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莊子,是沒有時間約束的喜歡。我想了解他,我想完全地了解他,我想用自己的話,把他說一遍。
我不想去了解道家的發展,我也不想把道家思想學得完全,我如果明白“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真的不會糾結於了解事物的形式。
我就抓大頭吧,抓我看過的,那就是,老子,莊子,列子。這篇文章主要鑒賞《莊子》,當然啦,也想在我的腦海裏刻畫莊子這個人。
莊子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那種帥帥的,仙氣飄飄的。他在雲中,在風中,無羈地翱翔;他在山巔,在懸崖,獨自地撫琴。別人嘲笑他,唾罵他,他從來都不會生氣;別人讚美他,誇獎他,他也從不因此得意忘形。他的心裏裝著快樂,但好像什麽都沒有裝,空蕩蕩的,他有自己的熱愛,但完全不需要別人知道。莊子是一個無拘無束的思想者,是一個快樂的人。他有自己的事情做,陪伴他的是無盡的風景,無窮的宇宙。
我應該向他學習,學習他的快樂,學習他的曠達,學習他的自由。
莊子,莊周,字子休,喜歡寫寓言故事。插一句,莊子是南華真人嗎!無所謂,莊子就是莊子,他本人絕不會在乎自己是不是仙人呢!
《莊子?逍遙遊》:最喜歡的一篇啦,因為高中的時候背誦過!一個人極端地勤奮,並且誌向高遠,也還是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得誌。而且,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知情的人,他們會拋來嘲笑與冷眼。我們無法為自己辯解,實際上,我們達到自己的目標也好,未達到自己的目標也罷,對於不懂我們的人沒有差別,在他們眼裏,我們心中的成就根本就不存在。不與夏蟲語冰,我們要做的,想自己所愛,做自己所愛,追自己所愛,受傷了自己療傷,傷好了,就等待,等那一場大風,送我們去南冥。
不知者,不知自己不知,知者對此,幾乎是無可奈何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可當我們再仔細一想,我們何嚐不是朝菌與蟪蛄?與整個宇宙相比,大鵬如何不是朝菌與蟪蛄?【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於是啊!我們做好自己。不說別人。
也許這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不一定是自己。但是,也差不多。【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正是因為如此,這個世界上能懂自己的寥寥無幾,剩下的都是不懂自己的。既然他們都不懂,他們的讚美或者挖苦,又有什麽意義呢?
那麽我們應該把全部,或者大部分精力用來提升反思自己,而不是用來反駁他人。好言自得,不逞口舌之快。【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有時候成功是需要內因和外因的,我們努力,同時也要等待運氣。量變還沒有變成質變之前,我們要像一條魚一樣,潛在淵中,厚積薄發。
至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距離我們就太遠啦,這個是我們參考的榜樣,但是絕不是我們的行為準繩,我們作為人,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處境,不可能完全向道家大成者學習。如此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句話。莊子的理論,已經美成一種藝術了,已經變成形而上的概念了。
那麽我們也不用那樣清高,說曾經滄海難為水什麽的。我們不【越俎代庖】,不是因為我們曾經比庖更加高貴,而是我們不善於庖。這裏還有另一個道家思想叫無為而治,太陽出來,我們就應該熄滅燈火,天會下雨,我們就不必親自灌溉農田,凡事順勢而為,節約資源。以小見大,莊子以為治理天下也該如此。當然,這一段還有其他內涵,即【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我們睡覺,不過三尺床,吃飯也不過一簞食,何必去追求多餘出來的東西呢?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我覺著還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保持一顆平常之心,明白自己的需求,不要創造需求,也不要因為自己過多的欲望沒有滿足而煩惱。自然,我們的人生還是要有所追求,不過時時刻刻反思到這一句,能讓我們變得沉穩冷靜,處事泰然。
這段之後的部分,就是勸說不做官,自然麵對世界的變遷,與惠子辯論。既然是辯論,那麽是以駁倒對方為目的。當我們從辯論中離開,才開始思考【小大之辯】,有人因為小而生存,有人因為大而生存,有人因為小而滅亡,有人因為大而滅亡,有人因為小而有用,有人因為大而有用。總之,無論你是怎樣的,天生我才,應該是有所用處,不必過分地去認死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誌向嘛!攻擊孔子學說的這一段雖然體現了百家爭鳴的優越性,但是放到現在還是不被提倡的。單從這一點來說,我不推薦大家向莊子學習。別人譏諷我,我予以還擊,這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主動去譏諷別人,同是天涯淪落人,何必互相為難呢?
口出狂言者,也許是為了浪漫,也許是不被人所理解,也許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許是參悟到了大道理。如此,我們不應該追隨多數人的眼光去排擠別人。應給予一定的寬容,當然啦,自己不喜歡的話,也可以接受,這叫能容。通篇假設,【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神話傳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麽?是因為我們的心裏一直存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心中有神話,就變成了一個浪漫的人。自然我們都知道神話不是現實,但是還是帶著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情懷生活下去。
大而空空並非空,隻是,也許,它的應用場景比較少吧。
當然這裏有一個地方很有意思,【世世為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辟平,域),這句話是不是在說,知識產權的價值?唔!技術為王!學識是有用的,科技改變生活。要好好學習哦!最好是學習與勞動相結合,最好的技術,都等待著被實踐而被發現。
我們用莊子的思想,盡量去追求思想上的【無所可用】,超然物外,但是因為我們還是需要生活下去,所以,必須一碼歸一碼,精神自由,身心愉悅,而全力追求我們想要追求的事物。我想,這是讀《莊子?逍遙遊》篇最大的收獲吧!
開個玩笑,感覺莊子的辯論能力比較差,總是不合辯論的規則,總是偷換概念哈哈!這一點有點像名家了。有點小俏皮的感覺。
《莊子?齊物論》:據我感覺啊!(我的感覺自然沒什麽用)齊物論與養生主都在講人應該如何修身,也就是如何做人,如何收斂自己的脾氣秉性,學習看事物的本質而不是隻停留於表象,最終成為一個智慧的人,無惑的人,平和的人,快樂的人,成為一個“與天同壽”(齊物)的人。尤其,齊物論的辯證思想,與馬原真的很像,這是中國古典文化,不得不說,細糧中的細糧。
莊子舉了許多例子,最後總結出人生的茫然是一種自然現象,誰的青春都是三種mang,忙碌,迷茫,盲目,然而【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世界如此複雜,我們不知道為什麽來,也不知道要做什麽,更不知道結局在何處?這不應該是人生的常態麽?這個世界沒有主宰,因為即便假設有主宰,最終的主宰已經無從得知。最明智的道理,就是這個世界其實並沒什麽確切的道理。我們固然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但要知道,沒有誰能完全明白這個世界。
最開始打擊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論的,大概是莊子了吧!【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請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對與錯吧!
比較也隻是相對的,在這裏我隻想持有一種觀點,那就是比較的意義不是為了比較,也不是為了證明誰比誰厲害,那都遠離了本心。我們比較的目的,應該是證明誰在某個方麵更加適合,而不是證明誰比誰強。因為強弱相比是沒有盡頭的,別人比你高怎麽了?這意味著他比你強麽?如此觀之電線杆子更厲害不是麽?事物深挖下去,比較下去,無窮無盡,終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用比較的眼光看事物,到底還是太勞累了。比較的意義,也許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看誰更合適吧!請不要再延伸出更多的意義了。
聖言絕不是滔滔不絕的說教,它確實是那句萬能的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如何能機械教條地照搬照抄?我覺著還是,以道為內修。就是,這裏也借三國誌薑維傳的一句話吧,不要譽成毀敗,扶高仰下,能做到這一點,那如何不是一個君子呢?【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議而不辯】。有自知之明,就等於坐擁了一座寶庫。這裏還有一句辯證的話,用以說明大寫的人總是舉重若輕,波瀾不驚。【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厲害的人總也不是張牙舞爪的。
這段舉了幾個例子,借人、魚、鳥、猴的能力、喜愛、審美等各不相同。說明萬事萬物的不同性,即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也就是不同人製定的規則總是無法適用於所有人,我們自己也不必畫地為牢,一切應該實事求是。
人家道家思想真就不是天天混吃等死,隻會做夢啥也不想,道家固然有一定的消極成分,但過分的消極總是其他學說的誤解。道家不是主動消極,而是
一、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知道事物的演化需要時間,需要等待,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於是不心急,不盲目心急。同時也正是因為事物存在著其固有規律,不因成功而過分高興,不因為失敗而過分憂愁,總是泰然自若,冷暖自知。同時他對自己寬容,也對別人寬容,明白世事無常,人非聖賢,於是心如大海一般寬闊。
二、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凡人之軀,有弱點,有達不到的地方,從不誇張,從不與人做無所謂的比較,於是看起來似乎不上進。但是請明白一個概念,打雞血立g激情四射並不等同於上進,要把握事物的形式和內涵的統一與區別。思想純真,實事求是,不搬弄是非,自然看起來沒有權威。
三、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最經典的就是,福禍相依的辯證。因為我們作為人來說,是永遠不可能完全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的,於是不妄加猜測,心裏不裝太多的成功與失敗。且,正因為學會了辯證思維,他們認為,辯論的是非,終究抵不了事實的是非,你辯論勝了我又如何,依然不能證明你是對的,我辯論勝給你,我也不能由此認為我對。無論誰來,沒有保票。這是世界。
由此三點,他們的思想與其說消極,不如說因為有自知之明的智慧而顯得不困惑。當然,我更加認為這種修養是對內而不對外的,一個明白道家思想核心的人一般不會勸人做什麽,最多是為自己辯護。
人生如夢,不是如夢一般消極,也不是如夢一般虛無,而是與夢一般複雜而無法讓人看得完全。
總之不妨,【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大笑一聲,拂袖而去,不知所言。
既然看不清,何故在辯論上,在形式上浪費時間,不如自由地做一些事情。於是愛上睡眠,愛上做夢。當然你可以愛上一些別的什麽,本質上相同,但就是沒有必要說出來,其樂自得。
罔兩是影子的輪廓,它受製於影子,總是不自由,於是它去問影子,你為什麽如此呢?昨天一個樣子,今天又一個樣子,變來變去沒完沒了的。哦,你就非要和你的主人保持同步而沒有自己的思想嘛!是啊,影子不自由,導致影子的輪廓不自由,影子的輪廓不自由,因此去質問影子,影子說自己也不想這樣,但是【有所待者也】,自己也無能為力(接續了逍遙遊篇的待的概念)。影子隻能無條件的跟從自己的主人。而主人的肉體是自由的麽?主人的肉體也是不自由的,掌管肉體運動的是主人的大腦。那麽又是誰約束著掌管著主人的大腦呢?如此詢問下去,永遠沒有終結。這是無窮,這是有所待的無窮,萬事萬物都受到約束而變得不自由,可我們卻想追求自由,難道不是一場笑話?正因如此,自由才是一個美好的概念呐!自由與不自由是辯證來看的,整篇齊物論都是在辯證地看待問題,達到萬物齊觀的目的。實物的本質,好像總是大同小異的成分。
說完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的統一性,接下來就是說莊子物我兩忘。【栩栩如生】,出自,《莊子?齊物論》,講的就是莊周夢蝶。哇,沒想到莊子你不聲不響的給我們製造了成語來玩啊!那莊周夢蝶也是成語啊!哈哈,但不是原文了。不打算在這裏說那麽多成語的,這些古典的著作裏的成語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夢裏的我們,哦,叫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謝謝你李煜,不然我不知道怎麽高效低形容這段文章了。莊子一覺醒來,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想起來自己地位,想起了自己的痛苦,這種感覺不是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曆過的麽?何為大文章,那就是用最簡單最短小的話,說明白最通用最普遍的事與情。可能莊子並不是不能區分自己是人還是蝴蝶,而是因為他太想做一個蝴蝶了,太想繼續留在美夢之中了。這麽說來,如果夢見最喜歡的人,誰又不願意繼續留在夢裏呢!但是啊,我們還是應該勇於麵對這個冰冰涼涼的現實,喜歡夢可以,但不要貪杯哦!
相同和不同的辯證思考。齊物論!很想借《莊子?德充符》的話來總結,唔,其實這句話就基本上是莊子全篇的主旨了吧!【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本篇的眼睛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為齊物論,但其實說了一麵,另一麵也唿之欲出了。辯證啊!辯證。
《莊子?養生主》:最開始學習的應該養生主中間的一個故事叫庖丁解牛,好像解釋了什麽叫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最高端的人遇到困難,從不因為自己太強而懈怠,又因為心中多了許多有效的理論,最終能做到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厲害的廚子不會將刀砍壞,真正懂得養生之術的人,也總是跳過養生條條框框的硬約束,跳過了表象,最終懂得養生的真諦。
那麽剛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概念,一個典型的南轅北轍的例子。我們挖空心思學習養生之術,這種做法本身就在傷害身體,豈非南轅北轍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生命有限,不能在所有的地方都固執地堅持下去,因為即便堅持,也達不到我們的目標,反而還損害身體,這不是很糊塗嘛?人生短暫,不要什麽都做,要有所取舍才是啊!
凡事順其自然,無論是誰麵對簡單的事物都會覺著簡單,我們應該輕鬆應對;無論是誰麵對困難的事物都會覺著困難,我們應該嚴陣以待。凡事順其自然,可謂養生之道。第一,接受上天的給予,不管是好是壞,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接納自己,做好自己。第二,接受事物的演化規律,該學習時學習,該操勞時操勞,該休息時休息,到什麽時候做什麽事,順其自然。第三,該哭就哭,想笑就笑,不要強行忍耐,哭與笑都是人的自然情感,自然要隨勢而發,隨勢而止。此三者,是謂【安時而處順】,也是得養生之術的精髓。
其中提到了中庸之道。也許中庸是唯一符合道理的,也許也不是,那麽就事論事好了。
火焰燃起,火焰熄滅,萬事萬物,有它自己的時間。
《莊子?人世間》:相比於前幾篇,這篇的話題似乎很是沉重啊!講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很有用自是不必說了。我們需要內修,同時我們也要外修,此篇為外修篇。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賢者需先自修,如果自己都修不明白就到處遊說,無異於胡亂地火上澆油。而學者學東西太多太雜,內心的矛盾就多了起來,很多事情總是辯證地看,沒完沒了,總因疑惑而裹足不前。學識用不好,也會成為災難的源頭,愛慕名利,名利才會傳播。追逐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化解獲得所帶來的負麵效果,否則,那就變成增長浮華了,不如不學。弟子規雲,餘力學文。
還有一個重要的為人處事之道,前麵在說內修的事,後麵則是說如何與他人交往,也就是如何【後存諸人】。通過自身的修養,一個人變得高尚,但是,你為什麽而高尚?是因為自己喜歡高尚才去學習而變得高尚,不是為了襯托別人的肮髒才去變高尚的。所以,高尚是不能外露的,它是一個人內心的修養,為人處世還是要外圓內方,否則將遭至禍患。如果與世事格格不入,那勢必會遭到排擠,如果過於遷就世事,自己的誌向又會受委屈,這就是難點所在了。規勸不得,隻好退而內修。引人向善要懂得方式方法,讓人變善是目的,賣弄學識則不是目的,所以可以曲線救國,不宜照本宣科。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不與人打交道,腳是不可能脫離地麵而飛起來的,所以要接受許多事,要時常打掃,讓光照進心裏,讓清風吹進心裏才是啊!接受自己,內修其心,外修其形,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情非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做到最好的自己,也就可以了。
我接受這個概念,所謂打掃,不僅僅是在生理上,清潔衛生啊,更換衣服啊,吃素啊;也不僅僅是在心理上,做到虔誠啊,心無雜念啊。最重要的應該是,暫時停止接收世界的繁雜,讓自己的心徹底安靜下來,讓自己的心不去想一些無用的東西,這一點在現在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我們,要做到一日看盡長安花可太容易了,反而寒窗苦讀不容易堅持下來。要做一件事之間,就像要準備一場考試一樣,斷網!全心全力讀書,累了休息困了讀書,循環往複,如果吸收太多雜質,心就會疲憊不堪呐!
對愛馬的討論,韓愈的馬說是一個極端,不知有千裏馬,於是千裏馬,駢死於槽櫪之間,莊子說的是另一個極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凡事都不能太極端,愛到極致和謀殺差不多,無視到極致與浪費差不多。最難掌握的是一個“度”字。
塞翁失馬的靈感是否來源於莊子的人世間呢?有多少東西因為無用而活下來,因為無用而清閑,有多少東西因為有用而頻繁操勞?關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事,還是見仁見智吧,我不多論。我最關心的是修心,是接受自己,關於勤奮的學習,不應該從莊子的話中尋找。【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唔!我怎麽會不知道呢?無用啊,不是我自己真的無用,而是,那句無用,是聖人的自謙吧,嗬嗬,也有聖人的無奈,最後啊,應該是聖人的明哲吧!為人處世,免不了與這個世界打交道,多多少少,都會留有無奈。用鄭板橋的話說,唔!難得糊塗。
總結一下,先自渡再渡人,生於天地間有許多不得已,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可以。沒事不要衝突,不要發火,不要過分,不要不理。最後就是,順其自然,樂天知命,少憂慮。
《莊子?德充符》:一個人的品德與其外貌是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的。不要以貌取人。反過來對自己說,也許自己的外貌並不出眾,甚至……但不妨礙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博學,辯證,不戀逝水,內心和諧,怎麽會不是一個充實且快樂的人呢?
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不過於驚慌,【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讓人靜下心來的,是平靜的水麵,水麵不驚,而人從之,鬆柏正直,而人從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它們不需要說話,不需要宣傳,所謂你若花開,蝴蝶自來。與人世間的存諸己、存諸人,不是一個道理嘛!
其實這幾篇的內核都很近似的。心寬體健,接受事物發展規律,辯證看待事物,如此做下去,不必考慮太多,心就靜下來,身體就會得到放鬆。即便肉體操勞,或者被拿火烤,或者被扔進冰冷的水裏(當然是誇張的比喻),也能自得其樂啊!
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是其一,其二,自己的處境並非完全由自己努力獲得,要懂得這個道理而不狂妄,其三,不要因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或者站在某個優越的地方就看不起人,許多時候僅僅是因為自己運氣好罷了。
當然莊子有時候也會當一當孔子的黑粉,有點可愛捏。不一定是莊子本人的原意,說不定是他的弟子什麽的幹的。不論。其實也就沒說什麽,類似於門前流水尚能西吧,叫我們趕緊加油,就這樣。
又舉了一個例子,連豬都知道要愛一個事物的內涵,而不是愛一個事物的外殼,為什麽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呢?不說了,因為我也做不到,所以。但是希望自己能逐漸地學會看事物的本質吧!
重點討論什麽是內涵,那就是看透了以下的東西【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依舊是,知足常樂,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不必悲傷。生之所求,為何不可以是清歡?
沒有情感,那還是人麽?聖人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沒有矯揉造作吧!【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莊子?大宗師》:大宗師究竟是什麽呢?如果和前麵說的一樣,就不提了。事物變化,我們永遠無法把事情看個究竟,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行了。該活著就活著,該死就死,順其自然。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鑒賞了,怕破壞這句話的意境。當然啦,不要犯養生主篇的錯誤。這句話,無可奈何地奈何,也比什麽都不做強。誰都知道江湖好,奈何江湖幹涸了呀!
自然,自然。毋複多言。不要把莊子讀得太深,不然感覺自己要出家了。放下的意義,不是認為自己能看透一切,是自己再也不用看,不費那個心思。
我們把那些忘了吧,【人相忘乎道術】。我還有什麽不舍得呢?
真正的大宗師,是不可見的,他躲在風裏,躲在雲裏,躲在夢裏。
等一陣大風,它會告訴我,我們沒在一起,是天意。
《莊子?應帝王》:唔!我不是帝王,本不用學習帝王之道,不過,來都來了,還是看看吧!
基本是繼承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不過還有不一樣的地方,莊子覺著不用治,而不是以無為為手段達到治的目的。想起陶淵明,嗯,差不多這個樣子。
帝王製定了許多規則,為了考核a製定了方案b,人們為了達到b不擇手段,哪還管b的本心是a,這或許就是內卷吧!而且,天生的屬性都是隨機的,帝王按照自己的喜好作出篩選,勢必給許多人機會,又將許多人的門路封死,想上來的沒有能力,隻能弄虛作假。莊子認為,正是因為智慧,使世界變得更加混亂而不是更加安定。可是也許,這也算是世界運行的規律,我想起了智能算法,這個世界真的像一台計算機,我們每個人,或者說,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算子,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如此,難道不是自然之理麽?
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放棄智慧,順從天命,終究是極端浪漫者的空想,雖然莊子的這個思想是對的,但是在現實裏不可能存在。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當第一把武器被製造的時候,當人類為了生存下去而選擇殺戮的時候,我們再也沒有迴頭路可走,我們隻能越來越智慧。我們,隻能接受事實,勇敢麵對未知的未來。也許這,也是自然。
依然說,莊子適合用於修心,不適合用於修行,修行還是要看別的書,實事求是,去實踐才是。
感情看了這麽多,又類似於沒看,說了這麽多,又覺著白說了。也許事物的發展就是這個順序,而我也隻是在順其自然,說就說了,沒說就沒說。依然熱愛,依然沒事找事,或者願意,或者不願意。
隨心所欲。
除了文章本身呢,也可以學一些別的,比如原文有哪些趣味,譯文有哪些技巧。
去學習了《莊子》的原文和譯文以後,我發現翻譯部分增加了許多銜接和補充,而不是直接翻譯,此為翻譯之“雅”的境界吧!
當然啦,我不可能將《莊子》這本書看得完全,但是能知其意二三,就不枉自己逍遙一迴。
讀完《莊子》,覺著莊子是史上最浪漫的人(我認為),《莊子》是最浪漫的一本書(我認為)。
內篇一共七篇文章,好像已經把握到了主旨了,後麵鑒賞一下外篇和雜篇,應該不會再寫太多字了。哎哎,這些篇目的名字起的還挺好的,有功夫可以背一背,或者根據內容製作桌遊卡片什麽的。
扯遠了,但是桌遊什麽的,我記住了,以後會有時間的。
我不想去了解道家的發展,我也不想把道家思想學得完全,我如果明白“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真的不會糾結於了解事物的形式。
我就抓大頭吧,抓我看過的,那就是,老子,莊子,列子。這篇文章主要鑒賞《莊子》,當然啦,也想在我的腦海裏刻畫莊子這個人。
莊子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那種帥帥的,仙氣飄飄的。他在雲中,在風中,無羈地翱翔;他在山巔,在懸崖,獨自地撫琴。別人嘲笑他,唾罵他,他從來都不會生氣;別人讚美他,誇獎他,他也從不因此得意忘形。他的心裏裝著快樂,但好像什麽都沒有裝,空蕩蕩的,他有自己的熱愛,但完全不需要別人知道。莊子是一個無拘無束的思想者,是一個快樂的人。他有自己的事情做,陪伴他的是無盡的風景,無窮的宇宙。
我應該向他學習,學習他的快樂,學習他的曠達,學習他的自由。
莊子,莊周,字子休,喜歡寫寓言故事。插一句,莊子是南華真人嗎!無所謂,莊子就是莊子,他本人絕不會在乎自己是不是仙人呢!
《莊子?逍遙遊》:最喜歡的一篇啦,因為高中的時候背誦過!一個人極端地勤奮,並且誌向高遠,也還是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得誌。而且,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知情的人,他們會拋來嘲笑與冷眼。我們無法為自己辯解,實際上,我們達到自己的目標也好,未達到自己的目標也罷,對於不懂我們的人沒有差別,在他們眼裏,我們心中的成就根本就不存在。不與夏蟲語冰,我們要做的,想自己所愛,做自己所愛,追自己所愛,受傷了自己療傷,傷好了,就等待,等那一場大風,送我們去南冥。
不知者,不知自己不知,知者對此,幾乎是無可奈何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可當我們再仔細一想,我們何嚐不是朝菌與蟪蛄?與整個宇宙相比,大鵬如何不是朝菌與蟪蛄?【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於是啊!我們做好自己。不說別人。
也許這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不一定是自己。但是,也差不多。【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正是因為如此,這個世界上能懂自己的寥寥無幾,剩下的都是不懂自己的。既然他們都不懂,他們的讚美或者挖苦,又有什麽意義呢?
那麽我們應該把全部,或者大部分精力用來提升反思自己,而不是用來反駁他人。好言自得,不逞口舌之快。【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有時候成功是需要內因和外因的,我們努力,同時也要等待運氣。量變還沒有變成質變之前,我們要像一條魚一樣,潛在淵中,厚積薄發。
至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距離我們就太遠啦,這個是我們參考的榜樣,但是絕不是我們的行為準繩,我們作為人,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處境,不可能完全向道家大成者學習。如此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句話。莊子的理論,已經美成一種藝術了,已經變成形而上的概念了。
那麽我們也不用那樣清高,說曾經滄海難為水什麽的。我們不【越俎代庖】,不是因為我們曾經比庖更加高貴,而是我們不善於庖。這裏還有另一個道家思想叫無為而治,太陽出來,我們就應該熄滅燈火,天會下雨,我們就不必親自灌溉農田,凡事順勢而為,節約資源。以小見大,莊子以為治理天下也該如此。當然,這一段還有其他內涵,即【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我們睡覺,不過三尺床,吃飯也不過一簞食,何必去追求多餘出來的東西呢?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我覺著還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保持一顆平常之心,明白自己的需求,不要創造需求,也不要因為自己過多的欲望沒有滿足而煩惱。自然,我們的人生還是要有所追求,不過時時刻刻反思到這一句,能讓我們變得沉穩冷靜,處事泰然。
這段之後的部分,就是勸說不做官,自然麵對世界的變遷,與惠子辯論。既然是辯論,那麽是以駁倒對方為目的。當我們從辯論中離開,才開始思考【小大之辯】,有人因為小而生存,有人因為大而生存,有人因為小而滅亡,有人因為大而滅亡,有人因為小而有用,有人因為大而有用。總之,無論你是怎樣的,天生我才,應該是有所用處,不必過分地去認死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誌向嘛!攻擊孔子學說的這一段雖然體現了百家爭鳴的優越性,但是放到現在還是不被提倡的。單從這一點來說,我不推薦大家向莊子學習。別人譏諷我,我予以還擊,這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主動去譏諷別人,同是天涯淪落人,何必互相為難呢?
口出狂言者,也許是為了浪漫,也許是不被人所理解,也許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許是參悟到了大道理。如此,我們不應該追隨多數人的眼光去排擠別人。應給予一定的寬容,當然啦,自己不喜歡的話,也可以接受,這叫能容。通篇假設,【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神話傳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麽?是因為我們的心裏一直存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心中有神話,就變成了一個浪漫的人。自然我們都知道神話不是現實,但是還是帶著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情懷生活下去。
大而空空並非空,隻是,也許,它的應用場景比較少吧。
當然這裏有一個地方很有意思,【世世為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辟平,域),這句話是不是在說,知識產權的價值?唔!技術為王!學識是有用的,科技改變生活。要好好學習哦!最好是學習與勞動相結合,最好的技術,都等待著被實踐而被發現。
我們用莊子的思想,盡量去追求思想上的【無所可用】,超然物外,但是因為我們還是需要生活下去,所以,必須一碼歸一碼,精神自由,身心愉悅,而全力追求我們想要追求的事物。我想,這是讀《莊子?逍遙遊》篇最大的收獲吧!
開個玩笑,感覺莊子的辯論能力比較差,總是不合辯論的規則,總是偷換概念哈哈!這一點有點像名家了。有點小俏皮的感覺。
《莊子?齊物論》:據我感覺啊!(我的感覺自然沒什麽用)齊物論與養生主都在講人應該如何修身,也就是如何做人,如何收斂自己的脾氣秉性,學習看事物的本質而不是隻停留於表象,最終成為一個智慧的人,無惑的人,平和的人,快樂的人,成為一個“與天同壽”(齊物)的人。尤其,齊物論的辯證思想,與馬原真的很像,這是中國古典文化,不得不說,細糧中的細糧。
莊子舉了許多例子,最後總結出人生的茫然是一種自然現象,誰的青春都是三種mang,忙碌,迷茫,盲目,然而【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世界如此複雜,我們不知道為什麽來,也不知道要做什麽,更不知道結局在何處?這不應該是人生的常態麽?這個世界沒有主宰,因為即便假設有主宰,最終的主宰已經無從得知。最明智的道理,就是這個世界其實並沒什麽確切的道理。我們固然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但要知道,沒有誰能完全明白這個世界。
最開始打擊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論的,大概是莊子了吧!【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請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對與錯吧!
比較也隻是相對的,在這裏我隻想持有一種觀點,那就是比較的意義不是為了比較,也不是為了證明誰比誰厲害,那都遠離了本心。我們比較的目的,應該是證明誰在某個方麵更加適合,而不是證明誰比誰強。因為強弱相比是沒有盡頭的,別人比你高怎麽了?這意味著他比你強麽?如此觀之電線杆子更厲害不是麽?事物深挖下去,比較下去,無窮無盡,終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用比較的眼光看事物,到底還是太勞累了。比較的意義,也許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看誰更合適吧!請不要再延伸出更多的意義了。
聖言絕不是滔滔不絕的說教,它確實是那句萬能的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如何能機械教條地照搬照抄?我覺著還是,以道為內修。就是,這裏也借三國誌薑維傳的一句話吧,不要譽成毀敗,扶高仰下,能做到這一點,那如何不是一個君子呢?【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議而不辯】。有自知之明,就等於坐擁了一座寶庫。這裏還有一句辯證的話,用以說明大寫的人總是舉重若輕,波瀾不驚。【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厲害的人總也不是張牙舞爪的。
這段舉了幾個例子,借人、魚、鳥、猴的能力、喜愛、審美等各不相同。說明萬事萬物的不同性,即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也就是不同人製定的規則總是無法適用於所有人,我們自己也不必畫地為牢,一切應該實事求是。
人家道家思想真就不是天天混吃等死,隻會做夢啥也不想,道家固然有一定的消極成分,但過分的消極總是其他學說的誤解。道家不是主動消極,而是
一、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知道事物的演化需要時間,需要等待,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於是不心急,不盲目心急。同時也正是因為事物存在著其固有規律,不因成功而過分高興,不因為失敗而過分憂愁,總是泰然自若,冷暖自知。同時他對自己寬容,也對別人寬容,明白世事無常,人非聖賢,於是心如大海一般寬闊。
二、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凡人之軀,有弱點,有達不到的地方,從不誇張,從不與人做無所謂的比較,於是看起來似乎不上進。但是請明白一個概念,打雞血立g激情四射並不等同於上進,要把握事物的形式和內涵的統一與區別。思想純真,實事求是,不搬弄是非,自然看起來沒有權威。
三、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最經典的就是,福禍相依的辯證。因為我們作為人來說,是永遠不可能完全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的,於是不妄加猜測,心裏不裝太多的成功與失敗。且,正因為學會了辯證思維,他們認為,辯論的是非,終究抵不了事實的是非,你辯論勝了我又如何,依然不能證明你是對的,我辯論勝給你,我也不能由此認為我對。無論誰來,沒有保票。這是世界。
由此三點,他們的思想與其說消極,不如說因為有自知之明的智慧而顯得不困惑。當然,我更加認為這種修養是對內而不對外的,一個明白道家思想核心的人一般不會勸人做什麽,最多是為自己辯護。
人生如夢,不是如夢一般消極,也不是如夢一般虛無,而是與夢一般複雜而無法讓人看得完全。
總之不妨,【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大笑一聲,拂袖而去,不知所言。
既然看不清,何故在辯論上,在形式上浪費時間,不如自由地做一些事情。於是愛上睡眠,愛上做夢。當然你可以愛上一些別的什麽,本質上相同,但就是沒有必要說出來,其樂自得。
罔兩是影子的輪廓,它受製於影子,總是不自由,於是它去問影子,你為什麽如此呢?昨天一個樣子,今天又一個樣子,變來變去沒完沒了的。哦,你就非要和你的主人保持同步而沒有自己的思想嘛!是啊,影子不自由,導致影子的輪廓不自由,影子的輪廓不自由,因此去質問影子,影子說自己也不想這樣,但是【有所待者也】,自己也無能為力(接續了逍遙遊篇的待的概念)。影子隻能無條件的跟從自己的主人。而主人的肉體是自由的麽?主人的肉體也是不自由的,掌管肉體運動的是主人的大腦。那麽又是誰約束著掌管著主人的大腦呢?如此詢問下去,永遠沒有終結。這是無窮,這是有所待的無窮,萬事萬物都受到約束而變得不自由,可我們卻想追求自由,難道不是一場笑話?正因如此,自由才是一個美好的概念呐!自由與不自由是辯證來看的,整篇齊物論都是在辯證地看待問題,達到萬物齊觀的目的。實物的本質,好像總是大同小異的成分。
說完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的統一性,接下來就是說莊子物我兩忘。【栩栩如生】,出自,《莊子?齊物論》,講的就是莊周夢蝶。哇,沒想到莊子你不聲不響的給我們製造了成語來玩啊!那莊周夢蝶也是成語啊!哈哈,但不是原文了。不打算在這裏說那麽多成語的,這些古典的著作裏的成語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夢裏的我們,哦,叫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謝謝你李煜,不然我不知道怎麽高效低形容這段文章了。莊子一覺醒來,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想起來自己地位,想起了自己的痛苦,這種感覺不是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曆過的麽?何為大文章,那就是用最簡單最短小的話,說明白最通用最普遍的事與情。可能莊子並不是不能區分自己是人還是蝴蝶,而是因為他太想做一個蝴蝶了,太想繼續留在美夢之中了。這麽說來,如果夢見最喜歡的人,誰又不願意繼續留在夢裏呢!但是啊,我們還是應該勇於麵對這個冰冰涼涼的現實,喜歡夢可以,但不要貪杯哦!
相同和不同的辯證思考。齊物論!很想借《莊子?德充符》的話來總結,唔,其實這句話就基本上是莊子全篇的主旨了吧!【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本篇的眼睛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為齊物論,但其實說了一麵,另一麵也唿之欲出了。辯證啊!辯證。
《莊子?養生主》:最開始學習的應該養生主中間的一個故事叫庖丁解牛,好像解釋了什麽叫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最高端的人遇到困難,從不因為自己太強而懈怠,又因為心中多了許多有效的理論,最終能做到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厲害的廚子不會將刀砍壞,真正懂得養生之術的人,也總是跳過養生條條框框的硬約束,跳過了表象,最終懂得養生的真諦。
那麽剛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概念,一個典型的南轅北轍的例子。我們挖空心思學習養生之術,這種做法本身就在傷害身體,豈非南轅北轍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生命有限,不能在所有的地方都固執地堅持下去,因為即便堅持,也達不到我們的目標,反而還損害身體,這不是很糊塗嘛?人生短暫,不要什麽都做,要有所取舍才是啊!
凡事順其自然,無論是誰麵對簡單的事物都會覺著簡單,我們應該輕鬆應對;無論是誰麵對困難的事物都會覺著困難,我們應該嚴陣以待。凡事順其自然,可謂養生之道。第一,接受上天的給予,不管是好是壞,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接納自己,做好自己。第二,接受事物的演化規律,該學習時學習,該操勞時操勞,該休息時休息,到什麽時候做什麽事,順其自然。第三,該哭就哭,想笑就笑,不要強行忍耐,哭與笑都是人的自然情感,自然要隨勢而發,隨勢而止。此三者,是謂【安時而處順】,也是得養生之術的精髓。
其中提到了中庸之道。也許中庸是唯一符合道理的,也許也不是,那麽就事論事好了。
火焰燃起,火焰熄滅,萬事萬物,有它自己的時間。
《莊子?人世間》:相比於前幾篇,這篇的話題似乎很是沉重啊!講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很有用自是不必說了。我們需要內修,同時我們也要外修,此篇為外修篇。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賢者需先自修,如果自己都修不明白就到處遊說,無異於胡亂地火上澆油。而學者學東西太多太雜,內心的矛盾就多了起來,很多事情總是辯證地看,沒完沒了,總因疑惑而裹足不前。學識用不好,也會成為災難的源頭,愛慕名利,名利才會傳播。追逐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化解獲得所帶來的負麵效果,否則,那就變成增長浮華了,不如不學。弟子規雲,餘力學文。
還有一個重要的為人處事之道,前麵在說內修的事,後麵則是說如何與他人交往,也就是如何【後存諸人】。通過自身的修養,一個人變得高尚,但是,你為什麽而高尚?是因為自己喜歡高尚才去學習而變得高尚,不是為了襯托別人的肮髒才去變高尚的。所以,高尚是不能外露的,它是一個人內心的修養,為人處世還是要外圓內方,否則將遭至禍患。如果與世事格格不入,那勢必會遭到排擠,如果過於遷就世事,自己的誌向又會受委屈,這就是難點所在了。規勸不得,隻好退而內修。引人向善要懂得方式方法,讓人變善是目的,賣弄學識則不是目的,所以可以曲線救國,不宜照本宣科。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不與人打交道,腳是不可能脫離地麵而飛起來的,所以要接受許多事,要時常打掃,讓光照進心裏,讓清風吹進心裏才是啊!接受自己,內修其心,外修其形,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情非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做到最好的自己,也就可以了。
我接受這個概念,所謂打掃,不僅僅是在生理上,清潔衛生啊,更換衣服啊,吃素啊;也不僅僅是在心理上,做到虔誠啊,心無雜念啊。最重要的應該是,暫時停止接收世界的繁雜,讓自己的心徹底安靜下來,讓自己的心不去想一些無用的東西,這一點在現在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我們,要做到一日看盡長安花可太容易了,反而寒窗苦讀不容易堅持下來。要做一件事之間,就像要準備一場考試一樣,斷網!全心全力讀書,累了休息困了讀書,循環往複,如果吸收太多雜質,心就會疲憊不堪呐!
對愛馬的討論,韓愈的馬說是一個極端,不知有千裏馬,於是千裏馬,駢死於槽櫪之間,莊子說的是另一個極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凡事都不能太極端,愛到極致和謀殺差不多,無視到極致與浪費差不多。最難掌握的是一個“度”字。
塞翁失馬的靈感是否來源於莊子的人世間呢?有多少東西因為無用而活下來,因為無用而清閑,有多少東西因為有用而頻繁操勞?關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事,還是見仁見智吧,我不多論。我最關心的是修心,是接受自己,關於勤奮的學習,不應該從莊子的話中尋找。【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唔!我怎麽會不知道呢?無用啊,不是我自己真的無用,而是,那句無用,是聖人的自謙吧,嗬嗬,也有聖人的無奈,最後啊,應該是聖人的明哲吧!為人處世,免不了與這個世界打交道,多多少少,都會留有無奈。用鄭板橋的話說,唔!難得糊塗。
總結一下,先自渡再渡人,生於天地間有許多不得已,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可以。沒事不要衝突,不要發火,不要過分,不要不理。最後就是,順其自然,樂天知命,少憂慮。
《莊子?德充符》:一個人的品德與其外貌是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的。不要以貌取人。反過來對自己說,也許自己的外貌並不出眾,甚至……但不妨礙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博學,辯證,不戀逝水,內心和諧,怎麽會不是一個充實且快樂的人呢?
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不過於驚慌,【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讓人靜下心來的,是平靜的水麵,水麵不驚,而人從之,鬆柏正直,而人從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它們不需要說話,不需要宣傳,所謂你若花開,蝴蝶自來。與人世間的存諸己、存諸人,不是一個道理嘛!
其實這幾篇的內核都很近似的。心寬體健,接受事物發展規律,辯證看待事物,如此做下去,不必考慮太多,心就靜下來,身體就會得到放鬆。即便肉體操勞,或者被拿火烤,或者被扔進冰冷的水裏(當然是誇張的比喻),也能自得其樂啊!
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是其一,其二,自己的處境並非完全由自己努力獲得,要懂得這個道理而不狂妄,其三,不要因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或者站在某個優越的地方就看不起人,許多時候僅僅是因為自己運氣好罷了。
當然莊子有時候也會當一當孔子的黑粉,有點可愛捏。不一定是莊子本人的原意,說不定是他的弟子什麽的幹的。不論。其實也就沒說什麽,類似於門前流水尚能西吧,叫我們趕緊加油,就這樣。
又舉了一個例子,連豬都知道要愛一個事物的內涵,而不是愛一個事物的外殼,為什麽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呢?不說了,因為我也做不到,所以。但是希望自己能逐漸地學會看事物的本質吧!
重點討論什麽是內涵,那就是看透了以下的東西【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依舊是,知足常樂,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不必悲傷。生之所求,為何不可以是清歡?
沒有情感,那還是人麽?聖人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沒有矯揉造作吧!【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莊子?大宗師》:大宗師究竟是什麽呢?如果和前麵說的一樣,就不提了。事物變化,我們永遠無法把事情看個究竟,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行了。該活著就活著,該死就死,順其自然。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鑒賞了,怕破壞這句話的意境。當然啦,不要犯養生主篇的錯誤。這句話,無可奈何地奈何,也比什麽都不做強。誰都知道江湖好,奈何江湖幹涸了呀!
自然,自然。毋複多言。不要把莊子讀得太深,不然感覺自己要出家了。放下的意義,不是認為自己能看透一切,是自己再也不用看,不費那個心思。
我們把那些忘了吧,【人相忘乎道術】。我還有什麽不舍得呢?
真正的大宗師,是不可見的,他躲在風裏,躲在雲裏,躲在夢裏。
等一陣大風,它會告訴我,我們沒在一起,是天意。
《莊子?應帝王》:唔!我不是帝王,本不用學習帝王之道,不過,來都來了,還是看看吧!
基本是繼承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不過還有不一樣的地方,莊子覺著不用治,而不是以無為為手段達到治的目的。想起陶淵明,嗯,差不多這個樣子。
帝王製定了許多規則,為了考核a製定了方案b,人們為了達到b不擇手段,哪還管b的本心是a,這或許就是內卷吧!而且,天生的屬性都是隨機的,帝王按照自己的喜好作出篩選,勢必給許多人機會,又將許多人的門路封死,想上來的沒有能力,隻能弄虛作假。莊子認為,正是因為智慧,使世界變得更加混亂而不是更加安定。可是也許,這也算是世界運行的規律,我想起了智能算法,這個世界真的像一台計算機,我們每個人,或者說,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算子,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如此,難道不是自然之理麽?
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放棄智慧,順從天命,終究是極端浪漫者的空想,雖然莊子的這個思想是對的,但是在現實裏不可能存在。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當第一把武器被製造的時候,當人類為了生存下去而選擇殺戮的時候,我們再也沒有迴頭路可走,我們隻能越來越智慧。我們,隻能接受事實,勇敢麵對未知的未來。也許這,也是自然。
依然說,莊子適合用於修心,不適合用於修行,修行還是要看別的書,實事求是,去實踐才是。
感情看了這麽多,又類似於沒看,說了這麽多,又覺著白說了。也許事物的發展就是這個順序,而我也隻是在順其自然,說就說了,沒說就沒說。依然熱愛,依然沒事找事,或者願意,或者不願意。
隨心所欲。
除了文章本身呢,也可以學一些別的,比如原文有哪些趣味,譯文有哪些技巧。
去學習了《莊子》的原文和譯文以後,我發現翻譯部分增加了許多銜接和補充,而不是直接翻譯,此為翻譯之“雅”的境界吧!
當然啦,我不可能將《莊子》這本書看得完全,但是能知其意二三,就不枉自己逍遙一迴。
讀完《莊子》,覺著莊子是史上最浪漫的人(我認為),《莊子》是最浪漫的一本書(我認為)。
內篇一共七篇文章,好像已經把握到了主旨了,後麵鑒賞一下外篇和雜篇,應該不會再寫太多字了。哎哎,這些篇目的名字起的還挺好的,有功夫可以背一背,或者根據內容製作桌遊卡片什麽的。
扯遠了,但是桌遊什麽的,我記住了,以後會有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