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悠悠,千載不說愁。
崔言下了山,這一晃眼,就是三十年過去了。
這三十年裏,他看遍了大江南北,看厭了朝堂上的你來我往,看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
倒不是因為崔言的口味有多刁,實在是這些事太過頻繁和循環。
廟堂也好,江湖也罷,同樣的事總是不斷發生,從未停止過重複...
一件事就算是再新鮮,重複多了,也會讓人覺得厭煩。
就像套娃,一次兩次也就罷了,要是硬生生套幾個月的娃,那直接改行賣娃娃好了...
書歸正傳,這三十年裏江湖上沒有什麽新鮮事,崔言也確定了一件事。
正是因為確定了這件事,崔言才會在三十年後迴到這裏。
他要最後爬一次這座山,最後參加一次華山論劍,去奪一次天下第一的名頭,然後再看看,當一個人天下無敵時,是否真的會有天外來敵。
崔言開始登山。
華山對崔言來說並不高,可華山多歧路。
走著走著,崔言就走進了岔路,不僅沒有登上山巔,反倒誤入了一片從未踏足的偏僻區域。
山野之中,竟然憑空多了一戶人家,房子簡陋但不破爛,屋簷下掛著臘肉不多,但有肥有瘦,屋前屋後都有兒童玩耍,嬉鬧聲入耳...
華山...竟然還藏有這樣的地方?
看著眼前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崔言沒有遲疑,向前走去。
注意到他的到來,孩子們先是好奇的打量,緩緩地想聚過來,又像受驚的鳥群一樣一哄而散...
崔言見到了這戶人家的主人。
那是一個隻消看一眼就知道老實的莊稼漢子,四五十歲的歲數,五六十歲的外貌,粗糙的笑容寫滿了質樸,單純的同時不失生存的智慧。
莊稼漢官話說的不算流暢,帶有很厚的口音,好在崔言這些年走南闖北,經驗豐富,勉強能聽個明白。
莊稼漢問崔言是不是來參加華山論劍的。
崔言樂了,“您怎麽知道?”
莊稼漢知道自己猜中了,也樂嗬,喊老伴端來兩碗清水,勻了一碗給崔言。
按照莊稼漢的說法,會在華山迷路的人不多,迷路到他這裏的,都是來參加華山論劍的。
崔言本以為,這莊稼漢會是什麽世外高人,可借著接水的機會,確定了對方隻是一個普通的莊稼漢。
至於莊稼漢的夫人...是一個背有些佝僂的婦人,婦人看著年齡不大,比麵朝黃土的莊稼漢年輕不少,頭發烏黑,簡單盤起,見到崔言也不言語,隻是衝他笑了笑。
莊稼漢解釋道,不是自己妻子不懂禮數,實在是早些年受了傷,張不了口。
“受了什麽傷?”
崔言也略懂一些醫術,在這好似世外桃源的地方,本該住著一戶高人,卻沒有高人,反倒日子過得有些清貧。
即便是這清貧的日子,一大家子也過得其樂融融。
既是有緣,又喝了別人一碗水,能幫的話,崔言不介意幫一把。
莊稼漢迴憶起,應該是老婦人從山崖上失足跌下時受的傷。
莊稼漢是在一處山澗撿到對方的,全身上下都是傷,連頭發都被樹杈刮完了。
本來給她敷上草藥,聽天由命,沒曾想都隻是一些皮外傷,婦人很快好了起來。
隻可惜,許是傷到了腦袋,婦人記不清往前的事,也不會說話,隻能支支吾吾,拿手比劃。
莊稼漢索性娶了對方當媳婦,這些年來又生了幾個娃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至於這其中的曲曲折折,是否都像莊稼漢說的這般...
崔言懶得猜。
一個是啞巴,一個是當家,清官難斷家務事,崔言甚至不是個官,他連瓜田裏的猹都不是。
至於莊稼漢什麽時候撿到這老婦人的...
崔言不用問,莊稼漢自己說了,大概是二三十年前吧。
嗯,都對上了,但崔言也不在乎。
當年那句‘存天理,滅人欲’,他沒有自誇,也沒有自謙。
這三十年行走江湖,他見到了太多類似的事。
當今聖上駕崩的時候,他就在身旁,替對方掌了一盞燈,又替對方把這盞燈滅了。
年大勇死的時候,崔言也在一旁冷冷看著,年大勇想認他這個兒子,崔言卻不覺得自己有爹。
無父無君,無法無天。
崔言最終還是走了,不過走之前,他終究還是留了點東西。
莊稼漢端著兩個碗笑嘻嘻迴屋時,老婦迎了上來,雖然不曾言語,但相處多年,眼神深處那點慌亂,莊稼漢還是能看出來的。
“你把心放迴肚子裏。”
莊稼漢把碗放下,安撫道,
“他認出你了,當年都沒殺你,如今更不會殺你,你怕什麽?”
老婦不言語,卻舉起拳頭砸向莊稼漢,隻可惜經過三十年風霜,這拳頭最終還是軟綿無力。
“他還給你留了樣東西。”
說著,莊稼漢把那盒東西拿了出來,獻寶似地遞給老婦。
那是一盒...胭脂。
住在這世外桃源,什麽都好,唯獨是這類東西終究是少了點。
年少時,縱使全天下的胭脂水粉放在麵前,老婦也不會多看一眼,唯獨上了年齡,真蒼老了起來,反倒對這東西有了念想。
她奪過胭脂,轉身進了屋。
片刻後,莊稼漢在桌前看著抹上胭脂的自家媳婦。
老婦沒有鏡子,隻能看向莊稼漢,想聽聽對方的評價。
“好看。”
莊稼漢如實評價道,
“就像是被打了兩巴掌一樣紅彤彤的...”
老婦又是一通老拳。
崔言爬上華山之巔,這裏沒有三師兄,沒有廟堂和江湖,甚至沒有華山派。
這裏就像一個尋常山頭,唯一不同的,是有人正在低頭看書,心無旁騖。
崔言輕咳一聲,提醒道,
“掌門,我迴來了。”
手裏拿著書卷,三十年裏沒有任何變化的江掌門,頭也不抬,平靜應道,“哦。”
崔言站在華山之巔,他也和當年下山時是一個模樣,沒有任何變化。
一別三十年,兩人卻像是昨日才見過一般。
崔言站在江白身旁,與掌門並肩而立,不去看那位自己叫了許多年‘師父’的人,而是看著熟悉的風景...
“先生。”
崔言感慨道,
“我果然不是人。”
崔言下了山,這一晃眼,就是三十年過去了。
這三十年裏,他看遍了大江南北,看厭了朝堂上的你來我往,看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
倒不是因為崔言的口味有多刁,實在是這些事太過頻繁和循環。
廟堂也好,江湖也罷,同樣的事總是不斷發生,從未停止過重複...
一件事就算是再新鮮,重複多了,也會讓人覺得厭煩。
就像套娃,一次兩次也就罷了,要是硬生生套幾個月的娃,那直接改行賣娃娃好了...
書歸正傳,這三十年裏江湖上沒有什麽新鮮事,崔言也確定了一件事。
正是因為確定了這件事,崔言才會在三十年後迴到這裏。
他要最後爬一次這座山,最後參加一次華山論劍,去奪一次天下第一的名頭,然後再看看,當一個人天下無敵時,是否真的會有天外來敵。
崔言開始登山。
華山對崔言來說並不高,可華山多歧路。
走著走著,崔言就走進了岔路,不僅沒有登上山巔,反倒誤入了一片從未踏足的偏僻區域。
山野之中,竟然憑空多了一戶人家,房子簡陋但不破爛,屋簷下掛著臘肉不多,但有肥有瘦,屋前屋後都有兒童玩耍,嬉鬧聲入耳...
華山...竟然還藏有這樣的地方?
看著眼前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崔言沒有遲疑,向前走去。
注意到他的到來,孩子們先是好奇的打量,緩緩地想聚過來,又像受驚的鳥群一樣一哄而散...
崔言見到了這戶人家的主人。
那是一個隻消看一眼就知道老實的莊稼漢子,四五十歲的歲數,五六十歲的外貌,粗糙的笑容寫滿了質樸,單純的同時不失生存的智慧。
莊稼漢官話說的不算流暢,帶有很厚的口音,好在崔言這些年走南闖北,經驗豐富,勉強能聽個明白。
莊稼漢問崔言是不是來參加華山論劍的。
崔言樂了,“您怎麽知道?”
莊稼漢知道自己猜中了,也樂嗬,喊老伴端來兩碗清水,勻了一碗給崔言。
按照莊稼漢的說法,會在華山迷路的人不多,迷路到他這裏的,都是來參加華山論劍的。
崔言本以為,這莊稼漢會是什麽世外高人,可借著接水的機會,確定了對方隻是一個普通的莊稼漢。
至於莊稼漢的夫人...是一個背有些佝僂的婦人,婦人看著年齡不大,比麵朝黃土的莊稼漢年輕不少,頭發烏黑,簡單盤起,見到崔言也不言語,隻是衝他笑了笑。
莊稼漢解釋道,不是自己妻子不懂禮數,實在是早些年受了傷,張不了口。
“受了什麽傷?”
崔言也略懂一些醫術,在這好似世外桃源的地方,本該住著一戶高人,卻沒有高人,反倒日子過得有些清貧。
即便是這清貧的日子,一大家子也過得其樂融融。
既是有緣,又喝了別人一碗水,能幫的話,崔言不介意幫一把。
莊稼漢迴憶起,應該是老婦人從山崖上失足跌下時受的傷。
莊稼漢是在一處山澗撿到對方的,全身上下都是傷,連頭發都被樹杈刮完了。
本來給她敷上草藥,聽天由命,沒曾想都隻是一些皮外傷,婦人很快好了起來。
隻可惜,許是傷到了腦袋,婦人記不清往前的事,也不會說話,隻能支支吾吾,拿手比劃。
莊稼漢索性娶了對方當媳婦,這些年來又生了幾個娃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至於這其中的曲曲折折,是否都像莊稼漢說的這般...
崔言懶得猜。
一個是啞巴,一個是當家,清官難斷家務事,崔言甚至不是個官,他連瓜田裏的猹都不是。
至於莊稼漢什麽時候撿到這老婦人的...
崔言不用問,莊稼漢自己說了,大概是二三十年前吧。
嗯,都對上了,但崔言也不在乎。
當年那句‘存天理,滅人欲’,他沒有自誇,也沒有自謙。
這三十年行走江湖,他見到了太多類似的事。
當今聖上駕崩的時候,他就在身旁,替對方掌了一盞燈,又替對方把這盞燈滅了。
年大勇死的時候,崔言也在一旁冷冷看著,年大勇想認他這個兒子,崔言卻不覺得自己有爹。
無父無君,無法無天。
崔言最終還是走了,不過走之前,他終究還是留了點東西。
莊稼漢端著兩個碗笑嘻嘻迴屋時,老婦迎了上來,雖然不曾言語,但相處多年,眼神深處那點慌亂,莊稼漢還是能看出來的。
“你把心放迴肚子裏。”
莊稼漢把碗放下,安撫道,
“他認出你了,當年都沒殺你,如今更不會殺你,你怕什麽?”
老婦不言語,卻舉起拳頭砸向莊稼漢,隻可惜經過三十年風霜,這拳頭最終還是軟綿無力。
“他還給你留了樣東西。”
說著,莊稼漢把那盒東西拿了出來,獻寶似地遞給老婦。
那是一盒...胭脂。
住在這世外桃源,什麽都好,唯獨是這類東西終究是少了點。
年少時,縱使全天下的胭脂水粉放在麵前,老婦也不會多看一眼,唯獨上了年齡,真蒼老了起來,反倒對這東西有了念想。
她奪過胭脂,轉身進了屋。
片刻後,莊稼漢在桌前看著抹上胭脂的自家媳婦。
老婦沒有鏡子,隻能看向莊稼漢,想聽聽對方的評價。
“好看。”
莊稼漢如實評價道,
“就像是被打了兩巴掌一樣紅彤彤的...”
老婦又是一通老拳。
崔言爬上華山之巔,這裏沒有三師兄,沒有廟堂和江湖,甚至沒有華山派。
這裏就像一個尋常山頭,唯一不同的,是有人正在低頭看書,心無旁騖。
崔言輕咳一聲,提醒道,
“掌門,我迴來了。”
手裏拿著書卷,三十年裏沒有任何變化的江掌門,頭也不抬,平靜應道,“哦。”
崔言站在華山之巔,他也和當年下山時是一個模樣,沒有任何變化。
一別三十年,兩人卻像是昨日才見過一般。
崔言站在江白身旁,與掌門並肩而立,不去看那位自己叫了許多年‘師父’的人,而是看著熟悉的風景...
“先生。”
崔言感慨道,
“我果然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