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龍等人離開鳳凰山,趕赴江南,勢必會是一場狂風暴雨。
至此,本書的第四卷《聚義鳳凰山》就完卷了。本卷講述當日陸文龍統領的鳳凰山義軍的發展壯大,也預示著他們這支軍事力量在未來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對抗外敵的曆史舞台上,他們也必將演繹出屬於自己的更加絢麗輝煌的篇章。
其實,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國家的拚爭,政權的更迭一直是推動曆史車輪前行的主旋律。
而在國家危難的時候,除了國家的軍隊肩負使命,抵抗外敵,還有很多民間組織的抵抗力量或是各路的義軍。他們在麵對外敵入侵之時,沒有退縮,更沒有迷茫,而是毅然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不畏生死,保家衛國。
在南宋抵抗金國侵略的時候,有許多義軍選擇了加入抗金的行列,包括嶽飛統帥的嶽家軍中,也有很多是各路歸順的義軍。他們中有自願加入的,也有是被征剿收編的,可是不管他們是什麽來曆,他們在抵抗外敵的戰鬥中卻都十分勇敢。
宋金戰爭伊始,宋軍被金軍打的幾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危難時刻,有許多民間抗金力量在沒有任何糧餉兵械支援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為保家衛國,舍身取義。
盡管他們的努力沒能阻止國家的淪喪,社稷的崩塌,可是他們還是給予了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他們的鮮血依然讓敵人感受到了不屈的民族氣節。
即便到了南宋時期,各地義軍也沒有間斷過對金的襲擾和打擊,可以說這些義軍為國家、為民族也同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文章演義中,甚至是民間的傳說中,他們也都是最被忽視的,仿佛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說到這,我想說一說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艱難的抵抗外敵的戰爭。雖然我們最終取得了這場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但中華民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做為一個東北人,每每聽到“八年抗戰”這四個字,都會內心酸楚。
日本鬼子一九三七年發動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乍一看去是八個年頭。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它們對我們東北的侵略早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那是整整十四年。東北人民受到的欺壓和迫害更深更重。雖然當時的“不抵抗”命令,導致了軍事上的絕對被動。可是東北人民卻並沒有真正的放棄抵抗,屈服敵寇,一刻也沒有。在這艱苦又漫長的抗戰歲月中,有多少如楊靖宇、趙尚誌這樣的英雄人物為了自己的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緬懷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為我們的今天所做的一切。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很多地方的地域性很強,但卻同宗同源,做為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但我們卻同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聲,就是團結一心,熱愛我們的祖國。
原本是想寫宋金戰爭,卻寫到了熱愛祖國,還有了許多感慨,希望朋友們不要見怪,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愛國心。
在這裏再簡單說一下當時的曆史背景。南宋,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經濟文化的巔峰,也對世界文明進步,民族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南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到達了當時世界的頂峰。
可是這樣的繁榮背後,卻有著不和諧的社會結構畸形。雖然經濟發達,一些百姓的口袋裏也有錢,可是國庫卻並不充裕。養官養兵,平叛內亂,抵禦外敵,也消耗了大量的財力,於是,統治階級就加大各種各樣的科捐雜稅,以填充國庫和滿足自己的奢靡生活。
其實,南宋高宗時期,基本上沒有北伐的軍事行動,主要軍力多用於剿除起義軍和抵抗金國的侵略上。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南宋百姓,都是不願北伐的。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遊的詩詞既道出了當時的北方淪陷土地上漢人的期盼和無力,更批判了南宋君民的麻木不仁。
嚴重的揚文抑武思想,已經使得當時的絕大多數宋人失去了尚武精神和熱血鬥誌,他們享受著偏安一隅的粉飾太平,哪裏還想驅逐噠虜,收複山河。
隨著嶽飛和韓世忠等人主戰將領的離去,朝中敢言北伐的人越來越少,有能力指揮軍隊的將領也越來越少。直到孝宗登基,才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北伐。可是由於缺少軍事人才,曆次的北伐都是慘敗而迴。
而北伐失敗後的南宋,不但要承擔更多的納貢和賠償,在外交上還一再降級。其實當時金國的軍隊戰鬥力已經遠不及從前,可南宋的軍隊依然無力對抗,真是令人唏噓無奈。
嶽飛和韓世忠等人的恢複中原、直搗黃龍的夙願終南宋滅亡也沒有實現。他們和那些為國捐軀的愛國將士的鮮血最終並沒有喚醒統治者腐朽的思想和一些民眾麻木的精神,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也為了正義得到彰顯,奸惡受到懲戒,更為了偉大的愛國情懷得到發揚和永遠延續,作為我們應當讓他們的夙願實現,讓他們的故事延續,讓他們的愛恨情仇升華。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在下一部中,更多的是一種情懷,對忠良英魂的靈魂慰藉,對伸張正義的期盼渴望,對愛國情懷的抒發歌頌。
為了不影響書中情節的流暢和精彩,在人物、年代、事件上的虛構和加工不可避免,較之史實會有所偏頗,也請兄弟姐妹們點評指正。畢竟,有些真實的曆史是難以為人所接受的。
敬請關注《龍吟壯歌》第五卷:《仗劍問情仇》。
至此,本書的第四卷《聚義鳳凰山》就完卷了。本卷講述當日陸文龍統領的鳳凰山義軍的發展壯大,也預示著他們這支軍事力量在未來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對抗外敵的曆史舞台上,他們也必將演繹出屬於自己的更加絢麗輝煌的篇章。
其實,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國家的拚爭,政權的更迭一直是推動曆史車輪前行的主旋律。
而在國家危難的時候,除了國家的軍隊肩負使命,抵抗外敵,還有很多民間組織的抵抗力量或是各路的義軍。他們在麵對外敵入侵之時,沒有退縮,更沒有迷茫,而是毅然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不畏生死,保家衛國。
在南宋抵抗金國侵略的時候,有許多義軍選擇了加入抗金的行列,包括嶽飛統帥的嶽家軍中,也有很多是各路歸順的義軍。他們中有自願加入的,也有是被征剿收編的,可是不管他們是什麽來曆,他們在抵抗外敵的戰鬥中卻都十分勇敢。
宋金戰爭伊始,宋軍被金軍打的幾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危難時刻,有許多民間抗金力量在沒有任何糧餉兵械支援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為保家衛國,舍身取義。
盡管他們的努力沒能阻止國家的淪喪,社稷的崩塌,可是他們還是給予了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他們的鮮血依然讓敵人感受到了不屈的民族氣節。
即便到了南宋時期,各地義軍也沒有間斷過對金的襲擾和打擊,可以說這些義軍為國家、為民族也同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文章演義中,甚至是民間的傳說中,他們也都是最被忽視的,仿佛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說到這,我想說一說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艱難的抵抗外敵的戰爭。雖然我們最終取得了這場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但中華民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做為一個東北人,每每聽到“八年抗戰”這四個字,都會內心酸楚。
日本鬼子一九三七年發動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乍一看去是八個年頭。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它們對我們東北的侵略早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那是整整十四年。東北人民受到的欺壓和迫害更深更重。雖然當時的“不抵抗”命令,導致了軍事上的絕對被動。可是東北人民卻並沒有真正的放棄抵抗,屈服敵寇,一刻也沒有。在這艱苦又漫長的抗戰歲月中,有多少如楊靖宇、趙尚誌這樣的英雄人物為了自己的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緬懷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為我們的今天所做的一切。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很多地方的地域性很強,但卻同宗同源,做為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但我們卻同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聲,就是團結一心,熱愛我們的祖國。
原本是想寫宋金戰爭,卻寫到了熱愛祖國,還有了許多感慨,希望朋友們不要見怪,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愛國心。
在這裏再簡單說一下當時的曆史背景。南宋,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經濟文化的巔峰,也對世界文明進步,民族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南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到達了當時世界的頂峰。
可是這樣的繁榮背後,卻有著不和諧的社會結構畸形。雖然經濟發達,一些百姓的口袋裏也有錢,可是國庫卻並不充裕。養官養兵,平叛內亂,抵禦外敵,也消耗了大量的財力,於是,統治階級就加大各種各樣的科捐雜稅,以填充國庫和滿足自己的奢靡生活。
其實,南宋高宗時期,基本上沒有北伐的軍事行動,主要軍力多用於剿除起義軍和抵抗金國的侵略上。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南宋百姓,都是不願北伐的。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遊的詩詞既道出了當時的北方淪陷土地上漢人的期盼和無力,更批判了南宋君民的麻木不仁。
嚴重的揚文抑武思想,已經使得當時的絕大多數宋人失去了尚武精神和熱血鬥誌,他們享受著偏安一隅的粉飾太平,哪裏還想驅逐噠虜,收複山河。
隨著嶽飛和韓世忠等人主戰將領的離去,朝中敢言北伐的人越來越少,有能力指揮軍隊的將領也越來越少。直到孝宗登基,才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北伐。可是由於缺少軍事人才,曆次的北伐都是慘敗而迴。
而北伐失敗後的南宋,不但要承擔更多的納貢和賠償,在外交上還一再降級。其實當時金國的軍隊戰鬥力已經遠不及從前,可南宋的軍隊依然無力對抗,真是令人唏噓無奈。
嶽飛和韓世忠等人的恢複中原、直搗黃龍的夙願終南宋滅亡也沒有實現。他們和那些為國捐軀的愛國將士的鮮血最終並沒有喚醒統治者腐朽的思想和一些民眾麻木的精神,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也為了正義得到彰顯,奸惡受到懲戒,更為了偉大的愛國情懷得到發揚和永遠延續,作為我們應當讓他們的夙願實現,讓他們的故事延續,讓他們的愛恨情仇升華。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在下一部中,更多的是一種情懷,對忠良英魂的靈魂慰藉,對伸張正義的期盼渴望,對愛國情懷的抒發歌頌。
為了不影響書中情節的流暢和精彩,在人物、年代、事件上的虛構和加工不可避免,較之史實會有所偏頗,也請兄弟姐妹們點評指正。畢竟,有些真實的曆史是難以為人所接受的。
敬請關注《龍吟壯歌》第五卷:《仗劍問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