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存也走了,大帳內就剩下張拯和李承乾相對而坐。
“拯哥兒,迴長安之後你不去東宮讀書了嗎?”
李承乾飲下最後一杯酒,朝張拯問道。
張拯想了想答道:“不知道,看陛下怎麽安排,不過大概率不會去了吧。”
張拯說完後,明顯的看見李承乾眼裏閃過一絲失望之色。
心中暗笑的同時話音一轉:“不過……”
“不過什麽?”
李承乾抬起頭來,眼中露出期翼之色。
張拯賣了一下關子,這才慢悠悠的說了一句:“不過,太子殿下你可以到大唐皇家書院來上學嘛。”
聽完張拯的話,李承乾心中頓時由怨轉喜。
有些激動的問道:“我也可以嗎?”
張拯點點頭,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答案,而是模棱兩可的迴了一句:“得看陛下的意思。”
話雖然這麽說,但張拯心裏還是有些把握。
大唐皇家書院是是自己牽頭建立,由老李綱一手促成的。
待書院建成以後,屆時李二將會出任皇家書院院長,而老李綱則是屈居山長之位。
所以李二必然會大力支持書院的發展,既然李二都是院長了,那還有什麽事情是比把自己的子女送入書院當中就學更有力的支持呢。
所以張拯說李承乾可以去書院上學,還真不就是一句空話。
李承乾心中升起了一顆希望的種子,抬手握拳給自己打氣:“我會想辦法說服父皇的。”
然後歡天喜地的走了出去,完全沒注意張拯似笑非笑的麵容。
見今天的食客都走光了,張拯吩咐侍立的大廚撤掉桌子上的殘羹剩飯,在桌子上鋪好桌墊。
擺上筆墨開始琢磨著準備明早交給李武存的計劃書。
如張拯方才和李武存交談時的思緒所想,張拯的主要任務就是敲定墨家身份上的合法性,以及包辦墨家來人在長安的衣食住行。
要敲定墨家的合法性,讓墨家的人光明正大的走上台前,李二肯定是繞不開的,所以張拯還得先給李二上一封折子。
張拯提筆,先給李二的奏折寫完。提起來吹幹墨跡,將折子裝入信封永蜜蠟封好。
這才落筆,開始寫墨家來人之後長安這邊的安排,重點告知了墨家自己會跟李二要到和他們身份學識相匹配的職位。
接下來就是一些瑣碎雜事和待遇問題,洋洋灑灑上千字的計劃書逐漸在張拯筆下成型。
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什麽遺漏了,張拯這才晾幹了宣紙上的墨跡,將計劃書折好和給李二的奏折一起放在了桌子上。
簡單的洗漱一下,癱倒在床上和衣睡去。
……
天氣越發寒冷,在潼關前,張拯等人迎來了貞觀四年的第三場雪。
李承乾和張拯站在風陵渡碼頭,注視著已經結上了厚厚一層冰的黃河,常言和陳瑀站在兩人身後,各種為兩人撐起一把大傘。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距離元旦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
漫天的大雪讓兩人有點睜不開眼睛,整個風陵渡已經完全被大雪覆蓋,最深處已經足以沒過一個成年人的腰部。
而兩人迴程路上經曆的兩場小雪,最深也不過沒過腳踝。
欽差隊伍昨夜到達風陵渡時天色已晚,晚上渡河危險程度直係上升,而隊伍裏的將士大多都是旱鴨子,所以兩人才決定在風陵渡修整一晚。
卻沒料到隻是一夜過去,大雪竟會封凍了大河。
如今天光大亮,天上的大雪卻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反而下的越發大了。
“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我看這關外的雪花也毫不遜色啊。”
張拯開口了,將手伸出傘外,一眨眼功夫,手上就積滿了一把雪花。
至於張拯口中所說的關外,自然就是大河對岸的潼關了。
“來的時候好好的,現在迴不去了,還是被攔在家門口。”
李承乾苦笑著搖搖頭,這麽深的積雪,道路已經完全被封死,想迴長安無異於癡人說夢。
“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大雪了,今年還真是多事之秋啊。
先是旱災蝗災齊至,看樣子這場大雪短時間內怕是也不會停。
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被凍死在這場大雪中。”
張拯倒是沒有李承乾迴不了家的哀愁,雖然他也很想迴家陪老娘過年,但是大雪封路,想也隻能想想。
隻是有些憂心這場大雪,如果下的時間持續太久,隻怕會形成雪災,給大唐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
就算有以工代賑之策,大唐的百姓也經不起折騰了。
“算了,這些事情交給父皇和朝堂的大臣們去操心吧,你我被攔在這裏,徒喚奈何。”
李承乾聽完張拯的話,有些不置可否的迴了一句。
“太子殿下,張縣男,外麵風雪太大,我們還是迴營吧。”
站在兩人身後的常言開口了。
常言的臉上有些擔心,因為李承乾和張拯站立的地方就在大河邊上,常言心中是提心吊膽,生怕兩人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失足墜於河中。
雖說大河已經上凍,但隻是一夜的時間,誰能保證大河上的冰已經凍勞實了。
“走吧,迴去吃火鍋。”
張拯率先轉身朝大營走去。
大營就在離渡口不遠處的一塊平地上,距離渡口不到一千米的距離。
來時大雪封路,將士們用鏟子為兩人清理出來的一條道路此時又已經被大雪覆蓋了,好在積雪還不深。
不遠處守候的將士依舊全身披掛,隻是身上覆蓋著厚厚的雪花,已經變成了一排整齊樹立著的雪人。
眾人迴營時踩出的腳印,隻一轉眼便消失不見……
……
此時的長安已是一片白雪茫茫,除了各家府上的門房不時罵一句這該死的鬼天氣。
就連平時最熱鬧的東西二市,此時也看不見幾個人影。
上百人人居住的長安難得的呈現出一副冷清之意,和金鑾殿上大唐君臣此時的心情一樣蕭索。
太極宮內的地暖燒得非常暖和,但身體上再暖和也暖不了大殿中大唐君臣心中的涼意。
旱災蝗災剛走,看這架勢,雪災的來臨又不可避免。
“拯哥兒,迴長安之後你不去東宮讀書了嗎?”
李承乾飲下最後一杯酒,朝張拯問道。
張拯想了想答道:“不知道,看陛下怎麽安排,不過大概率不會去了吧。”
張拯說完後,明顯的看見李承乾眼裏閃過一絲失望之色。
心中暗笑的同時話音一轉:“不過……”
“不過什麽?”
李承乾抬起頭來,眼中露出期翼之色。
張拯賣了一下關子,這才慢悠悠的說了一句:“不過,太子殿下你可以到大唐皇家書院來上學嘛。”
聽完張拯的話,李承乾心中頓時由怨轉喜。
有些激動的問道:“我也可以嗎?”
張拯點點頭,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答案,而是模棱兩可的迴了一句:“得看陛下的意思。”
話雖然這麽說,但張拯心裏還是有些把握。
大唐皇家書院是是自己牽頭建立,由老李綱一手促成的。
待書院建成以後,屆時李二將會出任皇家書院院長,而老李綱則是屈居山長之位。
所以李二必然會大力支持書院的發展,既然李二都是院長了,那還有什麽事情是比把自己的子女送入書院當中就學更有力的支持呢。
所以張拯說李承乾可以去書院上學,還真不就是一句空話。
李承乾心中升起了一顆希望的種子,抬手握拳給自己打氣:“我會想辦法說服父皇的。”
然後歡天喜地的走了出去,完全沒注意張拯似笑非笑的麵容。
見今天的食客都走光了,張拯吩咐侍立的大廚撤掉桌子上的殘羹剩飯,在桌子上鋪好桌墊。
擺上筆墨開始琢磨著準備明早交給李武存的計劃書。
如張拯方才和李武存交談時的思緒所想,張拯的主要任務就是敲定墨家身份上的合法性,以及包辦墨家來人在長安的衣食住行。
要敲定墨家的合法性,讓墨家的人光明正大的走上台前,李二肯定是繞不開的,所以張拯還得先給李二上一封折子。
張拯提筆,先給李二的奏折寫完。提起來吹幹墨跡,將折子裝入信封永蜜蠟封好。
這才落筆,開始寫墨家來人之後長安這邊的安排,重點告知了墨家自己會跟李二要到和他們身份學識相匹配的職位。
接下來就是一些瑣碎雜事和待遇問題,洋洋灑灑上千字的計劃書逐漸在張拯筆下成型。
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什麽遺漏了,張拯這才晾幹了宣紙上的墨跡,將計劃書折好和給李二的奏折一起放在了桌子上。
簡單的洗漱一下,癱倒在床上和衣睡去。
……
天氣越發寒冷,在潼關前,張拯等人迎來了貞觀四年的第三場雪。
李承乾和張拯站在風陵渡碼頭,注視著已經結上了厚厚一層冰的黃河,常言和陳瑀站在兩人身後,各種為兩人撐起一把大傘。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距離元旦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
漫天的大雪讓兩人有點睜不開眼睛,整個風陵渡已經完全被大雪覆蓋,最深處已經足以沒過一個成年人的腰部。
而兩人迴程路上經曆的兩場小雪,最深也不過沒過腳踝。
欽差隊伍昨夜到達風陵渡時天色已晚,晚上渡河危險程度直係上升,而隊伍裏的將士大多都是旱鴨子,所以兩人才決定在風陵渡修整一晚。
卻沒料到隻是一夜過去,大雪竟會封凍了大河。
如今天光大亮,天上的大雪卻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反而下的越發大了。
“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我看這關外的雪花也毫不遜色啊。”
張拯開口了,將手伸出傘外,一眨眼功夫,手上就積滿了一把雪花。
至於張拯口中所說的關外,自然就是大河對岸的潼關了。
“來的時候好好的,現在迴不去了,還是被攔在家門口。”
李承乾苦笑著搖搖頭,這麽深的積雪,道路已經完全被封死,想迴長安無異於癡人說夢。
“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大雪了,今年還真是多事之秋啊。
先是旱災蝗災齊至,看樣子這場大雪短時間內怕是也不會停。
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被凍死在這場大雪中。”
張拯倒是沒有李承乾迴不了家的哀愁,雖然他也很想迴家陪老娘過年,但是大雪封路,想也隻能想想。
隻是有些憂心這場大雪,如果下的時間持續太久,隻怕會形成雪災,給大唐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
就算有以工代賑之策,大唐的百姓也經不起折騰了。
“算了,這些事情交給父皇和朝堂的大臣們去操心吧,你我被攔在這裏,徒喚奈何。”
李承乾聽完張拯的話,有些不置可否的迴了一句。
“太子殿下,張縣男,外麵風雪太大,我們還是迴營吧。”
站在兩人身後的常言開口了。
常言的臉上有些擔心,因為李承乾和張拯站立的地方就在大河邊上,常言心中是提心吊膽,生怕兩人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失足墜於河中。
雖說大河已經上凍,但隻是一夜的時間,誰能保證大河上的冰已經凍勞實了。
“走吧,迴去吃火鍋。”
張拯率先轉身朝大營走去。
大營就在離渡口不遠處的一塊平地上,距離渡口不到一千米的距離。
來時大雪封路,將士們用鏟子為兩人清理出來的一條道路此時又已經被大雪覆蓋了,好在積雪還不深。
不遠處守候的將士依舊全身披掛,隻是身上覆蓋著厚厚的雪花,已經變成了一排整齊樹立著的雪人。
眾人迴營時踩出的腳印,隻一轉眼便消失不見……
……
此時的長安已是一片白雪茫茫,除了各家府上的門房不時罵一句這該死的鬼天氣。
就連平時最熱鬧的東西二市,此時也看不見幾個人影。
上百人人居住的長安難得的呈現出一副冷清之意,和金鑾殿上大唐君臣此時的心情一樣蕭索。
太極宮內的地暖燒得非常暖和,但身體上再暖和也暖不了大殿中大唐君臣心中的涼意。
旱災蝗災剛走,看這架勢,雪災的來臨又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