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徹底遺忘所有虛擬世界中的經曆,詩歌、遊戲、小說,我的世界還剩什麽呢?我忽然覺著自己大半個人都是活在虛幻裏的。不要因為自己活在虛幻的快樂裏就覺著羞愧,因為想要將虛幻世界裏的美好複現出來,需要很多錢。明白這一點,就足夠了。你可以喜歡,留下來,或者不喜歡,走開,最不該做的,是批判。
人似乎是習慣性地說廢話,卻不願意聽別人說廢話。一如人願意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別人說的難聽的話,自己不想聽的話,自己也會說的,可從別人嘴裏出來就令人厭惡,從自己嘴裏出來就不一樣。人果然厚此薄彼,想想也是無可奈何。
所有的,我認為不合理的東西,都會出現,忍受著好了。其實我更喜歡把這句話反過來說,一切我認為合理的事情發生了,如果過度,我依然覺著勞累,覺著不舒服。
值得做的事,不會很簡單。
顯然適時退出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做什麽都適時退出。不能因為看過與堅持相關的書就做什麽都堅持,也不能因為看過與退出相關的書就做什麽都退出。
是啊,故事裏的人值得羨慕,因為他們確實有吸引人的特質。如果我能做到其十分之一,比如能做三十個俯臥撐,那我的生活一定會大不一樣的。
我確實後知後覺,甚至很主動地後知後覺,我一般不第一個做,而是靜靜觀察,生怕犯錯。
夢裏的事不會出現,太誇張。但是從這些故事中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好脾氣確實會因為事物出錯程度的上升而漸漸變成壞脾氣。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任何人的人生,既然如此,我何必左顧右盼?
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最重要的是能容。這種能容則是更加細小的,更加瑣碎的,與不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而在一個工作場所合工作要容忍更多的事。並不是所有人吃飯都不吧唧嘴,並不是所有人看視頻都插耳機,並不是所有人給對象打電話都出去打,這種情況太多太多。你要忍受。而對於自己,能做的也不過是換位思考,如果一件事會影響到自己,那麽也影響到其他人,注意不到的我們無法避免,但如果注意得到,還是要去做。
此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我在想,我這樣做是否是對的呢?我是不是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呢?最後我選擇了前者,我覺著這樣,才有大家風範。畢竟不是什麽原則上的問題。如果不懂得包容,那麽就會把實際上的好人劃分到壞人裏去,那麽我如何去交到心腸不壞的人呢!
隨意吧隨意吧,至少,提高自己對環境的容忍力,不是壞事。
就如同無論多麽明智,多麽好的書,其中的所有思想所有例子,都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對的,都是值得依從的。思想要辯證,必要時我們也得學著承擔風險,甚至要有無論如何做都會失敗的心理準備。畢竟實踐與書本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究竟如何無人能預料得準確。
成大事者必然要有容人的胸懷,因為幾乎沒有人會什麽都不如自己,總會有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總因為一些事就自歎不如、自卑、甚至咒怨,那麽我們幾乎要討厭所有人了。帶著這樣的胸懷,我們能做成什麽大事呢?我們能成為什麽樣的人呢?
其實區分何為自己的,何為別人的,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是對於抽象的沒有實體的事物。
有些事是自發的,真的不必過多幹預。
我今天收獲的結論是,多目標控製的精髓不在於算法,而在於解耦。其實如果細分析的話是一個意思,但從出發點來說,還是有區別。
要解決一個錯覺,變強錯覺。我們總說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用“學到東西”來安慰自己,還是用“學到東西”來欺騙自己,還是真的因為學到東西使自己變強?這是我們要反複問自己的。固然,沒有絕對的變強,變強了,需要看我們的關注點在什麽上,是賺錢更多了?還是文筆更好了?還是身體健康了?目標不同,對於強的定義就不相同。
所以,你在變強,是不是一個錯覺,如果是,是否要退出當前狀態,另謀出路,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理智來看,我寫了四年書,寫作水平固然提高了,可是除此之外一無所獲,如果要我決策的話,最好的策略自然是退出,另謀出路。或者至少不在這裏有過多期待,不能再投入太多。(其實本來也沒投入什麽)這就是退出的意義,去尋找更有收獲的事情做。而且,時刻記住,在同一件事上堅持與退出不能同時選擇,你隻有退出一件事,才能在另一件事上重新開始,人的精力有限。
這個四年,差不多可以理解為淹沒成本。但對我而言,從感性的角度考慮,並不是淹沒成本。可是,從理性的角度考慮,唔,熱愛不講理性。但若是不熱愛,結論自然會很明了。
積累有時候算是一種錯覺,一種淹沒成本。對於靜態事物來說,積累十分有用,如詩詞古文,它們幾乎不會更新,你學多少就是多少,而對於前沿技術,隻采用積累的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我覺著至少要有三步走,第一是基礎搭建,如數學知識、數值分析、智能算法等基礎知識,然後則是實踐,學習大量問題下的大量代碼,去修改,根據蛛絲馬跡總結過程,第三則是創新,不打擊痛點,隻能吃灰塵。
如此觀之,我要走的路還很遠,不管怎樣最開始做的應該是別騙自己。我要正視淋漓的鮮血。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給你一個輝煌的一年,然後再給你一個近乎是穀底的一年,就自然就明白人生的起起落落了。平常心對待就好。
我們不必做到深藏身與名,但是我們應該做到事了拂衣去
我們為什麽會沉溺在虛擬世界呢?是不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太安靜,太空曠?
人怕什麽呢?怕沒有李白的才華,卻有李白的狂妄。當然,這也許是人的本性無法控製,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沉默地狂妄,不與人說。
如果我不讀那麽多書,我就不會認識圖書館的讀書之王。你是誰,你就會遇見誰。其實尋找另一半的路也是如此。那麽,與其說是尋找另一個人,不如說是在尋找自己。
完全相同的兩個事物,自己要別人的更好,因為附加了一個所屬權。在轉移所屬權時,必定要有額外的代價。
或者是即便戰績很爛,但你總是覺得你在一頓操作時要比躺平時更有價值。實際上並不一定,你參與了,不一定就效果更好,效果更爛的情況也是百分之五十。所以啊,有時候直接使用官方默認值就很好,自己調來調去真不一定好。
同樣考600分,任何人都會覺著自己會比別人更勝一籌。實際上明明是旗鼓相當。這是一種估計偏差。有了這樣的偏差存在,可能,我們會謬誤到將600與650等量齊觀,如此,我們真就有可能釀成大錯。因為,這個世界裏,很多東西都是不講感性的。
唔,傲慢與偏見,唔,對自己預估過高。
所以推崇適當的謙遜,真的能做到正正好好地看清自己。當你覺著自己比較謙遜時,那麽你對自己的把握才是準確的。當你覺著自己平常心時,反而已經自視過高了。如果有點小狂妄,那更是謬以千裏。
解決問題的時候,我覺著還是要把全部的關鍵點都列出來,好解決的先提出解決方案,不好解決的就做近似,然後你會發現,建立在這個近似之上,整個問題就簡單了,其他關鍵點的解決辦法就唿之欲出了。
我們確實無法做逆因果的事,你隻能在事情發生以前去擺放傳感器,測以後發生了什麽,不能等事情發生以後再擺傳感器看看究竟發生過什麽。
事情絕不會像他們吹得那麽牛,別被唬住了而自卑。
還沒準備好讓自己的生活變複雜。
如果我們一直照舊做事,那麽即便失敗了,也不覺著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就不會很難過。這是我們固定下來的眾多原因之一。
對我來說,做事不需要著急的。很明顯,當我意識到一個事物火爆的時候,它基本已經飽和了,而我現在開始學習,到我學出點名堂來時,它已經冷了。我要做的就不應該是追求熱門,而是什麽呢?是找尋一種即便身處冷門也能活下去的策略,這很一勞永逸。
多數時候阻礙自己前進的恰恰是自己,自己的那個冠軍頭銜,什麽什麽第一名,讓自己沉浸在過去的喜悅裏,你不知道,這種頭銜可能並不難以獲得,你可能也不知道,這頭銜已經過時,或者你還不知道,這頭銜僅僅出自別人的恭維。打碎心裏的盆盆罐罐,你才會走更遠,拋棄包袱,你才會變得更輕。
反正別樂極生悲,建立奇跡建築,要耗費很多資材,甚至是你所擁有的全部。而這棟奇跡建築,多半是用來見證你的失敗的。除非你有心理準備,用這個奇跡來給自己的生涯畫上一個句號。否則的話,你應該時刻地遵循實用主義,保持敏銳的思考。
時過境遷,才明白自己什麽都不是。自己覺著簡單的不簡單,自己覺著難的也不難。沒有什麽先知先覺的本事,除了照本宣科以外,就隻會吃吃睡睡。能這樣認清自己再好不過了,把心沉到土壤裏,才能開出花。
我們能抓的大致上都是人或物的模糊畫像。我們連自己都把握不住,還總覺著自己無所不知。這真不好。
你會做許多事,請不要為自己安排身份,否則你就會有偏差。本來你寫個代碼,剩下的就是放鬆娛樂了,你非要給自己安個“程序員”或者“大佬”的標簽,那麽你將更加勞累地學習你本用不到的知識。我覺著這樣很傻。再舉一個例子,你本來就是別人的普通朋友,你非要覺著自己應該如何如何,你就嘎嘎積累沉沒成本,最後呢?你還是要放手,你早晚要放手,不然就瘋了。
開始的心態不對,又不認真,結果越來越別扭。以後,有什麽話就說,無話可說就刪,率性而為吧。
遇到認知偏差立馬轉彎,別猶豫,秘訣就是,不要覺著自己是對的,並且不要覺著真理一成不變。
給人給自己貼標簽是一件很操蛋的事,它很容易就造就了各種認知偏差,還有自驗失敗。所以,讓標簽都死。
我已經能感覺到標簽給我帶來的減益了,本來我可以玩一會兒,但總是覺著自己與眾不同,非要跑去啃硬骨頭,這不是純有病?會玩魔方就天天玩麽?會玩魔方就非要做到天下第一不成麽?標簽,無用,我該做的就是隨心所欲。撕標簽。
不要有這樣的錯覺。少休息一天並不一定會多趕一天進度,還有可能讓你猝死。所以沒必要自責的。
我還不會愛哦。所以還要磨練呐!或許當我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才會收獲愛情吧。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好人,可是,無論看起來多麽簡單的事,都是需要琢磨的,何況愛情。我不想因為諾言而變得狂熱,可是如果做什麽都狂熱,整個人不就一直冷冷的?
有多少次,因為自負而不接受別人的批評,錯過了改正缺點的契機?
有多少次,為了證明自己,做了許多沒必要的困難的事?我們第二種偏頗,又恰恰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既然是一勝一敗,那就不再掛懷好了。
人似乎是習慣性地說廢話,卻不願意聽別人說廢話。一如人願意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別人說的難聽的話,自己不想聽的話,自己也會說的,可從別人嘴裏出來就令人厭惡,從自己嘴裏出來就不一樣。人果然厚此薄彼,想想也是無可奈何。
所有的,我認為不合理的東西,都會出現,忍受著好了。其實我更喜歡把這句話反過來說,一切我認為合理的事情發生了,如果過度,我依然覺著勞累,覺著不舒服。
值得做的事,不會很簡單。
顯然適時退出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做什麽都適時退出。不能因為看過與堅持相關的書就做什麽都堅持,也不能因為看過與退出相關的書就做什麽都退出。
是啊,故事裏的人值得羨慕,因為他們確實有吸引人的特質。如果我能做到其十分之一,比如能做三十個俯臥撐,那我的生活一定會大不一樣的。
我確實後知後覺,甚至很主動地後知後覺,我一般不第一個做,而是靜靜觀察,生怕犯錯。
夢裏的事不會出現,太誇張。但是從這些故事中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好脾氣確實會因為事物出錯程度的上升而漸漸變成壞脾氣。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任何人的人生,既然如此,我何必左顧右盼?
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最重要的是能容。這種能容則是更加細小的,更加瑣碎的,與不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而在一個工作場所合工作要容忍更多的事。並不是所有人吃飯都不吧唧嘴,並不是所有人看視頻都插耳機,並不是所有人給對象打電話都出去打,這種情況太多太多。你要忍受。而對於自己,能做的也不過是換位思考,如果一件事會影響到自己,那麽也影響到其他人,注意不到的我們無法避免,但如果注意得到,還是要去做。
此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我在想,我這樣做是否是對的呢?我是不是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呢?最後我選擇了前者,我覺著這樣,才有大家風範。畢竟不是什麽原則上的問題。如果不懂得包容,那麽就會把實際上的好人劃分到壞人裏去,那麽我如何去交到心腸不壞的人呢!
隨意吧隨意吧,至少,提高自己對環境的容忍力,不是壞事。
就如同無論多麽明智,多麽好的書,其中的所有思想所有例子,都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對的,都是值得依從的。思想要辯證,必要時我們也得學著承擔風險,甚至要有無論如何做都會失敗的心理準備。畢竟實踐與書本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究竟如何無人能預料得準確。
成大事者必然要有容人的胸懷,因為幾乎沒有人會什麽都不如自己,總會有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總因為一些事就自歎不如、自卑、甚至咒怨,那麽我們幾乎要討厭所有人了。帶著這樣的胸懷,我們能做成什麽大事呢?我們能成為什麽樣的人呢?
其實區分何為自己的,何為別人的,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是對於抽象的沒有實體的事物。
有些事是自發的,真的不必過多幹預。
我今天收獲的結論是,多目標控製的精髓不在於算法,而在於解耦。其實如果細分析的話是一個意思,但從出發點來說,還是有區別。
要解決一個錯覺,變強錯覺。我們總說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用“學到東西”來安慰自己,還是用“學到東西”來欺騙自己,還是真的因為學到東西使自己變強?這是我們要反複問自己的。固然,沒有絕對的變強,變強了,需要看我們的關注點在什麽上,是賺錢更多了?還是文筆更好了?還是身體健康了?目標不同,對於強的定義就不相同。
所以,你在變強,是不是一個錯覺,如果是,是否要退出當前狀態,另謀出路,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理智來看,我寫了四年書,寫作水平固然提高了,可是除此之外一無所獲,如果要我決策的話,最好的策略自然是退出,另謀出路。或者至少不在這裏有過多期待,不能再投入太多。(其實本來也沒投入什麽)這就是退出的意義,去尋找更有收獲的事情做。而且,時刻記住,在同一件事上堅持與退出不能同時選擇,你隻有退出一件事,才能在另一件事上重新開始,人的精力有限。
這個四年,差不多可以理解為淹沒成本。但對我而言,從感性的角度考慮,並不是淹沒成本。可是,從理性的角度考慮,唔,熱愛不講理性。但若是不熱愛,結論自然會很明了。
積累有時候算是一種錯覺,一種淹沒成本。對於靜態事物來說,積累十分有用,如詩詞古文,它們幾乎不會更新,你學多少就是多少,而對於前沿技術,隻采用積累的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我覺著至少要有三步走,第一是基礎搭建,如數學知識、數值分析、智能算法等基礎知識,然後則是實踐,學習大量問題下的大量代碼,去修改,根據蛛絲馬跡總結過程,第三則是創新,不打擊痛點,隻能吃灰塵。
如此觀之,我要走的路還很遠,不管怎樣最開始做的應該是別騙自己。我要正視淋漓的鮮血。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給你一個輝煌的一年,然後再給你一個近乎是穀底的一年,就自然就明白人生的起起落落了。平常心對待就好。
我們不必做到深藏身與名,但是我們應該做到事了拂衣去
我們為什麽會沉溺在虛擬世界呢?是不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太安靜,太空曠?
人怕什麽呢?怕沒有李白的才華,卻有李白的狂妄。當然,這也許是人的本性無法控製,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沉默地狂妄,不與人說。
如果我不讀那麽多書,我就不會認識圖書館的讀書之王。你是誰,你就會遇見誰。其實尋找另一半的路也是如此。那麽,與其說是尋找另一個人,不如說是在尋找自己。
完全相同的兩個事物,自己要別人的更好,因為附加了一個所屬權。在轉移所屬權時,必定要有額外的代價。
或者是即便戰績很爛,但你總是覺得你在一頓操作時要比躺平時更有價值。實際上並不一定,你參與了,不一定就效果更好,效果更爛的情況也是百分之五十。所以啊,有時候直接使用官方默認值就很好,自己調來調去真不一定好。
同樣考600分,任何人都會覺著自己會比別人更勝一籌。實際上明明是旗鼓相當。這是一種估計偏差。有了這樣的偏差存在,可能,我們會謬誤到將600與650等量齊觀,如此,我們真就有可能釀成大錯。因為,這個世界裏,很多東西都是不講感性的。
唔,傲慢與偏見,唔,對自己預估過高。
所以推崇適當的謙遜,真的能做到正正好好地看清自己。當你覺著自己比較謙遜時,那麽你對自己的把握才是準確的。當你覺著自己平常心時,反而已經自視過高了。如果有點小狂妄,那更是謬以千裏。
解決問題的時候,我覺著還是要把全部的關鍵點都列出來,好解決的先提出解決方案,不好解決的就做近似,然後你會發現,建立在這個近似之上,整個問題就簡單了,其他關鍵點的解決辦法就唿之欲出了。
我們確實無法做逆因果的事,你隻能在事情發生以前去擺放傳感器,測以後發生了什麽,不能等事情發生以後再擺傳感器看看究竟發生過什麽。
事情絕不會像他們吹得那麽牛,別被唬住了而自卑。
還沒準備好讓自己的生活變複雜。
如果我們一直照舊做事,那麽即便失敗了,也不覺著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就不會很難過。這是我們固定下來的眾多原因之一。
對我來說,做事不需要著急的。很明顯,當我意識到一個事物火爆的時候,它基本已經飽和了,而我現在開始學習,到我學出點名堂來時,它已經冷了。我要做的就不應該是追求熱門,而是什麽呢?是找尋一種即便身處冷門也能活下去的策略,這很一勞永逸。
多數時候阻礙自己前進的恰恰是自己,自己的那個冠軍頭銜,什麽什麽第一名,讓自己沉浸在過去的喜悅裏,你不知道,這種頭銜可能並不難以獲得,你可能也不知道,這頭銜已經過時,或者你還不知道,這頭銜僅僅出自別人的恭維。打碎心裏的盆盆罐罐,你才會走更遠,拋棄包袱,你才會變得更輕。
反正別樂極生悲,建立奇跡建築,要耗費很多資材,甚至是你所擁有的全部。而這棟奇跡建築,多半是用來見證你的失敗的。除非你有心理準備,用這個奇跡來給自己的生涯畫上一個句號。否則的話,你應該時刻地遵循實用主義,保持敏銳的思考。
時過境遷,才明白自己什麽都不是。自己覺著簡單的不簡單,自己覺著難的也不難。沒有什麽先知先覺的本事,除了照本宣科以外,就隻會吃吃睡睡。能這樣認清自己再好不過了,把心沉到土壤裏,才能開出花。
我們能抓的大致上都是人或物的模糊畫像。我們連自己都把握不住,還總覺著自己無所不知。這真不好。
你會做許多事,請不要為自己安排身份,否則你就會有偏差。本來你寫個代碼,剩下的就是放鬆娛樂了,你非要給自己安個“程序員”或者“大佬”的標簽,那麽你將更加勞累地學習你本用不到的知識。我覺著這樣很傻。再舉一個例子,你本來就是別人的普通朋友,你非要覺著自己應該如何如何,你就嘎嘎積累沉沒成本,最後呢?你還是要放手,你早晚要放手,不然就瘋了。
開始的心態不對,又不認真,結果越來越別扭。以後,有什麽話就說,無話可說就刪,率性而為吧。
遇到認知偏差立馬轉彎,別猶豫,秘訣就是,不要覺著自己是對的,並且不要覺著真理一成不變。
給人給自己貼標簽是一件很操蛋的事,它很容易就造就了各種認知偏差,還有自驗失敗。所以,讓標簽都死。
我已經能感覺到標簽給我帶來的減益了,本來我可以玩一會兒,但總是覺著自己與眾不同,非要跑去啃硬骨頭,這不是純有病?會玩魔方就天天玩麽?會玩魔方就非要做到天下第一不成麽?標簽,無用,我該做的就是隨心所欲。撕標簽。
不要有這樣的錯覺。少休息一天並不一定會多趕一天進度,還有可能讓你猝死。所以沒必要自責的。
我還不會愛哦。所以還要磨練呐!或許當我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才會收獲愛情吧。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好人,可是,無論看起來多麽簡單的事,都是需要琢磨的,何況愛情。我不想因為諾言而變得狂熱,可是如果做什麽都狂熱,整個人不就一直冷冷的?
有多少次,因為自負而不接受別人的批評,錯過了改正缺點的契機?
有多少次,為了證明自己,做了許多沒必要的困難的事?我們第二種偏頗,又恰恰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既然是一勝一敗,那就不再掛懷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