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內,李侃端坐在龍椅之上,聚精會神地聆聽著王摶的匯報。
當聽到最後一個字時,他的麵容稍稍鬆弛下來,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既然合約已然簽署,也就不必再刻意為難他們了,放他們安然離去便是,依時間來推算,李嗣源想必早已展開行動了。”
王摶皺起眉頭,拱手說道:“陛下,臣覺得此番赤焉表現得如此爽快,其背後恐怕根本未曾打算切實履行這份協議!”
李侃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朕從未奢望僅憑這區區一紙協議便能換取長久的和平,終究還是要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來說話!”
李侃將目光轉向一旁的裴嚴恆,“關於黠戛斯那邊,務必要妥善處置,此次就由裴少卿率領使團隨李歸唐一同北上。”
裴嚴恆聞聽此言,連忙躬身施禮,“遵旨!此次出使黠戛斯,不知陛下可有什麽特別的叮囑?”
李侃緩緩站起身,“諸位,請隨朕移步至偏殿。”
幾位大臣不敢怠慢,紛紛緊隨其後,魚貫而入。
這座偏殿乃是李侃專門用來存放各類地圖之所。
一踏入其中,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高達數米的巨型地圖,它幾乎占據了整麵牆壁。
李侃徑直走到這幅地圖跟前停下腳步,然後迴過頭來,看著身後的眾臣,開口問道:“你們可知道從黠戛斯王庭到達長安城究竟有著多遠的路途?”
麵對李侃突如其來的發問,眾人皆是一愣,麵麵相覷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無人特意去做過深入了解,一時間,整個偏殿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裴嚴恆小心翼翼地開口道:“李歸唐一行人騎馬從王庭出發,日行百裏,抵達長安花了三月有餘,以此推測距離有七八千裏之遙。”
李侃點頭道:“此次李歸唐一行南下,繞過了葛邏祿和拔悉密部,行程八九千裏,一個來迴需要半年時間,這麽遠的地方,你們可曾想過朕為何要答應其歸順?”
王摶滿臉疑惑,“臣著實不解,黠戛斯近萬裏之外,人口不過百萬,地廣人稀,極寒之地,朝廷根本收不了太多稅收,除了能得到一些優良戰馬,實在想不到有何其他好處。”
楊行密也附和道:“陛下對漠北免稅五年,隻征收少量戰馬,可一旦契丹和喀喇汗國被征服,戰馬根本不愁,而且屆時十餘萬鐵騎沒了對手,軍費開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其他幾位大臣雖未說話,但臉上的表情已經很明顯,黠戛斯這種近萬裏之外的部落,許其藩國地位即可,收歸朝廷還需要倒貼官吏俸祿。
“嗬嗬,你們可知黠戛斯曾經掌控的地域有多大?”
楊行密瞥了一眼地圖,“看起來與西域和吐蕃加起來差不多!”
李侃拿起杆子點了點地圖,“你們可知道這片區域有多少河流與草原?”
眾人麵麵相覷,這個問題誰能知道,隻怕李歸唐自己都不清楚。
李侃指著地圖說道:“當年太宗擊滅薛延陀,於迴紇地設六府七州,地域何其廣闊!”
“骨利幹部的餘吾州境內有一湖泊名小海(貝加爾湖),麵積約相當於十幾個太湖大小....小海以南還有數十條河流...”
“黠戛斯王庭(阿巴坎)以東有一條河流名劍河(葉尼塞河),長度與黃河相當,大小支流上千條...”
“如此大的麵積,如此多的河流,諸位想一想可以灌溉多少耕地,培育多少牧場,養活多少百姓?”
眾人聞言皆滿臉震驚,內衛指揮使楊廣奇也滿腹疑惑,內衛對黠戛斯境內的山脈河流根本沒有匯報過,典籍上也沒有太多記載,從未去過黠戛斯的李侃又如何得知那裏的情形?
“千年以來北方民族動亂的原因除了個別人的野心勃勃,主要就是資源和人口的爭奪,北方以牧業為主,一旦遭遇天災失去了草場,大量牛羊死亡,牧民為了生存必然南下搶奪糧食。”
“受太陽黑子影響,這樣的天災大約每十一年爆發一次,每百年一次大爆發。”
“讓北方牧民吃飽穿暖,戰爭就可以減少一半,若是再開通商路,讓其以牛羊等畜牧品換取中原的瓷器、茶葉、絲綢和糧食,則互惠互利!”
“中原爆發戰亂,除去個人野心,天災是一方麵,土地兼並也是一方麵,待平定契丹與安西,沒了戰事,人口定會大量增加,土地分配隻會越來越少。”
“朕之所以要收複黠戛斯舊地,就是看中了其廣袤無垠的土地和眾多河流。”
“將北方部落逐漸轉變為半牧半農,既可以減少對草原的依賴,也可以增加糧食產量,還可以安置不斷增長的人口。”
眾臣聽聞李侃一番話語,皆恍然大悟,裴嚴恆欽佩地說道:“陛下深謀遠慮,此乃造福千秋萬代之計。”
李侃神色嚴肅:“裴少卿,此次出使黠戛斯責任重大,你不僅要傳達朕的善意與期望,更要仔細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尤其是那些適合開墾耕種之處。”
裴嚴恆恭敬應諾:“陛下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
李侃轉過身,又指著地圖道:“此次你們經伊吾(哈密)北上,沿途繪製地圖,標記大的河流與湖泊,尋找適宜建城之地。”
裴嚴恆有些驚訝,“陛下打算在黠戛斯境內築城?”
李侃點頭道:“黠戛斯稱霸漠北僅十餘年,究其原因就是逐水而居,沒有對各部落施行有效管理。”
“牛馬需要馴化,人也需要教育,伊吾距離黠戛斯王庭尚有三四千裏,中途皆草原荒漠,物資運輸不便,行商也很艱難。”
“為了將北方部落分割教化,促進商業發展,築城勢在必行!”
“從伊吾向東北行進,每百裏設一大型官驛,五百裏設縣築城,一千裏設州築城,黠戛斯王庭按照中州的規模修築城池。”
“按照朕的初步設想,伊吾至王庭共建造四座州城,四座縣城,三十個館驛,三座軍鎮!”
戶部尚書孫偓瞬間有些頭大,“陛下,這....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啊!”
李侃看向眾人,神色嚴肅:“朕知此事不易為眾人所理解,但朕希望諸卿日後行事之時,莫要隻看眼前利益,我大唐若欲長治久安,必得以長遠眼光布局天下。”
“修築城池一是為了有效治理各部落,二是為了防禦外敵,三是方便行商!”
“相比起北方的穩定,這點錢算不得什麽,五年或十年之後征收的稅賦足夠填補這次的開銷!”
當聽到最後一個字時,他的麵容稍稍鬆弛下來,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既然合約已然簽署,也就不必再刻意為難他們了,放他們安然離去便是,依時間來推算,李嗣源想必早已展開行動了。”
王摶皺起眉頭,拱手說道:“陛下,臣覺得此番赤焉表現得如此爽快,其背後恐怕根本未曾打算切實履行這份協議!”
李侃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朕從未奢望僅憑這區區一紙協議便能換取長久的和平,終究還是要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來說話!”
李侃將目光轉向一旁的裴嚴恆,“關於黠戛斯那邊,務必要妥善處置,此次就由裴少卿率領使團隨李歸唐一同北上。”
裴嚴恆聞聽此言,連忙躬身施禮,“遵旨!此次出使黠戛斯,不知陛下可有什麽特別的叮囑?”
李侃緩緩站起身,“諸位,請隨朕移步至偏殿。”
幾位大臣不敢怠慢,紛紛緊隨其後,魚貫而入。
這座偏殿乃是李侃專門用來存放各類地圖之所。
一踏入其中,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高達數米的巨型地圖,它幾乎占據了整麵牆壁。
李侃徑直走到這幅地圖跟前停下腳步,然後迴過頭來,看著身後的眾臣,開口問道:“你們可知道從黠戛斯王庭到達長安城究竟有著多遠的路途?”
麵對李侃突如其來的發問,眾人皆是一愣,麵麵相覷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無人特意去做過深入了解,一時間,整個偏殿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裴嚴恆小心翼翼地開口道:“李歸唐一行人騎馬從王庭出發,日行百裏,抵達長安花了三月有餘,以此推測距離有七八千裏之遙。”
李侃點頭道:“此次李歸唐一行南下,繞過了葛邏祿和拔悉密部,行程八九千裏,一個來迴需要半年時間,這麽遠的地方,你們可曾想過朕為何要答應其歸順?”
王摶滿臉疑惑,“臣著實不解,黠戛斯近萬裏之外,人口不過百萬,地廣人稀,極寒之地,朝廷根本收不了太多稅收,除了能得到一些優良戰馬,實在想不到有何其他好處。”
楊行密也附和道:“陛下對漠北免稅五年,隻征收少量戰馬,可一旦契丹和喀喇汗國被征服,戰馬根本不愁,而且屆時十餘萬鐵騎沒了對手,軍費開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其他幾位大臣雖未說話,但臉上的表情已經很明顯,黠戛斯這種近萬裏之外的部落,許其藩國地位即可,收歸朝廷還需要倒貼官吏俸祿。
“嗬嗬,你們可知黠戛斯曾經掌控的地域有多大?”
楊行密瞥了一眼地圖,“看起來與西域和吐蕃加起來差不多!”
李侃拿起杆子點了點地圖,“你們可知道這片區域有多少河流與草原?”
眾人麵麵相覷,這個問題誰能知道,隻怕李歸唐自己都不清楚。
李侃指著地圖說道:“當年太宗擊滅薛延陀,於迴紇地設六府七州,地域何其廣闊!”
“骨利幹部的餘吾州境內有一湖泊名小海(貝加爾湖),麵積約相當於十幾個太湖大小....小海以南還有數十條河流...”
“黠戛斯王庭(阿巴坎)以東有一條河流名劍河(葉尼塞河),長度與黃河相當,大小支流上千條...”
“如此大的麵積,如此多的河流,諸位想一想可以灌溉多少耕地,培育多少牧場,養活多少百姓?”
眾人聞言皆滿臉震驚,內衛指揮使楊廣奇也滿腹疑惑,內衛對黠戛斯境內的山脈河流根本沒有匯報過,典籍上也沒有太多記載,從未去過黠戛斯的李侃又如何得知那裏的情形?
“千年以來北方民族動亂的原因除了個別人的野心勃勃,主要就是資源和人口的爭奪,北方以牧業為主,一旦遭遇天災失去了草場,大量牛羊死亡,牧民為了生存必然南下搶奪糧食。”
“受太陽黑子影響,這樣的天災大約每十一年爆發一次,每百年一次大爆發。”
“讓北方牧民吃飽穿暖,戰爭就可以減少一半,若是再開通商路,讓其以牛羊等畜牧品換取中原的瓷器、茶葉、絲綢和糧食,則互惠互利!”
“中原爆發戰亂,除去個人野心,天災是一方麵,土地兼並也是一方麵,待平定契丹與安西,沒了戰事,人口定會大量增加,土地分配隻會越來越少。”
“朕之所以要收複黠戛斯舊地,就是看中了其廣袤無垠的土地和眾多河流。”
“將北方部落逐漸轉變為半牧半農,既可以減少對草原的依賴,也可以增加糧食產量,還可以安置不斷增長的人口。”
眾臣聽聞李侃一番話語,皆恍然大悟,裴嚴恆欽佩地說道:“陛下深謀遠慮,此乃造福千秋萬代之計。”
李侃神色嚴肅:“裴少卿,此次出使黠戛斯責任重大,你不僅要傳達朕的善意與期望,更要仔細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尤其是那些適合開墾耕種之處。”
裴嚴恆恭敬應諾:“陛下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
李侃轉過身,又指著地圖道:“此次你們經伊吾(哈密)北上,沿途繪製地圖,標記大的河流與湖泊,尋找適宜建城之地。”
裴嚴恆有些驚訝,“陛下打算在黠戛斯境內築城?”
李侃點頭道:“黠戛斯稱霸漠北僅十餘年,究其原因就是逐水而居,沒有對各部落施行有效管理。”
“牛馬需要馴化,人也需要教育,伊吾距離黠戛斯王庭尚有三四千裏,中途皆草原荒漠,物資運輸不便,行商也很艱難。”
“為了將北方部落分割教化,促進商業發展,築城勢在必行!”
“從伊吾向東北行進,每百裏設一大型官驛,五百裏設縣築城,一千裏設州築城,黠戛斯王庭按照中州的規模修築城池。”
“按照朕的初步設想,伊吾至王庭共建造四座州城,四座縣城,三十個館驛,三座軍鎮!”
戶部尚書孫偓瞬間有些頭大,“陛下,這....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啊!”
李侃看向眾人,神色嚴肅:“朕知此事不易為眾人所理解,但朕希望諸卿日後行事之時,莫要隻看眼前利益,我大唐若欲長治久安,必得以長遠眼光布局天下。”
“修築城池一是為了有效治理各部落,二是為了防禦外敵,三是方便行商!”
“相比起北方的穩定,這點錢算不得什麽,五年或十年之後征收的稅賦足夠填補這次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