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上書
如今在周喻麵前的這些內閣大臣包括於謙在內,都更希望讓那些牽扯進來的太醫們全部去死。
周喻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殿中的大臣們,忽然就明白了他們的態度為何如此堅決。
這些大臣尤其是於謙可不僅僅是出於對朝廷法度的維護,更是因為他們深知這件事的嚴重性。
太醫謀害皇子等於動搖國本罪同謀反,謀反之罪便是罪及九族,而且這個罪一定是要定為謀反的,無論如何也隻能是謀反,無論如何都必須去死而且必須死得幹幹淨淨,要讓未來永遠不會有人再提及此事。
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與周喻的皇位的正統性息息相關,畢竟周喻的皇位說起來還是有些不太名正言順的。
當時妖後並不願意周喻成為皇帝,而是太皇太後支持,在加上他們這些臣子的選擇最終才讓周喻成為了皇帝。
再者誰都知道堡宗沒死,但在法理和朝廷的認可下本來沒死的堡宗是被定義為已經死了的,也是他們一致認可的,從這來看包括坐在龍椅上的周喻還有他們這些當臣子的全都有問題。
更何況當初和瓦剌的戰爭結束後於謙更是親自將這個‘已經死去’的人給帶到了周喻的麵前,最終被周喻強逼得自殺。
周喻的皇位可沒有什麽遺詔,而是這些大臣們的共同選擇,是為了大明朝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而現在的結果來看自然是好的,如果沒有人提那不好的那一麵永遠就會被遮蓋在光鮮之下。
誰也不願意提的事情現在竟然有些人不僅想要翻出來說,而且還已經有所行動,這種事簡直就是在挑釁朝廷,挑釁皇帝,挑釁他們這些做出決定的大臣。
如今太醫謀害皇子不僅是對周喻的挑戰,更是對這些大臣們選擇的否定,若不嚴懲不僅周喻的皇位會受到質疑,就連先帝的死因也可能被人重新提起甚至引發更大的動蕩。
這種事必須要避免而且要雷霆萬鈞的處理幹淨,包括那鄭王和寧王。
於謙上前一步語氣沉重:“皇上,太醫謀害皇子此乃動搖國本之罪,若不嚴懲不足以震懾天下,不足以安撫民心,更何況,這些太醫背後指使之人也是心懷不軌意圖謀反,若不徹查到底隻怕後患無窮。”
周喻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於謙繼續說道:“皇上,您是先帝欽定的監國也是臣等一致推舉的明君,先帝在瓦剌之戰中為國捐軀,如今這些太醫以莫須有的原因膽敢謀害皇子不過隻是他們一己私利的借口,大明剛剛穩定如今百廢待興實在經不得太多動蕩,隻有殺雞儆猴才能震懾天下。”
另一位內閣大臣也上前一步,語氣堅定:“皇上,太醫謀害皇子罪不可赦,若不嚴懲隻怕朝野上下都會人心惶惶,臣等建議,立即下旨將寧王和鄭王召入京城徹查此事,若他們與此事無關自然無事,若有關則必須嚴懲不貸!”
周喻看了看眾人,笑了笑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所言極是,此事若不嚴懲何以震懾天下,不過,朕還有一些想法。”
於謙等人連忙躬身:“皇上請講。”
周喻目光冷峻:“朕要你們徹查此事,不僅要查太醫還要查他們背後牽連之人,無論是誰隻要與此事有關一律嚴懲不貸們,但朕也要你們記住此事不可牽連無辜,更不可借此機會排除異己,於謙,你做事向來公正刻板,朕相信你不會牽連無辜那便由你來負責其他人協助吧。”
“臣遵旨。”
其他人對視一眼,齊聲應道:“臣等遵旨!”
周喻點點頭:“立刻下旨召寧王鄭王他們入京,調動大軍以防不測。”
於謙等人齊聲應道:“臣等遵旨!”
周喻道:“難得今日人來得這麽齊,朕正好也有些想法要和你們討論。”
於謙再次拱手:“皇上請說。”
“朕準備對太醫院進行改製以免再發生相同的情況,恢複前朝的醫官製度,重新設立醫博士以及醫教授,建立醫學院專門培養醫者,並從民間召集德高望重的醫者建立太醫署和太醫院相互製衡。”
於謙想了想道:“皇上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要具體實施恐怕此事還得從長計議細細斟酌,不管太醫院還是太醫署都要建立起一套更好的監察製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周喻點頭:“你們下去之後也可以想想,有什麽好的想法也可以遞折子給朕。”
周喻的心裏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想法,也想要看看眼皮子底下的這些人能不能還有什麽想法,一人計短多看看其他人的意見才能查漏補缺。
其實現在太醫院的製度已經算是不錯了,隻是誰能想得到整個太醫院都出了問題。
到時候宮內有女醫局,新建的太醫署,原來的太醫院三者相互監察,再想要發生這樣的事也是不可能了。
太醫院的那些太醫倒是好解決,但是鄭王和寧王兩人真要處理起來那可就麻煩多了。
是殺?是貶?還是什麽?
周喻現在心裏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打算,下旨讓兩人來京領罪算是給他們兩人一種通牒,要是能夠乖乖過來那倒是還好,可要是不來那事情可真就有些大條了。
到時候周喻就算不願也隻能調動大軍宣告天下兩人謀反,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隻有這種程度也算好處理,怕就怕整個天下的宗室會不會也跟著亂起來。
一個是先帝的親弟弟,當然這裏的先帝指的是宣宗而不是堡宗,而寧王一係和皇帝一係那也是有著萬種糾葛,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權王爺。
殺了肯定是一了百了最簡單的,但是周喻沒有切實的證據可以證明兩人有問題啊,那些太醫的話也不一定就是真的,要是惹得整個宗室反彈就算是周喻都會覺得頭疼。
不過這種時候也急不得,等一等看看說不定所有的問題也都能迎刃而解。
而接下來幾天時間裏整個北苑似乎也都多出了一些血腥的味道,不管是太監還是宮女亦或者侍衛都變得更加的小心翼翼,明明宮中有了大喜事但也沒誰敢不長眼的衝撞了貴人。
就這幾天每天都有幾十口人被斬的消息傳迴來,一連殺了幾天都還隻是一個開始,後麵怕是牽連進來的人會更多,誰都擔心在這種時候把自己也給牽連進去。
就像是內閣那些官員一旦查到了誰,隻要證據確鑿那立刻就會讓其人頭落地,而這也是周喻登基以來內閣錦衣衛和東廠合作得最緊密的一次。
抓人,問話,殺人。
根本不在乎是死了多少人,將多少人充為官妓,將多人發配邊疆。
每天也就是看看內閣遞過來的折子,抓了誰問出什麽怎麽處理,其他的一概不管,直至有新的消息傳迴來。
“皇上。”興安輕手輕腳的從外麵走進書房,低聲稟報道:“派出去的人有消息傳迴來。”
“說。”周喻頭也沒抬的看著書,手中的書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典。
興安躬身道:“鄭王在領旨後已經啟程來京,但寧王領了旨後稱病說暫時無法動身,還讓人送來了請罪的折子,襄王也送來了請旨的折子”
一個請罪一個請旨,兩份折子周喻不用看大致都能猜到什麽。
周喻放下手中的永樂大典接過折子,隨手翻開寧王的那份掃了幾眼,裏麵果然果然如他猜想的那般,折子的內容寫得冠冕堂皇,先是痛陳自己病體纏身,接著又大談自己對朝廷的忠心耿耿是有小人汙蔑他,絕對沒有對不起皇上對不起朝廷,最後才輕描淡寫地提到未能及時來京領罪,實乃無奈之舉,字裏行間全是推脫。
至於襄王那邊則是請求周喻能夠讓他帶兵捉拿寧王,這襄王迴去襄王府倒是已經有段時間了,準備了老長時間一直盯著江南之地,想要在江南之地重演一出當時福建叛亂時的做的那些事。
可是江南之地這邊老老實實的就是什麽沒讓襄王逮到機會發作,誰知道京城這邊忽然出現了這樣的事情,而且還有自己的兄弟鄭王參與,接到京城的來信後他就立刻飛鴿傳書通知鄭王讓他老實請罪,去到京城後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說清楚。
到時候皇上還會看著一家人的麵子上饒他一命,最多不過也就是被削了爵位。
寧王那邊襄王也就沒有太多辦法了,寧王係本來就和皇族積怨多年,現任的寧王也不過在世襲寧王沒多長時間,也就比起周喻登基稍微長一點點,和襄王鄭王都是同輩,年紀也差不多但是交流少關係不好。
而且寧王朱奠培性格乖張也讓襄王多有耳聞,襄王還真不懷疑這貨會指使他人在宮裏下藥,這種蠢貨隻要受到點誘惑和刺激做出這種事情來不奇怪,但客觀來看襄王認為就算寧王有參與但也絕對不是主謀。
這家夥最多也就是給京裏送了幾封信罷了,但主謀絕對不會是他。
可這並不妨礙襄王想要平了那讓皇族係都覺得礙眼的寧王係,直接就請旨想要代替周喻拿了寧王。
看完手上的折子後周喻也是思索了一下:“內閣已經看過了?”
“正是內閣送過來的。”
這兩份折子不是那種需要直接遞給周喻的密折,依據正常的標準自然是要先送往內閣之後才會送到周喻這裏。
“他們什麽意見。”
興安低聲道:“內閣的意思是現在確實沒有證據可以指證寧王鄭王他們和太醫院的事有什麽直接的聯係。”
“沒有證據。”周喻點了點頭,興安沒有亂來周喻是滿意的。
為皇帝辦事不需要講究證據是沒錯,可卻要看針對的人是什麽人。
有些人可以不需要經過皇帝的同意,但有的人就必須要皇帝點頭才行,沒有人教興安就已經學會了這點。
周喻沉吟一聲:“那寧王可是朕的病了。”
興安連忙道:“奴婢已經讓人去查不日就能有消息傳迴,奴婢也可以派人把寧王給請迴來。”
周喻點點頭:“此事就不用你去了,襄王估計是想朕了便讓他去吧。”
興安有些遲疑:“那神機營?”
“告訴他沒有,既然寧王生病那過來的路上也需要好好照料,一定要安排大夫好生看著,若是寧王再次抗旨便就地格殺吧。”
“是。”
想要稱病而不來京城,這寧王估計也是腦子秀逗了才會有這麽膽大,覺得稱病就能免罪?還是篤定自己根本不會被牽連,亦或者是覺得自己根本沒罪?
但有沒有問題不是他躲在寧王府就能確定的,周喻下旨本就已經是給他們一個機會,而這機會都無法把握的話那死了也就死了吧,抗旨的理由足夠應付天下了。
之前的寧王朱權還能讓人忌憚,但朱權都已經死了這大明邊塞之軍又盡在周喻手中,區區一個二代寧王朱奠培還不能讓周喻忌憚,有了理由可以名正言順的下手那就沒有什麽關係了。
襄王得到旨意的時候雖然有些遺憾但也還是很快就啟程,領兵五千帶著征召來的十幾個大夫去往了南昌。
襄王這邊都還沒把人給周喻帶迴來,但另一邊派出去的人此時也迴到了京中。
一副棺槨,封得厚厚實實,裏麵放著已經死去的常德公主被快馬加鞭的送了迴來,同時被送迴來的還有常德身邊照顧她的人。
周喻並沒有親自去看那副棺槨,可送來的東西也必須要經過檢查。
興安捂著鼻子讓人撬開了經過處理的棺槨,也親眼看見了同樣經過處理的常德,進一步確定了沒問題後才讓人重新將棺槨封閉然後趕緊跑去給周喻匯報。
“皇上,我親自驗過裏麵就是罪人常德,此次還從常德的住所裏搜出了許多書信,皇上要不要親自過目。”
周喻點頭示意興安把帶迴來的書信放下,道:“那萬貞兒可還在。”
興安點頭:“在,就在外邊跪著,奴婢現在去把她叫進來。”
(本章完)
如今在周喻麵前的這些內閣大臣包括於謙在內,都更希望讓那些牽扯進來的太醫們全部去死。
周喻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殿中的大臣們,忽然就明白了他們的態度為何如此堅決。
這些大臣尤其是於謙可不僅僅是出於對朝廷法度的維護,更是因為他們深知這件事的嚴重性。
太醫謀害皇子等於動搖國本罪同謀反,謀反之罪便是罪及九族,而且這個罪一定是要定為謀反的,無論如何也隻能是謀反,無論如何都必須去死而且必須死得幹幹淨淨,要讓未來永遠不會有人再提及此事。
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與周喻的皇位的正統性息息相關,畢竟周喻的皇位說起來還是有些不太名正言順的。
當時妖後並不願意周喻成為皇帝,而是太皇太後支持,在加上他們這些臣子的選擇最終才讓周喻成為了皇帝。
再者誰都知道堡宗沒死,但在法理和朝廷的認可下本來沒死的堡宗是被定義為已經死了的,也是他們一致認可的,從這來看包括坐在龍椅上的周喻還有他們這些當臣子的全都有問題。
更何況當初和瓦剌的戰爭結束後於謙更是親自將這個‘已經死去’的人給帶到了周喻的麵前,最終被周喻強逼得自殺。
周喻的皇位可沒有什麽遺詔,而是這些大臣們的共同選擇,是為了大明朝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而現在的結果來看自然是好的,如果沒有人提那不好的那一麵永遠就會被遮蓋在光鮮之下。
誰也不願意提的事情現在竟然有些人不僅想要翻出來說,而且還已經有所行動,這種事簡直就是在挑釁朝廷,挑釁皇帝,挑釁他們這些做出決定的大臣。
如今太醫謀害皇子不僅是對周喻的挑戰,更是對這些大臣們選擇的否定,若不嚴懲不僅周喻的皇位會受到質疑,就連先帝的死因也可能被人重新提起甚至引發更大的動蕩。
這種事必須要避免而且要雷霆萬鈞的處理幹淨,包括那鄭王和寧王。
於謙上前一步語氣沉重:“皇上,太醫謀害皇子此乃動搖國本之罪,若不嚴懲不足以震懾天下,不足以安撫民心,更何況,這些太醫背後指使之人也是心懷不軌意圖謀反,若不徹查到底隻怕後患無窮。”
周喻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於謙繼續說道:“皇上,您是先帝欽定的監國也是臣等一致推舉的明君,先帝在瓦剌之戰中為國捐軀,如今這些太醫以莫須有的原因膽敢謀害皇子不過隻是他們一己私利的借口,大明剛剛穩定如今百廢待興實在經不得太多動蕩,隻有殺雞儆猴才能震懾天下。”
另一位內閣大臣也上前一步,語氣堅定:“皇上,太醫謀害皇子罪不可赦,若不嚴懲隻怕朝野上下都會人心惶惶,臣等建議,立即下旨將寧王和鄭王召入京城徹查此事,若他們與此事無關自然無事,若有關則必須嚴懲不貸!”
周喻看了看眾人,笑了笑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所言極是,此事若不嚴懲何以震懾天下,不過,朕還有一些想法。”
於謙等人連忙躬身:“皇上請講。”
周喻目光冷峻:“朕要你們徹查此事,不僅要查太醫還要查他們背後牽連之人,無論是誰隻要與此事有關一律嚴懲不貸們,但朕也要你們記住此事不可牽連無辜,更不可借此機會排除異己,於謙,你做事向來公正刻板,朕相信你不會牽連無辜那便由你來負責其他人協助吧。”
“臣遵旨。”
其他人對視一眼,齊聲應道:“臣等遵旨!”
周喻點點頭:“立刻下旨召寧王鄭王他們入京,調動大軍以防不測。”
於謙等人齊聲應道:“臣等遵旨!”
周喻道:“難得今日人來得這麽齊,朕正好也有些想法要和你們討論。”
於謙再次拱手:“皇上請說。”
“朕準備對太醫院進行改製以免再發生相同的情況,恢複前朝的醫官製度,重新設立醫博士以及醫教授,建立醫學院專門培養醫者,並從民間召集德高望重的醫者建立太醫署和太醫院相互製衡。”
於謙想了想道:“皇上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要具體實施恐怕此事還得從長計議細細斟酌,不管太醫院還是太醫署都要建立起一套更好的監察製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周喻點頭:“你們下去之後也可以想想,有什麽好的想法也可以遞折子給朕。”
周喻的心裏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想法,也想要看看眼皮子底下的這些人能不能還有什麽想法,一人計短多看看其他人的意見才能查漏補缺。
其實現在太醫院的製度已經算是不錯了,隻是誰能想得到整個太醫院都出了問題。
到時候宮內有女醫局,新建的太醫署,原來的太醫院三者相互監察,再想要發生這樣的事也是不可能了。
太醫院的那些太醫倒是好解決,但是鄭王和寧王兩人真要處理起來那可就麻煩多了。
是殺?是貶?還是什麽?
周喻現在心裏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打算,下旨讓兩人來京領罪算是給他們兩人一種通牒,要是能夠乖乖過來那倒是還好,可要是不來那事情可真就有些大條了。
到時候周喻就算不願也隻能調動大軍宣告天下兩人謀反,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隻有這種程度也算好處理,怕就怕整個天下的宗室會不會也跟著亂起來。
一個是先帝的親弟弟,當然這裏的先帝指的是宣宗而不是堡宗,而寧王一係和皇帝一係那也是有著萬種糾葛,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權王爺。
殺了肯定是一了百了最簡單的,但是周喻沒有切實的證據可以證明兩人有問題啊,那些太醫的話也不一定就是真的,要是惹得整個宗室反彈就算是周喻都會覺得頭疼。
不過這種時候也急不得,等一等看看說不定所有的問題也都能迎刃而解。
而接下來幾天時間裏整個北苑似乎也都多出了一些血腥的味道,不管是太監還是宮女亦或者侍衛都變得更加的小心翼翼,明明宮中有了大喜事但也沒誰敢不長眼的衝撞了貴人。
就這幾天每天都有幾十口人被斬的消息傳迴來,一連殺了幾天都還隻是一個開始,後麵怕是牽連進來的人會更多,誰都擔心在這種時候把自己也給牽連進去。
就像是內閣那些官員一旦查到了誰,隻要證據確鑿那立刻就會讓其人頭落地,而這也是周喻登基以來內閣錦衣衛和東廠合作得最緊密的一次。
抓人,問話,殺人。
根本不在乎是死了多少人,將多少人充為官妓,將多人發配邊疆。
每天也就是看看內閣遞過來的折子,抓了誰問出什麽怎麽處理,其他的一概不管,直至有新的消息傳迴來。
“皇上。”興安輕手輕腳的從外麵走進書房,低聲稟報道:“派出去的人有消息傳迴來。”
“說。”周喻頭也沒抬的看著書,手中的書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典。
興安躬身道:“鄭王在領旨後已經啟程來京,但寧王領了旨後稱病說暫時無法動身,還讓人送來了請罪的折子,襄王也送來了請旨的折子”
一個請罪一個請旨,兩份折子周喻不用看大致都能猜到什麽。
周喻放下手中的永樂大典接過折子,隨手翻開寧王的那份掃了幾眼,裏麵果然果然如他猜想的那般,折子的內容寫得冠冕堂皇,先是痛陳自己病體纏身,接著又大談自己對朝廷的忠心耿耿是有小人汙蔑他,絕對沒有對不起皇上對不起朝廷,最後才輕描淡寫地提到未能及時來京領罪,實乃無奈之舉,字裏行間全是推脫。
至於襄王那邊則是請求周喻能夠讓他帶兵捉拿寧王,這襄王迴去襄王府倒是已經有段時間了,準備了老長時間一直盯著江南之地,想要在江南之地重演一出當時福建叛亂時的做的那些事。
可是江南之地這邊老老實實的就是什麽沒讓襄王逮到機會發作,誰知道京城這邊忽然出現了這樣的事情,而且還有自己的兄弟鄭王參與,接到京城的來信後他就立刻飛鴿傳書通知鄭王讓他老實請罪,去到京城後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說清楚。
到時候皇上還會看著一家人的麵子上饒他一命,最多不過也就是被削了爵位。
寧王那邊襄王也就沒有太多辦法了,寧王係本來就和皇族積怨多年,現任的寧王也不過在世襲寧王沒多長時間,也就比起周喻登基稍微長一點點,和襄王鄭王都是同輩,年紀也差不多但是交流少關係不好。
而且寧王朱奠培性格乖張也讓襄王多有耳聞,襄王還真不懷疑這貨會指使他人在宮裏下藥,這種蠢貨隻要受到點誘惑和刺激做出這種事情來不奇怪,但客觀來看襄王認為就算寧王有參與但也絕對不是主謀。
這家夥最多也就是給京裏送了幾封信罷了,但主謀絕對不會是他。
可這並不妨礙襄王想要平了那讓皇族係都覺得礙眼的寧王係,直接就請旨想要代替周喻拿了寧王。
看完手上的折子後周喻也是思索了一下:“內閣已經看過了?”
“正是內閣送過來的。”
這兩份折子不是那種需要直接遞給周喻的密折,依據正常的標準自然是要先送往內閣之後才會送到周喻這裏。
“他們什麽意見。”
興安低聲道:“內閣的意思是現在確實沒有證據可以指證寧王鄭王他們和太醫院的事有什麽直接的聯係。”
“沒有證據。”周喻點了點頭,興安沒有亂來周喻是滿意的。
為皇帝辦事不需要講究證據是沒錯,可卻要看針對的人是什麽人。
有些人可以不需要經過皇帝的同意,但有的人就必須要皇帝點頭才行,沒有人教興安就已經學會了這點。
周喻沉吟一聲:“那寧王可是朕的病了。”
興安連忙道:“奴婢已經讓人去查不日就能有消息傳迴,奴婢也可以派人把寧王給請迴來。”
周喻點點頭:“此事就不用你去了,襄王估計是想朕了便讓他去吧。”
興安有些遲疑:“那神機營?”
“告訴他沒有,既然寧王生病那過來的路上也需要好好照料,一定要安排大夫好生看著,若是寧王再次抗旨便就地格殺吧。”
“是。”
想要稱病而不來京城,這寧王估計也是腦子秀逗了才會有這麽膽大,覺得稱病就能免罪?還是篤定自己根本不會被牽連,亦或者是覺得自己根本沒罪?
但有沒有問題不是他躲在寧王府就能確定的,周喻下旨本就已經是給他們一個機會,而這機會都無法把握的話那死了也就死了吧,抗旨的理由足夠應付天下了。
之前的寧王朱權還能讓人忌憚,但朱權都已經死了這大明邊塞之軍又盡在周喻手中,區區一個二代寧王朱奠培還不能讓周喻忌憚,有了理由可以名正言順的下手那就沒有什麽關係了。
襄王得到旨意的時候雖然有些遺憾但也還是很快就啟程,領兵五千帶著征召來的十幾個大夫去往了南昌。
襄王這邊都還沒把人給周喻帶迴來,但另一邊派出去的人此時也迴到了京中。
一副棺槨,封得厚厚實實,裏麵放著已經死去的常德公主被快馬加鞭的送了迴來,同時被送迴來的還有常德身邊照顧她的人。
周喻並沒有親自去看那副棺槨,可送來的東西也必須要經過檢查。
興安捂著鼻子讓人撬開了經過處理的棺槨,也親眼看見了同樣經過處理的常德,進一步確定了沒問題後才讓人重新將棺槨封閉然後趕緊跑去給周喻匯報。
“皇上,我親自驗過裏麵就是罪人常德,此次還從常德的住所裏搜出了許多書信,皇上要不要親自過目。”
周喻點頭示意興安把帶迴來的書信放下,道:“那萬貞兒可還在。”
興安點頭:“在,就在外邊跪著,奴婢現在去把她叫進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