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府邸的議事廳內,為這莊嚴肅穆的地方添了幾分柔和。孫策與周瑜端坐主位,神色間透著幾分期待與審視。
隨著一聲通傳,呂蒙穩步踏入廳中。他身著一襲素色長袍,身姿挺拔,神色不卑不亢,舉手投足間盡顯沉穩幹練。行至廳中,呂蒙恭敬地向孫策與周瑜行禮,聲音洪亮清晰:“拜見孫將軍,周都督。”
孫策微微頷首,目光如炬,緊緊盯著呂蒙,率先開口:“呂子明,久聞你精通軍務,今日特召你來,想考校一番,你可莫要讓我失望。”
呂蒙鎮定自若,拱手應道:“將軍請出題,蒙定當知無不言。”
於是,孫策與周瑜輪番發問,從行軍布陣的策略,到戰場局勢的分析,再到糧草輜重的調配,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一個比一個深入。呂蒙卻對答如流,條理清晰,不僅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還能結合實際案例,給出獨到的應對之策。他的迴答,既有對兵法的深刻理解,又充滿了實戰的智慧,讓孫策與周瑜頻頻點頭。
考校持續了許久,最終,孫策滿意地笑了笑,與周瑜交換了一個眼神,而後說道:“子明果然名不虛傳,見識、謀略皆屬上乘。我江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你若願意,我便任命你為別部司馬,統領一軍,不知你意下如何?”
呂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與感激,當即跪地謝恩:“蒙承蒙將軍厚愛,必當肝腦塗地,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孫策起身,親手將呂蒙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好好幹,莫要辜負了我的期望。日後若有戰功,我必不會虧待你。”
呂蒙重重地點頭,眼中滿是堅定與決心。至此,呂蒙正式成為孫策麾下的一員,開啟了他在江東的嶄露頭角之路。
送走呂蒙後,議事廳內稍作休整,氣氛卻愈發凝重起來,所有人都在靜靜等待著張昭的到來。
不多時,張昭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廳中。他一襲長袍,氣質儒雅,手中輕搖羽扇,神色平和,不見絲毫緊張。入廳後,張昭恭敬地向孫策和周瑜行了大禮,舉止間盡顯名士風範。
孫策打量著張昭,眼中滿是期待,開口說道:“張子布,久仰大名。昨日宴上不便深談,今日便想就民生、內政等諸多要事,向先生請教一二。”
張昭微微欠身,謙遜道:“將軍言重,昭不過略通一二,定知無不言。”
周瑜率先拋出問題:“如今吳郡初定,百廢待興,百姓生活困苦,依先生之見,當如何改善民生?”
張昭不假思索,條理清晰地迴道:“民生之要,在於農桑。應先丈量土地,合理分配,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種植糧棉。同時,興修水利,確保灌溉,提高農桑產量。設立農官,指導農事,獎勵耕織,如此,百姓衣食無憂,方能安居樂業。”
孫策接著問:“那在政務管理上,該如何優化,提升治理效率?”
張昭輕撫胡須,娓娓道來:“政務需精簡流程,明確職責。選拔賢能之士,充實各級衙門,做到人盡其才。建立完善的考核製度,賞罰分明,激勵官吏勤勉為政。再者,要廣開言路,傾聽百姓聲音,及時調整政策。”
二人又接連詢問了稅收、教化、治安等方麵的問題,張昭皆對答如流,不僅給出詳盡的策略,還能結合吳郡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他的迴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又有細致入微的實操建議,聽得孫策和周瑜頻頻點頭,眼中滿是讚賞。
一番問答結束,孫策忍不住讚歎:“先生果真是大才,有先生相助,何愁吳郡不興,大業不成!”
周瑜也附和道:“張子布之才,遠超我等想象,若能共圖大業,江東幸甚!”
孫策的目光緊緊鎖住張昭,眼神中滿是探尋與期待,開口問道:“先生既有這般經天緯地之才,以先生之見,就當下我軍的形勢而言,還有哪些良策可助我穩固江東,成就大業?”
張昭神色沉穩,輕輕搖了搖手中繪著山水墨畫的羽扇,不緊不慢地開始剖析:“將軍,自您揮師江東,一路披荊斬棘,如今會稽與吳郡已盡入囊中,局勢漸趨安穩。吳郡之地,北臨長江,南接富饒之地,地勢平坦開闊,水網縱橫交錯,交通極為便利。這裏物產豐富,百姓殷實,實乃江東的核心樞紐。將治所移至吳郡,就如同在棋局中落下關鍵一子,可掌控全局,以此為中心,政令便能迅速輻射四方,無論是調配兵力、征收賦稅,還是管理民生,都將事半功倍,極大地穩固將軍在江東的勢力。”
孫策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認同,對這一建議頗為讚賞。見此,張昭頓了頓,繼續說道:“除此之外,將軍還應向朝廷請求任命。此舉看似依附朝廷,實則蘊含深遠謀略。”
孫策聽到此處,臉色驟變,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厭惡與抗拒:“先生有所不知,我父親孫堅,一代豪傑,卻冤死於漢室宗親劉表之手。這腐朽的朝廷,昏庸無道,早已淪為權貴的傀儡,我孫策對其深惡痛絕,不願再與他們有任何瓜葛。我憑借自身實力打下這片基業,成事何須借助朝廷那虛假的名號?”
張昭不慌不忙,輕輕放下羽扇,向前一步,神色誠懇且莊重:“將軍,您少年英雄,誌向高遠,一腔熱血與豪情,昭深感欽佩。但請將軍暫且按下心中的仇怨,聽昭細細道來。當下,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局勢錯綜複雜。朝廷雖已衰敗,可在天下百姓和眾多勢力心中,它依舊是正統所在,是名正言順的象征。將軍若能得到朝廷的任命,便如同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成為名正言順的江東之主。如此一來,那些心懷叵測、妄圖進犯江東的勢力,便會有所忌憚,不敢輕易興兵。”
他稍作停頓,目光緊緊盯著孫策,觀察著他的反應,接著說道:“再者,此舉可向天下昭告,將軍是尊奉漢室、維護正統秩序的忠義之士。在這亂世之中,人心惶惶,百姓渴望太平,賢才渴望明主。將軍以尊漢之名,必能吸引天下英才紛紛來投,為您出謀劃策、衝鋒陷陣。同時,也能讓江東百姓安心,他們會更加擁護將軍的統治。至於您父親的血海深仇,此乃私仇。但如今將軍身負成就大業、保境安民的重任,當以天下大局為重。先借助朝廷之名穩固根基,待實力足夠強大,羽翼豐滿之時,再去謀劃複仇之事,屆時,豈不是更有把握?”
孫策聽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寬敞的議事廳中緩緩踱步,腳步聲在寂靜的廳內迴蕩,每一步都仿佛在權衡著張昭這番話的利弊。良久,他停下腳步,轉身看向張昭,眼中的疑慮與抗拒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堅定與信服:“先生所言,字字珠璣,發人深省,是我太過狹隘短視了。就依先生的建議,向朝廷請求任命。還望先生日後多多輔佐,助我成就一番霸業。”
周瑜聽聞張昭的建議,眼中閃過一絲讚同,接著話鋒一轉,看向張昭問道:“既是如此,向朝廷出使乃大事,需得有能言善辯、洞察局勢之人擔此重任。先生見多識廣,可有合適的人員推薦?”
張昭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緩緩說道:“二位既知我名,可曾聽聞江東還有一位張紘?世人皆稱‘江東二張’,張紘與我乃是至交好友,才情謀略,絲毫不輸於我。他自幼博覽群書,對經史子集、治國方略頗有研究,尤其擅長言辭,與人交談時,總能條理清晰、引經據典,令人信服。”
說到此處,張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繼續介紹道:“張紘為人沉穩,心思縝密,對天下局勢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曾遊曆四方,熟知各地風土人情,對朝廷內部的紛爭與權謀也了如指掌。此次出使朝廷,既要展現我江東的實力與誠意,又要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周旋,謀取最大利益,張紘無疑是最佳人選。若他能前來效命,必能不辱使命。”
孫策與周瑜對視一眼,眼中皆露出驚喜之色。孫策撫掌大笑道:“若真有如此大才,那可真是我江東之幸!先生若能引薦,我孫策求之不得。”
周瑜也點頭附和:“早就聽聞‘江東二張’之名,今日聽先生一番介紹,更是心向往之。還望先生速速安排,讓我等早日得見張公。”
張昭見二人欣然應諾,心中也頗為欣慰,拱手說道:“二位放心,我這就修書一封,邀請張紘前來。相信以他的見識與抱負,定不會拒絕為江東效力的機會。”
孫策看著張昭,眼中滿是賞識與信任,鄭重說道:“張子布,今日與你一番交談,深感你謀略過人、見識不凡。我孫策便任命你為長史,掌管軍政事務,望你能助我成就大業。待朝廷委派任命下來之後,我定會再提拔於你,委以更重的職責。”
張昭連忙跪地謝恩:“承蒙將軍厚愛,昭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將軍所托。”說罷,緩緩起身,恭敬地退下。
望著張昭離去的背影,孫策轉頭看向周瑜,感慨道:“這張昭張子布,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他所獻的計策,環環相扣,皆是為我江東大業著想,足見其用心。”
周瑜微微頷首,輕撫胡須,讚同道:“主公所言極是。從他對民生、內政的見解,再到對出使朝廷一事的謀劃,無一不彰顯其大才。而且,我觀他言行舉止,坦誠真摯,確實沒有二心,日後必能成為主公的得力臂膀。”
孫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江東在張昭等人的輔佐下日益強盛的景象:“有公瑾與子布相助,我江東霸業可期。接下來,便靜候張紘到來,一同開創這江東的新局麵!”
隨著一聲通傳,呂蒙穩步踏入廳中。他身著一襲素色長袍,身姿挺拔,神色不卑不亢,舉手投足間盡顯沉穩幹練。行至廳中,呂蒙恭敬地向孫策與周瑜行禮,聲音洪亮清晰:“拜見孫將軍,周都督。”
孫策微微頷首,目光如炬,緊緊盯著呂蒙,率先開口:“呂子明,久聞你精通軍務,今日特召你來,想考校一番,你可莫要讓我失望。”
呂蒙鎮定自若,拱手應道:“將軍請出題,蒙定當知無不言。”
於是,孫策與周瑜輪番發問,從行軍布陣的策略,到戰場局勢的分析,再到糧草輜重的調配,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一個比一個深入。呂蒙卻對答如流,條理清晰,不僅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還能結合實際案例,給出獨到的應對之策。他的迴答,既有對兵法的深刻理解,又充滿了實戰的智慧,讓孫策與周瑜頻頻點頭。
考校持續了許久,最終,孫策滿意地笑了笑,與周瑜交換了一個眼神,而後說道:“子明果然名不虛傳,見識、謀略皆屬上乘。我江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你若願意,我便任命你為別部司馬,統領一軍,不知你意下如何?”
呂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與感激,當即跪地謝恩:“蒙承蒙將軍厚愛,必當肝腦塗地,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孫策起身,親手將呂蒙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好好幹,莫要辜負了我的期望。日後若有戰功,我必不會虧待你。”
呂蒙重重地點頭,眼中滿是堅定與決心。至此,呂蒙正式成為孫策麾下的一員,開啟了他在江東的嶄露頭角之路。
送走呂蒙後,議事廳內稍作休整,氣氛卻愈發凝重起來,所有人都在靜靜等待著張昭的到來。
不多時,張昭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廳中。他一襲長袍,氣質儒雅,手中輕搖羽扇,神色平和,不見絲毫緊張。入廳後,張昭恭敬地向孫策和周瑜行了大禮,舉止間盡顯名士風範。
孫策打量著張昭,眼中滿是期待,開口說道:“張子布,久仰大名。昨日宴上不便深談,今日便想就民生、內政等諸多要事,向先生請教一二。”
張昭微微欠身,謙遜道:“將軍言重,昭不過略通一二,定知無不言。”
周瑜率先拋出問題:“如今吳郡初定,百廢待興,百姓生活困苦,依先生之見,當如何改善民生?”
張昭不假思索,條理清晰地迴道:“民生之要,在於農桑。應先丈量土地,合理分配,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種植糧棉。同時,興修水利,確保灌溉,提高農桑產量。設立農官,指導農事,獎勵耕織,如此,百姓衣食無憂,方能安居樂業。”
孫策接著問:“那在政務管理上,該如何優化,提升治理效率?”
張昭輕撫胡須,娓娓道來:“政務需精簡流程,明確職責。選拔賢能之士,充實各級衙門,做到人盡其才。建立完善的考核製度,賞罰分明,激勵官吏勤勉為政。再者,要廣開言路,傾聽百姓聲音,及時調整政策。”
二人又接連詢問了稅收、教化、治安等方麵的問題,張昭皆對答如流,不僅給出詳盡的策略,還能結合吳郡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他的迴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又有細致入微的實操建議,聽得孫策和周瑜頻頻點頭,眼中滿是讚賞。
一番問答結束,孫策忍不住讚歎:“先生果真是大才,有先生相助,何愁吳郡不興,大業不成!”
周瑜也附和道:“張子布之才,遠超我等想象,若能共圖大業,江東幸甚!”
孫策的目光緊緊鎖住張昭,眼神中滿是探尋與期待,開口問道:“先生既有這般經天緯地之才,以先生之見,就當下我軍的形勢而言,還有哪些良策可助我穩固江東,成就大業?”
張昭神色沉穩,輕輕搖了搖手中繪著山水墨畫的羽扇,不緊不慢地開始剖析:“將軍,自您揮師江東,一路披荊斬棘,如今會稽與吳郡已盡入囊中,局勢漸趨安穩。吳郡之地,北臨長江,南接富饒之地,地勢平坦開闊,水網縱橫交錯,交通極為便利。這裏物產豐富,百姓殷實,實乃江東的核心樞紐。將治所移至吳郡,就如同在棋局中落下關鍵一子,可掌控全局,以此為中心,政令便能迅速輻射四方,無論是調配兵力、征收賦稅,還是管理民生,都將事半功倍,極大地穩固將軍在江東的勢力。”
孫策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認同,對這一建議頗為讚賞。見此,張昭頓了頓,繼續說道:“除此之外,將軍還應向朝廷請求任命。此舉看似依附朝廷,實則蘊含深遠謀略。”
孫策聽到此處,臉色驟變,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厭惡與抗拒:“先生有所不知,我父親孫堅,一代豪傑,卻冤死於漢室宗親劉表之手。這腐朽的朝廷,昏庸無道,早已淪為權貴的傀儡,我孫策對其深惡痛絕,不願再與他們有任何瓜葛。我憑借自身實力打下這片基業,成事何須借助朝廷那虛假的名號?”
張昭不慌不忙,輕輕放下羽扇,向前一步,神色誠懇且莊重:“將軍,您少年英雄,誌向高遠,一腔熱血與豪情,昭深感欽佩。但請將軍暫且按下心中的仇怨,聽昭細細道來。當下,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局勢錯綜複雜。朝廷雖已衰敗,可在天下百姓和眾多勢力心中,它依舊是正統所在,是名正言順的象征。將軍若能得到朝廷的任命,便如同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成為名正言順的江東之主。如此一來,那些心懷叵測、妄圖進犯江東的勢力,便會有所忌憚,不敢輕易興兵。”
他稍作停頓,目光緊緊盯著孫策,觀察著他的反應,接著說道:“再者,此舉可向天下昭告,將軍是尊奉漢室、維護正統秩序的忠義之士。在這亂世之中,人心惶惶,百姓渴望太平,賢才渴望明主。將軍以尊漢之名,必能吸引天下英才紛紛來投,為您出謀劃策、衝鋒陷陣。同時,也能讓江東百姓安心,他們會更加擁護將軍的統治。至於您父親的血海深仇,此乃私仇。但如今將軍身負成就大業、保境安民的重任,當以天下大局為重。先借助朝廷之名穩固根基,待實力足夠強大,羽翼豐滿之時,再去謀劃複仇之事,屆時,豈不是更有把握?”
孫策聽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寬敞的議事廳中緩緩踱步,腳步聲在寂靜的廳內迴蕩,每一步都仿佛在權衡著張昭這番話的利弊。良久,他停下腳步,轉身看向張昭,眼中的疑慮與抗拒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堅定與信服:“先生所言,字字珠璣,發人深省,是我太過狹隘短視了。就依先生的建議,向朝廷請求任命。還望先生日後多多輔佐,助我成就一番霸業。”
周瑜聽聞張昭的建議,眼中閃過一絲讚同,接著話鋒一轉,看向張昭問道:“既是如此,向朝廷出使乃大事,需得有能言善辯、洞察局勢之人擔此重任。先生見多識廣,可有合適的人員推薦?”
張昭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緩緩說道:“二位既知我名,可曾聽聞江東還有一位張紘?世人皆稱‘江東二張’,張紘與我乃是至交好友,才情謀略,絲毫不輸於我。他自幼博覽群書,對經史子集、治國方略頗有研究,尤其擅長言辭,與人交談時,總能條理清晰、引經據典,令人信服。”
說到此處,張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繼續介紹道:“張紘為人沉穩,心思縝密,對天下局勢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曾遊曆四方,熟知各地風土人情,對朝廷內部的紛爭與權謀也了如指掌。此次出使朝廷,既要展現我江東的實力與誠意,又要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周旋,謀取最大利益,張紘無疑是最佳人選。若他能前來效命,必能不辱使命。”
孫策與周瑜對視一眼,眼中皆露出驚喜之色。孫策撫掌大笑道:“若真有如此大才,那可真是我江東之幸!先生若能引薦,我孫策求之不得。”
周瑜也點頭附和:“早就聽聞‘江東二張’之名,今日聽先生一番介紹,更是心向往之。還望先生速速安排,讓我等早日得見張公。”
張昭見二人欣然應諾,心中也頗為欣慰,拱手說道:“二位放心,我這就修書一封,邀請張紘前來。相信以他的見識與抱負,定不會拒絕為江東效力的機會。”
孫策看著張昭,眼中滿是賞識與信任,鄭重說道:“張子布,今日與你一番交談,深感你謀略過人、見識不凡。我孫策便任命你為長史,掌管軍政事務,望你能助我成就大業。待朝廷委派任命下來之後,我定會再提拔於你,委以更重的職責。”
張昭連忙跪地謝恩:“承蒙將軍厚愛,昭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將軍所托。”說罷,緩緩起身,恭敬地退下。
望著張昭離去的背影,孫策轉頭看向周瑜,感慨道:“這張昭張子布,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他所獻的計策,環環相扣,皆是為我江東大業著想,足見其用心。”
周瑜微微頷首,輕撫胡須,讚同道:“主公所言極是。從他對民生、內政的見解,再到對出使朝廷一事的謀劃,無一不彰顯其大才。而且,我觀他言行舉止,坦誠真摯,確實沒有二心,日後必能成為主公的得力臂膀。”
孫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江東在張昭等人的輔佐下日益強盛的景象:“有公瑾與子布相助,我江東霸業可期。接下來,便靜候張紘到來,一同開創這江東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