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看陳留東部防線後,趙雲在第二天接上兒子趙胤,返迴了郡治陳留城。
郡守府內,趙雲將原陳留督郵阮瑀,招到麵前。
阮瑀,在演義中名聲不顯,但在正史上,卻是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
而且,阮瑀還是老丈人蔡邕的弟子,曾被蔡邕稱為奇才。
有了這層關係,趙雲對阮瑀自然更親近!
現在將阮瑀叫來,趙雲是打算派阮瑀去一趟江東。
雖然趙雲不知道曹操已派人勸和劉備、孫策二人,但他也從未忽略,最近在江東打得火熱的孫、劉二人。
不過,趙雲的目的與曹操相反,他希望江東繼續亂下去,最好孫策與劉備拚個你死我活。
趙雲對儒雅俊朗的阮瑀,鄭重道:“此事就勞煩元瑜跑一趟丹陽,告訴孫策,我從未忘記,當年與其父共伐董卓的盟友之情!”
“諾!”
阮瑀躬身應命,對於做官,他其實沒有什麽興趣,因為他更喜歡做文學,但趙雲可是自己恩師的女婿,他豈能拒絕?
同時,阮瑀也有好多年沒見蔡邕了,打算從江東迴來後,就去河北拜見恩師。
…..
揚州,秣陵。
秣陵隸屬丹陽郡,位於丹陽郡北部;在始皇帝一統天下前,這裏叫金陵。
據說戰國時期,楚威王滅了越國後,站在一座高山上俯瞰自己打下的新疆土,忽然發現盧龍山一帶,有紫氣直射北鬥,照亮天際。
為此,楚威王大驚,認為此地的王氣,竟勝於國都郢城。
於是,楚威王命人在盧龍山一帶埋下金石,以此壓製這裏的王氣,遂名金陵邑。
其後,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在始皇帝人生最後一次巡遊天下時,路過金陵。
始皇帝身邊的幾術士,一見金陵山勢峻秀,王氣氤氳,真是越看越害怕,便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
適時,又有一名術士見前方一座山,山頂頂部平整如削,四角方正,就像上天蓋下的印章,連連驚唿這裏是風水寶地。
始皇帝是越聽越驚心,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帝,他豈能容忍金陵有王氣存在?
於是,始皇帝派人開鑿金陵山,引水流貫穿金陵,意欲使金陵的王氣,隨同流水泄散,無法匯聚。
接著,又在方正山上立碑,說山中埋有黃金,誘使當地百姓去山中挖黃金,導致成群結隊的百姓,長年累月的漫山亂挖,破壞了金陵的王氣。
但是,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還是忐忑不安,認為金陵這個名字太過貴氣,遂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
而“秣”是草料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金陵這個地方,隻配種植養馬的草料,永世不得翻身。
時至漢末,金陵易名秣陵,已有四百年;這四百年來,秣陵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變得默默無聞。
不過,從兩個月前,也就是孫策向袁術請命討伐逃去江東,霸占江東的劉備開始,秣陵就成了孫策和劉備拉鋸的關鍵點。
而說到孫劉二人爭奪江東,就不得不提劉備的跑路史。
去年年底,徐州牧陶謙在苦苦抵擋袁紹入侵時,突然遇刺身亡。
當時,大仁大義的廣陵太守劉備,正好率軍抵達郯城。
於是乎,痛哭流涕的劉備,為陶謙披麻戴孝,率領陶謙遺留的兵馬,誓死抵抗袁軍。
但是,別駕糜竺認為,陶謙新喪,士氣低落,應該暫避袁軍鋒芒。
劉備當然不同意,拔出雙股劍,誓要與袁軍不死不休。
不過,陶謙的一眾老部下,都認為應該暫避鋒芒,遂苦勸劉備。
而劉備是出了名的“君子”,自然不能一意孤行,便采納了眾人的提議,帶著陶謙遺留的兩萬兵馬退入淮水以南的廣陵郡。
但袁紹可不打算就此放過大耳朵備備,袁紹以袁譚為主將,黃金搭檔張合、高覽為副將,率五萬大軍直撲廣陵。
見袁紹對廣陵誌在必得,劉備馬上啟動了b計劃。
其實,在三年前,劉備與糜竺謀求廣陵時,就想了一條退路,那就是江東。
於是,劉備一邊以淮水為屏障抵擋袁軍,一邊打包這兩三年在廣陵積蓄的錢糧。
直到今年四月,也就是趙雲從太原冷泉關突襲河東時,深知不敵袁軍的劉備,帶著麾下三萬大軍,南渡江東。
而劉備,早已在江東布局,得到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張允迎候。
這個張允,與劉表外甥同名,也就是曆史上孫吳政權重臣張溫的老爹。
劉備踏足江東後,自然引得吳郡太守許貢的不滿,但此時的劉備,可不是當年的草席劉。
如今的劉備,不僅得到巨豪糜竺的傾盡支持,要錢有錢,要糧有糧;更是繼承了陶謙的遺產,不說麾下有三萬大軍,就是麾下五千丹陽精銳,也不是許貢能比擬的。
不過,人家大耳朵備備是出了名的君子,君子講究以和為貴,自然不能先對許貢先動刀。
但許貢可不是善茬,你個不要臉的劉跑跑想賴老子地盤不走是吧?
憤怒的許貢,當即聯合盤踞吳郡的豪帥嚴白虎,準備把劉備打出吳郡。
但許貢做夢都沒想到,嚴白虎早已被糜竺花重金買通,將許貢的謀劃一五一十全告訴了劉備。
這就導致許貢剛率軍殺上門,就遭到劉備的反殺。
許貢一死,劉備又有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張氏支持,在一番假惺惺地謙讓後,劉備勉為其難地坐上了吳郡太守一職。
並且,名正言順兼並了許貢的萬餘兵馬,擁兵四萬。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袁術派惠衢出任揚州刺史,來到了吳郡。
而暴躁狂張飛,一聽是袁術的人,又想到袁術與趙雲沆瀣一氣,頓時怒不可遏,衝上去就捅死了惠衢。
這下,大耳朵備備又攤上事兒了,袁術怒派吳景、孫賁攻打劉備。
但吳景、孫賁不夠看,被劉備擋在江北,連長江都過不了。
這時,剛剛打下廬江的孫策,向袁術請命,征討逐漸吞噬江東的劉備。
恰巧當時,趙雲傳信袁術攻打曹操。
而一心找曹操報仇雪恨的袁術,自然沒空收拾江東劉備,就答應給孫策一千兵卒征討劉備。
孫策心中暗恨袁術,居然隻給他一千兵卒,但孫策早就想脫離袁術,自己創業當老板。
於是,孫策希望袁術給他配幾個將領打下手,比如韓當、程普等人。
袁術忙著找曹操報仇,沒怎麽想就答應了孫策,把孫堅舊部都許給了孫策。
得到一眾父係舊將後,孫策帶著一千兵卒向江東開進…
一路上,孫策王八之氣四溢,引得周泰、蔣欽等水賊納頭便拜。
待孫策兵臨江北曆陽時,孫策麾下已經聚集六千兵卒。
不過,劉備已在之前抵擋吳景、孫賁時,在曆陽對岸牛渚磯布下一萬大軍,主將便是張飛。
而孫策可不管你是什麽張飛,還是李飛,反正老子直接把你打飛,當即來了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孫策的具體操作是,表麵向對岸牛渚發起攻擊,實則在周泰、蔣欽兩個水賊頭子的幫助下,從橫江津渡過了長江。
張飛聞迅環眼暴凸,乃公就喝一頓酒的時間,孫家小兒居然就過江了?
怒氣衝衝的張飛直接率軍殺向橫江津,與孫策戰在一起。
張飛不僅勇猛,而且兵力強於孫策,就在張飛要把孫策趕入長江時,丹陽太守周尚從子周瑜,突然率丹陽軍殺至張飛後背。
結果毫無疑問,牛逼炸天的張飛,在兩麵夾擊下,狼狽而逃。
至此,孫策在江東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很快,孫策因其父在江東的名聲,得到江東人民擁戴,當地青壯爭先投奔,孫策手中兵力很快增至萬人,並得到丹陽太守周尚的鼎力支持。
而另一邊,劉備還在吳郡籠絡當地大族。
張飛狼狽逃迴吳郡後,劉備親率兩萬大軍,火速西進。
在秣陵東南的石城,與孫策大戰一場;孫策雖然得到當地百姓擁戴,但麾下兵卒基本是新兵,哪裏是兵力雄厚的劉備對手?
況且,劉備手中還有五千丹陽精銳,甫一交戰,孫策部眾就被殺得四散奔逃。
但孫策沒有氣餒,跟著周瑜逃去了丹陽治所宛陵城,重整旗鼓。
接著,周瑜又以高超的智慧,說得占據丹陽南部五縣的山越頭領祖郎,率眾相助孫策對付劉備。
孫策得到祖郎相助,兵力漲至兩萬,再次殺向丹陽郡北部,在石城詐敗,引張飛入山追擊。
而張飛果然上當,被擅於山地作戰的祖郎部眾,再次打得倉皇逃竄。
劉備見勢不妙,遂退出石城,撤往秣陵城,形成當前的對峙局麵…..
……
“環眼賊,可敢出城一戰?”
秣陵城外,英氣逼人,威風凜凜的孫策,親自策馬至秣陵城下挑釁。
“哇呀呀,氣煞俺也,氣煞俺也!”
城上,張飛氣得哇哇大叫,綽起蛇矛就往城下跑,誓要在孫策身上捅一千個窟窿…..
郡守府內,趙雲將原陳留督郵阮瑀,招到麵前。
阮瑀,在演義中名聲不顯,但在正史上,卻是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
而且,阮瑀還是老丈人蔡邕的弟子,曾被蔡邕稱為奇才。
有了這層關係,趙雲對阮瑀自然更親近!
現在將阮瑀叫來,趙雲是打算派阮瑀去一趟江東。
雖然趙雲不知道曹操已派人勸和劉備、孫策二人,但他也從未忽略,最近在江東打得火熱的孫、劉二人。
不過,趙雲的目的與曹操相反,他希望江東繼續亂下去,最好孫策與劉備拚個你死我活。
趙雲對儒雅俊朗的阮瑀,鄭重道:“此事就勞煩元瑜跑一趟丹陽,告訴孫策,我從未忘記,當年與其父共伐董卓的盟友之情!”
“諾!”
阮瑀躬身應命,對於做官,他其實沒有什麽興趣,因為他更喜歡做文學,但趙雲可是自己恩師的女婿,他豈能拒絕?
同時,阮瑀也有好多年沒見蔡邕了,打算從江東迴來後,就去河北拜見恩師。
…..
揚州,秣陵。
秣陵隸屬丹陽郡,位於丹陽郡北部;在始皇帝一統天下前,這裏叫金陵。
據說戰國時期,楚威王滅了越國後,站在一座高山上俯瞰自己打下的新疆土,忽然發現盧龍山一帶,有紫氣直射北鬥,照亮天際。
為此,楚威王大驚,認為此地的王氣,竟勝於國都郢城。
於是,楚威王命人在盧龍山一帶埋下金石,以此壓製這裏的王氣,遂名金陵邑。
其後,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在始皇帝人生最後一次巡遊天下時,路過金陵。
始皇帝身邊的幾術士,一見金陵山勢峻秀,王氣氤氳,真是越看越害怕,便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
適時,又有一名術士見前方一座山,山頂頂部平整如削,四角方正,就像上天蓋下的印章,連連驚唿這裏是風水寶地。
始皇帝是越聽越驚心,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帝,他豈能容忍金陵有王氣存在?
於是,始皇帝派人開鑿金陵山,引水流貫穿金陵,意欲使金陵的王氣,隨同流水泄散,無法匯聚。
接著,又在方正山上立碑,說山中埋有黃金,誘使當地百姓去山中挖黃金,導致成群結隊的百姓,長年累月的漫山亂挖,破壞了金陵的王氣。
但是,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還是忐忑不安,認為金陵這個名字太過貴氣,遂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
而“秣”是草料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金陵這個地方,隻配種植養馬的草料,永世不得翻身。
時至漢末,金陵易名秣陵,已有四百年;這四百年來,秣陵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變得默默無聞。
不過,從兩個月前,也就是孫策向袁術請命討伐逃去江東,霸占江東的劉備開始,秣陵就成了孫策和劉備拉鋸的關鍵點。
而說到孫劉二人爭奪江東,就不得不提劉備的跑路史。
去年年底,徐州牧陶謙在苦苦抵擋袁紹入侵時,突然遇刺身亡。
當時,大仁大義的廣陵太守劉備,正好率軍抵達郯城。
於是乎,痛哭流涕的劉備,為陶謙披麻戴孝,率領陶謙遺留的兵馬,誓死抵抗袁軍。
但是,別駕糜竺認為,陶謙新喪,士氣低落,應該暫避袁軍鋒芒。
劉備當然不同意,拔出雙股劍,誓要與袁軍不死不休。
不過,陶謙的一眾老部下,都認為應該暫避鋒芒,遂苦勸劉備。
而劉備是出了名的“君子”,自然不能一意孤行,便采納了眾人的提議,帶著陶謙遺留的兩萬兵馬退入淮水以南的廣陵郡。
但袁紹可不打算就此放過大耳朵備備,袁紹以袁譚為主將,黃金搭檔張合、高覽為副將,率五萬大軍直撲廣陵。
見袁紹對廣陵誌在必得,劉備馬上啟動了b計劃。
其實,在三年前,劉備與糜竺謀求廣陵時,就想了一條退路,那就是江東。
於是,劉備一邊以淮水為屏障抵擋袁軍,一邊打包這兩三年在廣陵積蓄的錢糧。
直到今年四月,也就是趙雲從太原冷泉關突襲河東時,深知不敵袁軍的劉備,帶著麾下三萬大軍,南渡江東。
而劉備,早已在江東布局,得到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張允迎候。
這個張允,與劉表外甥同名,也就是曆史上孫吳政權重臣張溫的老爹。
劉備踏足江東後,自然引得吳郡太守許貢的不滿,但此時的劉備,可不是當年的草席劉。
如今的劉備,不僅得到巨豪糜竺的傾盡支持,要錢有錢,要糧有糧;更是繼承了陶謙的遺產,不說麾下有三萬大軍,就是麾下五千丹陽精銳,也不是許貢能比擬的。
不過,人家大耳朵備備是出了名的君子,君子講究以和為貴,自然不能先對許貢先動刀。
但許貢可不是善茬,你個不要臉的劉跑跑想賴老子地盤不走是吧?
憤怒的許貢,當即聯合盤踞吳郡的豪帥嚴白虎,準備把劉備打出吳郡。
但許貢做夢都沒想到,嚴白虎早已被糜竺花重金買通,將許貢的謀劃一五一十全告訴了劉備。
這就導致許貢剛率軍殺上門,就遭到劉備的反殺。
許貢一死,劉備又有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張氏支持,在一番假惺惺地謙讓後,劉備勉為其難地坐上了吳郡太守一職。
並且,名正言順兼並了許貢的萬餘兵馬,擁兵四萬。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袁術派惠衢出任揚州刺史,來到了吳郡。
而暴躁狂張飛,一聽是袁術的人,又想到袁術與趙雲沆瀣一氣,頓時怒不可遏,衝上去就捅死了惠衢。
這下,大耳朵備備又攤上事兒了,袁術怒派吳景、孫賁攻打劉備。
但吳景、孫賁不夠看,被劉備擋在江北,連長江都過不了。
這時,剛剛打下廬江的孫策,向袁術請命,征討逐漸吞噬江東的劉備。
恰巧當時,趙雲傳信袁術攻打曹操。
而一心找曹操報仇雪恨的袁術,自然沒空收拾江東劉備,就答應給孫策一千兵卒征討劉備。
孫策心中暗恨袁術,居然隻給他一千兵卒,但孫策早就想脫離袁術,自己創業當老板。
於是,孫策希望袁術給他配幾個將領打下手,比如韓當、程普等人。
袁術忙著找曹操報仇,沒怎麽想就答應了孫策,把孫堅舊部都許給了孫策。
得到一眾父係舊將後,孫策帶著一千兵卒向江東開進…
一路上,孫策王八之氣四溢,引得周泰、蔣欽等水賊納頭便拜。
待孫策兵臨江北曆陽時,孫策麾下已經聚集六千兵卒。
不過,劉備已在之前抵擋吳景、孫賁時,在曆陽對岸牛渚磯布下一萬大軍,主將便是張飛。
而孫策可不管你是什麽張飛,還是李飛,反正老子直接把你打飛,當即來了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孫策的具體操作是,表麵向對岸牛渚發起攻擊,實則在周泰、蔣欽兩個水賊頭子的幫助下,從橫江津渡過了長江。
張飛聞迅環眼暴凸,乃公就喝一頓酒的時間,孫家小兒居然就過江了?
怒氣衝衝的張飛直接率軍殺向橫江津,與孫策戰在一起。
張飛不僅勇猛,而且兵力強於孫策,就在張飛要把孫策趕入長江時,丹陽太守周尚從子周瑜,突然率丹陽軍殺至張飛後背。
結果毫無疑問,牛逼炸天的張飛,在兩麵夾擊下,狼狽而逃。
至此,孫策在江東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很快,孫策因其父在江東的名聲,得到江東人民擁戴,當地青壯爭先投奔,孫策手中兵力很快增至萬人,並得到丹陽太守周尚的鼎力支持。
而另一邊,劉備還在吳郡籠絡當地大族。
張飛狼狽逃迴吳郡後,劉備親率兩萬大軍,火速西進。
在秣陵東南的石城,與孫策大戰一場;孫策雖然得到當地百姓擁戴,但麾下兵卒基本是新兵,哪裏是兵力雄厚的劉備對手?
況且,劉備手中還有五千丹陽精銳,甫一交戰,孫策部眾就被殺得四散奔逃。
但孫策沒有氣餒,跟著周瑜逃去了丹陽治所宛陵城,重整旗鼓。
接著,周瑜又以高超的智慧,說得占據丹陽南部五縣的山越頭領祖郎,率眾相助孫策對付劉備。
孫策得到祖郎相助,兵力漲至兩萬,再次殺向丹陽郡北部,在石城詐敗,引張飛入山追擊。
而張飛果然上當,被擅於山地作戰的祖郎部眾,再次打得倉皇逃竄。
劉備見勢不妙,遂退出石城,撤往秣陵城,形成當前的對峙局麵…..
……
“環眼賊,可敢出城一戰?”
秣陵城外,英氣逼人,威風凜凜的孫策,親自策馬至秣陵城下挑釁。
“哇呀呀,氣煞俺也,氣煞俺也!”
城上,張飛氣得哇哇大叫,綽起蛇矛就往城下跑,誓要在孫策身上捅一千個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