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問的舉動,公主起初是不以為意的,畢竟仆人都很“忠心”,公主也不會為了些許器物,生兒子的氣,最多囑咐仆人幾句,小心照看。
可見,一個母親在麵對子女教育問題的時候眼睛是有多麽不敞亮,當然父親也是一樣。
子不教父之過,沈三問必須得好好管管,這是他的責任。
公主如此知書達理,小時候肯定很乖。自己小時候也沒這愛好,雖然生氣了也什麽都能摔,小問這是像誰?
看著一眾人眼裏的喜色,小問是有多麽惹人嫌棄?
罷了。有自己這個天底下最棒的爹爹在,肯定能教好小問的。
雖然沈三問心裏也再想,要是個小公主多好。
靜謐的夜晚。
公主與駙馬二人在低語。
沈三問:“你的寶貝兒子,有點皮啊。”
公主捏捏沈三問的鼻梁,“你小時候皮不皮?”
沈三問:“我小時候可是三好兒童,身體倍棒,熱愛學習,品德優良,聲名遠播。”
公主輕笑一聲,但是不戳穿他,“你小時候都學了些什麽?”就能聲名遠播了?
沈三問:“嗯,小時候學了一些強身健體之術,所以現在身體倍棒,還能大戰三百迴合。”
...
待到二人都乏力了,相擁著沉沉睡去。
商議事情,還是的白天正規正矩坐下來談。
沈三問:“你放心以後他做將軍嗎?畢竟戰場上刀劍無眼。”
公主:“如今小問還太小了,討論這些沒有意義。若是他長大了還是這般想法,我也支持,可不是所有士兵都要親自上陣殺敵的。”
沈三問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對戰爭還是有一份敬畏的,大家都好好活著不好嗎?為什麽要兵戎相見。“隻要他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公主不再多言,這與她受到的教育倒是有許多差異,李氏從來教導的都是為國盡忠,大多數人的誌向也是屈從於國家的意誌,隻能在自己的想法和喜歡的事情,與國家的政策、君王的意誌中尋求交叉點,然後達到目的。不過小問是自己的兒子,他想做什麽,便能做什麽。
沈三問又有些動搖了,“公主,閑雲野鶴的悠閑生活,與廟堂之上的風起雲湧,你喜歡那個?”
公主:“廟堂之上,雖然勾心鬥角,卻掌控著祖宗基業和千萬人的生死,所以我不願意離開。”
好吧,到了今日,恐怕也不能離開了。
這時,突然收到了張揚的來信,讓他在京中注意軍糧運送,吐蕃已經增軍,有一戰定勝負之意,若是糧草、輜重不能連續供給,遠道攻伐很難取勝。
本來二人約定的是以英文聯係,可惜應景的英文單詞,以張揚的四級水平實在是寫不出來,隻得以拚音代替。沈三問嚴重懷疑自己迴一封英文信他未必看得懂,迴信完畢,又老老實實在下麵加注了拚音。
此戰負責軍糧的宰相武三思,他是分得清厲害的人吧?應當不出有錯。
不過,沈三問卻記得,大周與吐蕃征戰的一次大敗,好像就是這時候,大概全軍覆沒了十萬人,朝臣從此讒言不斷,敗局過大,武皇對武將也不複之前的信任,自此,才有了大周武將相繼被來俊臣陷害的慘劇。若是張揚與婁師德應了此劫,婁師德貶官是一定的,張揚怕是難迴來了,迴來也難以出頭。
隻是,這軍糧是武三思的事情,自己如何才能管得著。
自從孫子提出用間計,各朝各代都在培養著消息渠道。大周的權貴,也沒在這上麵省花費,各州各府,朝廷大官府邸,都充斥著不同的線人,不到要緊關頭,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暴露,可謂是拿錢不辦事的好差事。之前收養的十個人都已經派出安插在重要人物的身邊,隻是武三思府邸嚴格,實在尋不得空,連武三思的信息都無法獲取,更別談兵部的信息了?
若是武三思沒有動心思還好,若是他真的打軍糧的注意,自己又能做些什麽?
沈三問令人傳話與康順,此事還是得來俊臣出麵,若是軍糧出了紕漏,這可是大功一件。
貓兒嗅到了腥味,行動都特別快。康順說這次糧草茲事體大,經手官吏難免生出心思,若是查出,陛下恩寵必定更甚。來俊臣當夜就捉拿戶部經手屬官以及武三思心腹若幹。來俊臣善用酷刑,又能挑撥眾人心理,上了刑,又有第一個如實相告不殺的承諾,很快就水落石出。
武三思此次可算動了大腦筋。
曆朝曆代的糧食運輸都比較複雜,並不是從產地運往戰地,而是由兩京的糧倉出發。年年各州收稅,截留小部分,其他的一年兩次千裏迢迢運送到京師,然後等到災荒征戰,再由京師調撥。這樣,財政大權才算真正掌控在中央,皇帝也才放心。高宗年年征戰,糧倉糧草十不存一,又幾番饑荒,貞觀的家底敗了個幹淨,武皇勵精圖治,幾年時間,好不容易塞滿了洛陽、長安的部分糧倉,可算是又要耗盡去了。
二十萬人士兵的吃喝,可不同於平時的消耗,平時一個人隻有兩碗的口糧,到了戰時,可以吃上四五碗,是個填不滿的窟窿。武三思雖然是個主戰派,但是見不得這群半月未動的蛀蟲這麽消耗,說是準備的半月的口糧,一半落入了武三思的口袋,按照婁軍的實際消耗,恐怕隻能吃七天。若是開戰,便有一周是餓著肚子的。
二十萬人的口糧,稍微動一動,每袋少裝一些,填補一些重物,其實很難發現,所以武三思做的十分順手。
沈三問大驚,武三思膽肥了。
來俊臣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收到消息之後,他並沒有第一時間上報武皇,而是拜訪了武三思。這是要分贓啊?
沈三問顧不得那麽多,也沒想過要將此事鬧到武皇跟前論個是非對錯,急急忙忙拉著宰相狄仁傑就往武三思的府邸跑。
彼時,來俊臣才坐下,與武三思商議自己的房屋需要修繕,就有人來報,有兩個不速之客。
來俊臣也懶得迴避,狄仁傑?他能拿我怎麽樣。
狄仁傑見此二人,心中頗有幾分不滿,武皇可是最討厭朝臣結黨營私的,這二人在一起,也不知道有什麽齷齪。而且沈三問既然拉著他過來,肯定是有鬼的,再聯想一下武三思最近的大任。
狄仁傑厲聲道,“武大人,老夫奉陛下之命,前來問詢糧草輜重準備事宜,此戰關乎重大,不容有失,大人既已主戰,務必保證充足供給,切勿有失。前線將士,為了大周榮譽而戰,希望武大人供應好軍需,不要讓士兵寒心,若有需要之處,老夫可以協助。婁帥是三朝元老,對陛下也曾有維護之意,還望武大人謹慎行事。我等同朝為官,自當效忠陛下,不敢有失。但若是有人貪贓枉法,為了一己私利,置將士生死於不顧,置國家社稷安危於不顧,老夫也必定不會輕繞。”
也沒人知道他說的婁師德這個維護之意,到底指的是多大的恩情,是不是真的存在。不過狄仁傑的意思很明白了,你如果敢動糧草,婁師德不會放過你,我也不會放過你。
沈三問很明智的在旁邊裝鴕鳥,心中默念,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武三思大怒,“狄大人,你我同朝為官,隻是同僚,並不是上下級,還輪不到你來命令我,若是本官有什麽做的不好的,你大可去陛下哪裏參我一本,不用如此譏諷。天下人都知道您狄大人廉潔奉公,您還是在陛下麵前好好表現,在本官這裏表演可沒有賞錢。不過本官卻要說一句,這天下也並不是隻有狄大人一個清官,本官被陛下委以重任,自然看重這江山社稷,不會有負所托。狄大人如此咄咄逼人,置本官於不忠不義之地,本官在您眼裏也隻是奸詐小人,便無甚可說了。話不投機半句多,寒舍也容不下您這尊大佛,狄大人慢走,本官不送了。來人,送客。”
武三思很不客氣的下了逐客令,沈三問趕緊跟著走了。
隻是武三思心下卻十分不甘,此事做的十分隱蔽,來俊臣抓了好些人,才拷問出來,狄仁傑如何得知的?都怪這來俊臣,好端端的,查什麽軍餉。
可是他得罪不起來俊臣,隻能把自己撇清,歎一口氣,“來大人,此事陛下已經過問,本官也無法做主了。”真的是肉疼。
來俊臣將茶杯重重的摔倒桌上,臉色鐵青,早知如此,還不如去參他一本,如今已經過府拜訪,在武皇麵前無法解釋,算武三思走運。“下官身受皇恩,此來與狄大人一樣,為了督促糧草,武大人務必約束自己,謹防下屬中飽私囊,若是有人犯事,本官決不輕饒。”言外之意就是,這筆錢我拿不到,你若是敢動,我讓你好看。
好處沒有拿到,一下子把狄仁傑和來俊臣都得罪光了,武三思眸子冷了幾分,真是豈有此理。
不過狄仁傑既然聲稱是奉了皇命,武三思還是謹慎的先進宮複命。
武三思:“陛下著狄仁傑來問的西征糧餉之事,已經齊備,三思特來複命。隻是婁師德率二十萬大軍,半月未曾動軍,不知道意欲何為,軍餉開支甚大,虛耗空響,臣以為不妥。”
武皇點點頭,狄仁傑雖有逾越之處,倒是有心了,對他之前主和目光短淺的成見都輕了幾分。
“婁卿與吐蕃交戰多年,經驗豐富,何時出戰隻有主張,三思不用憂慮。婁卿率領將士在外奮戰,朕自當於國中為其排除謠言,此言休要再提。吐蕃天寒路遠,軍需乃是重中之重,三思負責後勤,切勿掉以輕心。”
武三思應聲,恭敬退出。
受了此番警告,必然是不敢有所動作了。
沈三問一顆懸著的心卻放不下,又去攛掇狄仁傑,“狄大人,這軍需您放心嗎?”
狄仁傑:“駙馬能為前線將士考慮,老夫在此謝過了。隻是老夫也不能僭越職位,監督武三思,駙馬手中可有真憑實據,證明武三思確實有不臣之心?”此事,他也是有心無力的,軍餉實在不是刻意隨意插手的,不然耽誤運輸,反而不好。除非事後得到婁師德那邊的證詞佐證,沒辦法防患於未然。
沈三問隻得安插忍人手,保證信息通暢,如果糧食供給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
與狄仁傑商議並著安插人手必然被武三思所知,得到沈三問參與的消息,武三思更加篤定武皇派人監督。
糧餉倒是一分不差的運達,比以往缺斤短兩的軍餉,更讓人滿意。婁師德認定武皇的決心,一番演說,士氣大振,朝廷等著他們凱旋。
兩軍經過半年廝殺,夜襲、明槍暗箭、包圍與反包圍,列陣對戰與遊擊作戰等等,最終周軍取勝。張揚帶領甲兵遊擊作戰騷擾,奔襲於高原各處,對吐蕃軍隊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立下許多功勞,此戰結束,順利在軍中擁有了自己的一群擁護者,婁師德也提拔他到了中將。
此戰過後,吐蕃青壯年戰力損失慘重,婁師德帶著吐蕃的降表,班師迴朝,吐蕃承諾二十年不侵犯大周,不騷擾西域。在外多年,征戰屯田,終於迴到了繁華的政治中心,婁師德心中有喜有悲。喜的是與吐蕃打了十幾年,終於大獲全勝,悲的是打了十幾年才結束,從壯年打到老年,人生難再有十幾年。
婁師德迴京之際,朝廷正好空出了兩個相位。
一是崔神基因為諸多政事過於保守,被武皇不喜,被罷黜。
二是狄仁傑陷入來俊臣精心策劃的陰謀,被捕入獄,承認謀反。而後其子狄光遠向武則天鳴冤,這樁明顯的冤案以狄仁傑被貶彭澤縣令告終。此後武承嗣以狄仁傑影響深廣為由,三天兩頭請旨誅殺反賊狄仁傑,武皇每次拒絕。來俊臣自從狄仁傑被貶後,再也不輕易提有人謀反之事。
婁師德率領眾將進入洛陽,武皇親自出城迎接,當場冊封婁師德宰相之位。
吐蕃之事已畢,封禪之事便無人反對。
可見,一個母親在麵對子女教育問題的時候眼睛是有多麽不敞亮,當然父親也是一樣。
子不教父之過,沈三問必須得好好管管,這是他的責任。
公主如此知書達理,小時候肯定很乖。自己小時候也沒這愛好,雖然生氣了也什麽都能摔,小問這是像誰?
看著一眾人眼裏的喜色,小問是有多麽惹人嫌棄?
罷了。有自己這個天底下最棒的爹爹在,肯定能教好小問的。
雖然沈三問心裏也再想,要是個小公主多好。
靜謐的夜晚。
公主與駙馬二人在低語。
沈三問:“你的寶貝兒子,有點皮啊。”
公主捏捏沈三問的鼻梁,“你小時候皮不皮?”
沈三問:“我小時候可是三好兒童,身體倍棒,熱愛學習,品德優良,聲名遠播。”
公主輕笑一聲,但是不戳穿他,“你小時候都學了些什麽?”就能聲名遠播了?
沈三問:“嗯,小時候學了一些強身健體之術,所以現在身體倍棒,還能大戰三百迴合。”
...
待到二人都乏力了,相擁著沉沉睡去。
商議事情,還是的白天正規正矩坐下來談。
沈三問:“你放心以後他做將軍嗎?畢竟戰場上刀劍無眼。”
公主:“如今小問還太小了,討論這些沒有意義。若是他長大了還是這般想法,我也支持,可不是所有士兵都要親自上陣殺敵的。”
沈三問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對戰爭還是有一份敬畏的,大家都好好活著不好嗎?為什麽要兵戎相見。“隻要他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公主不再多言,這與她受到的教育倒是有許多差異,李氏從來教導的都是為國盡忠,大多數人的誌向也是屈從於國家的意誌,隻能在自己的想法和喜歡的事情,與國家的政策、君王的意誌中尋求交叉點,然後達到目的。不過小問是自己的兒子,他想做什麽,便能做什麽。
沈三問又有些動搖了,“公主,閑雲野鶴的悠閑生活,與廟堂之上的風起雲湧,你喜歡那個?”
公主:“廟堂之上,雖然勾心鬥角,卻掌控著祖宗基業和千萬人的生死,所以我不願意離開。”
好吧,到了今日,恐怕也不能離開了。
這時,突然收到了張揚的來信,讓他在京中注意軍糧運送,吐蕃已經增軍,有一戰定勝負之意,若是糧草、輜重不能連續供給,遠道攻伐很難取勝。
本來二人約定的是以英文聯係,可惜應景的英文單詞,以張揚的四級水平實在是寫不出來,隻得以拚音代替。沈三問嚴重懷疑自己迴一封英文信他未必看得懂,迴信完畢,又老老實實在下麵加注了拚音。
此戰負責軍糧的宰相武三思,他是分得清厲害的人吧?應當不出有錯。
不過,沈三問卻記得,大周與吐蕃征戰的一次大敗,好像就是這時候,大概全軍覆沒了十萬人,朝臣從此讒言不斷,敗局過大,武皇對武將也不複之前的信任,自此,才有了大周武將相繼被來俊臣陷害的慘劇。若是張揚與婁師德應了此劫,婁師德貶官是一定的,張揚怕是難迴來了,迴來也難以出頭。
隻是,這軍糧是武三思的事情,自己如何才能管得著。
自從孫子提出用間計,各朝各代都在培養著消息渠道。大周的權貴,也沒在這上麵省花費,各州各府,朝廷大官府邸,都充斥著不同的線人,不到要緊關頭,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暴露,可謂是拿錢不辦事的好差事。之前收養的十個人都已經派出安插在重要人物的身邊,隻是武三思府邸嚴格,實在尋不得空,連武三思的信息都無法獲取,更別談兵部的信息了?
若是武三思沒有動心思還好,若是他真的打軍糧的注意,自己又能做些什麽?
沈三問令人傳話與康順,此事還是得來俊臣出麵,若是軍糧出了紕漏,這可是大功一件。
貓兒嗅到了腥味,行動都特別快。康順說這次糧草茲事體大,經手官吏難免生出心思,若是查出,陛下恩寵必定更甚。來俊臣當夜就捉拿戶部經手屬官以及武三思心腹若幹。來俊臣善用酷刑,又能挑撥眾人心理,上了刑,又有第一個如實相告不殺的承諾,很快就水落石出。
武三思此次可算動了大腦筋。
曆朝曆代的糧食運輸都比較複雜,並不是從產地運往戰地,而是由兩京的糧倉出發。年年各州收稅,截留小部分,其他的一年兩次千裏迢迢運送到京師,然後等到災荒征戰,再由京師調撥。這樣,財政大權才算真正掌控在中央,皇帝也才放心。高宗年年征戰,糧倉糧草十不存一,又幾番饑荒,貞觀的家底敗了個幹淨,武皇勵精圖治,幾年時間,好不容易塞滿了洛陽、長安的部分糧倉,可算是又要耗盡去了。
二十萬人士兵的吃喝,可不同於平時的消耗,平時一個人隻有兩碗的口糧,到了戰時,可以吃上四五碗,是個填不滿的窟窿。武三思雖然是個主戰派,但是見不得這群半月未動的蛀蟲這麽消耗,說是準備的半月的口糧,一半落入了武三思的口袋,按照婁軍的實際消耗,恐怕隻能吃七天。若是開戰,便有一周是餓著肚子的。
二十萬人的口糧,稍微動一動,每袋少裝一些,填補一些重物,其實很難發現,所以武三思做的十分順手。
沈三問大驚,武三思膽肥了。
來俊臣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收到消息之後,他並沒有第一時間上報武皇,而是拜訪了武三思。這是要分贓啊?
沈三問顧不得那麽多,也沒想過要將此事鬧到武皇跟前論個是非對錯,急急忙忙拉著宰相狄仁傑就往武三思的府邸跑。
彼時,來俊臣才坐下,與武三思商議自己的房屋需要修繕,就有人來報,有兩個不速之客。
來俊臣也懶得迴避,狄仁傑?他能拿我怎麽樣。
狄仁傑見此二人,心中頗有幾分不滿,武皇可是最討厭朝臣結黨營私的,這二人在一起,也不知道有什麽齷齪。而且沈三問既然拉著他過來,肯定是有鬼的,再聯想一下武三思最近的大任。
狄仁傑厲聲道,“武大人,老夫奉陛下之命,前來問詢糧草輜重準備事宜,此戰關乎重大,不容有失,大人既已主戰,務必保證充足供給,切勿有失。前線將士,為了大周榮譽而戰,希望武大人供應好軍需,不要讓士兵寒心,若有需要之處,老夫可以協助。婁帥是三朝元老,對陛下也曾有維護之意,還望武大人謹慎行事。我等同朝為官,自當效忠陛下,不敢有失。但若是有人貪贓枉法,為了一己私利,置將士生死於不顧,置國家社稷安危於不顧,老夫也必定不會輕繞。”
也沒人知道他說的婁師德這個維護之意,到底指的是多大的恩情,是不是真的存在。不過狄仁傑的意思很明白了,你如果敢動糧草,婁師德不會放過你,我也不會放過你。
沈三問很明智的在旁邊裝鴕鳥,心中默念,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武三思大怒,“狄大人,你我同朝為官,隻是同僚,並不是上下級,還輪不到你來命令我,若是本官有什麽做的不好的,你大可去陛下哪裏參我一本,不用如此譏諷。天下人都知道您狄大人廉潔奉公,您還是在陛下麵前好好表現,在本官這裏表演可沒有賞錢。不過本官卻要說一句,這天下也並不是隻有狄大人一個清官,本官被陛下委以重任,自然看重這江山社稷,不會有負所托。狄大人如此咄咄逼人,置本官於不忠不義之地,本官在您眼裏也隻是奸詐小人,便無甚可說了。話不投機半句多,寒舍也容不下您這尊大佛,狄大人慢走,本官不送了。來人,送客。”
武三思很不客氣的下了逐客令,沈三問趕緊跟著走了。
隻是武三思心下卻十分不甘,此事做的十分隱蔽,來俊臣抓了好些人,才拷問出來,狄仁傑如何得知的?都怪這來俊臣,好端端的,查什麽軍餉。
可是他得罪不起來俊臣,隻能把自己撇清,歎一口氣,“來大人,此事陛下已經過問,本官也無法做主了。”真的是肉疼。
來俊臣將茶杯重重的摔倒桌上,臉色鐵青,早知如此,還不如去參他一本,如今已經過府拜訪,在武皇麵前無法解釋,算武三思走運。“下官身受皇恩,此來與狄大人一樣,為了督促糧草,武大人務必約束自己,謹防下屬中飽私囊,若是有人犯事,本官決不輕饒。”言外之意就是,這筆錢我拿不到,你若是敢動,我讓你好看。
好處沒有拿到,一下子把狄仁傑和來俊臣都得罪光了,武三思眸子冷了幾分,真是豈有此理。
不過狄仁傑既然聲稱是奉了皇命,武三思還是謹慎的先進宮複命。
武三思:“陛下著狄仁傑來問的西征糧餉之事,已經齊備,三思特來複命。隻是婁師德率二十萬大軍,半月未曾動軍,不知道意欲何為,軍餉開支甚大,虛耗空響,臣以為不妥。”
武皇點點頭,狄仁傑雖有逾越之處,倒是有心了,對他之前主和目光短淺的成見都輕了幾分。
“婁卿與吐蕃交戰多年,經驗豐富,何時出戰隻有主張,三思不用憂慮。婁卿率領將士在外奮戰,朕自當於國中為其排除謠言,此言休要再提。吐蕃天寒路遠,軍需乃是重中之重,三思負責後勤,切勿掉以輕心。”
武三思應聲,恭敬退出。
受了此番警告,必然是不敢有所動作了。
沈三問一顆懸著的心卻放不下,又去攛掇狄仁傑,“狄大人,這軍需您放心嗎?”
狄仁傑:“駙馬能為前線將士考慮,老夫在此謝過了。隻是老夫也不能僭越職位,監督武三思,駙馬手中可有真憑實據,證明武三思確實有不臣之心?”此事,他也是有心無力的,軍餉實在不是刻意隨意插手的,不然耽誤運輸,反而不好。除非事後得到婁師德那邊的證詞佐證,沒辦法防患於未然。
沈三問隻得安插忍人手,保證信息通暢,如果糧食供給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
與狄仁傑商議並著安插人手必然被武三思所知,得到沈三問參與的消息,武三思更加篤定武皇派人監督。
糧餉倒是一分不差的運達,比以往缺斤短兩的軍餉,更讓人滿意。婁師德認定武皇的決心,一番演說,士氣大振,朝廷等著他們凱旋。
兩軍經過半年廝殺,夜襲、明槍暗箭、包圍與反包圍,列陣對戰與遊擊作戰等等,最終周軍取勝。張揚帶領甲兵遊擊作戰騷擾,奔襲於高原各處,對吐蕃軍隊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立下許多功勞,此戰結束,順利在軍中擁有了自己的一群擁護者,婁師德也提拔他到了中將。
此戰過後,吐蕃青壯年戰力損失慘重,婁師德帶著吐蕃的降表,班師迴朝,吐蕃承諾二十年不侵犯大周,不騷擾西域。在外多年,征戰屯田,終於迴到了繁華的政治中心,婁師德心中有喜有悲。喜的是與吐蕃打了十幾年,終於大獲全勝,悲的是打了十幾年才結束,從壯年打到老年,人生難再有十幾年。
婁師德迴京之際,朝廷正好空出了兩個相位。
一是崔神基因為諸多政事過於保守,被武皇不喜,被罷黜。
二是狄仁傑陷入來俊臣精心策劃的陰謀,被捕入獄,承認謀反。而後其子狄光遠向武則天鳴冤,這樁明顯的冤案以狄仁傑被貶彭澤縣令告終。此後武承嗣以狄仁傑影響深廣為由,三天兩頭請旨誅殺反賊狄仁傑,武皇每次拒絕。來俊臣自從狄仁傑被貶後,再也不輕易提有人謀反之事。
婁師德率領眾將進入洛陽,武皇親自出城迎接,當場冊封婁師德宰相之位。
吐蕃之事已畢,封禪之事便無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