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時,這場商務禮儀極重的宴會才算是徹底結束。
也就說,肉戲要來了。
張拯前麵準備這麽多東西,又是親自下廚,又是音樂表演又是茶藝表演的。
陪著鞠文泰演了這麽久的戲,就是為了這一刻。
張拯起身遠眺著渭河水麵,夕陽西下,漫天的紅霞映照在渭河水中
天穹高處一隻還未歸巢的孤鶩正在起舞。
鞠文泰也起身,站在張拯旁邊,順著張拯的視線看去。
隻覺得眼前的景色渾然天成,仿佛一幅以天地做背景,以山河為墨痕的錦繡畫卷。
不由得看癡了,喃喃的讚歎道:“好山,好水,好景色。泱泱大國,果真當得起一句物華天寶。”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國主,大唐的山河瑰麗否?”
張拯看著眼前的景象,對著鞠文泰問了一句。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好句子,張縣男詩中的大唐山河,尤其瑰麗。”
鞠文泰越琢磨,越覺得這句詩實在是妙,不由得轉過頭來,看著張拯還稍微有些稚嫩的側臉問道:
“張縣男這句詩,是有感而發,還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僥幸,僥幸而已。”
張拯迴了一句。
然後繼續說道:“可惜啊,這樣瑰麗的景色怕是看不了幾天了。
想必國主也知道,大唐的山東起了蝗災,如今已禍及河南,河北等地。
這才初秋,再過些時日,或許蝗災將會蔓延到關中,可惜了。”
“嗬嗬,妙手偶得嗎,又是一佳句,張縣男好才情。蝗災嘛,倒是麻煩,不過大唐有聖君賢臣,又有張縣男這樣的賢才,相信大唐自會轉危為安的。”
鞠文泰不知為什麽張拯會對他一個他國的國主說起大唐的內政,大唐起蝗災跟他又沒什麽關係。
摸不清虛實的情況下,隻好先讚歎一句,然後小小的拍了個馬屁。
“尤其可恨的是,如今蝗災四起,竟還有人不思救災,不思災後的黎民百姓生計如何。
反而為了自己的個人私利,妄圖陷大唐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些人竟然還是大唐的‘自家人’,何其可笑。”
張拯的言語突然轉變得激烈起來,轉變得非常自然,猶如憤青附體。
鞠文泰被張拯突如其來的憤怒打了個措手不及。
心想,你們大唐的事情關我屁事,跟我說做什麽。
但是臉上尷尬的笑道:“這個,嗬嗬嗬,不會的,大唐乃是天朝上國,不會的。”
說完,鞠文泰突然反應過來,我是一個外人啊,跟我說幹嘛。
好奇的問道:
“對了,這個,張縣男為何要與我說這些,我隻是一介下國之主罷了。”
不知不覺間,鞠文泰的自稱開始從吾變成了我。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一個外人,跟我說也沒什麽用啊。
張拯沒有接鞠文泰的話,而是說道:
“國主來大唐有兩個多月了吧,可還習慣在大唐的生活”
“呃,對,張縣男好記性,我至大唐已兩月有餘,生活上嘛,大唐人熱情洋溢,倒也還算不錯。”
鞠文泰又是一愣,張拯這種東扯西扯的聊天方式讓他委實有些不太適應。
不是聊蝗災嘛,怎麽又扯到自己身上來了。
隻聽張拯又問道:
“那國主來大唐,應該不止是朝貢那麽簡單吧。”
這話讓鞠文泰有些不好迴答,說不是吧,搞得好像他對大唐別有圖謀似的,說是吧,又還真是有所求。
隻是大唐的皇帝陛下不知道怎麽迴事,仿佛忘了自己這些前來朝貢的使節。
除了各國使節剛入長安的時候簡單的接見了一下各國使節,就沒有後續了。
遞上的國書,也入石沉大海沒有了任何消息。
鞠文泰隻好報以苦笑。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李世民太忙了,因為各種接踵而至的事情早已忙得焦頭爛額。
自家國內的事情尚且忙得他暈頭轉向,哪裏還顧得上這些小國使節。
隻好委屈他們先等等,等他騰出手來,再來慢慢的處理這些小國的訴求。
或許是李世民心裏麵覺得有些愧疚,所以叫人為這些小國的使節擴建了一下居住的地方。
見鞠文泰不搭話,張拯也不在意,繼續說道:“國主的訴求在下倒是能猜到一些,對於國主盤桓在長安而不離去的原因也知曉些內情。
而這,就是在下今天請國主大老遠從長安來府裏赴宴的原因之一。”
“哦,張縣男有法子能讓陛下在百忙之中抽空接見我等,並同意我等的訴求?”
說起這個,鞠文泰突然來了精神。
畢竟怎麽說他也是一國之主,丟下一國子民來到長安,卻遲遲等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老實說鞠文泰的心中早已是焦急不堪。
“嗬嗬,有辦法。”
張拯嗬嗬一笑,肯定的說道。
“還請張縣男賜教。”
鞠文泰朝著張拯一拱手,臉上的表情開始嚴肅起來。
“國主莫慌,且聽在下細細道來。隻是這其中還需要國主幫個小忙。”
張拯露出一幅智珠在握的表情,讓鞠文泰附耳過來,在他耳邊輕輕說道:“再過十天便是中秋,介時我會上表奏請陛下至南郊祭天,國主隻需……,如此,事可成矣。”
聽完張拯的話,鞠文泰的臉上露出了一幅古怪的表情,然後用驚訝的眼神打量著張拯。
咦,這是什麽表情?
“國主可是還有所疑惑,還是擔心此計不成。”張拯問道。
鞠文泰搖了搖頭,仿佛見了鬼似的,臉上的表情變換之快令張拯瞠目結舌。
張拯實在是被他看得很不自在,眼神也開始變得不善起來,對著鞠文泰說道:
“那國主可否把你臉上的表情收斂一下?”
鞠文泰終於反應過來,自己現在的狀態貌似有些失禮。
“張縣男恕罪,主要是,類似的話兩個月前就有人與我說過。”
“咦,兩個月前,是誰?”
這下輪到張拯驚訝了,兩個月就有人跟自己想到了一起?
在大唐,還有誰能比未卜先知的自己先想到利用這些外國使節來做文章?
大唐人這麽叼的嗎?
也就說,肉戲要來了。
張拯前麵準備這麽多東西,又是親自下廚,又是音樂表演又是茶藝表演的。
陪著鞠文泰演了這麽久的戲,就是為了這一刻。
張拯起身遠眺著渭河水麵,夕陽西下,漫天的紅霞映照在渭河水中
天穹高處一隻還未歸巢的孤鶩正在起舞。
鞠文泰也起身,站在張拯旁邊,順著張拯的視線看去。
隻覺得眼前的景色渾然天成,仿佛一幅以天地做背景,以山河為墨痕的錦繡畫卷。
不由得看癡了,喃喃的讚歎道:“好山,好水,好景色。泱泱大國,果真當得起一句物華天寶。”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國主,大唐的山河瑰麗否?”
張拯看著眼前的景象,對著鞠文泰問了一句。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好句子,張縣男詩中的大唐山河,尤其瑰麗。”
鞠文泰越琢磨,越覺得這句詩實在是妙,不由得轉過頭來,看著張拯還稍微有些稚嫩的側臉問道:
“張縣男這句詩,是有感而發,還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僥幸,僥幸而已。”
張拯迴了一句。
然後繼續說道:“可惜啊,這樣瑰麗的景色怕是看不了幾天了。
想必國主也知道,大唐的山東起了蝗災,如今已禍及河南,河北等地。
這才初秋,再過些時日,或許蝗災將會蔓延到關中,可惜了。”
“嗬嗬,妙手偶得嗎,又是一佳句,張縣男好才情。蝗災嘛,倒是麻煩,不過大唐有聖君賢臣,又有張縣男這樣的賢才,相信大唐自會轉危為安的。”
鞠文泰不知為什麽張拯會對他一個他國的國主說起大唐的內政,大唐起蝗災跟他又沒什麽關係。
摸不清虛實的情況下,隻好先讚歎一句,然後小小的拍了個馬屁。
“尤其可恨的是,如今蝗災四起,竟還有人不思救災,不思災後的黎民百姓生計如何。
反而為了自己的個人私利,妄圖陷大唐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些人竟然還是大唐的‘自家人’,何其可笑。”
張拯的言語突然轉變得激烈起來,轉變得非常自然,猶如憤青附體。
鞠文泰被張拯突如其來的憤怒打了個措手不及。
心想,你們大唐的事情關我屁事,跟我說做什麽。
但是臉上尷尬的笑道:“這個,嗬嗬嗬,不會的,大唐乃是天朝上國,不會的。”
說完,鞠文泰突然反應過來,我是一個外人啊,跟我說幹嘛。
好奇的問道:
“對了,這個,張縣男為何要與我說這些,我隻是一介下國之主罷了。”
不知不覺間,鞠文泰的自稱開始從吾變成了我。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一個外人,跟我說也沒什麽用啊。
張拯沒有接鞠文泰的話,而是說道:
“國主來大唐有兩個多月了吧,可還習慣在大唐的生活”
“呃,對,張縣男好記性,我至大唐已兩月有餘,生活上嘛,大唐人熱情洋溢,倒也還算不錯。”
鞠文泰又是一愣,張拯這種東扯西扯的聊天方式讓他委實有些不太適應。
不是聊蝗災嘛,怎麽又扯到自己身上來了。
隻聽張拯又問道:
“那國主來大唐,應該不止是朝貢那麽簡單吧。”
這話讓鞠文泰有些不好迴答,說不是吧,搞得好像他對大唐別有圖謀似的,說是吧,又還真是有所求。
隻是大唐的皇帝陛下不知道怎麽迴事,仿佛忘了自己這些前來朝貢的使節。
除了各國使節剛入長安的時候簡單的接見了一下各國使節,就沒有後續了。
遞上的國書,也入石沉大海沒有了任何消息。
鞠文泰隻好報以苦笑。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李世民太忙了,因為各種接踵而至的事情早已忙得焦頭爛額。
自家國內的事情尚且忙得他暈頭轉向,哪裏還顧得上這些小國使節。
隻好委屈他們先等等,等他騰出手來,再來慢慢的處理這些小國的訴求。
或許是李世民心裏麵覺得有些愧疚,所以叫人為這些小國的使節擴建了一下居住的地方。
見鞠文泰不搭話,張拯也不在意,繼續說道:“國主的訴求在下倒是能猜到一些,對於國主盤桓在長安而不離去的原因也知曉些內情。
而這,就是在下今天請國主大老遠從長安來府裏赴宴的原因之一。”
“哦,張縣男有法子能讓陛下在百忙之中抽空接見我等,並同意我等的訴求?”
說起這個,鞠文泰突然來了精神。
畢竟怎麽說他也是一國之主,丟下一國子民來到長安,卻遲遲等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老實說鞠文泰的心中早已是焦急不堪。
“嗬嗬,有辦法。”
張拯嗬嗬一笑,肯定的說道。
“還請張縣男賜教。”
鞠文泰朝著張拯一拱手,臉上的表情開始嚴肅起來。
“國主莫慌,且聽在下細細道來。隻是這其中還需要國主幫個小忙。”
張拯露出一幅智珠在握的表情,讓鞠文泰附耳過來,在他耳邊輕輕說道:“再過十天便是中秋,介時我會上表奏請陛下至南郊祭天,國主隻需……,如此,事可成矣。”
聽完張拯的話,鞠文泰的臉上露出了一幅古怪的表情,然後用驚訝的眼神打量著張拯。
咦,這是什麽表情?
“國主可是還有所疑惑,還是擔心此計不成。”張拯問道。
鞠文泰搖了搖頭,仿佛見了鬼似的,臉上的表情變換之快令張拯瞠目結舌。
張拯實在是被他看得很不自在,眼神也開始變得不善起來,對著鞠文泰說道:
“那國主可否把你臉上的表情收斂一下?”
鞠文泰終於反應過來,自己現在的狀態貌似有些失禮。
“張縣男恕罪,主要是,類似的話兩個月前就有人與我說過。”
“咦,兩個月前,是誰?”
這下輪到張拯驚訝了,兩個月就有人跟自己想到了一起?
在大唐,還有誰能比未卜先知的自己先想到利用這些外國使節來做文章?
大唐人這麽叼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