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負債整合 桃園借錢 桃園借現金 桃園快速撥款 桃園小額借貸 桃園借錢管道 桃園代書借款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本地新聞 | 今日時事 | 團購 團購電商 團購主 享樂 享樂購 TZ娛樂城 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二刷《莊子》,基本上沒二刷過什麽書,《莊子》是第一本。我知道,我再怎麽刷也不可把每個細節都看得完全,不過沒關係,能達其理,不用太注意形式了。


    最後的一點點,雜篇,加油。


    道家在許多地方與儒家相反,不注重形式,注重內涵,仔細思考,沒有什麽是對的,沒有什麽是錯的,各有各的道理。


    《莊子·庚桑楚》:講的是老子的一個徒弟的故事。許多大道理在內外篇裏都說差不多了。


    還在討論同樣的事情,那就是賞善罰惡好,還是任用無為之人好。任用無為之人,做事順其自然,成不邀功,說是上天所賜,敗不失落,隻是接受現實,這好麽?多數情況下是好的,畢竟人的力量太小、不能改變太多。而如果賞善罰惡,那麽許多偽善就會誕生,許多真惡就會躲藏,久而久之,賞善罰惡也失去了它的價值所在。


    那麽該怎麽辦呢?我也看了許多大師的解讀,依舊疑惑不解。法家的許多思想確實能抵消一些我的疑惑,但不能完全解開我的疑惑。或許目前的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吧!自然有風調雨順的一麵,也有兇狠的一麵,這兩麵的切換,不隨人的順從或者不順從而改變,人能影響的還是一小部分而已。隻是一味地順從自然,太過消極,是不可取的。


    還是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麽,我覺得最需要的就是不想。不操心分外之事,遇到了再說,也來得及。我就保持這樣的鈍感力吧!接受自己,才能尊重自己,然後才能涵養自己。


    不要為了什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做到這兩點,也就可以了。我忽然覺著,可能之前並不是這樣覺著的,那就是快快樂樂走完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幸福的事了,不必太過執著。


    道家思想再說明白點,那就是大家都不內卷,就不需要內卷了,可是有人卷,你也不得不卷。你當然也可以不卷,但是你的生活空間就會被壓縮。去掉內卷該有多好,可是這是不可能的事。你倒是想超然物外,可畢竟身體生活在世界裏,靈魂也隻接觸了世界的幾顆塵埃罷了,怎麽會不受約束呢?罷了,接受現實,不再討論。


    有才能的人,會被關進對應的籠子裏。如何抉擇,自己看著辦吧。


    人本身是看不清自己的,如果認為自己能看清自己,那就是在蒙蔽自己,不是自卑就是自負。接受自己看不清自己的這個事實,謹言慎行,雖不能,亦近乎真矣。


    《莊子·徐無鬼》:徐無鬼與魏武王交談,何為樂呢?陳情,陳人之常情,陳真,不說阿諛奉承,如此人自然會開心起來。王之弊久矣,雖處在權利的頂端,但是身邊的人沒有一個敢於說真話,說平實的話,王如何能快樂得起來呢?縱情聲色犬馬,也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啊!


    榜樣樹立起來,就由活生生的人變成冷冰冰的人偶。後來者仿照,學到它的形,卻學不到它的神,坐擁賢者之名,而失去人的本性,變成冷冰冰的自私自利的雕塑,那麽榜樣的意義豈不是沒用了麽?【君雖為仁義,幾且偽哉】。


    我覺著,莊子中出現的大部分人物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為什麽呢?因為最差的人,也具有好學的品質,光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八麵威風,究竟是自己心裏覺著的,還是別人心裏覺著的?自己覺著自己八麵威風有什麽用?不過是自己的臆想罷了,事實果真如此麽?如果別人覺著自己八麵威風,又能有什麽用?自己的利益增加了,還是自己的利益受損了?到底也是徒勞無功,那麽何必為了一個想法耗費大量的資源,甚至不惜弄虛作假,怎麽看都是得不償失的。


    沒事的話,自得其樂,有事的話,拚盡全力。好!


    【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天下皆羿也】,要預先定下目標。這個原理不難,難的是,目標怎麽定?五個人定五個目標,十個人定十個目標,又該如何?與其混亂不堪,不如無目標。歎氣呐!也沒什麽辦法。正確方法是存在的,當你使用正確的方法,你要做的事情就與你共振,這也許是評價目標的唯一對的方式了吧!


    如果我能看透自己做的事情,那麽即便再執著,也不會受傷,因為不得不如此。


    再超然物外的人也要工作,自食其力是必須的。


    惠子死後,莊子十分寂寞。他們兩個真的是好朋友啊,雖然在一起總互相噴,但是……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猴子在國王麵前秀自己的靈活?豈不知,帝王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太能展現自己的聰明,往往是滅亡的原因。【無以汝色驕人哉】。


    【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人物,不會隨隨便便生氣,也不會有太多低級趣味。


    莊子對做官的批判簡直到了極端啊。批判過度了,就有點像為了批判而批判了。雖然會有一些問題,但畢竟是《莊子》的主旨之一嘛,看下去好了。是啊,福兮禍所依,你不知道你要用怎樣的代價,去換取終身肉食。主要意思還是讓你看淡,而不是執著,執著地追求和執著地迴避都是執著,不算是順其自然,不算是無可奈何不得不做。【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無功不受祿,否則,難道不是陷阱麽?


    許由,在逍遙遊篇出現過,還在躲著堯。施人恩惠,人們就追捧你,可一旦批評別人,聲疾厲色,大家就不再擁護你。有利益時,不來爭搶的是傻子,有損失時,不逃跑是傻瓜,使用仁義,怎麽能長治久安呢?不如清靜無為。我想到了一個短句,升米恩鬥米仇,有一個小哥免費送粥,那麽來吃粥的人就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大家覺著這裏有免費的粥是應該的,一個人排了兩個小時隊沒有吃到免費的粥,於是把小哥攤子給掀了。這個故事裏,誰錯了呢?俗語,狼不能喂它太飽,人不能對他太好,這絕對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暗合道家的清靜無為呢?無為而治,讓人自食其力,給予少了尚可,給予多了就是傷害,或者你給予,但是不讓被給予的人知道自己正在被給予,這豈不是給予人以自由,還是無為而治。嘿嘿,清靜無為,可不是讓你啥也不幹哦!至於怎麽幹,道可道非常道,自己領悟吧。


    與逍遙遊中的【之二蟲又何知】的二蟲相對應的,本篇裏有三種蟲子,一曰暖姝,自高自大,一瓶不滿半瓶咣;二曰濡需,好吃懶做,趨炎附勢,最後成為殉葬品;三曰卷婁,自討苦吃,美其名曰,勞而無功。其實第三者不應該被批判,但是也要一分為二的看,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對的,不沒苦硬吃惺惺作態也是對的,許多特質雜糅一起不能辨別,作為外人的我們,不好說三道四,僅此而已。


    第三次出現魚的故事了,聖人使魚歸入大海,相忘而不相愛,而不是把魚丟棄在幹涸的大澤,讓它們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地苟延殘喘。


    生者得生而棄死,死者得死而棄生。藥與病相對,價值千金;藥不與病相對,形同劇毒。貴賤流轉,天道也。憂慮確實會造成損失,所以,你要看自己是正在為什麽而憂慮,值得就繼續,不值得就舍棄。獎章既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功勳,也可以親手將人埋葬,一個果實究竟是苦的還是甜的,除了與其本身有關以外,還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一視同仁、靜以修身、全麵觀察、守正持中,足夠了。


    《莊子·則陽》:則陽是一個人,在他的身上發生了什麽故事呢?他想做官,有人對他說,去找聖人公閱休。


    聖人不一定非要歸隱,他們走到哪裏都能自適,走到哪裏都爽快。【除日無歲,無內無外】,在說小大的辯證關係,也給中庸做了解釋。嗯,兩個王之間打來打去,為了打架做了大量思考,勞民傷財,將視角拉遠,彼此爭鬥,不過兩隻雞互啄,再拉遠一些,就像兩隻蟲子爭搶一滴露水,再遠一些,像蝸牛的兩個角上的兩個菌落互相吞並。


    出錯了要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呐!【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給的指標太嚴苛,百姓完不成就掉腦袋,於是隻能作假,這件事,怎麽會完全是百姓的錯誤呢?


    人的一生是一直調整的一生,每過一段時間,就發現自身的錯誤並加以改正,覺今是而昨非,在進步著,為什麽這樣呢?【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承認自己的無知,學到知識可以寶貝一番,但不要洋洋得意哦!


    丘裏之言則在說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事物。【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福禍擰成一團降臨人間,危機危機,危險中有機會,機會中有危險。丘裏雖小,卻是一切大的事物的縮影;所謂哲學,自然也是無所不在,大到日月,小到塵埃。


    事物過於龐大,過於複雜,過於微小,都會超出語言的極限,無論怎麽形容都不能盡善盡美,於是一切隻能盡在不言中了。


    接受吧,接受吧,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的力有不逮,不用再不甘心了,無論在哪裏,不必不甘心。


    《莊子·外物》:世事無常,不必過於執著,你都做到最好了,最後還是一敗塗地,沒關係,那咋了?不妨礙你是英雄啊!陰陽、五行、善惡,都互相轉化,作為凡人的我們,怎麽能看透呢!算啦。


    貧困的莊子,被人畫大餅哈哈哈!不馬上解決問題,反倒許諾一些空中樓閣的東西,哼哼,不願意辦就直說嘛!既然別人不願意辦,也就不能再求了,如果不給予一定的利益,是不會有結果的。


    哇!想要釣超大魚的人,何必在乎別人眼光呢?三五年一條魚釣不上來不是常理麽?一朝釣上來,夠吃一輩子的。於是大家才明白自己在做什麽,唔,討好俗人有什麽意義呢?釣大魚,與無為也差不多而已啊!唉呀,超級英雄在成為英雄之前,總是被認為是超級傻瓜。沒辦法。唔,當你成功了以後,別人看見的也隻是你成就的產出而已,他們看不到你背後的努力,他們也不會在乎促成成功的大道理是什麽,那麽這樣,也沒必要在乎他們啊!從頭到尾,都不用在乎什麽,更何況對於我這樣的普通人,本身就沒人在乎,我何必因為在乎別人而傷心呢?


    莊子罵儒家的人真的很狠啊!說有一幫儒家人引經據典,為自己盜屍打掩護,唔!雖然是一個比喻。比喻給做不好的事找借口,難道還找不到麽?唉呀,孔子老是被背刺啊啊,心疼。說話不要老是引經據典,事物在變遷,原本好意的話語也可能成為錯誤的根源,到時候你去把責任推給過去的人,卻不反省自己為什麽照本宣科,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哪裏錯了,這不是糊塗麽?


    讀書人的幾個通病,標新立異卻毫無內容,鸚鵡學舌卻不假思考,正確的事應該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可是他們喜歡反著來,思想飄在天上,腳卻不肯在地上走兩步,能學到什麽呢?能想出什麽呢?


    惠子登場了,上來劈頭蓋臉的說,莊子你說的都沒用!莊子說,沒用怎麽了?礙你眼了!你把沒用的土壤全部挖去,你把沒用的空氣全都吹走,你把沒用的人全部殺死!誰告訴你沒用的東西沒有用的?隻是你暫時用不到而已,怎麽就算是沒用呢?你一味地追求有用,最終又能追求到什麽呢?


    不要把自己的感官全部塞滿,智慧的人生是要有一定的留白的。你眼睛什麽都看得見,你就會看到許多汙穢;你的鼻子什麽都聞得見,你就會聞到許多腥臭;如果你的耳朵什麽都聽得見,你就會聽到許多靡靡之音。哎!那又何必呢?不貪婪,心情暢通,萬事興盛!君須知,物極必反。


    那麽,物極必反是我總說的,做事情追求極致也是我說的,做事情不要太執著也是我說的,這些不矛盾麽?那麽我要開始狡辯啦!哈哈!本篇叫外物,外物至極必反,我們追求極致,是做到自己的極致,那麽這兩個極致就不一樣。我們也根本追求不到極致,達到極致也未必好,我們隻是在做好最好的自己,能吃三碗米飯,就吃三碗米飯,沒有說把整個世界吃下去,至於不要太執著,是我們本已經拚盡全力,結果還是不如人意,這時我們安慰自己,學會放棄。所以不斷章取義的話,這三者是完全可以統一的,沒有什麽矛盾。


    又是一個經典的故事。在宋國,演員演戲孝敬父母,父母死後哭的越狠的人越被評為孝子,官方獎勵孝子。於是這個國家的真孝子越來越少,盼父母死的假孝子卻越來越多,父母死去時哭死的兒女也越來越多,這是我們需要的現象麽?孝敬父母本來是人的天性,非要橫叉一杠子,胡亂指揮,結果,有好結果麽!我不知道有些地方是否應該無為而治,但有些地方應該是無為而知順其自然的,切莫亂管理。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聽明白事情的道理了,就不用糾結來時的一板一眼一字一句了。如果沉溺於事物的表麵,如語言和文字,那就是買櫝還珠了。


    《莊子·寓言》:莊子自己介紹了自己的文章都寫了什麽,唔!我來看一看。


    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小寓言故事,通過寫故事來寓意,通過寫故事來言誌。然後能,有百分七十都是重複之前的話,哈哈,其實無論是什麽樣的文字,都已經是有人說過的,沒錯了,但為什麽還可以寫下去?純屬是因為,文字是舊的,人是新的。還有就是洋洋灑灑的自由發揮,我也是這樣的。


    編造故事,是因為用自己的故事,總覺著是在王婆賣瓜,為了避免這個人性的弱點,也是不得以而如此。重言也是如此。至於滿篇卮言行雲流水,深得我心。大師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真的很美啊!


    看似風言風語,實則莊子深知萬事萬物在變化著,說得太準確,反而很快就過時,不能長久。【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一,卻無盡變化。


    你追求動因,也追求不到動因的動因,更何況動因的……動因。問來問去,沒有盡頭。融不入眾人,怎麽算聖人呢?


    《莊子·讓王》:接上文堯讓王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賢者想要的生活,怎麽會去接帝王位呢?關鍵是一頓操作能有什麽益處?不是不想好,是實在做不到,有自知之明。賢者能自知,外人卻認錯。


    哎,我不想批評什麽,所以莊子批評的人,我不批評。不論。


    有些東西不重要,不需要耗費太多心思思考它們。要知道什麽是真的有用。


    列子很聰明,因為一句話就做決定的人要離他遠點,今天他因為誰的一句話獎賞你,也會因為誰的一句話而殺掉你。【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天上掉餡餅,咱可別接著。


    曾子浩然正氣,雖兩袖清風,帝王卻不敢讓他下跪,誰說曾子不是君子呢?【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仙也!想起詩句,天子唿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在批評儒家賢者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儒家先賢的骨氣,雖然誌向受到極大的挫折,依然能堅持下去。【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隻看這一點也是很了不起了的,所以,儒家學說適合修身,而道家學說適合修心,二者結合一下,真的很棒。道家的泰然自若和儒家的泰然自若有何不同呢?一個是不知不為而不感覺到困苦,一個是知道自己的誌向而不懼怕困苦,看破而放手是智慧,看破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壯烈,都是美好品質,都可以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但是,請注意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別太憂愁,靜待好事吧!


    道家給一個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讓我們知道,事物有陽的一麵就有陰的一麵,如果大家都說好,那就糟糕了,那就很可能是假的了,那就很可能掩藏了許多血腥的畫麵。讓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更替時,心變得更加柔軟,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平民百姓,而不是王公貴胄和武將英雄。有所隱藏地提供真相,那就是粉飾太平。看東西要立體吧,不要玩一言堂就好了。


    氣節這東西,令人糊塗,令人敬佩。曆史之中的人物,是不能用完全的好人和完全的壞人的標簽去看待的,這樣看待事情,你才不會疑惑。舉個例子,跟隨李密而死的王伯當,還有跟從王世充的單雄信,都是有氣節的人,但如果你一味地認為李世民是好人,你就對這種氣節產生疑惑。怎樣說也不好說。這件事,還是不說了罷。


    《莊子·盜蹠》:本篇有偽作的嫌疑,不過還是來鑒賞一下吧!盜蹠是老朋友了,出現了好多次,他是一個大盜。


    儒家學說以禮儀仁義治理天下,這是一種約束,可是這個大盜不管禮義廉恥,你還能拿什麽約束他呢?就約束力而言,道德的約束還是太鬆弛了,無法完全約束人的惡,也無法製止惡的誕生。關於人性善惡,大家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我認為有善有惡,隻要有一個惡出現,也算是有惡啊!


    盜蹠罵得太狠了,但是還是覺著他說的有道理。所以能得出什麽結論呢?還是之前說的,盜亦有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不能因為有道理就判定一件事是正確的,錯誤的事也有道理,但不得不懲罰;第二,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當你說一件事的時候,語言是有漏洞的,語言是無法涵蓋所有發生的事情的,這導致了語言的蒼白無力;其三,凡事一分為二地看待,沒有什麽是絕對的對,沒有什麽是絕對的錯,所以不能僅因為一件事有可取之處就去做,也不能僅因為一件事有不可取之處就不去做,做事之前要斟酌利弊才行。


    至於為理想而死,或者什麽的,這我無法分辨,應該,不用誰來評價吧!好也壞也?好壞這兩個字怎麽用來形容這麽複雜的事情呢?隻好閉口不言,無話可說。


    這個盜蹠還是太有文采了,最後的一句更是委婉。【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你和我談論鬼神(也就是胡說八道),那我就聽一聽,我也不懂,要是說人事,你知道我也知道,就免開尊口了吧!


    最後這段用於勸說別人想開一點是很好的,【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然後基本上就是養生主的內容了,自由自在,開開心心,比什麽都重要。


    君子之修是內修,是隱修,說出來的君子,不是真的君子,以古之賢者作為榜樣,則無人能成為理想的君子,君子,永遠在路上。君子是一顆善良的心,與嘴上說的沒有關係,它體現在行動上,也不會驚天動地,最多是盡力而為。詩經雲:【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


    【小人殉財,君子殉名】,人為財死,未必小人,人為名死,卻是君子。當然超然物外,自然也是君子,忍辱負重,也是君子,君子這個概念很大,不隻一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已,為財而死,也要看到底是把財用在什麽地方。


    我的思想應該是儒家思想,小時候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很能明白儒家中的浪漫。這些許多浪漫在道家看來是糊塗,是做作,是沽名釣譽。所以說,看待同一個事物,是會有不同的看法,為人不必計較,不必暴跳如雷,但是要時刻反思自己的做法有哪裏可取,有哪裏欠妥,為仁者,任重而道遠,也不是一兩句能說明白,不管怎樣,值得去做,那就去做,沽名釣譽又如何?儒和道,固有其衝突的地方,也有其相兼容的地方,其實一個人在思考同一個事物的時候,也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這沒有什麽,隻是希望,在自己深思熟慮以後,作出自己的判斷,然後義無反顧地做下去,承擔一切其後果,也就可以了。這個世界,不光依靠著情與理與權與金所完全的支配著,因為還有法。儒墨道法就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缺一不可的,缺了就偏墜。


    道家的奧妙,就像維生素,隻吃不行,不吃不行。


    富貴病在莊子那個時代就有了,吃多了就是會生病,常理。


    《莊子·說劍》:莊周扮作劍客,說服趙文王不讓他因為喜愛劍術耽誤國事。莊子還是不負眾望。


    【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裏不留行】,出自《莊子》,原來李白寫詩也用典故哦!我也要我也要。


    莊子說劍,劍有三種,第一種是天子之劍,第二種是諸侯之劍,第三種是地痞流氓之劍,說到這,該明白的就都明白了,大佬是不需要親自動手的,菜雞亂啄,輸贏能有什麽區別?


    莊子事了拂衣去,太帥了!


    《莊子·漁夫》:知曉大道的漁夫與郊遊的孔子對話。道家的聖人何其多耶!是啊,道理無處不在,得道之人自然多。


    我想說一些話,卻說不出來,因為人家說的對,我這樣做,是在逆天而行,怎麽會不困難呢?但是坐下來順其自然,又有些過意不去。唔,終究還是應該放棄麽?就是不執著,不是要放棄,然後不裝假就可以了。


    道家說了那麽多孔子的壞話,其實啊,即便在道家的角度出發,孔子也是聖人,因為他即便德行不完備,也一直在德行完備的路上,聖人啊並不完美,他一直在路上,從未鬆懈。


    《莊子·列禦寇》:聖人列子的故事。聖人隻怕自己不能融入人群,被大家認出來而區別對待,那還叫什麽聖人呢?聖人的家裏車水馬龍,那他還怎麽做自己的事情呢?人們為了名利來拜訪他,最後又有什麽用處呢?徒增一些肮髒汙穢,於道也,沒有什麽增加,卻增加了大量的虛偽。聖人從來不稱自己為聖人,這種稱謂讓天下亂套啊!


    迴顧一下,第一篇逍遙遊,【聖人無名】,列子就是想成為無名的人啊!


    儒家和墨家的學說都有可取之處,可是放在一起就是有矛盾,爭爭吵吵無休無止,哎!糊塗啊!


    不要違背天性啊!【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那就好很多了。


    莊子的同窗發達了,想起莊子,去莊子那裏顯擺。結果被莊子罵得狗血噴頭,痛快。做壞事的人,即便身體不遭受懲罰,他的心靈也必將遭受折磨。還有一句,正義會遲到,但不會忘記砸到你頭頂。


    本篇寫了如何深入考察人的方法,防止被事物的表麵現象所蒙蔽,是什麽呢?一共有九點,有些長,不過用來總結全本的一個主旨還是值得的。【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許多帝王也用過這種方法來看臣子的能力。將他派往遠地看他是否忠誠;將他留在身邊看他做事是否恭順認真;給他擔子,看他有沒有擔當;突然提問,看他是不是真的會;限期,看一個是否守信;有金錢試探,看他手腳是否幹淨;讓他覺得有危險,看看他是否動搖誌向;將他灌醉,看他醉後什麽模樣;讓他接近美色,看他的品德如何。哇,這很毒辣啊,我不是聖人,受不了這樣的考驗哦!


    嗯,不怒自威,謙虛謹慎,這個是人修行時要注意的。拿雞毛當令箭,別人表麵害怕,心裏指不定如何想呢!不以自我為中心,才能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別被虛假的利益所蒙蔽啊!


    莊子快要去世了,弟子們商量後事。【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順其自然,終其一生。墨家也講究薄葬的,這一點道家和墨家是一樣的。如果非說略有區別,道家是因為逍遙,墨家是因為愛人。


    《莊子·天下》:最後一篇啦!不要認為自己登峰造極,隻覺得自己是什麽都不懂的孩童就可以了。一些名詞,我不記錄。


    我隻看看,《莊子》這本書寫作初心是什麽吧!在講如何調和這個社會的矛盾。古人留存下來的治理天下的知識,第一留存在古老鄉村,第二留存在各種名著,第三散落在諸侯國,各學各派。


    天下大亂,有能力的賢者看破局勢,隻做隱士,因為無法扭轉大局。不將全部知識收集到一起,就會很片麵。當今時代,是我們離大道最近的時代了,當然,現代的東西太多也學不過來,不過搜集古時候的知識,進行完整的學習,還是可以的。


    作者對那個時代下的其他學說進行總結,墨家提倡勤儉樸實,終生不聽音樂,薄葬,抨擊禮樂製度(儒家)思想,對於自己及自己的弟子要求如此,但要求全天下人都如此做,莊子認為這樣有些勉強,不太能體現墨家兼愛的思想。吃苦自然是好事,但是一直一直吃苦,有點刻意了,有點形式了,有點沒苦硬吃,不符合大道。墨家思想很好,但是難免,後麵的弟子還是為了名而分裂。悲矣!


    看了過往聖人的做法,好像絕對平均也不太行。為了真理跑斷腿,具有救世主的自我認知。唔!還是不行。


    諸子百家的時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時代,有趣的人很多,有趣的學說很多,有趣的嚐試很多。唔!留下的著作史詩也好多,有趣。


    齊物論不是一刀切!法家依法辦事,這個思路是好的,但是法一直需要發展,一直存在弊端,隻能從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符合時代,法需要融合理,融合情,也不是鐵板一塊。莊子反對刑罰,唔!覺著這樣違反人性,可是光用道德,根本無法匡住人性的惡啊!


    大者,有寬廣的胸襟。【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不是沒有話說,是說嚴肅的話沒有人聽。於是隻能如此風言風語,這是找到了最佳的方式啊!


    說了這麽多,又說名家。偷換概念提出十個逆天的命題,我就不說了,就是看事情極端了入魔了,得出了誇張的結論。打嘴仗的本事,卻也窺見到了最早的微積分思想,有點東西的。但是,這個雛形不成熟,像是強詞奪理。有意思,有對有錯,看著容易迷亂。對於現在的人,還是係統地學些什麽好吧!


    讀《莊子》,不為窺探天道,隻為調和人生。講故事,可能較為雜亂,不過後來的讀者,一定能理解莊子的用心。


    我覺著自己不應該深度地參悟《莊子》,因為我現在還不能有效地區分什麽是消沉,什麽是豁達。所以啊,還是一股腦忘了的好。忘了吧。


    這其實也是記錄的意義,我總是忘記自己看了什麽,沒有辦法,記不住,記住也沒什麽用,但是還是不想看完了跟沒看一樣,所以寫出來。至於為什麽寫,可能是順應天性,我的天性是愛慕名利,於是寫了,但愛慕名利不意味著名利愛慕我,成與不成,順其自然,我自然不放在心上。如此,可得《莊子》之道乎?嗯,用《莊子·外物》的一句結尾吧!【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梁寒郡的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寒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寒郡並收藏梁寒郡的日記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