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疲憊,稍微評估一下就知道疲憊的原因,然而很難脫身。知易行難,不咬牙徹底清除的話就前功盡棄了。這裏表現出了,不純粹就接近零的感覺。損失了細節,就損失了全局。
我是會羨慕,但是,即便羨慕我也不說出來,我得想辦法補上去才行。
能關注到自己的許多傲慢,是靠著被傲慢,大量的閱讀和反複的換位思考實現的。人看不見自己,就需要依賴許許多多的鏡子,萬事萬物都可以做自己的鏡子。而提升閱曆,豐富自己,或者擺脫傲慢到底有什麽意義呢?也許,單純是為了更加快樂吧。
又尋到了許多疼痛。其實人家很努力的,也很幸福。你不幸福,也不努力。差距在這裏。雖然沒有強烈因果,總覺得還是很嫉妒。
因為比拚不過而放棄而退出,也是一種獲得。因為成功而炫耀,也是一種失去。
正如任何牆都不能完全擋住外麵,牆的作用也不完全是為了擋住人。它有給予心理安慰的作用,也可以用來篩選掉進來意願不強的人。
用不好的東西反諷,嗯有意思。
確實有許多哀愁,但不至於躲起來。
被愛是一種運氣,心存愛是一種能力,給予愛是一種勇氣。
後來者必定要比前者的視野更加廣遠,因為後者站在前者的基礎上,後來者的目標是超越,不能因為持平而沾沾自喜。但超越很難,其實持平下來繼承一些事物也很難,超越是某一代人的任務,不是個人的任務,於是我,嗯……敝帚自珍足矣。
記錄關鍵字再擴展應該是我後麵會做的事,也就是提高自己的緩存能力。有了這項能力,就擁有了獨立處理事物的習慣,處理一件事,把其他事掛起來,就這樣,不相互摻雜。
霧靄像是變化了,露出了一個唿喊著的人的模樣。
你控製不了別人,但是你可以控製自己,這就是有約束的意義,因為沒有什麽控製是無約束的。
破曉時分,我與你,像極了草葉上的露珠和青空中的星點。
確實不能逞能,感冒了,受傷了,疲憊了,都會打亂自己的節奏,等到恢複了,節奏也落後半個多月了。
不要注視深淵,因為它破壞著你建立美好的勇氣。如果你開始不相信,那麽一切就糟糕了。
你曾經愛過的美,永存於你的心,至於你曾厭惡的醜惡,就不必留著了。
墓碑,孤樹,群星,曠野。
如果你是水,你就會發現,你基本上融不進油裏麵去。這世界上存在著無法融入的圈子,無法進入的門,你不必想辦法討好這些人。你應該,去接納那些無機鹽,對吧!找與你相似的人做朋友。
你自可以不忘懷一些事情,但你不能說出口了,你說出來,有些東西,眼前的東西就走遠了。往昔已經是往昔。
接受所有的批評,因為這些批評讓我進步,至於不讓我進步的批評,我何必記著呢?
那個,我練習了,就一定厲害嗎?這不是一種綁架麽?因為有了這樣綁架,我做什麽事情,都不想與別人分享了,除非我做好了。那麽說來,之前長輩不就是這樣告訴我的麽?我們的學長們不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麽?聞一多先生不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麽?先做,再說。
故事也不必非要與人不一樣,如果用一樣不一樣來總結,那總歸是一樣的,不一樣就是抽象派了。但是一樣之中有不一樣,作者就不一樣。哈哈!我的意思很簡單,不同的作品對讀者而言可能是等價的,但是自己的作品對於作者自己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你總要為誰而服務,為什麽不能是自己呢?
我好奇,我期待,自己究竟能寫出什麽東西來,於是我寫著,這是對我的自己意義。
刮過的風聲裏也存在著許多惡意。如果你喜歡,如果你專注地捕捉壞事情的話,沒有什麽是不壞的。
喜歡一個人待著,不被綁架,想做什麽做什麽。沒有來自強者的俯視,沒有來自弱者的嘲諷,沒有攀比沒有誘惑。一切都是那麽美好。
比月亮還要古老的心,哇!被浪淘洗的,月光下的鴿灰色的沙灘。葉芝的詩集還是好康的呀!
“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正對“斷鴻聲裏,立盡斜陽”,感覺柳永的詩很好呀!不隔著什麽,直接而美。
不喜歡八卦,覺得費力。就這樣。
描寫太華美就像打仗使用重武器一樣,差不多是這個感覺。還是喜歡輕一點的,時不時來一些有意境的比喻,就很好。
兩個結尾,一個寫虛一個寫實,覺著還是寫實放在結尾更好一些。寫實看起來寫的東西很確切,實際上會更加朦朧,如果你以抽象的思念結尾,就不如以實際的夕陽結尾。虛與實相比,竟然還是實的內涵更多。實可以虛,虛不可以實啊!斜陽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斜陽,而思念隻能是沒有實體的思念。
平穩就很好。頻繁修改還哪有好呢?
難道,它們發明了這麽多條條框框,就隻是為了欺負人的麽?
挺討厭亂說話製造焦慮的人。但是,對我漸漸沒用了。我能自我審視,自我管理,不需要聽這些建議。
變化之後才看出哪裏不同了,於是想起之前為什麽堅持。我都忘了哈哈。
看完一個高產作家絕大多數作品,真的是個大工程。圖書館的藏書也是有限的,後麵再要看,就得自己買啦!但是,現有的還沒讀完呢!
今天看《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在不抓緊畢業前看不完的。主人公是一個經常想到死的年輕人,確實,年輕人會被這個字所困擾。
測量一個長度不確切的東西,指針不會鏗一下停在哪裏,機器也不會嘟嘟嘟提示已經測量完畢,就這樣,一直比量下去,沒有盡頭。
怎麽樣寫很多人物卻不讓讀者感到鬧心呢?那就是以介紹為主,而且有一定的結構感,比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看似是介紹四個,但讓人感覺這就是一個整體,缺了一些反而不舒服。
人與人的關係,既然有所收獲,那勢必要有所付出。
限定目標,才能讓生活變得簡潔。如果一味地去冒險,那要應對的要考慮的,就開始繁雜了。
那時候是,選擇許多,內容豐富,時間總是在一輪又一輪的奇妙中度過,屬於在熱鬧裏孤獨著,時間流逝得不快不慢。自從,所有的色彩都接到了手機上,我覺得有些熱鬧感消失了,隻剩下嘈雜和孤獨。就是,人真的無法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做一件大事情了,總是零零散散,七七八八地將生活碎片散落得到處都是,注意力也從來沒有辦法集中起來,一會兒是a,一會兒是b,一會兒又是c,似乎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朋友。而自己心裏十分清楚,自己沒有一個說得上的朋友。
於是,嘈雜,孤獨,淩亂不堪。也想過構築一個純粹的,專注的,極端的,尖銳的世界,可是已經失去了某些必要的東西了罷!到何處尋找呢?
就像到了一定的年紀了,心靈的某種像烏龜殼一樣的東西悄然消失,再也不能躲迴去了,就像身處曠野,四下無遮無攔,天空驟然變黑旋即傾盆臨頭,自己卻隻能在雨中獨自地彳亍,手裏握著的不是嚴格意義的傘,隻能算是某種心靈安慰的東西,畢竟在這狂風暴雨之中,傘已經失去了它的物理意義,變得抽象。
說自己是有思想的,其實也確實是有,隻不過,那些思想就像什麽呢?就像在一個地方轉圈,每轉一圈就對同樣的事物得出不一樣的評價,事物本身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打在上麵的光與影。思緒萬千,形態各異,然則隻是同一個念頭在不斷地隨機地扭曲伸縮而已。說是思想,更不如說是糾結,無休無止的糾結。
確實能從文字中看出那青石壁一般的冷淡。
《作》真的像是衝鋒號,但這音樂裏的大部分意蘊是道別。
來曆不明的光與深不可測的暗,交替著,在一顆枯槁的心靈之上。
用無來形容抑鬱,是很厲害呀!無中生有再歸於無,一直循環,這就是抑鬱吧!
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各有各的心事。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文筆沒得說。
是會選擇糾結,但是我已經選擇了忘卻。但是故事在糾結之中嘛!沒了糾結,就沒下文了。
我會如此選擇,如果可以於內心之中了結,何必要把它引向實際的東西上呢?
運用的比喻太多了,文字變得五顏六色的,不過確實很喜歡這種意識的不斷切換,實體產生消失產生消失,新鮮有趣。
嫉妒是一座牢獄,嫉妒別人的人,是這座牢獄之中自我折磨的囚徒。人是自願走向它,自己帶著鑰匙和鎖,親手將自己鎖了進去,又用盡全力把鑰匙扔在數十米以外的草叢。
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像狂風一般席卷而來,吹散了頭頂的這片陰霾,強光借此機會一束一束地射向地麵,烏雲順著風而逃走,露出打卷的高雲。過去的黑暗在此時此刻被丟棄在腦後,有什麽東西在心裏死去,又有什麽在心裏新生。
我並不是充滿激情非做這件事不可,隻是這份工作需要有人做,我又恰好選擇了它,僅此而已。
那是一種不用招搖就能得到的,安靜的美感。
如果一心要保底,那自然是選擇短板很高的東西。如果追求奇跡,那就要選擇上限能鑽破天空的東西了,即便稍不注意就會跌入無盡的深淵。風險與收益並存哦!
不要譴責謾罵這個脆弱的自己了?你應該多包容自己關愛自己才是。
因強烈而顯得廉價,因照本宣科而顯得平淡,那種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神品,真是難得,仿佛隻有遇到了才會遇到,刻意地尋找就怎麽也找不到。不是廢話。
順著時間流淌的音樂,與腦海中逆著時間的迴溯衝撞著,迸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這自然是區別於第一聽所具有的不同感觸,夾雜了許多個人情感。
有自己的主見,又能條理清晰地將它們表述,確實不簡單。
接受和麻木還是不一樣的。
“我在學校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東西在學校學不到。”一方麵是最重要的東西不能自學,二者老師與同學都不教這個。這個最重要的東西隻能從實踐而來。
隻想邊讀書邊思考,不想看這些紛亂和變遷。
我的腦袋是像雞蛋一樣光滑,而不是像雞蛋那麽大!你在幹嘛呀!
我也想跑到深山裏放鬆身心,前提是我財富自由(一定意義上)。
離熱氣稍微遠一點就冷的要命,但是還是可以忍受的。(什麽可以忍受要命啊!在說什麽呢?)
氣流遇到阻礙會囤積起來,如果是熱氣流的話,囤積的地方會很熱的。對著暖風直吹確實有很強的幸福感,但是容易幹渴,呆在這個靜靜的囤積的溫暖裏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又是兩條線,很好!
得到時有多開心,失去時就有多難過,這樣不是很公平麽?
輕小說能治愈的心疾,可能比鐵還要沉重。《作》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小說。
大腦的運轉速度和活躍區域都不相同,怎麽能成為朋友呢?所謂不在一個世界,也許是指思想不在一個深度,由思想編織出來的世界不在一個位置,重疊部分近乎為無。
如此的話,我算是直麵一些傷了,從這些傷中解脫出來,隨即又分得清主次,成功斃掉了生命中沒有必要的事。這兩件事我都做得很多,沒有一點後悔。事實上我從不後悔,隻是這樣做效果更好,成長更快。
我的衣服被吹得很燙,然而手還是冷的,再類比一下,心裏的冷熱,是不能被空調吹出的空氣溫度所左右的。倒不是完全不能,隻是沒有那麽強烈的必然聯係罷。
《沒有實力的tyd和他的拉胯之年》,哈哈哈!這本書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個人特色了。
意識的特點是,有超出實際以外的東西發生,又真真切切地影響著實際。實際上發生了什麽,似乎並不那麽重要。
細節是有的。“發生了什麽你自己心裏清楚”,可究竟是什麽事情呢?
隻是為了證明一些無聊的事情才去做那些沒必要的事麽?說實話,我不在乎的,即便被誤解我也不不想證明,因為,我自己也說不準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喝!管他呢。
不過的確是一個新的階段,我也想給自己囤積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或者說是長壽的事情。不想在露水啊霧靄啊什麽的東西停留,既然喜歡水,那就去海邊!
把人神明化了,把某些欲望都摘掉了。可是卻沒把肮髒摘掉,被摘掉的欲望不是肮髒的,它們不攜帶肮髒,卻被冠以肮髒的名分。也可能是不拐彎抹角了,直接說正事,但是……我依然覺著我不算是很完整吧!不過也沒關係,殘缺不全是萬物的屬性。
即便你掌握了一個人所有在網絡上留下的痕跡,你還是無法了解一個人。那些隻是他的名字,他的代號,幾串冰冷的數字和他想讓別人看到的部分。那隻是意義上的他,並不是本質上的他。
啊!公然打廣告可不好哦?哈哈哈!
好,最重要的人物死了,死無對證!真好!
實幹家也許更喜歡超現實的音樂,怎麽說,還是有種需要調和的東西在的。
再次找尋遺失的碎片,發覺自己並不是那麽一無是處。
那個人就像是被勺子挖掉了一樣,從自己的迴憶裏徹底消失了,若如此,過去的事,到底是發生過還是沒發生過呢?我是不是局外人呢?但其實並不是挖出去了,僅僅是沒注意到。
兜裏揣著半個地瓜,不,準確來說是八分之一個地瓜。
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列成一份清單,告訴自己,如果你與他人相差不多的話,這就是商機清單。
在《作》,我再一次看到了《品川猴》的影子。其實啊!人生就是這樣,同樣的故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重複上演,不平坦但缺乏想象力。
究竟,是誰拋棄誰呢?也許本來就不必要這樣說話吧!
我們在人生之海不斷行進,並不斷了解自己。可感覺越是了解自己,自己所失去的就越多,與年齡自然是有一些關係,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麽說不上來的原因。也許是雜質不斷湧入而逐漸改變原來的自己吧!所謂的真實的自己,從一開始到最末尾,就是不存在的東西。
我們沒辦法把所有搞不清的搞清楚,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將這些悉數遺忘。
人和人的關係,如果沒有其他摻雜,是不可能運作的。從小說裏就看看出來了,沒有故事,那麽要聊什麽呢?是吧。
招搖也許會引人嫉妒,引人崇拜,引人謾罵,當然,也會引人憐憫與同情,引人擔心。
還好沒喝水,不然是要笑噴了。很牛的笑點。
解開的謎題,會使剩下的謎題的意義上升。
也許一帆風順對人的摧殘更大。人這種東西,被設計出來就是為了適應殘酷的,沒有困難給它適應,就成了扔在衣櫃裏接灰的衣服,發黴變皺。
苦澀這東西,體會與不體會差別不大吧!也許。如果完全順利,那就是被剝奪了追逐的權利,怎麽能說是沒有殘缺呢?純白的殘缺是沒有黑色點綴,一如純黑的殘缺是沒有白色點綴。
遇到了與故人很相似的人,除了心驚肉跳,還會有何感想啊?
被習慣的痛楚,就不能算痛楚了。
又有一些類似《東京奇譚集》裏的劇情的片段了。
心裏隻剩下悲哀,那是一切消極情感的終極形態。它們真的不約而同地全部跳過了它們應有的過程,直指悲哀。
最後,就又用到了那句話,我發覺自己的內心的曠野,其實空無一物,比想象的還要空無一物。
沒有生活可寫不出來呀!
雙重的孤獨產生了某種雙重否定表肯定的感覺,讓人自由自在了。
看清楚了它的花紋,也未必能看清楚它的含義。所以就朦朦朧朧,挺好的。
即將要挖苦人而顯現出的半邊酒窩。很傳神的描寫。
機製還在運作著,錯過的人,是絕不會有機會再重逢的,即便有機會再重逢,也就是僅此一次,再無瓜葛。
如果你我之間隻有和諧,或者隻有傷痛,是無法進一步結合起來的。我們必須一同經曆寧靜與哀嚎,寬恕與爭論,到最後折騰累了,像天撒下雨露,被大地完全接納一樣,我們的心,才算是走到了一起。
即便如此折騰,失敗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於是,如果成功了,很難不去想,這是修來的福分。
《作》的治愈能力,還是一如既往!
人的複雜性被放在陽光底下談論,也是很厲害的。
治愈屬性在線,文筆成熟,劇情大氣沉穩(我覺著啊),看到結尾的時候突然覺著,唉!這本書的某些主題好像和《一句頂一萬句》很像的,某些主題很像,開放結局也幾乎一樣。還有許多,嗯,算是致敬《神孩》和《地下》的部分。不管怎麽說,很期待後麵的《刺》與《牆》。
唉!陰霾總會過去的嘛!不要想太多。
如果你用盡一生,隻為彈奏一曲無人欣賞的曲子,到了人生的盡頭,你會給自己的一生打多少分呢?如果是我的話,我必然給滿分!無論做了什麽,都該是滿分。
感覺有點戰力碾壓的意思。即便新作家立意新穎啊!角度刁鑽啊,還是欠缺一些火候。
他這家夥,到最後完全是把困難當作墊腳石了。雖然過程也有一些讓人不爽的地方,不過總算全過去了。
我依然如此覺著,表麵的繁華是為了掩飾實際上的空虛。
我要有自己的節奏。
喜歡那種去模式化,去標簽化,去刻板印象化的生活。
我不得不承認,生命中會出現許多讓人變成熟的節點,但與我而言,詼諧要比成熟更加重要一些。再說了嘛!我也不希望因為誰而變得成熟,或者沉重,我隻願做自己嘛!
我是會羨慕,但是,即便羨慕我也不說出來,我得想辦法補上去才行。
能關注到自己的許多傲慢,是靠著被傲慢,大量的閱讀和反複的換位思考實現的。人看不見自己,就需要依賴許許多多的鏡子,萬事萬物都可以做自己的鏡子。而提升閱曆,豐富自己,或者擺脫傲慢到底有什麽意義呢?也許,單純是為了更加快樂吧。
又尋到了許多疼痛。其實人家很努力的,也很幸福。你不幸福,也不努力。差距在這裏。雖然沒有強烈因果,總覺得還是很嫉妒。
因為比拚不過而放棄而退出,也是一種獲得。因為成功而炫耀,也是一種失去。
正如任何牆都不能完全擋住外麵,牆的作用也不完全是為了擋住人。它有給予心理安慰的作用,也可以用來篩選掉進來意願不強的人。
用不好的東西反諷,嗯有意思。
確實有許多哀愁,但不至於躲起來。
被愛是一種運氣,心存愛是一種能力,給予愛是一種勇氣。
後來者必定要比前者的視野更加廣遠,因為後者站在前者的基礎上,後來者的目標是超越,不能因為持平而沾沾自喜。但超越很難,其實持平下來繼承一些事物也很難,超越是某一代人的任務,不是個人的任務,於是我,嗯……敝帚自珍足矣。
記錄關鍵字再擴展應該是我後麵會做的事,也就是提高自己的緩存能力。有了這項能力,就擁有了獨立處理事物的習慣,處理一件事,把其他事掛起來,就這樣,不相互摻雜。
霧靄像是變化了,露出了一個唿喊著的人的模樣。
你控製不了別人,但是你可以控製自己,這就是有約束的意義,因為沒有什麽控製是無約束的。
破曉時分,我與你,像極了草葉上的露珠和青空中的星點。
確實不能逞能,感冒了,受傷了,疲憊了,都會打亂自己的節奏,等到恢複了,節奏也落後半個多月了。
不要注視深淵,因為它破壞著你建立美好的勇氣。如果你開始不相信,那麽一切就糟糕了。
你曾經愛過的美,永存於你的心,至於你曾厭惡的醜惡,就不必留著了。
墓碑,孤樹,群星,曠野。
如果你是水,你就會發現,你基本上融不進油裏麵去。這世界上存在著無法融入的圈子,無法進入的門,你不必想辦法討好這些人。你應該,去接納那些無機鹽,對吧!找與你相似的人做朋友。
你自可以不忘懷一些事情,但你不能說出口了,你說出來,有些東西,眼前的東西就走遠了。往昔已經是往昔。
接受所有的批評,因為這些批評讓我進步,至於不讓我進步的批評,我何必記著呢?
那個,我練習了,就一定厲害嗎?這不是一種綁架麽?因為有了這樣綁架,我做什麽事情,都不想與別人分享了,除非我做好了。那麽說來,之前長輩不就是這樣告訴我的麽?我們的學長們不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麽?聞一多先生不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麽?先做,再說。
故事也不必非要與人不一樣,如果用一樣不一樣來總結,那總歸是一樣的,不一樣就是抽象派了。但是一樣之中有不一樣,作者就不一樣。哈哈!我的意思很簡單,不同的作品對讀者而言可能是等價的,但是自己的作品對於作者自己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你總要為誰而服務,為什麽不能是自己呢?
我好奇,我期待,自己究竟能寫出什麽東西來,於是我寫著,這是對我的自己意義。
刮過的風聲裏也存在著許多惡意。如果你喜歡,如果你專注地捕捉壞事情的話,沒有什麽是不壞的。
喜歡一個人待著,不被綁架,想做什麽做什麽。沒有來自強者的俯視,沒有來自弱者的嘲諷,沒有攀比沒有誘惑。一切都是那麽美好。
比月亮還要古老的心,哇!被浪淘洗的,月光下的鴿灰色的沙灘。葉芝的詩集還是好康的呀!
“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正對“斷鴻聲裏,立盡斜陽”,感覺柳永的詩很好呀!不隔著什麽,直接而美。
不喜歡八卦,覺得費力。就這樣。
描寫太華美就像打仗使用重武器一樣,差不多是這個感覺。還是喜歡輕一點的,時不時來一些有意境的比喻,就很好。
兩個結尾,一個寫虛一個寫實,覺著還是寫實放在結尾更好一些。寫實看起來寫的東西很確切,實際上會更加朦朧,如果你以抽象的思念結尾,就不如以實際的夕陽結尾。虛與實相比,竟然還是實的內涵更多。實可以虛,虛不可以實啊!斜陽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斜陽,而思念隻能是沒有實體的思念。
平穩就很好。頻繁修改還哪有好呢?
難道,它們發明了這麽多條條框框,就隻是為了欺負人的麽?
挺討厭亂說話製造焦慮的人。但是,對我漸漸沒用了。我能自我審視,自我管理,不需要聽這些建議。
變化之後才看出哪裏不同了,於是想起之前為什麽堅持。我都忘了哈哈。
看完一個高產作家絕大多數作品,真的是個大工程。圖書館的藏書也是有限的,後麵再要看,就得自己買啦!但是,現有的還沒讀完呢!
今天看《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在不抓緊畢業前看不完的。主人公是一個經常想到死的年輕人,確實,年輕人會被這個字所困擾。
測量一個長度不確切的東西,指針不會鏗一下停在哪裏,機器也不會嘟嘟嘟提示已經測量完畢,就這樣,一直比量下去,沒有盡頭。
怎麽樣寫很多人物卻不讓讀者感到鬧心呢?那就是以介紹為主,而且有一定的結構感,比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看似是介紹四個,但讓人感覺這就是一個整體,缺了一些反而不舒服。
人與人的關係,既然有所收獲,那勢必要有所付出。
限定目標,才能讓生活變得簡潔。如果一味地去冒險,那要應對的要考慮的,就開始繁雜了。
那時候是,選擇許多,內容豐富,時間總是在一輪又一輪的奇妙中度過,屬於在熱鬧裏孤獨著,時間流逝得不快不慢。自從,所有的色彩都接到了手機上,我覺得有些熱鬧感消失了,隻剩下嘈雜和孤獨。就是,人真的無法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做一件大事情了,總是零零散散,七七八八地將生活碎片散落得到處都是,注意力也從來沒有辦法集中起來,一會兒是a,一會兒是b,一會兒又是c,似乎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朋友。而自己心裏十分清楚,自己沒有一個說得上的朋友。
於是,嘈雜,孤獨,淩亂不堪。也想過構築一個純粹的,專注的,極端的,尖銳的世界,可是已經失去了某些必要的東西了罷!到何處尋找呢?
就像到了一定的年紀了,心靈的某種像烏龜殼一樣的東西悄然消失,再也不能躲迴去了,就像身處曠野,四下無遮無攔,天空驟然變黑旋即傾盆臨頭,自己卻隻能在雨中獨自地彳亍,手裏握著的不是嚴格意義的傘,隻能算是某種心靈安慰的東西,畢竟在這狂風暴雨之中,傘已經失去了它的物理意義,變得抽象。
說自己是有思想的,其實也確實是有,隻不過,那些思想就像什麽呢?就像在一個地方轉圈,每轉一圈就對同樣的事物得出不一樣的評價,事物本身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打在上麵的光與影。思緒萬千,形態各異,然則隻是同一個念頭在不斷地隨機地扭曲伸縮而已。說是思想,更不如說是糾結,無休無止的糾結。
確實能從文字中看出那青石壁一般的冷淡。
《作》真的像是衝鋒號,但這音樂裏的大部分意蘊是道別。
來曆不明的光與深不可測的暗,交替著,在一顆枯槁的心靈之上。
用無來形容抑鬱,是很厲害呀!無中生有再歸於無,一直循環,這就是抑鬱吧!
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各有各的心事。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文筆沒得說。
是會選擇糾結,但是我已經選擇了忘卻。但是故事在糾結之中嘛!沒了糾結,就沒下文了。
我會如此選擇,如果可以於內心之中了結,何必要把它引向實際的東西上呢?
運用的比喻太多了,文字變得五顏六色的,不過確實很喜歡這種意識的不斷切換,實體產生消失產生消失,新鮮有趣。
嫉妒是一座牢獄,嫉妒別人的人,是這座牢獄之中自我折磨的囚徒。人是自願走向它,自己帶著鑰匙和鎖,親手將自己鎖了進去,又用盡全力把鑰匙扔在數十米以外的草叢。
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像狂風一般席卷而來,吹散了頭頂的這片陰霾,強光借此機會一束一束地射向地麵,烏雲順著風而逃走,露出打卷的高雲。過去的黑暗在此時此刻被丟棄在腦後,有什麽東西在心裏死去,又有什麽在心裏新生。
我並不是充滿激情非做這件事不可,隻是這份工作需要有人做,我又恰好選擇了它,僅此而已。
那是一種不用招搖就能得到的,安靜的美感。
如果一心要保底,那自然是選擇短板很高的東西。如果追求奇跡,那就要選擇上限能鑽破天空的東西了,即便稍不注意就會跌入無盡的深淵。風險與收益並存哦!
不要譴責謾罵這個脆弱的自己了?你應該多包容自己關愛自己才是。
因強烈而顯得廉價,因照本宣科而顯得平淡,那種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神品,真是難得,仿佛隻有遇到了才會遇到,刻意地尋找就怎麽也找不到。不是廢話。
順著時間流淌的音樂,與腦海中逆著時間的迴溯衝撞著,迸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這自然是區別於第一聽所具有的不同感觸,夾雜了許多個人情感。
有自己的主見,又能條理清晰地將它們表述,確實不簡單。
接受和麻木還是不一樣的。
“我在學校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東西在學校學不到。”一方麵是最重要的東西不能自學,二者老師與同學都不教這個。這個最重要的東西隻能從實踐而來。
隻想邊讀書邊思考,不想看這些紛亂和變遷。
我的腦袋是像雞蛋一樣光滑,而不是像雞蛋那麽大!你在幹嘛呀!
我也想跑到深山裏放鬆身心,前提是我財富自由(一定意義上)。
離熱氣稍微遠一點就冷的要命,但是還是可以忍受的。(什麽可以忍受要命啊!在說什麽呢?)
氣流遇到阻礙會囤積起來,如果是熱氣流的話,囤積的地方會很熱的。對著暖風直吹確實有很強的幸福感,但是容易幹渴,呆在這個靜靜的囤積的溫暖裏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又是兩條線,很好!
得到時有多開心,失去時就有多難過,這樣不是很公平麽?
輕小說能治愈的心疾,可能比鐵還要沉重。《作》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小說。
大腦的運轉速度和活躍區域都不相同,怎麽能成為朋友呢?所謂不在一個世界,也許是指思想不在一個深度,由思想編織出來的世界不在一個位置,重疊部分近乎為無。
如此的話,我算是直麵一些傷了,從這些傷中解脫出來,隨即又分得清主次,成功斃掉了生命中沒有必要的事。這兩件事我都做得很多,沒有一點後悔。事實上我從不後悔,隻是這樣做效果更好,成長更快。
我的衣服被吹得很燙,然而手還是冷的,再類比一下,心裏的冷熱,是不能被空調吹出的空氣溫度所左右的。倒不是完全不能,隻是沒有那麽強烈的必然聯係罷。
《沒有實力的tyd和他的拉胯之年》,哈哈哈!這本書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個人特色了。
意識的特點是,有超出實際以外的東西發生,又真真切切地影響著實際。實際上發生了什麽,似乎並不那麽重要。
細節是有的。“發生了什麽你自己心裏清楚”,可究竟是什麽事情呢?
隻是為了證明一些無聊的事情才去做那些沒必要的事麽?說實話,我不在乎的,即便被誤解我也不不想證明,因為,我自己也說不準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喝!管他呢。
不過的確是一個新的階段,我也想給自己囤積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或者說是長壽的事情。不想在露水啊霧靄啊什麽的東西停留,既然喜歡水,那就去海邊!
把人神明化了,把某些欲望都摘掉了。可是卻沒把肮髒摘掉,被摘掉的欲望不是肮髒的,它們不攜帶肮髒,卻被冠以肮髒的名分。也可能是不拐彎抹角了,直接說正事,但是……我依然覺著我不算是很完整吧!不過也沒關係,殘缺不全是萬物的屬性。
即便你掌握了一個人所有在網絡上留下的痕跡,你還是無法了解一個人。那些隻是他的名字,他的代號,幾串冰冷的數字和他想讓別人看到的部分。那隻是意義上的他,並不是本質上的他。
啊!公然打廣告可不好哦?哈哈哈!
好,最重要的人物死了,死無對證!真好!
實幹家也許更喜歡超現實的音樂,怎麽說,還是有種需要調和的東西在的。
再次找尋遺失的碎片,發覺自己並不是那麽一無是處。
那個人就像是被勺子挖掉了一樣,從自己的迴憶裏徹底消失了,若如此,過去的事,到底是發生過還是沒發生過呢?我是不是局外人呢?但其實並不是挖出去了,僅僅是沒注意到。
兜裏揣著半個地瓜,不,準確來說是八分之一個地瓜。
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列成一份清單,告訴自己,如果你與他人相差不多的話,這就是商機清單。
在《作》,我再一次看到了《品川猴》的影子。其實啊!人生就是這樣,同樣的故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重複上演,不平坦但缺乏想象力。
究竟,是誰拋棄誰呢?也許本來就不必要這樣說話吧!
我們在人生之海不斷行進,並不斷了解自己。可感覺越是了解自己,自己所失去的就越多,與年齡自然是有一些關係,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麽說不上來的原因。也許是雜質不斷湧入而逐漸改變原來的自己吧!所謂的真實的自己,從一開始到最末尾,就是不存在的東西。
我們沒辦法把所有搞不清的搞清楚,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將這些悉數遺忘。
人和人的關係,如果沒有其他摻雜,是不可能運作的。從小說裏就看看出來了,沒有故事,那麽要聊什麽呢?是吧。
招搖也許會引人嫉妒,引人崇拜,引人謾罵,當然,也會引人憐憫與同情,引人擔心。
還好沒喝水,不然是要笑噴了。很牛的笑點。
解開的謎題,會使剩下的謎題的意義上升。
也許一帆風順對人的摧殘更大。人這種東西,被設計出來就是為了適應殘酷的,沒有困難給它適應,就成了扔在衣櫃裏接灰的衣服,發黴變皺。
苦澀這東西,體會與不體會差別不大吧!也許。如果完全順利,那就是被剝奪了追逐的權利,怎麽能說是沒有殘缺呢?純白的殘缺是沒有黑色點綴,一如純黑的殘缺是沒有白色點綴。
遇到了與故人很相似的人,除了心驚肉跳,還會有何感想啊?
被習慣的痛楚,就不能算痛楚了。
又有一些類似《東京奇譚集》裏的劇情的片段了。
心裏隻剩下悲哀,那是一切消極情感的終極形態。它們真的不約而同地全部跳過了它們應有的過程,直指悲哀。
最後,就又用到了那句話,我發覺自己的內心的曠野,其實空無一物,比想象的還要空無一物。
沒有生活可寫不出來呀!
雙重的孤獨產生了某種雙重否定表肯定的感覺,讓人自由自在了。
看清楚了它的花紋,也未必能看清楚它的含義。所以就朦朦朧朧,挺好的。
即將要挖苦人而顯現出的半邊酒窩。很傳神的描寫。
機製還在運作著,錯過的人,是絕不會有機會再重逢的,即便有機會再重逢,也就是僅此一次,再無瓜葛。
如果你我之間隻有和諧,或者隻有傷痛,是無法進一步結合起來的。我們必須一同經曆寧靜與哀嚎,寬恕與爭論,到最後折騰累了,像天撒下雨露,被大地完全接納一樣,我們的心,才算是走到了一起。
即便如此折騰,失敗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於是,如果成功了,很難不去想,這是修來的福分。
《作》的治愈能力,還是一如既往!
人的複雜性被放在陽光底下談論,也是很厲害的。
治愈屬性在線,文筆成熟,劇情大氣沉穩(我覺著啊),看到結尾的時候突然覺著,唉!這本書的某些主題好像和《一句頂一萬句》很像的,某些主題很像,開放結局也幾乎一樣。還有許多,嗯,算是致敬《神孩》和《地下》的部分。不管怎麽說,很期待後麵的《刺》與《牆》。
唉!陰霾總會過去的嘛!不要想太多。
如果你用盡一生,隻為彈奏一曲無人欣賞的曲子,到了人生的盡頭,你會給自己的一生打多少分呢?如果是我的話,我必然給滿分!無論做了什麽,都該是滿分。
感覺有點戰力碾壓的意思。即便新作家立意新穎啊!角度刁鑽啊,還是欠缺一些火候。
他這家夥,到最後完全是把困難當作墊腳石了。雖然過程也有一些讓人不爽的地方,不過總算全過去了。
我依然如此覺著,表麵的繁華是為了掩飾實際上的空虛。
我要有自己的節奏。
喜歡那種去模式化,去標簽化,去刻板印象化的生活。
我不得不承認,生命中會出現許多讓人變成熟的節點,但與我而言,詼諧要比成熟更加重要一些。再說了嘛!我也不希望因為誰而變得成熟,或者沉重,我隻願做自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