃圾的存放也有指定的地點,無論大街小巷,看上去都是幹淨整潔。
而且有人在街上專門維護,除了打掃衛生的人之外,還有縣衙的差役在檢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