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滿懷憂慮,腳步沉重地邁入張濟的臥室。此時,張濟正臥於病榻之上,聽到動靜,微微睜眼,見是張繡前來,便輕聲示意身旁侍奉的鄒氏將自己扶起。張繡站定,依舊畢恭畢敬地先向張濟與鄒氏行禮,口中喚道:“叔父、叔母。”鄒氏聞此稱唿,心中雖仍有些許不自在,卻也隻能默默斂身迴禮。
張繡隨後搬來一個繡凳,待張濟坐定,自己才緩緩坐在床榻前。張濟強撐著直起身子,靠在床上,臉上掛著笑意,問道:“阿繡,今日帶著馬超將軍去了何處?”張繡微微歎了口氣,說道:“今日帶馬超將軍前往張仲景先生處問診,不想卻被張仲景先生好好地上了一課,結果弄得眾人心裏都不大暢快。”張濟微微一怔,疑惑道:“怎麽了?張仲景先生一向為人隨和,怎會如此?”張繡皺了皺眉頭,繼續說道:“叔父有所不知,那張仲景先生,滿心滿眼似乎都隻有百姓,凡事皆以百姓為要,他那番言論,讓馬超將軍心裏頗為不悅,迴來的路上就念叨著要急著離開。我當時也氣憤不已,真恨不得衝他打上兩拳。”張濟輕笑著罵道:“你這孩子,怎能如此對待仲景先生。”言罷,一陣開懷的大笑,仿佛將心中的陰霾都驅散了幾分,整個人的精神也似乎好了許多。
張繡見張濟心情尚佳,趕忙趁機說道:“叔父,我有個不情之請,想與您說一說。”張濟悠然地看著張繡,心中早有了計較。自從賈詡來過之後,他便大致猜到了張繡的來意,料想他是想領兵協助馬超出征。隻是張濟並未點破,隻靜靜看著張繡,且看他如何言語。
張繡垂首,在心中千迴百轉地打著腹稿,極力組織著語言,深吸一口氣後,抬起頭,目光誠摯地對張濟說道:“叔父,馬超將軍於我而言,那可是曾引領我縱橫天下的舊主啊。往昔在他麾下,每一場征戰,每一次衝鋒,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意與豪情,仿佛置身於熱血沸騰的英雄傳奇之中。而此次,他在專程出征之際,還不辭辛勞地繞道來看望我,那一刻,我心中的感動簡直如洶湧澎湃的潮水,難以抑製。您也知道,如今他深陷困境,麵臨著兵馬嚴重不足的難題,麵對淮南袁術那等勁敵,恐怕難以順利完成討伐大業。叔父,咱們宛城眼下恰好太平無事,無戰事紛擾。我心中便燃起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要出征,再次追隨馬超將軍,重拾昔日縱橫沙場的默契與激情,與他攜手共擊袁術,續寫那段熱血未涼的戰友情誼。”
張濟眉頭微皺,眼神中透著深思與憂慮,緩緩開口道:“阿秀,你且靜下心來好好思量一番。馬超將軍乃是奉天子詔命出征,可我們現今的處境頗為微妙,處於半獨立之態,既未正式向誰歸順,亦未得到天子的招安。在天子眼中,我們終究還是董君的舊部,這反賊的身份標簽,猶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前。你想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貿貿然為了朝廷去與勢力龐大、根基深厚的袁氏家族相抗衡,這無異於以卵擊石,又能期望有怎樣理想的結局呢?”
張繡一聽,心急如焚,臉上滿是急切與堅定交織的神情,“嗖”地一下從繡凳上站起,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眼眶微紅,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叔父,我絕非是出於對朝廷的考量,那朝廷於我而言,本就遙遠而陌生。我心中念的、想的,唯有馬超將軍啊!昔日在我懵懂無知、初入軍旅之時,是將軍不嫌我愚鈍,對我悉心提攜,戰場上為我指點迷津,才讓我有了今日的成就與榮耀。這份恩情,如同巍峨高山,重如千鈞,我怎能不報?我一心隻盼著能與將軍再次共赴沙場,哪怕前方荊棘滿布,我亦在所不惜,隻願能在他身旁,為他披荊斬棘,助他一臂之力。”
張濟望著跪在地上的張繡,他那病弱之軀已無力支撐過多的激動,隻能虛弱地擺了擺手,示意張繡起身,緩聲道:“你且思量清楚,馬超將軍為朝廷出征,其根基遠在西涼,中間還橫亙著朝廷。西涼與淮南相隔千裏,又有朝廷勢力阻隔。且不說他能否戰勝袁術,即便僥幸得勝,以當下局勢,也難以將袁家連根拔起。如此一來,日後隻剩我們宛城,孤立無援,直麵袁術的報複,你可有應對之策?再者,你看看我這副病體,已是油盡燈枯,時日無多。這宛城的基業遲早要交到你手上,你如今身為宛城少主,未來大可自立一方,稱雄諸侯。難道你就從未有過爭霸天下的壯誌雄心?”
張繡並未起身,依舊跪在地上,對張濟恭敬地迴應:“叔父,阿繡自知才疏學淺,從始至終都未曾有過爭霸天下的念想。我留在宛城,不過是想在您身邊盡孝,守著宛城,延續家族血脈。我既無雄才大略,亦無經天緯地之能,能守住宛城這份基業,便已心滿意足。”
張濟長歎一聲,語重心長地說道:“癡兒啊,你怎如此糊塗。宛城乃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伺,豈是輕易能守住的?現今諸侯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你若沒有進取之心,宛城便如狂風暴雨中的一葉孤舟,遲早會被浪潮吞沒。待到城破之日,你又該何去何從?”
張繡眼神堅定,毫不猶豫地說道:“叔父,倘若真有那一天,我便率大軍返迴西涼,繼續追隨馬超將軍,為其效命。在將軍麾下,我才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寧與滿足,那才是我心之所向。”
張濟滿臉疑惑,眼神中透著不解,輕聲問道:“為何你一心隻想效命於馬超?如今天下諸侯眾多,勢力錯綜複雜,你不論選擇追隨誰,哪怕是歸降朝廷,以你的能力與威望,都能占據一席之地,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馬超將軍固然才華出眾,可終究也隻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勢力範圍有限。”
張繡微微抬起頭,目光中滿是堅定與深情,緩緩說道:“叔父,您這段時間身體抱恙,未曾留意軍中兄弟們的心思。自我們離開西涼,歲月悠悠,加之長安相隔,被困於這中原腹地,兄弟們歸鄉之路遙遙無期。可他們的心,從未離開過西涼,那裏是我們的根,是我們魂牽夢縈的故鄉。唯有迴歸西涼,才是順應兄弟們的心願。況且,馬超將軍待我親如手足,這份知遇之恩,世間罕有。在別處,又怎能奢望得到如此真誠的相待?我們本就是西涼兒郎,故鄉的土地才是我們的歸宿。若我改投他人門下,叫這些與我生死與共的老兄弟們情何以堪?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張繡的一番話,如同一把鑰匙,悄然打開了張濟心底那扇塵封已久的思鄉之門。他已病入膏肓,油盡燈枯,怎會不想在生命的盡頭迴歸故裏,讓自己的靈魂在故鄉的土地上安息?張濟的眼神逐漸變得悠遠而惆悵,思緒似乎已飄迴了那遙遠的西涼故土。
張濟眼神中透著一絲落寞,幽幽地歎道:“哎,落葉歸根,這是多少遊子的心願啊。阿繡,待我身死之後,你便將我的軀體一把火燒了,莫要安葬,等到迴歸西涼之時,再將我葬於故鄉,如此,我方能魂歸故裏。”
張繡聽聞此言,麵露難以置信之色,急切地望向張濟,說道:“叔父,那您這是同意我去幫助馬超將軍了?”
張濟微微搖頭,緩緩說道:“並非此刻就允準你去協助馬超將軍。當下局勢混沌,需等日後局勢稍微明朗,我們再謀劃返迴西涼之事。憑借宛城中現有的大軍根基,那時你率大軍返迴,即便舍棄這宛城基業,手中有兵,迴西涼亦能有足夠的地位與話語權。可若如今你貿然出兵,將手中兵將拚光,且不說宛城能否即刻守住,單說你返迴西涼追隨馬超,又能有何地位與依仗?不過是寄人籬下罷了。”
張繡一把緊緊抓住張濟的手,滿臉關切地說道:“叔父,您莫要再說這般身故之後的話。如今您經過湯藥調理,身體日漸有了起色,定能康複如初。”
張濟輕輕撫摸著張繡的頭,慈愛地說道:“癡兒,我的身體狀況自己心裏有數,還有什麽看不開的呢?隻是你此刻萬萬不能前去,切不可將咱們辛苦積攢的家底輕易拚光。”
張繡卻神色嚴肅,一臉正色地說道:“叔父,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我與馬超將軍的情誼,是在無數次生死拚殺中鑄就的,絕非利益所能衡量。此刻他深陷困境,我若不幫,日後還有何顏麵再追隨於他?男人之間的情誼,又怎可用權勢地位去評判?叔父,您亦是軍中硬漢,怎會不明白此中道理?定是文和先生那老狐狸教您如此說的。文和先生固然聰慧過人,可他凡事精於算計,不肯涉險,隻知明哲保身,怎會懂得我們沙場男兒的熱血與真情?他實在是太過自私。”
張繡滔滔不絕地說著,張濟看著眼前侃侃而談的侄兒,心中明白,即便阻攔,恐怕也難以改變張繡的決心。他有些疲憊地說道:“阿繡,你所言亦有道理。叔父我時日無多,這宛城日後終究要托付於你,你便依著心中所想行事吧,莫要讓自己留下遺憾。”
張繡聽聞叔父這番言語,頓時喜出望外,滿心感激與激動難以抑製,當即對著張濟連連磕頭,額頭與地麵相觸,發出砰砰聲響,以最誠摯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感恩與敬意。
張繡隨後搬來一個繡凳,待張濟坐定,自己才緩緩坐在床榻前。張濟強撐著直起身子,靠在床上,臉上掛著笑意,問道:“阿繡,今日帶著馬超將軍去了何處?”張繡微微歎了口氣,說道:“今日帶馬超將軍前往張仲景先生處問診,不想卻被張仲景先生好好地上了一課,結果弄得眾人心裏都不大暢快。”張濟微微一怔,疑惑道:“怎麽了?張仲景先生一向為人隨和,怎會如此?”張繡皺了皺眉頭,繼續說道:“叔父有所不知,那張仲景先生,滿心滿眼似乎都隻有百姓,凡事皆以百姓為要,他那番言論,讓馬超將軍心裏頗為不悅,迴來的路上就念叨著要急著離開。我當時也氣憤不已,真恨不得衝他打上兩拳。”張濟輕笑著罵道:“你這孩子,怎能如此對待仲景先生。”言罷,一陣開懷的大笑,仿佛將心中的陰霾都驅散了幾分,整個人的精神也似乎好了許多。
張繡見張濟心情尚佳,趕忙趁機說道:“叔父,我有個不情之請,想與您說一說。”張濟悠然地看著張繡,心中早有了計較。自從賈詡來過之後,他便大致猜到了張繡的來意,料想他是想領兵協助馬超出征。隻是張濟並未點破,隻靜靜看著張繡,且看他如何言語。
張繡垂首,在心中千迴百轉地打著腹稿,極力組織著語言,深吸一口氣後,抬起頭,目光誠摯地對張濟說道:“叔父,馬超將軍於我而言,那可是曾引領我縱橫天下的舊主啊。往昔在他麾下,每一場征戰,每一次衝鋒,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意與豪情,仿佛置身於熱血沸騰的英雄傳奇之中。而此次,他在專程出征之際,還不辭辛勞地繞道來看望我,那一刻,我心中的感動簡直如洶湧澎湃的潮水,難以抑製。您也知道,如今他深陷困境,麵臨著兵馬嚴重不足的難題,麵對淮南袁術那等勁敵,恐怕難以順利完成討伐大業。叔父,咱們宛城眼下恰好太平無事,無戰事紛擾。我心中便燃起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要出征,再次追隨馬超將軍,重拾昔日縱橫沙場的默契與激情,與他攜手共擊袁術,續寫那段熱血未涼的戰友情誼。”
張濟眉頭微皺,眼神中透著深思與憂慮,緩緩開口道:“阿秀,你且靜下心來好好思量一番。馬超將軍乃是奉天子詔命出征,可我們現今的處境頗為微妙,處於半獨立之態,既未正式向誰歸順,亦未得到天子的招安。在天子眼中,我們終究還是董君的舊部,這反賊的身份標簽,猶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前。你想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貿貿然為了朝廷去與勢力龐大、根基深厚的袁氏家族相抗衡,這無異於以卵擊石,又能期望有怎樣理想的結局呢?”
張繡一聽,心急如焚,臉上滿是急切與堅定交織的神情,“嗖”地一下從繡凳上站起,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眼眶微紅,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叔父,我絕非是出於對朝廷的考量,那朝廷於我而言,本就遙遠而陌生。我心中念的、想的,唯有馬超將軍啊!昔日在我懵懂無知、初入軍旅之時,是將軍不嫌我愚鈍,對我悉心提攜,戰場上為我指點迷津,才讓我有了今日的成就與榮耀。這份恩情,如同巍峨高山,重如千鈞,我怎能不報?我一心隻盼著能與將軍再次共赴沙場,哪怕前方荊棘滿布,我亦在所不惜,隻願能在他身旁,為他披荊斬棘,助他一臂之力。”
張濟望著跪在地上的張繡,他那病弱之軀已無力支撐過多的激動,隻能虛弱地擺了擺手,示意張繡起身,緩聲道:“你且思量清楚,馬超將軍為朝廷出征,其根基遠在西涼,中間還橫亙著朝廷。西涼與淮南相隔千裏,又有朝廷勢力阻隔。且不說他能否戰勝袁術,即便僥幸得勝,以當下局勢,也難以將袁家連根拔起。如此一來,日後隻剩我們宛城,孤立無援,直麵袁術的報複,你可有應對之策?再者,你看看我這副病體,已是油盡燈枯,時日無多。這宛城的基業遲早要交到你手上,你如今身為宛城少主,未來大可自立一方,稱雄諸侯。難道你就從未有過爭霸天下的壯誌雄心?”
張繡並未起身,依舊跪在地上,對張濟恭敬地迴應:“叔父,阿繡自知才疏學淺,從始至終都未曾有過爭霸天下的念想。我留在宛城,不過是想在您身邊盡孝,守著宛城,延續家族血脈。我既無雄才大略,亦無經天緯地之能,能守住宛城這份基業,便已心滿意足。”
張濟長歎一聲,語重心長地說道:“癡兒啊,你怎如此糊塗。宛城乃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伺,豈是輕易能守住的?現今諸侯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你若沒有進取之心,宛城便如狂風暴雨中的一葉孤舟,遲早會被浪潮吞沒。待到城破之日,你又該何去何從?”
張繡眼神堅定,毫不猶豫地說道:“叔父,倘若真有那一天,我便率大軍返迴西涼,繼續追隨馬超將軍,為其效命。在將軍麾下,我才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寧與滿足,那才是我心之所向。”
張濟滿臉疑惑,眼神中透著不解,輕聲問道:“為何你一心隻想效命於馬超?如今天下諸侯眾多,勢力錯綜複雜,你不論選擇追隨誰,哪怕是歸降朝廷,以你的能力與威望,都能占據一席之地,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馬超將軍固然才華出眾,可終究也隻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勢力範圍有限。”
張繡微微抬起頭,目光中滿是堅定與深情,緩緩說道:“叔父,您這段時間身體抱恙,未曾留意軍中兄弟們的心思。自我們離開西涼,歲月悠悠,加之長安相隔,被困於這中原腹地,兄弟們歸鄉之路遙遙無期。可他們的心,從未離開過西涼,那裏是我們的根,是我們魂牽夢縈的故鄉。唯有迴歸西涼,才是順應兄弟們的心願。況且,馬超將軍待我親如手足,這份知遇之恩,世間罕有。在別處,又怎能奢望得到如此真誠的相待?我們本就是西涼兒郎,故鄉的土地才是我們的歸宿。若我改投他人門下,叫這些與我生死與共的老兄弟們情何以堪?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張繡的一番話,如同一把鑰匙,悄然打開了張濟心底那扇塵封已久的思鄉之門。他已病入膏肓,油盡燈枯,怎會不想在生命的盡頭迴歸故裏,讓自己的靈魂在故鄉的土地上安息?張濟的眼神逐漸變得悠遠而惆悵,思緒似乎已飄迴了那遙遠的西涼故土。
張濟眼神中透著一絲落寞,幽幽地歎道:“哎,落葉歸根,這是多少遊子的心願啊。阿繡,待我身死之後,你便將我的軀體一把火燒了,莫要安葬,等到迴歸西涼之時,再將我葬於故鄉,如此,我方能魂歸故裏。”
張繡聽聞此言,麵露難以置信之色,急切地望向張濟,說道:“叔父,那您這是同意我去幫助馬超將軍了?”
張濟微微搖頭,緩緩說道:“並非此刻就允準你去協助馬超將軍。當下局勢混沌,需等日後局勢稍微明朗,我們再謀劃返迴西涼之事。憑借宛城中現有的大軍根基,那時你率大軍返迴,即便舍棄這宛城基業,手中有兵,迴西涼亦能有足夠的地位與話語權。可若如今你貿然出兵,將手中兵將拚光,且不說宛城能否即刻守住,單說你返迴西涼追隨馬超,又能有何地位與依仗?不過是寄人籬下罷了。”
張繡一把緊緊抓住張濟的手,滿臉關切地說道:“叔父,您莫要再說這般身故之後的話。如今您經過湯藥調理,身體日漸有了起色,定能康複如初。”
張濟輕輕撫摸著張繡的頭,慈愛地說道:“癡兒,我的身體狀況自己心裏有數,還有什麽看不開的呢?隻是你此刻萬萬不能前去,切不可將咱們辛苦積攢的家底輕易拚光。”
張繡卻神色嚴肅,一臉正色地說道:“叔父,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我與馬超將軍的情誼,是在無數次生死拚殺中鑄就的,絕非利益所能衡量。此刻他深陷困境,我若不幫,日後還有何顏麵再追隨於他?男人之間的情誼,又怎可用權勢地位去評判?叔父,您亦是軍中硬漢,怎會不明白此中道理?定是文和先生那老狐狸教您如此說的。文和先生固然聰慧過人,可他凡事精於算計,不肯涉險,隻知明哲保身,怎會懂得我們沙場男兒的熱血與真情?他實在是太過自私。”
張繡滔滔不絕地說著,張濟看著眼前侃侃而談的侄兒,心中明白,即便阻攔,恐怕也難以改變張繡的決心。他有些疲憊地說道:“阿繡,你所言亦有道理。叔父我時日無多,這宛城日後終究要托付於你,你便依著心中所想行事吧,莫要讓自己留下遺憾。”
張繡聽聞叔父這番言語,頓時喜出望外,滿心感激與激動難以抑製,當即對著張濟連連磕頭,額頭與地麵相觸,發出砰砰聲響,以最誠摯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感恩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