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些道理。”聽完張拯的話,李世民和諸將同時深思起來。張拯的意見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
正如張拯所說,火器剛剛現世就展現出來驚人的威能,那若是繼續往深處鑽研呢。
有了張拯提供的思路,李世民想的則更多了一些。火器可以如此,那其他東西是不是也可以如此。
比如工部,兵部等埋頭實幹的國家部門,是否可以再次進行細分。將行政與研究分割開來,是否能加快促進整個大唐社會的發展呢。
隻是一個思路,李世民的思緒便散發得很遠。一瞬間就想到了很多種似乎可行的方式,每一種都能加快累計大唐的國力。
但這些都是後話,思路是思路,實踐是實踐。這一點上李世民分得很清楚。
曆史上從不缺少善政下到地方就變惡政的例子。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迴歸眼下,著手解決火器誕生所帶來的問題。
單獨成立一個部門來完成火器的製造,監管,裝配等問題,說起來簡單。
但實際操作起來要麵臨的問題也不少。且不說國家財政的支出能否承擔,火器歸根結底還是一件武器,歸管軍器監的兵部能否同意。
三省宰相能否支持單獨成立一個研究新式武器的部門。就算能順利成立了,必然要設置官員進行管理,有官職便有利益牽扯。
如何保密,如何進行調配,造出來的火器優先裝備哪一支部隊……種種繁瑣的事物絕對不是三言兩語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
即便是如今在李世民眼中略顯粗糙的三省六部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也是經過了中原王朝上百年的磨合試驗才最終成型的。
這就是所處的高度不同,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也不同。在張拯看來,這就是李世民一句話的事情。
但李世民看見的,則是其背後的各種牽扯。就像大唐皇家書院的成立一樣,張拯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場場刺殺,還有一封封彈劾自己的奏折。
雖然來自後世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對曆史大勢的了解,能讓張拯很迅速的抽絲剝繭找到其中複雜之處的核心。
但有些東西不是你有眼光,有見識就能搞定的。所以,張拯能看到的東西,李世民能看到,但李世民所要考慮的東西,張拯未必能全盤考慮得到。
對於李世民來說,大唐皇家書院是必須要成立的,這是為了大唐盛世打下百年之基,有些許犧牲他完全能夠承受。
但是這新式武器嘛,或者說火器。對於大唐軍隊來說,則是錦上添花的感覺更濃一些。
畢竟,就算沒有這東西,唐軍一樣天下無敵。
“既然你心中有腹稿,那迴去之後擬個折子給朕看看,另外,人日的大朝會你也來參加吧。此事幹係太大,朕需要仔細思量一番。”最後,李世民出言一錘定音。
沒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張拯有些詫異,難道是自己說得還不夠清楚嗎?
還是說李世民沒能理清這背後的好處?要知道,以往李世民對自己的意見,幾乎都是當場建議當場就給迴複的,但這一次卻要拖到人日大朝會,這是什麽意思?
不死心的張拯還想出言再說點什麽,但張公瑾輕輕對他搖了搖頭。見老爹阻止,張拯隻好把要說的話憋在心裏,然後對李世民躬身行禮道:“是,微臣省得。”李世民輕輕擺手:“秘方還是暫時留在你腦子裏,行了,今天元正,都迴去過節吧。”
“是,臣等告退!”諸將起身,朝著李世民躬身拱手,然後退出了大殿。
今天在太極宮耽擱的時間已經夠久了,所以出了皇宮之後,各位老將拱手拜別之後便各自迴府。
兩位兄長早在教場爆炸之後便迴到了家裏,是以出了皇宮,隻有滿心不甘的張拯跟在老爹張公瑾身後,臉上盡是不忿之色。
“怎麽,覺得你滿腔忠君愛國之心被辜負了?”張公瑾看著小兒子滿臉不甘,心裏覺得有些好笑。
自家這小兒子,聰明是足夠聰明,也不缺格局和智慧。隻是可能年紀太小還是什麽原因,看待一些事物上這眼光還是太片麵了一些。
不過這個年紀,也不錯了。被老爹一語道盡心中所想的張拯有些委屈的迴道:“沒有,孩兒隻是覺得明明孩兒的提議都是對大唐有利的,陛下為什麽不同意呢?”
“嗬嗬,陛下也沒說不同意啊。”張公瑾嗬嗬一笑,帶著張拯和一幹親衛慢慢的朝鄒國公府走去,既不乘車,也不騎馬。
看來是打定主意要好好的教育一下張拯了。
“但是……”張拯還是有些不忿,隻是話未出口便被張公瑾打斷:“沒有但是,世界上的事情,並非隻有好壞之分,天也未必隻有黑白兩色,你再好好想想。”張拯一怔,難道陛下沒有當場答應還有其他深意?
不由得順著老爹的話,開始仔細思考起來,隻是腳步未停,臉上卻已經沒有了不忿之色。
張公瑾見小兒子很快陷入了沉思,滿意的點點頭便不再說話。對於小兒子的智慧,他一向很有信心,有些話不用說透,輕輕一句點撥就夠了。
說白了,這就是張拯從後世帶來的小民思想在作祟。眼中隻看得到事物本身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卻忽略了其中的灰色地帶。
就如火器剛爆炸時,老將們心中升起的那股再無用武之地的感受,張拯便沒有考慮進去。
但李世民得考慮,老將軍們為他拚出性命戎馬征戰了一輩子,到老了才好不容易掙出來個榮華富貴。
若是讓幾個小陶罐罐就取代了他們親冒矢石之功,讓這些為大唐征戰了一輩子的老將心裏怎麽想?
還有李世民所顧慮的那些利益牽扯,在張拯的想法中無非就是多設置幾個官職而已。
但官職的背後代表的是權力,這份權力從哪裏分出來,怎麽分,分給誰?
這些都是張拯沒有考慮到的灰色地帶。評判一件事情,不能隻看好壞,還要看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影響。
正如張拯所說,火器剛剛現世就展現出來驚人的威能,那若是繼續往深處鑽研呢。
有了張拯提供的思路,李世民想的則更多了一些。火器可以如此,那其他東西是不是也可以如此。
比如工部,兵部等埋頭實幹的國家部門,是否可以再次進行細分。將行政與研究分割開來,是否能加快促進整個大唐社會的發展呢。
隻是一個思路,李世民的思緒便散發得很遠。一瞬間就想到了很多種似乎可行的方式,每一種都能加快累計大唐的國力。
但這些都是後話,思路是思路,實踐是實踐。這一點上李世民分得很清楚。
曆史上從不缺少善政下到地方就變惡政的例子。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迴歸眼下,著手解決火器誕生所帶來的問題。
單獨成立一個部門來完成火器的製造,監管,裝配等問題,說起來簡單。
但實際操作起來要麵臨的問題也不少。且不說國家財政的支出能否承擔,火器歸根結底還是一件武器,歸管軍器監的兵部能否同意。
三省宰相能否支持單獨成立一個研究新式武器的部門。就算能順利成立了,必然要設置官員進行管理,有官職便有利益牽扯。
如何保密,如何進行調配,造出來的火器優先裝備哪一支部隊……種種繁瑣的事物絕對不是三言兩語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
即便是如今在李世民眼中略顯粗糙的三省六部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也是經過了中原王朝上百年的磨合試驗才最終成型的。
這就是所處的高度不同,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也不同。在張拯看來,這就是李世民一句話的事情。
但李世民看見的,則是其背後的各種牽扯。就像大唐皇家書院的成立一樣,張拯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場場刺殺,還有一封封彈劾自己的奏折。
雖然來自後世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對曆史大勢的了解,能讓張拯很迅速的抽絲剝繭找到其中複雜之處的核心。
但有些東西不是你有眼光,有見識就能搞定的。所以,張拯能看到的東西,李世民能看到,但李世民所要考慮的東西,張拯未必能全盤考慮得到。
對於李世民來說,大唐皇家書院是必須要成立的,這是為了大唐盛世打下百年之基,有些許犧牲他完全能夠承受。
但是這新式武器嘛,或者說火器。對於大唐軍隊來說,則是錦上添花的感覺更濃一些。
畢竟,就算沒有這東西,唐軍一樣天下無敵。
“既然你心中有腹稿,那迴去之後擬個折子給朕看看,另外,人日的大朝會你也來參加吧。此事幹係太大,朕需要仔細思量一番。”最後,李世民出言一錘定音。
沒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張拯有些詫異,難道是自己說得還不夠清楚嗎?
還是說李世民沒能理清這背後的好處?要知道,以往李世民對自己的意見,幾乎都是當場建議當場就給迴複的,但這一次卻要拖到人日大朝會,這是什麽意思?
不死心的張拯還想出言再說點什麽,但張公瑾輕輕對他搖了搖頭。見老爹阻止,張拯隻好把要說的話憋在心裏,然後對李世民躬身行禮道:“是,微臣省得。”李世民輕輕擺手:“秘方還是暫時留在你腦子裏,行了,今天元正,都迴去過節吧。”
“是,臣等告退!”諸將起身,朝著李世民躬身拱手,然後退出了大殿。
今天在太極宮耽擱的時間已經夠久了,所以出了皇宮之後,各位老將拱手拜別之後便各自迴府。
兩位兄長早在教場爆炸之後便迴到了家裏,是以出了皇宮,隻有滿心不甘的張拯跟在老爹張公瑾身後,臉上盡是不忿之色。
“怎麽,覺得你滿腔忠君愛國之心被辜負了?”張公瑾看著小兒子滿臉不甘,心裏覺得有些好笑。
自家這小兒子,聰明是足夠聰明,也不缺格局和智慧。隻是可能年紀太小還是什麽原因,看待一些事物上這眼光還是太片麵了一些。
不過這個年紀,也不錯了。被老爹一語道盡心中所想的張拯有些委屈的迴道:“沒有,孩兒隻是覺得明明孩兒的提議都是對大唐有利的,陛下為什麽不同意呢?”
“嗬嗬,陛下也沒說不同意啊。”張公瑾嗬嗬一笑,帶著張拯和一幹親衛慢慢的朝鄒國公府走去,既不乘車,也不騎馬。
看來是打定主意要好好的教育一下張拯了。
“但是……”張拯還是有些不忿,隻是話未出口便被張公瑾打斷:“沒有但是,世界上的事情,並非隻有好壞之分,天也未必隻有黑白兩色,你再好好想想。”張拯一怔,難道陛下沒有當場答應還有其他深意?
不由得順著老爹的話,開始仔細思考起來,隻是腳步未停,臉上卻已經沒有了不忿之色。
張公瑾見小兒子很快陷入了沉思,滿意的點點頭便不再說話。對於小兒子的智慧,他一向很有信心,有些話不用說透,輕輕一句點撥就夠了。
說白了,這就是張拯從後世帶來的小民思想在作祟。眼中隻看得到事物本身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卻忽略了其中的灰色地帶。
就如火器剛爆炸時,老將們心中升起的那股再無用武之地的感受,張拯便沒有考慮進去。
但李世民得考慮,老將軍們為他拚出性命戎馬征戰了一輩子,到老了才好不容易掙出來個榮華富貴。
若是讓幾個小陶罐罐就取代了他們親冒矢石之功,讓這些為大唐征戰了一輩子的老將心裏怎麽想?
還有李世民所顧慮的那些利益牽扯,在張拯的想法中無非就是多設置幾個官職而已。
但官職的背後代表的是權力,這份權力從哪裏分出來,怎麽分,分給誰?
這些都是張拯沒有考慮到的灰色地帶。評判一件事情,不能隻看好壞,還要看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