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自然察覺到了趙雲的目光,心裏暗自一歎,他本來不想發表意見的,但大王早有交代啊!
隻見,賈詡出列道:“昔曰: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今,漢已傾亡,天下鼎沸,萬姓流離,如晝無日,如夜無光,故臣以為,當以“明”為國號,以日月之光,普照天下!”
賈詡語落,堂中陷入沉寂。
趙雲打破沉寂道:“諸君,可還有不同提議?”
一眾官員齊齊躬身,其實從賈詡站出來提議以“明”為國號,他們心中就有了答案。
因為以他們對賈詡的了解,這可是一個不會主動發表意見的老狐狸。
那麽賈詡今日主動站出來,隻能說明這是大王的意思。
同時,這也表達出大王對各派係之間暗鬥的不滿。
“既然已沒有不同提議,那麽就從“代、趙、燕、晉、明之中,遴選國號!”
趙雲威嚴的目光掃了一眼堂中官員,如今地盤越來越大,麾下有派係很正常,但也要有個度。
而且,他絕不能容忍在大事上明爭暗鬥。
掃視堂中官員一遍後,趙雲的目光定在趙該身上,趙該是他的小舅子,也是幽州係官員的領頭羊。
見趙雲目光投向他,趙該不禁一個激靈,連忙出列:“明者,光明也,今,天下未平,正需明君平世,福澤蒼生,故臣以為,明為國號,可顯我王濟世救民之政。”
趙雲微微頷首,目光投向了沮授。
沮公與這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走到河北文臣之首的位置,沮授也無法掙脫牽絆,成了冀州係的代表。
沮授自然感受到趙雲對各派係之爭,產生了不滿;連忙躬身出列道:
“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故臣以為,當以明為國號。”
“好一個時乘六龍以禦天!”
趙雲不禁撫掌大笑,沮授這句話出自易經,字麵意思是描述太陽乘坐著六條龍拉的車,在天空中行進的壯麗景象。
以此引申為比喻君主或領導者應該像太陽一樣,遵循天時、把握規律,以智慧和力量來引領和治理國家。
其實,關於國號,趙雲一開始也考慮過像三國那樣以地域命名,但隨著地盤擴大,麾下行政體係完善,就形成了一個個地域團體。
而這,對君主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製衡各派係,但若用的不好就會傷己。
為此,趙雲摒棄了傳統的以地域定國號,一來可以借此敲打各派係,二來也能凝聚人心。
所以,趙雲想到了以“明”為國號,因為明的本義為光明,而當今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不正是需要光明嗎?
同時,以明為國號,也表達了趙雲的誌向,要興明政,立明德,做明君。
“諸君,可有不同見解?”
趙雲的目光又在堂中遊巡,不過沒有具體停在某派係官員身上。
“臣等請明為國號,以日月之光,普照天下!”堂中一眾官員亦齊齊躬身。
“既然諸君一致認同,那便與雲攜手共創大明,福澤天下!”
……..
國號確定後,堂議散去,一眾官員各司其職,開始挑選稱王吉日,以及籌備稱王大典。
而賈詡、沮授、趙該三人,卻被趙雲派人叫到了書房。
書房內,趙雲請三人落座,說道:“將三位愛卿叫迴,是想與三位愛卿商討一下我大明官製!”
如今,稱王的袁紹、袁術、以及敗亡的呂布,在他們稱王後,都是照搬大漢的三公九卿製,作為一國官製。
但是,趙雲畢竟有著後世靈魂,所以在他心中更屬意比三公九卿製更先進的三省六部製。
而三省六部製,起源於隋朝,一開始叫五省六部製,後來在唐朝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行政體製。
體現了其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推諉扯皮、人浮於事等問題。
使得各個機構,實現了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等顯著優點。
同時,三省六部製這項官製,壽命長達一千三百多年,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末,可謂是封建社會最有效的官製。
而三省六部製中的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六部,則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中,每部各轄四司,總共二十四司。
在兩年前,趙雲為細分州府職務,設立了十八司;其實在當時,他已經在為三省六部製鋪路。
而今,趙雲決定稱王,那麽也是時候建立三省六部製了。
賈詡三人一聽趙雲提到官製,顯然是對現有的三公九卿製有不同見解,沮授拱手一禮:
“聽主公之意,欲立新官製?”
趙雲微微頷首,開始向三人細細講解腦中構思已久的三省六部製……
趙雲講著講著,似乎害怕三人一時間無法理解他構思的三省六部製,便提筆繪出三省六部製的官製組成部分。
賈詡、沮授、趙該都聰明之人,一聽趙雲所說,再結合趙雲所繪三省六部製的職能圖,頓時明白了。
所謂三省,其實就是分割和限製尚書台的權力,因為東漢的三公九卿製中,三公徒有虛名,相當於朝堂吉祥物,大部分的權力都集中在尚書台,也就是相權。
比如,漢時的權臣霍光、梁冀、竇武、以及前些年掌控洛陽的董卓,這些人無一不是以錄尚書事的身份,掌控朝堂。
而設立三省,就相當於將尚書台一分為三,既能集思廣益,又能使三省互相牽製製衡,從而避免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麵。
如此,就大大加強了君主專製,防止王權旁落。
而六部,其實就是將九卿的職務,大部並入六部之中;比如,漢庭掌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就相當於戶部,漢庭掌管禮賓事務的大鴻臚,就相當於禮部…..
總而言之,就是簡化了九卿,將國家政務與王室事務分開,因為漢九卿的職務包含了國家政務和王室的私人事務,比如少府就是掌管王室的財政私府。
而趙雲精簡後的六部,隻管國家政務,不參與王室私人事務,說白了就是公私分明,國家更有國家的樣子。
同時,三省六部製職能更清晰、更簡練、更有效能。
說到最後,趙雲看向賈詡三人:“這便是三省六部製的初步規劃,其中細節,還需進一步修整完善。”
賈詡三人不住點頭,改革官製確實需要拾遺補缺,修整完善。
但趙該也有疑惑的地方,拱手一禮:“聽王上所言,三省六部製主管國家政務,那王室事務呢?”
須知,三公九卿製,不僅負責國家政務,還得對皇家事務負責。
如今趙雲提出推行隻管國家政務的三省六部製,那誰向王室事務負責?
見沮授、賈詡也望著他,趙雲笑道:“我隻說改進官製,又沒有說廢除九卿製,故而以後九卿與六部協力治國。”
說白了,趙雲就是想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監,讓兩個官製既有分工,又有製約,以此進一步加固王權。
隻見,賈詡出列道:“昔曰: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今,漢已傾亡,天下鼎沸,萬姓流離,如晝無日,如夜無光,故臣以為,當以“明”為國號,以日月之光,普照天下!”
賈詡語落,堂中陷入沉寂。
趙雲打破沉寂道:“諸君,可還有不同提議?”
一眾官員齊齊躬身,其實從賈詡站出來提議以“明”為國號,他們心中就有了答案。
因為以他們對賈詡的了解,這可是一個不會主動發表意見的老狐狸。
那麽賈詡今日主動站出來,隻能說明這是大王的意思。
同時,這也表達出大王對各派係之間暗鬥的不滿。
“既然已沒有不同提議,那麽就從“代、趙、燕、晉、明之中,遴選國號!”
趙雲威嚴的目光掃了一眼堂中官員,如今地盤越來越大,麾下有派係很正常,但也要有個度。
而且,他絕不能容忍在大事上明爭暗鬥。
掃視堂中官員一遍後,趙雲的目光定在趙該身上,趙該是他的小舅子,也是幽州係官員的領頭羊。
見趙雲目光投向他,趙該不禁一個激靈,連忙出列:“明者,光明也,今,天下未平,正需明君平世,福澤蒼生,故臣以為,明為國號,可顯我王濟世救民之政。”
趙雲微微頷首,目光投向了沮授。
沮公與這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走到河北文臣之首的位置,沮授也無法掙脫牽絆,成了冀州係的代表。
沮授自然感受到趙雲對各派係之爭,產生了不滿;連忙躬身出列道:
“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故臣以為,當以明為國號。”
“好一個時乘六龍以禦天!”
趙雲不禁撫掌大笑,沮授這句話出自易經,字麵意思是描述太陽乘坐著六條龍拉的車,在天空中行進的壯麗景象。
以此引申為比喻君主或領導者應該像太陽一樣,遵循天時、把握規律,以智慧和力量來引領和治理國家。
其實,關於國號,趙雲一開始也考慮過像三國那樣以地域命名,但隨著地盤擴大,麾下行政體係完善,就形成了一個個地域團體。
而這,對君主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製衡各派係,但若用的不好就會傷己。
為此,趙雲摒棄了傳統的以地域定國號,一來可以借此敲打各派係,二來也能凝聚人心。
所以,趙雲想到了以“明”為國號,因為明的本義為光明,而當今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不正是需要光明嗎?
同時,以明為國號,也表達了趙雲的誌向,要興明政,立明德,做明君。
“諸君,可有不同見解?”
趙雲的目光又在堂中遊巡,不過沒有具體停在某派係官員身上。
“臣等請明為國號,以日月之光,普照天下!”堂中一眾官員亦齊齊躬身。
“既然諸君一致認同,那便與雲攜手共創大明,福澤天下!”
……..
國號確定後,堂議散去,一眾官員各司其職,開始挑選稱王吉日,以及籌備稱王大典。
而賈詡、沮授、趙該三人,卻被趙雲派人叫到了書房。
書房內,趙雲請三人落座,說道:“將三位愛卿叫迴,是想與三位愛卿商討一下我大明官製!”
如今,稱王的袁紹、袁術、以及敗亡的呂布,在他們稱王後,都是照搬大漢的三公九卿製,作為一國官製。
但是,趙雲畢竟有著後世靈魂,所以在他心中更屬意比三公九卿製更先進的三省六部製。
而三省六部製,起源於隋朝,一開始叫五省六部製,後來在唐朝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行政體製。
體現了其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推諉扯皮、人浮於事等問題。
使得各個機構,實現了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等顯著優點。
同時,三省六部製這項官製,壽命長達一千三百多年,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末,可謂是封建社會最有效的官製。
而三省六部製中的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六部,則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中,每部各轄四司,總共二十四司。
在兩年前,趙雲為細分州府職務,設立了十八司;其實在當時,他已經在為三省六部製鋪路。
而今,趙雲決定稱王,那麽也是時候建立三省六部製了。
賈詡三人一聽趙雲提到官製,顯然是對現有的三公九卿製有不同見解,沮授拱手一禮:
“聽主公之意,欲立新官製?”
趙雲微微頷首,開始向三人細細講解腦中構思已久的三省六部製……
趙雲講著講著,似乎害怕三人一時間無法理解他構思的三省六部製,便提筆繪出三省六部製的官製組成部分。
賈詡、沮授、趙該都聰明之人,一聽趙雲所說,再結合趙雲所繪三省六部製的職能圖,頓時明白了。
所謂三省,其實就是分割和限製尚書台的權力,因為東漢的三公九卿製中,三公徒有虛名,相當於朝堂吉祥物,大部分的權力都集中在尚書台,也就是相權。
比如,漢時的權臣霍光、梁冀、竇武、以及前些年掌控洛陽的董卓,這些人無一不是以錄尚書事的身份,掌控朝堂。
而設立三省,就相當於將尚書台一分為三,既能集思廣益,又能使三省互相牽製製衡,從而避免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麵。
如此,就大大加強了君主專製,防止王權旁落。
而六部,其實就是將九卿的職務,大部並入六部之中;比如,漢庭掌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就相當於戶部,漢庭掌管禮賓事務的大鴻臚,就相當於禮部…..
總而言之,就是簡化了九卿,將國家政務與王室事務分開,因為漢九卿的職務包含了國家政務和王室的私人事務,比如少府就是掌管王室的財政私府。
而趙雲精簡後的六部,隻管國家政務,不參與王室私人事務,說白了就是公私分明,國家更有國家的樣子。
同時,三省六部製職能更清晰、更簡練、更有效能。
說到最後,趙雲看向賈詡三人:“這便是三省六部製的初步規劃,其中細節,還需進一步修整完善。”
賈詡三人不住點頭,改革官製確實需要拾遺補缺,修整完善。
但趙該也有疑惑的地方,拱手一禮:“聽王上所言,三省六部製主管國家政務,那王室事務呢?”
須知,三公九卿製,不僅負責國家政務,還得對皇家事務負責。
如今趙雲提出推行隻管國家政務的三省六部製,那誰向王室事務負責?
見沮授、賈詡也望著他,趙雲笑道:“我隻說改進官製,又沒有說廢除九卿製,故而以後九卿與六部協力治國。”
說白了,趙雲就是想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監,讓兩個官製既有分工,又有製約,以此進一步加固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