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微微頷首,沉默了好一會兒後,方才緩緩開口說道:“眼看著元正將至,新的一年即將來臨,繁榮昌盛的大唐也當迎來一些嶄新的變化。”
他頓了頓,似乎在腦海中構思著接下來要說的話。
“新年伊始,朕打算將年號更改為‘承平’,取其國家安定、社會太平之意,朕希望借此向天下臣民傳達出一種願景,願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鄭畋笑著說道:“陛下聖明!這是個很好的寓意!我大唐必能繁榮昌盛,天下太平!”
其他大臣紛紛附和:“陛下聖明!我大唐繁榮昌盛,天下太平!”
李侃淡淡一笑,話鋒一轉,“從明年起,官員們的公休假將有所調整,由原本的十日一休改為七日一休,清明、端午和中秋都有固定休沐時間。”
劉崇望麵露憂色,小心翼翼地拱手問道:“陛下聖明,此舉乃是為官員們謀福利,但微臣心中略有擔憂。”
“若是如此改動,官員們休沐天數增多,是否會對官府的日常事務辦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況且每個月的天數不盡相同,如此計算下來,豈不是容易混亂不堪?”
李侃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迴答道:“劉相過慮了,官府之中又怎會有如此繁多的事務需要每日處理?官員們少辦差一日,說不定還能讓大唐的老百姓少受一天的刁難!”
眾大臣麵麵相覷,一臉尷尬。
鄭畋笑著打趣道:“微臣認為此舉甚妙,官員們不用每次操勞,可以多留出一些時間陪伴家人,俸祿又不會減少,何樂不為!”
其他大臣見鄭畋如此說,也紛紛開口稱讚。
李侃突然提高音量說道:“說起這休沐時間的變更,朕還要做一件足以影響整個世界的驚天大事,那就是頒布新的紀年方法!”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驚,就連一向沉穩的王摶都不禁露出滿臉詫異之色。
他上前一步,疑惑不解地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既有年號紀年法,又有幹支紀年法同時使用,不知您所說的全新紀年方法究竟為何物?除了新羅和日本,它又如何能夠對整個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李侃嘴角微揚,流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這幾種傳統的紀年方法固然不錯,但終究隻是局限於我大唐使用。”
“朕設想的這種新紀年法,將會打破地域與文化的界限,成為全世界通用的紀年方式。”
孫偓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抑製不住的好奇之色,直言不諱地問道:“陛下,不過就是一種紀年的方式罷了,它既不能給國家帶來真金白銀,又不能讓我們的領土有所擴張,為什麽還要推行?意義何在?”
其他大臣也是滿臉好奇,並不明白一種紀年方式有何必要改變。
世界統一紀年深層次的概念和意義,對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很難輕易地領悟和接受。
李侃心中暗自思忖著該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清晰明了地傳達給眾人。
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緒,然後盡可能用最為通俗易懂、簡單直白的話語來解釋。
“雖說這僅僅隻是一種紀年之法,但它所代表的遠不止於此,它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
“朕心懷壯誌,期望有朝一日能讓天下所有人都懂中國話,甚至能說簡單的中國話,都采用我們所製定的紀年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大唐朝便能在文化領域獨領風騷,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存在。”
聽到這番解釋,孫偓臉上的疑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發濃重起來。
他皺起眉頭,追問道:“陛下,恕臣愚鈍,您口中所說的‘中國話’到底又是什麽呢?”
李侃聞聽此言先是一怔,隨即便露出一抹釋然的微笑。
“我大唐雄踞於世界的中央,傲然屹立於萬邦列國之間,受各國尊崇與敬仰,正因如此,我們大唐可被稱為‘中國’,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自然也就是‘中國話’。”
鄭畋此時滿臉堆笑,“陛下所言極是,‘中央之國,萬國敬仰’,此等說法實乃精妙絕倫!微臣對陛下提及的全新紀年方法充滿了好奇之心,還望陛下能夠為臣等解惑釋疑。”
看著其他大臣們好奇的目光,李侃笑著對身旁的內侍說道:“取紙筆來!”
內侍得令,很快取來紙筆,李侃想了想,提筆在上麵寫下一串數字。
兩名千牛衛將卷紙展開,眾大臣瞪大眼睛,看著上麵寫的東西一頭霧水。
鄭畋開口念道:“3596年12月10日...陛下,恕臣愚鈍,您寫的這是什麽意思?”
李侃微笑著說道:“這就是朕要推行的新紀年法,他和龍驤三年十二月初十記錄的是同一個時間。”
鄭畋眉頭緊皺,“陛下,12月10日,微臣倒是能夠理解,無非是書寫上的區別,可為何是3596年?”
“諸位愛卿,製訂一部精確且實用的曆法,其關鍵在於確立一個起算點,朕所創之紀年方法,乃是以黃帝降生之年作為起始元年,你們可以理解今年是軒轅皇帝降生之後的第 3596 個年頭。”
王摶不禁麵露驚訝之色,疑惑地問道:“陛下,黃帝究竟是在哪一年降生的,諸多文獻之中似乎並無確切之記載,不知陛下又是如何得知的?”
麵對王摶的追問,李侃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哪裏能夠解釋得清楚其中緣由?黃帝降生之年,不過是他依據公元紀年反向推算而來罷了。
據史書記載的黃巢率軍攻入長安城的時間,大致可推斷出現在是公元 899 年。
在此基礎之上,再加上 2697 年,便得出了如今所采用的紀年數字。
李侃之所以要改換全新的紀年方式,其根本原因無外乎是不願看到後世國人繼續沿用西元紀年法。
公元 525 年時,耶穌紀年已然在教廷內部悄然興起並投入使用,待到 1582 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正式頒布施行。
李侃心中明白這件事情對於整個國家乃至華夏文明來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如果不率先在全球範圍內積極地大力推廣黃帝紀年,那麽隨著時光的流逝,華夏文明在漫長曆史長河之中的崇高地位以及深遠影響力極有可能會被大幅度地削減。
他整理自己腦海中的思緒,緩緩說道:“時間隻是一種人為設定的概念而已,探尋軒轅皇帝究竟是在哪一年降生的,實際上並沒有多麽重要的實際意義,諸位隻需牢牢記住,今年是黃帝誕生之後的第 3596 個年頭就足夠了。”
“朕之所以要不遺餘力地推行全新的紀年方法,是想要進一步增強整個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守護住我大唐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並不能夠讓我們的領土立即擴張,然而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以後,天下所有人都會記得這套曆法乃是我大唐所創造,我大唐的榮耀與輝煌必將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卷之上,永不磨滅!”
王摶聽李侃這麽一說,瞬間心潮澎湃,“陛下聖明!臣讚同推行新曆法!”
鄭畋、劉崇望、孫偓等幾位宰相也是滿腔豪情,“陛下聖明!”
他頓了頓,似乎在腦海中構思著接下來要說的話。
“新年伊始,朕打算將年號更改為‘承平’,取其國家安定、社會太平之意,朕希望借此向天下臣民傳達出一種願景,願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鄭畋笑著說道:“陛下聖明!這是個很好的寓意!我大唐必能繁榮昌盛,天下太平!”
其他大臣紛紛附和:“陛下聖明!我大唐繁榮昌盛,天下太平!”
李侃淡淡一笑,話鋒一轉,“從明年起,官員們的公休假將有所調整,由原本的十日一休改為七日一休,清明、端午和中秋都有固定休沐時間。”
劉崇望麵露憂色,小心翼翼地拱手問道:“陛下聖明,此舉乃是為官員們謀福利,但微臣心中略有擔憂。”
“若是如此改動,官員們休沐天數增多,是否會對官府的日常事務辦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況且每個月的天數不盡相同,如此計算下來,豈不是容易混亂不堪?”
李侃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迴答道:“劉相過慮了,官府之中又怎會有如此繁多的事務需要每日處理?官員們少辦差一日,說不定還能讓大唐的老百姓少受一天的刁難!”
眾大臣麵麵相覷,一臉尷尬。
鄭畋笑著打趣道:“微臣認為此舉甚妙,官員們不用每次操勞,可以多留出一些時間陪伴家人,俸祿又不會減少,何樂不為!”
其他大臣見鄭畋如此說,也紛紛開口稱讚。
李侃突然提高音量說道:“說起這休沐時間的變更,朕還要做一件足以影響整個世界的驚天大事,那就是頒布新的紀年方法!”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驚,就連一向沉穩的王摶都不禁露出滿臉詫異之色。
他上前一步,疑惑不解地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既有年號紀年法,又有幹支紀年法同時使用,不知您所說的全新紀年方法究竟為何物?除了新羅和日本,它又如何能夠對整個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李侃嘴角微揚,流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這幾種傳統的紀年方法固然不錯,但終究隻是局限於我大唐使用。”
“朕設想的這種新紀年法,將會打破地域與文化的界限,成為全世界通用的紀年方式。”
孫偓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抑製不住的好奇之色,直言不諱地問道:“陛下,不過就是一種紀年的方式罷了,它既不能給國家帶來真金白銀,又不能讓我們的領土有所擴張,為什麽還要推行?意義何在?”
其他大臣也是滿臉好奇,並不明白一種紀年方式有何必要改變。
世界統一紀年深層次的概念和意義,對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很難輕易地領悟和接受。
李侃心中暗自思忖著該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清晰明了地傳達給眾人。
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緒,然後盡可能用最為通俗易懂、簡單直白的話語來解釋。
“雖說這僅僅隻是一種紀年之法,但它所代表的遠不止於此,它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
“朕心懷壯誌,期望有朝一日能讓天下所有人都懂中國話,甚至能說簡單的中國話,都采用我們所製定的紀年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大唐朝便能在文化領域獨領風騷,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存在。”
聽到這番解釋,孫偓臉上的疑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發濃重起來。
他皺起眉頭,追問道:“陛下,恕臣愚鈍,您口中所說的‘中國話’到底又是什麽呢?”
李侃聞聽此言先是一怔,隨即便露出一抹釋然的微笑。
“我大唐雄踞於世界的中央,傲然屹立於萬邦列國之間,受各國尊崇與敬仰,正因如此,我們大唐可被稱為‘中國’,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自然也就是‘中國話’。”
鄭畋此時滿臉堆笑,“陛下所言極是,‘中央之國,萬國敬仰’,此等說法實乃精妙絕倫!微臣對陛下提及的全新紀年方法充滿了好奇之心,還望陛下能夠為臣等解惑釋疑。”
看著其他大臣們好奇的目光,李侃笑著對身旁的內侍說道:“取紙筆來!”
內侍得令,很快取來紙筆,李侃想了想,提筆在上麵寫下一串數字。
兩名千牛衛將卷紙展開,眾大臣瞪大眼睛,看著上麵寫的東西一頭霧水。
鄭畋開口念道:“3596年12月10日...陛下,恕臣愚鈍,您寫的這是什麽意思?”
李侃微笑著說道:“這就是朕要推行的新紀年法,他和龍驤三年十二月初十記錄的是同一個時間。”
鄭畋眉頭緊皺,“陛下,12月10日,微臣倒是能夠理解,無非是書寫上的區別,可為何是3596年?”
“諸位愛卿,製訂一部精確且實用的曆法,其關鍵在於確立一個起算點,朕所創之紀年方法,乃是以黃帝降生之年作為起始元年,你們可以理解今年是軒轅皇帝降生之後的第 3596 個年頭。”
王摶不禁麵露驚訝之色,疑惑地問道:“陛下,黃帝究竟是在哪一年降生的,諸多文獻之中似乎並無確切之記載,不知陛下又是如何得知的?”
麵對王摶的追問,李侃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哪裏能夠解釋得清楚其中緣由?黃帝降生之年,不過是他依據公元紀年反向推算而來罷了。
據史書記載的黃巢率軍攻入長安城的時間,大致可推斷出現在是公元 899 年。
在此基礎之上,再加上 2697 年,便得出了如今所采用的紀年數字。
李侃之所以要改換全新的紀年方式,其根本原因無外乎是不願看到後世國人繼續沿用西元紀年法。
公元 525 年時,耶穌紀年已然在教廷內部悄然興起並投入使用,待到 1582 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正式頒布施行。
李侃心中明白這件事情對於整個國家乃至華夏文明來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如果不率先在全球範圍內積極地大力推廣黃帝紀年,那麽隨著時光的流逝,華夏文明在漫長曆史長河之中的崇高地位以及深遠影響力極有可能會被大幅度地削減。
他整理自己腦海中的思緒,緩緩說道:“時間隻是一種人為設定的概念而已,探尋軒轅皇帝究竟是在哪一年降生的,實際上並沒有多麽重要的實際意義,諸位隻需牢牢記住,今年是黃帝誕生之後的第 3596 個年頭就足夠了。”
“朕之所以要不遺餘力地推行全新的紀年方法,是想要進一步增強整個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守護住我大唐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並不能夠讓我們的領土立即擴張,然而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以後,天下所有人都會記得這套曆法乃是我大唐所創造,我大唐的榮耀與輝煌必將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卷之上,永不磨滅!”
王摶聽李侃這麽一說,瞬間心潮澎湃,“陛下聖明!臣讚同推行新曆法!”
鄭畋、劉崇望、孫偓等幾位宰相也是滿腔豪情,“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