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三條路
鄯闡府拓東城,原南詔東京。
鄭買嗣篡位後,定都羊苴咩城,奈何王建勢力日益強大,對羊苴咩城造成了威脅,兩年前鄭買嗣遷都拓東城。
大殿內,氣氛凝重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鄭買嗣端坐在王位之上,才四十出頭的年紀,頭上竟然已經出現了絲絲白發,麵容也因過度操勞而顯得憔悴不堪,看上去仿佛有五十幾歲一般。
下方站立著一群文武官員,一個個都低著頭,似乎生怕與鄭買嗣的目光交匯。
整個大殿裏鴉雀無聲,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輕微的咳嗽聲,更襯托出這壓抑的氛圍。
鄭買嗣深吸了幾口氣,努力平複著內心的怒火,但最終還是沒能忍住,怒氣衝衝地吼道:“你們都不說話是何意?唐軍前鋒已經到了八十裏外的長城郡(嵩明),你們就沒有一點應對之策?裝啞巴敵人就能退兵?”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裏迴蕩,震得眾人耳膜嗡嗡作響。
麵對鄭買嗣的質問,下麵的官員們依舊沉默不語,沒有人敢站出來迴應。
“哼!都不說話是吧?那就在這耗著,朕有的是時間!”
在一片死寂中,文官隊伍裏有一人緩緩地邁出了一步,戰戰兢兢說道:“陛下,依臣之見,如今局勢危急,我們不妨派遣使者前往唐營求和,可以許以重金、土地等優厚條件,或許能夠暫時緩解眼前的危機。”
鄭買嗣聽完,冷哼一聲,滿臉怒容地駁斥道:“求和?你以為那李侃會如此輕易地罷休?他早就對我大長和國的土地垂涎三尺,此番出兵必定是想將我們一網打盡!”
武將隊列中閃出一員中年將領,抱拳說道:“陛下,求和實乃示弱之舉,我軍雖不及唐軍強盛,但拓東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臣願率精兵出城迎敵,挫一挫唐軍的銳氣!”
鄭買嗣眼中閃過一絲光亮,卻又很快黯淡下去,“唐軍來勢洶洶,有兩萬餘眾,實力不容小覷,眼下城內隻有不到兩萬兵馬,貿然出城迎戰,恐有全軍覆沒之險。”
“陛下,依微臣之見,不如先從俗富郡調一萬兵馬迴援京城,如此一來,既可解京城之危,又可保俗富郡不失。”
鄭買嗣聞言,先是一愣,隨即便連連搖頭:“此舉萬萬不可!王宗弼統率兩萬大軍,對俗富郡虎視眈眈,若此時調兵迴援,俗富郡定然難以守住。”
話音未落,又有一名文官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可以先與唐軍假意和談,拖延時間,同時暗中加緊募兵,待我軍實力增強後,再與唐軍決一死戰。”
鄭買嗣毫不留情地打斷了他的話:“募兵?談何容易!若是能募兵,朕早在對付王建之時便已行動,又何須等到今日?”
鄭買嗣的這番話,讓大殿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
眾人麵麵相覷,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後排的一名文官心中暗暗譏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若不是你篡位奪權,導致三成軍隊投靠了王建,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麵對眾人的沉默,鄭買嗣愈發焦急起來,他在王位上如坐針氈,坐立難安,眼神中充滿了憂慮與無奈。
他在人群中不斷搜尋著,似乎在尋找一個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人,目光落在了拓東節度使楊尹成身上。
“楊節帥,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楊尹成心中苦歎一聲,不得不開口:“陛下,臣認為我們對上唐軍毫無勝算,眼下有三條路可選....”
鄭買嗣焦急問道:“哪三條路?”
楊尹成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第一條路,答應唐軍的要求,選擇歸順!”
鄭買嗣眉頭一皺,麵露不悅之色,“接著說!”
“第二條就是與王建講和,共同對付唐軍。”
鄭買嗣眼中閃過一絲驚訝,“王建這些年殺了我們數萬人,奪了我們十幾座城池,你現在讓我與他結盟?”
楊尹成硬著頭皮繼續道:“陛下,如今局勢危急,若不與王建聯手,單憑我軍難以抵擋唐軍,與王建講和,可讓他牽製部分唐軍兵力,我們也能集中力量應對。”
鄭買嗣沉默良久,緩緩開口:“那第三條路呢?”
楊尹成深吸一口氣:“第三條路,便是棄城而逃,保存實力,待日後尋機東山再起。”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炸開了鍋,官員們議論紛紛。
鄭買嗣怒目圓睜,怒斥道:“棄城而逃?往哪裏逃?朕豈會做這等懦夫之事!”
楊尹成趕忙跪地,“陛下息怒,臣隻是提出對策供陛下參考。”
鄭買嗣深深吸了幾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靜:“把你的理由一一道來,最好能讓朕心悅誠服!”
楊尹成連忙躬身施禮,“陛下,如今的大唐可謂如日中天,其國力之強盛,已經超越了貞觀時期。”
“這次他們僅動用四川的兵馬就已經讓我們難以招架,倘若朝廷再派遣大軍前來,我們又該如何抵擋?所以微臣認為,選擇歸順大唐不僅可以避免無謂的傷亡,還能保一方百姓平安。”
鄭買嗣眉頭緊緊皺了起來,沉默了好一會兒。
他心中暗自思忖著楊尹成所說的話,雖然覺得有些道理,但要他就這樣輕易地向大唐低頭,實在是心有不甘。
“大唐皇帝這些年四處征討,有窮兵黷武的跡象,朕作為一國之君,又豈能輕易低頭?這一條暫且不必考慮。”
楊尹成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但不敢表露出來,隻得繼續說道:“既然陛下不願歸順,那便與王建結盟。”
“王建的兵力頗為可觀,若與他聯手,雙方兵馬加起來可達七八萬之眾,而唐軍不過四五萬人而已,如此一來我們或許能夠抵擋住唐軍的攻勢,然後再想辦法強製募兵,逐步扭轉局勢。”
鄭買嗣臉色愈發陰沉,冷哼一聲道:“王建此人素有野心,與他結盟,豈不是與虎謀皮?萬一他在關鍵時刻反水,我們豈不是更加危險?”
“陛下,這是在當前形勢下迫不得已的選擇!王建相較於唐軍來說要好對付一些,與他談判更容易達成共識。如果實在不行的話,以弄棟城為界,東西分治也未嚐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鄭買嗣的臉色微微一變,並沒有立刻否決這個提議。
“你所說的第三條路具體是什麽意思?”
“陛下,臣在偶然間得到了一張地圖,上麵顯示在黑齒部落以南還有上千裏土地,分布著許多小國和部落,如果我們不願歸降唐朝,又無法抵擋住唐軍的進攻,那麽撤往南部奪取幾個城池也許不失為一條出路。”
鄭買嗣的臉色陰晴不定,沉默了好一會兒後,才緩緩地說道:“派遣使者去與王建談判,如果他願意與聯手共同抗擊唐軍,過去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同時派人前往唐軍那裏,朕願意降帝為王,向大唐稱臣,但必須保留國號!”
楊尹成張了張嘴,還是把到嘴邊的話咽了迴去,鄭買嗣左右逢源的想法實在過於天真了,唐朝皇帝又怎麽會如此輕易地被糊弄過去?
鄯闡府拓東城,原南詔東京。
鄭買嗣篡位後,定都羊苴咩城,奈何王建勢力日益強大,對羊苴咩城造成了威脅,兩年前鄭買嗣遷都拓東城。
大殿內,氣氛凝重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鄭買嗣端坐在王位之上,才四十出頭的年紀,頭上竟然已經出現了絲絲白發,麵容也因過度操勞而顯得憔悴不堪,看上去仿佛有五十幾歲一般。
下方站立著一群文武官員,一個個都低著頭,似乎生怕與鄭買嗣的目光交匯。
整個大殿裏鴉雀無聲,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輕微的咳嗽聲,更襯托出這壓抑的氛圍。
鄭買嗣深吸了幾口氣,努力平複著內心的怒火,但最終還是沒能忍住,怒氣衝衝地吼道:“你們都不說話是何意?唐軍前鋒已經到了八十裏外的長城郡(嵩明),你們就沒有一點應對之策?裝啞巴敵人就能退兵?”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裏迴蕩,震得眾人耳膜嗡嗡作響。
麵對鄭買嗣的質問,下麵的官員們依舊沉默不語,沒有人敢站出來迴應。
“哼!都不說話是吧?那就在這耗著,朕有的是時間!”
在一片死寂中,文官隊伍裏有一人緩緩地邁出了一步,戰戰兢兢說道:“陛下,依臣之見,如今局勢危急,我們不妨派遣使者前往唐營求和,可以許以重金、土地等優厚條件,或許能夠暫時緩解眼前的危機。”
鄭買嗣聽完,冷哼一聲,滿臉怒容地駁斥道:“求和?你以為那李侃會如此輕易地罷休?他早就對我大長和國的土地垂涎三尺,此番出兵必定是想將我們一網打盡!”
武將隊列中閃出一員中年將領,抱拳說道:“陛下,求和實乃示弱之舉,我軍雖不及唐軍強盛,但拓東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臣願率精兵出城迎敵,挫一挫唐軍的銳氣!”
鄭買嗣眼中閃過一絲光亮,卻又很快黯淡下去,“唐軍來勢洶洶,有兩萬餘眾,實力不容小覷,眼下城內隻有不到兩萬兵馬,貿然出城迎戰,恐有全軍覆沒之險。”
“陛下,依微臣之見,不如先從俗富郡調一萬兵馬迴援京城,如此一來,既可解京城之危,又可保俗富郡不失。”
鄭買嗣聞言,先是一愣,隨即便連連搖頭:“此舉萬萬不可!王宗弼統率兩萬大軍,對俗富郡虎視眈眈,若此時調兵迴援,俗富郡定然難以守住。”
話音未落,又有一名文官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可以先與唐軍假意和談,拖延時間,同時暗中加緊募兵,待我軍實力增強後,再與唐軍決一死戰。”
鄭買嗣毫不留情地打斷了他的話:“募兵?談何容易!若是能募兵,朕早在對付王建之時便已行動,又何須等到今日?”
鄭買嗣的這番話,讓大殿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
眾人麵麵相覷,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後排的一名文官心中暗暗譏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若不是你篡位奪權,導致三成軍隊投靠了王建,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麵對眾人的沉默,鄭買嗣愈發焦急起來,他在王位上如坐針氈,坐立難安,眼神中充滿了憂慮與無奈。
他在人群中不斷搜尋著,似乎在尋找一個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人,目光落在了拓東節度使楊尹成身上。
“楊節帥,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楊尹成心中苦歎一聲,不得不開口:“陛下,臣認為我們對上唐軍毫無勝算,眼下有三條路可選....”
鄭買嗣焦急問道:“哪三條路?”
楊尹成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第一條路,答應唐軍的要求,選擇歸順!”
鄭買嗣眉頭一皺,麵露不悅之色,“接著說!”
“第二條就是與王建講和,共同對付唐軍。”
鄭買嗣眼中閃過一絲驚訝,“王建這些年殺了我們數萬人,奪了我們十幾座城池,你現在讓我與他結盟?”
楊尹成硬著頭皮繼續道:“陛下,如今局勢危急,若不與王建聯手,單憑我軍難以抵擋唐軍,與王建講和,可讓他牽製部分唐軍兵力,我們也能集中力量應對。”
鄭買嗣沉默良久,緩緩開口:“那第三條路呢?”
楊尹成深吸一口氣:“第三條路,便是棄城而逃,保存實力,待日後尋機東山再起。”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炸開了鍋,官員們議論紛紛。
鄭買嗣怒目圓睜,怒斥道:“棄城而逃?往哪裏逃?朕豈會做這等懦夫之事!”
楊尹成趕忙跪地,“陛下息怒,臣隻是提出對策供陛下參考。”
鄭買嗣深深吸了幾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靜:“把你的理由一一道來,最好能讓朕心悅誠服!”
楊尹成連忙躬身施禮,“陛下,如今的大唐可謂如日中天,其國力之強盛,已經超越了貞觀時期。”
“這次他們僅動用四川的兵馬就已經讓我們難以招架,倘若朝廷再派遣大軍前來,我們又該如何抵擋?所以微臣認為,選擇歸順大唐不僅可以避免無謂的傷亡,還能保一方百姓平安。”
鄭買嗣眉頭緊緊皺了起來,沉默了好一會兒。
他心中暗自思忖著楊尹成所說的話,雖然覺得有些道理,但要他就這樣輕易地向大唐低頭,實在是心有不甘。
“大唐皇帝這些年四處征討,有窮兵黷武的跡象,朕作為一國之君,又豈能輕易低頭?這一條暫且不必考慮。”
楊尹成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但不敢表露出來,隻得繼續說道:“既然陛下不願歸順,那便與王建結盟。”
“王建的兵力頗為可觀,若與他聯手,雙方兵馬加起來可達七八萬之眾,而唐軍不過四五萬人而已,如此一來我們或許能夠抵擋住唐軍的攻勢,然後再想辦法強製募兵,逐步扭轉局勢。”
鄭買嗣臉色愈發陰沉,冷哼一聲道:“王建此人素有野心,與他結盟,豈不是與虎謀皮?萬一他在關鍵時刻反水,我們豈不是更加危險?”
“陛下,這是在當前形勢下迫不得已的選擇!王建相較於唐軍來說要好對付一些,與他談判更容易達成共識。如果實在不行的話,以弄棟城為界,東西分治也未嚐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鄭買嗣的臉色微微一變,並沒有立刻否決這個提議。
“你所說的第三條路具體是什麽意思?”
“陛下,臣在偶然間得到了一張地圖,上麵顯示在黑齒部落以南還有上千裏土地,分布著許多小國和部落,如果我們不願歸降唐朝,又無法抵擋住唐軍的進攻,那麽撤往南部奪取幾個城池也許不失為一條出路。”
鄭買嗣的臉色陰晴不定,沉默了好一會兒後,才緩緩地說道:“派遣使者去與王建談判,如果他願意與聯手共同抗擊唐軍,過去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同時派人前往唐軍那裏,朕願意降帝為王,向大唐稱臣,但必須保留國號!”
楊尹成張了張嘴,還是把到嘴邊的話咽了迴去,鄭買嗣左右逢源的想法實在過於天真了,唐朝皇帝又怎麽會如此輕易地被糊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