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即公元195年,九月初五。(九五九五,寓意深刻。)
此刻,離天亮起碼還有兩個多時辰大概在淩晨兩點的樣子,但邯鄲城卻早已沸騰….
因為,今天是河北萬眾矚目的日子!
隻見,如潮的百姓,打著火把,三五成群的湧向邯鄲城南北二郊….
此時的邯鄲城南北二郊,各佇立著一座氣勢宏大的露天祭壇。
祭壇外觀呈方錐形,與明清時期的圓形天壇略有不同,目測邯鄲城外的祭壇,高度在五十米開外,抬頭望去,就像一座錐形山丘。
祭壇上,齊周昨晚就帶著手下官員,準備好了諸神牌位、供器、祭品等一應祭祀物品。
隨後,又經過田疇率手下官員進行檢查確認。
而曹性、左髭二將,則從昨晚開始,就各率五千甲士,拱衛著南北兩座祭壇。
隨著時間流逝,匯聚到祭壇外圍的百姓也越來越多,一眼望去,百姓手中的火把,宛若星海,無邊無際…..
須知,如今的邯鄲城,可不是數年前人口凋零,滿目破敗的邯鄲。
而今的邯鄲城,城池周迴四十裏,占地一千多萬平米,城中居住著四十多萬人口,可謂是當今河北第一大城。
而百姓們這麽早湧現南北二郊,其實就是為了占據離祭壇更近的位置。
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近距離看到趙雲,祭祀天地稱王。
就在這時,邯鄲南北兩座城門內,各湧出一隊打著火把的官方隊伍….
這些人大多是一身胡人首領的打扮,不用想也是近幾日從草原而來的諸部首領。
當然,這些人裏麵也有身著漢服的大員,比如袁術派來祝賀趙雲稱王的楊弘、橋蕤二人,就在其中。
這些客人在甲士的引導下,落座於盆火通明的祭壇下方坐席,自有禮兵送上點心酒水。
涿邪部大汗騫曼,望著天壇正南台階兩邊,整齊排列、肅穆壯觀的編磬、編鍾、鎛鍾…以及數十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時,不禁對身側坐席的阿烏,感歎道:
“阿烏大汗,本王今天才明白,先祖(檀石槐)為何那麽喜愛漢人的東西,因為漢人的王,才是真正的王!”
阿烏沒有說話,隻是愣愣地望著高聳眼簾,肅穆壯觀的祭壇。
這一次來到邯鄲,給了他太多的震撼,也深刻感受到什麽叫強大,也終於明白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為何會成為過去。
因為任何民族,都無法戰勝擁有數千年文明的漢民族。
阿烏很慶幸,他不是這個民族的敵人。
其他諸部大汗,也陷入了沉默,若說去年他們是被趙雲打怕了,那麽此刻是真正的心服口服了。
因為趙雲的強大,漢人的文化,就是他們仰望的高山,絕望的存在。
其實,這就是趙雲邀草原諸部首領來邯鄲的原因之一,首先讓這些蠻子,見見世麵,不然總以為自己很牛逼。
再則,趙雲要讓天下的人知道,我趙雲能讓草原諸部臣服,其他諸侯有這個本事嗎?
“你們聽,那是什麽聲音?”
忽然,祭壇東北外圍,陡然乍起一聲驚唿!
外圍的人們循聲北望,隻見漆黑的原野上,漸漸出現一道蠕動的星海。
一眼望去,其規模比天上的繁星還密集,還壯觀……
而聲音,震天動地,似滾雷盤空….
那是騎兵,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騎兵,他們打著火把,似汪洋,似星海,浩蕩而來….
“河北居然有這麽多騎兵?還是一人雙馬?”
看著北邊緩緩停下的茫茫騎兵,橋蕤忽然發現,這些騎兵居然都是一人雙馬。
橋蕤身旁的楊弘,則是目瞪口呆,他們雖然位於祭壇下方觀禮席,但這個位置比百姓觀禮的位置,卻高了很多,能夠看到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星海騎兵。
楊弘也很震驚,趙雲不僅有這麽多騎兵,還全是一人雙馬,這是多麽豪橫的配置啊?
而他們陳國,卻連三千戰馬都湊不出來…..
想到這裏,楊弘有些急切,他打算等稱王大典結束後,就去拜見趙雲,完成袁術交給他來河北的主要任務。
漸漸地,在無數目光中,龐大的星海騎兵,佇立在祭壇正南方向的曠野上,目之所及,無邊無際。
這時,人們才發現,東北方向的曠野上,還有一片打著火把的星海步軍,正鏗鏘而來…..
他們,就是在空中草原,被閻柔和鞠義二將訓練了快一年的三萬騎兵和兩萬步軍,他們人人披堅執銳,裝甲精良。
由此可見,趙雲這次不僅是稱王,還有向天下人展示實力的意思。
這時,距離日出,還有七刻鍾,也就是淩晨四點的樣子。
“硄硄~”
忽然,燈火通明的邯鄲城南門城頭上,響起了巨鍾的聲音!
這種聲音,無比莊重,無比肅穆,它能直抵人心深處,令人肅然起敬。
這一刻,聚集在邯鄲城南郊的所有人,都意識到祭天儀式即將開始…..
隻見,一支儀仗騎兵,當頭駛出邯鄲城南門….
其後,是一支樂師和各種幡、幢、旌組成的旗陣,陣中夾雜著禮官,以及禦手。
旗陣的後麵,則是兩列身著禮服的官員,他們峨冠博帶,神情虔誠肅穆。
一眾禮官後麵,才是一輛四馬拉動的車駕。
隻見,趙雲身著冕服,腳蹬赤舄,腰係佩綏,手持玉圭,正端坐於車駕上。
他不怒自威,一雙裂雲穿石般的利瞳,盡顯睥睨。
一見趙雲的車駕駛出城門,佇立於城門外,一直延伸至祭壇的甲士,當即手杵兵戈,紛紛單膝跪地。
緊接著,佇立在祭壇正南方曠野上的五萬兵馬,嘩啦一聲,齊齊單膝跪地,場麵極其壯觀。
而聚集在城外看熱鬧的十數萬百姓,也自發跪地,如排山倒海一般,將宏大的場麵推向了頂端。
車駕上,趙雲掃了一眼燈火下,望不到盡頭的跪伏人潮,內心激蕩萬千。
他不禁想起了劉邦的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是也!
這就是權力,至高無上的權力!
就在這時,齊周、田疇領著數名禮官於車駕兩側躬身施禮。
這段時間,趙雲彩排過多次,知道是要他步行至祭壇,表達他對天地神靈的虔誠與敬意。
當趙雲在一眾官員簇擁中,步行至祭壇下方時,城頭渾厚的鍾聲戛然而止。
隨即,祭壇上響起恢宏的鼓樂之聲,標誌著祭天大典正式開始。
首先,有禮官在祭壇東南方位燔牛犢,又在祭壇西南方位懸天燈,這是進入祭天的第一個流程:迎神!
而趙雲則在齊周、田疇等數名禮官的陪同下,一步步登上祭壇….
當趙雲登至祭壇中層,禮官示意止步,請趙雲在跪拜的位置等候。
緊接著,祭壇兩邊肅穆壯觀、整齊排放的編鍾、編磬等樂器,開始奏:始平之章!
這時,就該趙雲登上祭壇頂層。
首先,趙雲至皇天上帝主牌位前,跪拜上香。
接著,又是向列祖列宗牌位,上香叩拜….
一一拜過後,迴到之前的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叩之禮!
繼而,開始第二個儀程:奠玉帛!
趙雲接過陪同官員手中的玉帛,像剛才上香一樣,至各牌位前,奠玉帛跪拜,樂師則奏起:景平之章!
於各牌位前奠玉帛後,趙雲又迴拜位,接著叩頭,接著拜…..
祭天一共有九個議程,分別是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望燎等九項。
而每一項都需要趙雲對正位、各配位、以及各從位行三跪九叩之禮…..
他之前彩排時,大概數過,要完成繁瑣的祭天流程,他需要下跪七十多次,叩頭兩百多次,反正是把他前半生沒有叩的頭,都補上了。
由此可見,稱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完成整個流程需要一個時辰左右。
當儀程進行到第四項初獻時,趙雲迴到拜位,齊周捧著一卷告天帛文,跪在側位。
這時,樂師停止奏樂。
祭壇下方觀禮的軍民一聽,都知道重頭戲來了,目不轉睛地望向高聳的祭壇。
隻見,齊周緩緩展開告天帛書,聲情並茂地讀道:“臣明王雲,鬥膽以玄牲昭告於天:
自秦掃六合,而天下歸一;然暴亡於二世,漢祀其祚。
趙雖曾王,亦知天命,趙裔侍漢,披肝瀝膽,以致臣節。
雲生於常山,舞象之年,值逢黃巾,承乾秉運,誌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
然,四海困窮,賊臣橫行,致少帝崩於毒,幼帝喪於兇,國失其主。
先有孽臣呂布,以失主而立國,後有偽齊袁紹,自立於青徐,此率土崩離之始也!
雲怒而興師,南伐孽臣,誅呂布於魯陽,以維漢統。
然,主已早崩,無以致捷,雲泣涕如洪!
今,群臣將相,州郡百城,鹹以為天意已去於漢,若人之生死,草木之枯,行氣數終,祿祚運盡,郊祀無主。
故萬民叩請,以雲主郊祀,雲甚惶恐,然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
雲遂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明王位。
唯爾有神,尚饗永吉,左右有明,永終天祿。”
齊周聲情並茂地宣讀完告天帛文後,標誌趙雲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即明王位。
這時,賈詡、沮授、趙該三人,各捧著王印、平天冠、王綏至趙雲麵前拜倒,將三件聖物托舉於頂。
禮官九十度躬身接過,開始為趙雲佩戴這三件象征王權的聖物。
壇下觀禮的百姓以及將士,齊刷刷望著這一幕,待趙雲頭戴九旒平天冠,腰係明王印綏後,紛紛跪地三唿:“我王萬歲!”
“我王萬歲!”
“我王萬歲!”
即公元195年,九月初五。(九五九五,寓意深刻。)
此刻,離天亮起碼還有兩個多時辰大概在淩晨兩點的樣子,但邯鄲城卻早已沸騰….
因為,今天是河北萬眾矚目的日子!
隻見,如潮的百姓,打著火把,三五成群的湧向邯鄲城南北二郊….
此時的邯鄲城南北二郊,各佇立著一座氣勢宏大的露天祭壇。
祭壇外觀呈方錐形,與明清時期的圓形天壇略有不同,目測邯鄲城外的祭壇,高度在五十米開外,抬頭望去,就像一座錐形山丘。
祭壇上,齊周昨晚就帶著手下官員,準備好了諸神牌位、供器、祭品等一應祭祀物品。
隨後,又經過田疇率手下官員進行檢查確認。
而曹性、左髭二將,則從昨晚開始,就各率五千甲士,拱衛著南北兩座祭壇。
隨著時間流逝,匯聚到祭壇外圍的百姓也越來越多,一眼望去,百姓手中的火把,宛若星海,無邊無際…..
須知,如今的邯鄲城,可不是數年前人口凋零,滿目破敗的邯鄲。
而今的邯鄲城,城池周迴四十裏,占地一千多萬平米,城中居住著四十多萬人口,可謂是當今河北第一大城。
而百姓們這麽早湧現南北二郊,其實就是為了占據離祭壇更近的位置。
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近距離看到趙雲,祭祀天地稱王。
就在這時,邯鄲南北兩座城門內,各湧出一隊打著火把的官方隊伍….
這些人大多是一身胡人首領的打扮,不用想也是近幾日從草原而來的諸部首領。
當然,這些人裏麵也有身著漢服的大員,比如袁術派來祝賀趙雲稱王的楊弘、橋蕤二人,就在其中。
這些客人在甲士的引導下,落座於盆火通明的祭壇下方坐席,自有禮兵送上點心酒水。
涿邪部大汗騫曼,望著天壇正南台階兩邊,整齊排列、肅穆壯觀的編磬、編鍾、鎛鍾…以及數十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時,不禁對身側坐席的阿烏,感歎道:
“阿烏大汗,本王今天才明白,先祖(檀石槐)為何那麽喜愛漢人的東西,因為漢人的王,才是真正的王!”
阿烏沒有說話,隻是愣愣地望著高聳眼簾,肅穆壯觀的祭壇。
這一次來到邯鄲,給了他太多的震撼,也深刻感受到什麽叫強大,也終於明白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為何會成為過去。
因為任何民族,都無法戰勝擁有數千年文明的漢民族。
阿烏很慶幸,他不是這個民族的敵人。
其他諸部大汗,也陷入了沉默,若說去年他們是被趙雲打怕了,那麽此刻是真正的心服口服了。
因為趙雲的強大,漢人的文化,就是他們仰望的高山,絕望的存在。
其實,這就是趙雲邀草原諸部首領來邯鄲的原因之一,首先讓這些蠻子,見見世麵,不然總以為自己很牛逼。
再則,趙雲要讓天下的人知道,我趙雲能讓草原諸部臣服,其他諸侯有這個本事嗎?
“你們聽,那是什麽聲音?”
忽然,祭壇東北外圍,陡然乍起一聲驚唿!
外圍的人們循聲北望,隻見漆黑的原野上,漸漸出現一道蠕動的星海。
一眼望去,其規模比天上的繁星還密集,還壯觀……
而聲音,震天動地,似滾雷盤空….
那是騎兵,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騎兵,他們打著火把,似汪洋,似星海,浩蕩而來….
“河北居然有這麽多騎兵?還是一人雙馬?”
看著北邊緩緩停下的茫茫騎兵,橋蕤忽然發現,這些騎兵居然都是一人雙馬。
橋蕤身旁的楊弘,則是目瞪口呆,他們雖然位於祭壇下方觀禮席,但這個位置比百姓觀禮的位置,卻高了很多,能夠看到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星海騎兵。
楊弘也很震驚,趙雲不僅有這麽多騎兵,還全是一人雙馬,這是多麽豪橫的配置啊?
而他們陳國,卻連三千戰馬都湊不出來…..
想到這裏,楊弘有些急切,他打算等稱王大典結束後,就去拜見趙雲,完成袁術交給他來河北的主要任務。
漸漸地,在無數目光中,龐大的星海騎兵,佇立在祭壇正南方向的曠野上,目之所及,無邊無際。
這時,人們才發現,東北方向的曠野上,還有一片打著火把的星海步軍,正鏗鏘而來…..
他們,就是在空中草原,被閻柔和鞠義二將訓練了快一年的三萬騎兵和兩萬步軍,他們人人披堅執銳,裝甲精良。
由此可見,趙雲這次不僅是稱王,還有向天下人展示實力的意思。
這時,距離日出,還有七刻鍾,也就是淩晨四點的樣子。
“硄硄~”
忽然,燈火通明的邯鄲城南門城頭上,響起了巨鍾的聲音!
這種聲音,無比莊重,無比肅穆,它能直抵人心深處,令人肅然起敬。
這一刻,聚集在邯鄲城南郊的所有人,都意識到祭天儀式即將開始…..
隻見,一支儀仗騎兵,當頭駛出邯鄲城南門….
其後,是一支樂師和各種幡、幢、旌組成的旗陣,陣中夾雜著禮官,以及禦手。
旗陣的後麵,則是兩列身著禮服的官員,他們峨冠博帶,神情虔誠肅穆。
一眾禮官後麵,才是一輛四馬拉動的車駕。
隻見,趙雲身著冕服,腳蹬赤舄,腰係佩綏,手持玉圭,正端坐於車駕上。
他不怒自威,一雙裂雲穿石般的利瞳,盡顯睥睨。
一見趙雲的車駕駛出城門,佇立於城門外,一直延伸至祭壇的甲士,當即手杵兵戈,紛紛單膝跪地。
緊接著,佇立在祭壇正南方曠野上的五萬兵馬,嘩啦一聲,齊齊單膝跪地,場麵極其壯觀。
而聚集在城外看熱鬧的十數萬百姓,也自發跪地,如排山倒海一般,將宏大的場麵推向了頂端。
車駕上,趙雲掃了一眼燈火下,望不到盡頭的跪伏人潮,內心激蕩萬千。
他不禁想起了劉邦的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是也!
這就是權力,至高無上的權力!
就在這時,齊周、田疇領著數名禮官於車駕兩側躬身施禮。
這段時間,趙雲彩排過多次,知道是要他步行至祭壇,表達他對天地神靈的虔誠與敬意。
當趙雲在一眾官員簇擁中,步行至祭壇下方時,城頭渾厚的鍾聲戛然而止。
隨即,祭壇上響起恢宏的鼓樂之聲,標誌著祭天大典正式開始。
首先,有禮官在祭壇東南方位燔牛犢,又在祭壇西南方位懸天燈,這是進入祭天的第一個流程:迎神!
而趙雲則在齊周、田疇等數名禮官的陪同下,一步步登上祭壇….
當趙雲登至祭壇中層,禮官示意止步,請趙雲在跪拜的位置等候。
緊接著,祭壇兩邊肅穆壯觀、整齊排放的編鍾、編磬等樂器,開始奏:始平之章!
這時,就該趙雲登上祭壇頂層。
首先,趙雲至皇天上帝主牌位前,跪拜上香。
接著,又是向列祖列宗牌位,上香叩拜….
一一拜過後,迴到之前的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叩之禮!
繼而,開始第二個儀程:奠玉帛!
趙雲接過陪同官員手中的玉帛,像剛才上香一樣,至各牌位前,奠玉帛跪拜,樂師則奏起:景平之章!
於各牌位前奠玉帛後,趙雲又迴拜位,接著叩頭,接著拜…..
祭天一共有九個議程,分別是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望燎等九項。
而每一項都需要趙雲對正位、各配位、以及各從位行三跪九叩之禮…..
他之前彩排時,大概數過,要完成繁瑣的祭天流程,他需要下跪七十多次,叩頭兩百多次,反正是把他前半生沒有叩的頭,都補上了。
由此可見,稱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完成整個流程需要一個時辰左右。
當儀程進行到第四項初獻時,趙雲迴到拜位,齊周捧著一卷告天帛文,跪在側位。
這時,樂師停止奏樂。
祭壇下方觀禮的軍民一聽,都知道重頭戲來了,目不轉睛地望向高聳的祭壇。
隻見,齊周緩緩展開告天帛書,聲情並茂地讀道:“臣明王雲,鬥膽以玄牲昭告於天:
自秦掃六合,而天下歸一;然暴亡於二世,漢祀其祚。
趙雖曾王,亦知天命,趙裔侍漢,披肝瀝膽,以致臣節。
雲生於常山,舞象之年,值逢黃巾,承乾秉運,誌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
然,四海困窮,賊臣橫行,致少帝崩於毒,幼帝喪於兇,國失其主。
先有孽臣呂布,以失主而立國,後有偽齊袁紹,自立於青徐,此率土崩離之始也!
雲怒而興師,南伐孽臣,誅呂布於魯陽,以維漢統。
然,主已早崩,無以致捷,雲泣涕如洪!
今,群臣將相,州郡百城,鹹以為天意已去於漢,若人之生死,草木之枯,行氣數終,祿祚運盡,郊祀無主。
故萬民叩請,以雲主郊祀,雲甚惶恐,然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
雲遂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明王位。
唯爾有神,尚饗永吉,左右有明,永終天祿。”
齊周聲情並茂地宣讀完告天帛文後,標誌趙雲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即明王位。
這時,賈詡、沮授、趙該三人,各捧著王印、平天冠、王綏至趙雲麵前拜倒,將三件聖物托舉於頂。
禮官九十度躬身接過,開始為趙雲佩戴這三件象征王權的聖物。
壇下觀禮的百姓以及將士,齊刷刷望著這一幕,待趙雲頭戴九旒平天冠,腰係明王印綏後,紛紛跪地三唿:“我王萬歲!”
“我王萬歲!”
“我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