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配合不僅提高了火力打擊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極大地增強了部隊在戰場上的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
經過一柱香時間不停歇的炮擊之後,洪一軍和洪二軍的十七萬地麵部隊開始向著金鈴關展開了攻勢。
隨著炮火的逐漸停歇,冷鋒大手一揮,十七萬大軍如同潮水般向前湧去,一場決定命運的攻城戰正式拉開序幕。
金鈴關內的數十萬蒙古軍隊,早已經被傾泄而下的炮彈給炸得暈頭轉向,甚至是很多軍營,都已經被炮彈給炸得支離破碎。
在炮火的洗禮之下,蒙古軍隊損失慘重。
畢竟這個時代的軍隊在打仗的時候,特別是在金鈴關這種軍事要塞之中,軍隊駐紮的程度都比較密集。一顆炮彈落到軍營之中,都能夠收割掉幾十名士兵的性命。
如果運氣好的話,造成幾百人傷亡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過,真正能夠對蒙古人的軍營造成精準打擊的,也隻有那十幾門榴彈炮。
所以蒙古人的軍營隻是被炸的十分淩亂,直接損失的人數,相對於龐大的基數來說,根本不算什麽。
再加上蒙古人這邊的反應還是比較迅速,在軍營經過了第一輪的炮彈轟擊之後,就立刻將駐守在軍營當中的士兵疏散開來。
雖然這樣做也不能夠完全避免被炮彈打擊的下場,但是總比呆在軍營當中要好很多。
損失最大的還是原先駐守在金鈴關城牆上的那些軍隊,以及後來趕去支援的部分人馬。
畢竟冷鋒的作戰計劃,是對金鈴關北城門一帶進行飽和式的炮火打擊。主要目的是清理掉北城城牆周圍的防守力量,方便他的軍隊進入金鈴關內時沒什麽抵抗力量。
冷鋒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軍隊減少損失,那麽就必須在正式進攻之前,清除掉北城門一帶所有的防禦力量。這樣一來,他的軍隊就可以迅速而安全的進入金鈴關內。
至於進入金鈴關之後的作戰方式,也進行了相應的革新,和這個時代正常的作戰思路完全不同。他們並不會立刻衝往金鈴關內的核心地帶,而是牢牢占據北城門一帶的地方。
以北城門的地理優勢,反過來對金鈴關內的蒙古軍隊展開攻擊,攻守之勢就會變換過來。
畢竟以金鈴關的地形來看,就屬於北城門一帶地勢最高。占領了北城門,就等於占領了製高點。
這對於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條件來說,這種製高點也擁有巨大的優勢。
對於擁有槍支等熱武器的軍隊來說,這種製高點的意義更加重大。畢竟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可以憑借手中的武器,給對方製造強大的壓製力。
哪怕就是蒙古軍隊的人數再多出一倍來,也無法依靠人數上麵的優勢,強行將這裏給奪迴來。
畢竟冷鋒這邊也有十七萬的軍隊,而且又裝備了大量的槍支彈藥。不要說蒙古人隻有四五十萬人的軍隊了,就是有百萬大軍,如果強行發動衝擊的話,最後很有可能北城門沒有奪迴來,反而會將百萬大軍全部葬送在這裏。
而且經過剛才的炮擊,蒙古軍隊這邊的損失也是很大,至少有五萬人以上的傷亡。
對於冷鋒來說,隻要奪下了北城門,就是等於占領了金鈴關。以北城牆的地理優勢來看,隻要將三百多門擲彈筒在城門上一架,再將炮兵陣地向前推進,一道固若金湯的防線就構成了。
再從炮兵陣地上將迫擊炮調過來,架在北城門的城牆之上,那麽對於整個金鈴關來說,就會全部覆蓋在炮火的打擊之。
將關內的那些軍事設施和建築全部打掉之後,蒙古人的戰略計劃就會自動失效。想要依靠城裏的這些軍事設施和建築,與冷鋒的軍隊進行巷戰的打算就會徹底破產。
畢竟在沒有了遮掩物可以隱藏身體的情況之下,蒙古人的軍隊就會徹底淪為活靶子。
金鈴關的城牆很堅固,哪怕就是冷鋒這邊的炮火再怎麽密集,也無法將金鈴關的城牆給轟破,最多隻能在牆體上留下一些坑坑窪窪的痕跡。畢竟金鈴關的北城牆是以山體為基礎修建而成的,除非使用超級當量的炸藥,采用爆破的形式,才能夠將山體炸開一個豁口。
而且還要經過多次的在同一點方位展開爆破,才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在實際操作當中是很難實行的。
不過哪怕就是再堅固的城牆,隻要有進出的城門,就會有弱點存在,畢竟城門不可能也是用整個山體修建的。
就是再怎麽堅固的城門,在炮火的轟擊之下,沒用幾炮就給炸開了。
而且在炸開城門之後,冷鋒這邊的地麵部隊並沒有立刻衝入城內,而是繼續往城門裏麵開炮。
在炮火的清理之下,城門內埋伏的那些人軍隊,直接就被幹懵了。
國師為了對付冷鋒的軍隊,所設計的戰鬥策略是很保守的,除了達哈高自作主張的派兵偷營之外,金鈴關的守軍都是嚴格按照國師的策略在執行。
特別是在達哈高派人偷營失敗之後,軍部派遣大佬坐鎮金鈴關,就更加嚴格按照軍部的計劃在執行防禦策略。
在冷鋒的炮兵部隊向金鈴關開火的時候,攻擊來的很是突然,但是對於金鈴關內的蒙古人來說,他們的防禦工事一直沒有鬆懈。
在這種突然而來的攻擊之下,蒙古人被打懵了,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世界上會有這種如同神雷天降般的攻擊手段。
在城牆上防禦的那些士兵,幾乎沒有剩下幾人,隻有在城門周圍的一些隱藏起來的士兵,才幸運的躲過了第一輪的炮彈洗禮。
冷鋒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就下令讓炮兵轟開城門,其實也是一種戰略布局。
他並不是要像這個時代的正常戰鬥方式那樣,首先就是攻打城門,然後再集中兵力從城門處往城內攻伐。
而是故意壓製住城門周圍的,隻等到最後轟開城門的時候,再集中火力對城門內進行打擊。
經過一柱香時間不停歇的炮擊之後,洪一軍和洪二軍的十七萬地麵部隊開始向著金鈴關展開了攻勢。
隨著炮火的逐漸停歇,冷鋒大手一揮,十七萬大軍如同潮水般向前湧去,一場決定命運的攻城戰正式拉開序幕。
金鈴關內的數十萬蒙古軍隊,早已經被傾泄而下的炮彈給炸得暈頭轉向,甚至是很多軍營,都已經被炮彈給炸得支離破碎。
在炮火的洗禮之下,蒙古軍隊損失慘重。
畢竟這個時代的軍隊在打仗的時候,特別是在金鈴關這種軍事要塞之中,軍隊駐紮的程度都比較密集。一顆炮彈落到軍營之中,都能夠收割掉幾十名士兵的性命。
如果運氣好的話,造成幾百人傷亡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過,真正能夠對蒙古人的軍營造成精準打擊的,也隻有那十幾門榴彈炮。
所以蒙古人的軍營隻是被炸的十分淩亂,直接損失的人數,相對於龐大的基數來說,根本不算什麽。
再加上蒙古人這邊的反應還是比較迅速,在軍營經過了第一輪的炮彈轟擊之後,就立刻將駐守在軍營當中的士兵疏散開來。
雖然這樣做也不能夠完全避免被炮彈打擊的下場,但是總比呆在軍營當中要好很多。
損失最大的還是原先駐守在金鈴關城牆上的那些軍隊,以及後來趕去支援的部分人馬。
畢竟冷鋒的作戰計劃,是對金鈴關北城門一帶進行飽和式的炮火打擊。主要目的是清理掉北城城牆周圍的防守力量,方便他的軍隊進入金鈴關內時沒什麽抵抗力量。
冷鋒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軍隊減少損失,那麽就必須在正式進攻之前,清除掉北城門一帶所有的防禦力量。這樣一來,他的軍隊就可以迅速而安全的進入金鈴關內。
至於進入金鈴關之後的作戰方式,也進行了相應的革新,和這個時代正常的作戰思路完全不同。他們並不會立刻衝往金鈴關內的核心地帶,而是牢牢占據北城門一帶的地方。
以北城門的地理優勢,反過來對金鈴關內的蒙古軍隊展開攻擊,攻守之勢就會變換過來。
畢竟以金鈴關的地形來看,就屬於北城門一帶地勢最高。占領了北城門,就等於占領了製高點。
這對於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條件來說,這種製高點也擁有巨大的優勢。
對於擁有槍支等熱武器的軍隊來說,這種製高點的意義更加重大。畢竟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可以憑借手中的武器,給對方製造強大的壓製力。
哪怕就是蒙古軍隊的人數再多出一倍來,也無法依靠人數上麵的優勢,強行將這裏給奪迴來。
畢竟冷鋒這邊也有十七萬的軍隊,而且又裝備了大量的槍支彈藥。不要說蒙古人隻有四五十萬人的軍隊了,就是有百萬大軍,如果強行發動衝擊的話,最後很有可能北城門沒有奪迴來,反而會將百萬大軍全部葬送在這裏。
而且經過剛才的炮擊,蒙古軍隊這邊的損失也是很大,至少有五萬人以上的傷亡。
對於冷鋒來說,隻要奪下了北城門,就是等於占領了金鈴關。以北城牆的地理優勢來看,隻要將三百多門擲彈筒在城門上一架,再將炮兵陣地向前推進,一道固若金湯的防線就構成了。
再從炮兵陣地上將迫擊炮調過來,架在北城門的城牆之上,那麽對於整個金鈴關來說,就會全部覆蓋在炮火的打擊之。
將關內的那些軍事設施和建築全部打掉之後,蒙古人的戰略計劃就會自動失效。想要依靠城裏的這些軍事設施和建築,與冷鋒的軍隊進行巷戰的打算就會徹底破產。
畢竟在沒有了遮掩物可以隱藏身體的情況之下,蒙古人的軍隊就會徹底淪為活靶子。
金鈴關的城牆很堅固,哪怕就是冷鋒這邊的炮火再怎麽密集,也無法將金鈴關的城牆給轟破,最多隻能在牆體上留下一些坑坑窪窪的痕跡。畢竟金鈴關的北城牆是以山體為基礎修建而成的,除非使用超級當量的炸藥,采用爆破的形式,才能夠將山體炸開一個豁口。
而且還要經過多次的在同一點方位展開爆破,才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在實際操作當中是很難實行的。
不過哪怕就是再堅固的城牆,隻要有進出的城門,就會有弱點存在,畢竟城門不可能也是用整個山體修建的。
就是再怎麽堅固的城門,在炮火的轟擊之下,沒用幾炮就給炸開了。
而且在炸開城門之後,冷鋒這邊的地麵部隊並沒有立刻衝入城內,而是繼續往城門裏麵開炮。
在炮火的清理之下,城門內埋伏的那些人軍隊,直接就被幹懵了。
國師為了對付冷鋒的軍隊,所設計的戰鬥策略是很保守的,除了達哈高自作主張的派兵偷營之外,金鈴關的守軍都是嚴格按照國師的策略在執行。
特別是在達哈高派人偷營失敗之後,軍部派遣大佬坐鎮金鈴關,就更加嚴格按照軍部的計劃在執行防禦策略。
在冷鋒的炮兵部隊向金鈴關開火的時候,攻擊來的很是突然,但是對於金鈴關內的蒙古人來說,他們的防禦工事一直沒有鬆懈。
在這種突然而來的攻擊之下,蒙古人被打懵了,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世界上會有這種如同神雷天降般的攻擊手段。
在城牆上防禦的那些士兵,幾乎沒有剩下幾人,隻有在城門周圍的一些隱藏起來的士兵,才幸運的躲過了第一輪的炮彈洗禮。
冷鋒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就下令讓炮兵轟開城門,其實也是一種戰略布局。
他並不是要像這個時代的正常戰鬥方式那樣,首先就是攻打城門,然後再集中兵力從城門處往城內攻伐。
而是故意壓製住城門周圍的,隻等到最後轟開城門的時候,再集中火力對城門內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