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凝眸盯著顧正臣,心情複雜。
羨慕,敬佩,震驚。
要知道眼前之人不過三十來歲,入朝十年,不是淮西人,也沒有參與開國之戰,竟能列居國公,其成長速度堪稱恐怖!可惜了,沒有早點知道其身份,否則李家也能早點結交一二。
張達摩如喪考妣,這個時候的顧正臣可比當日在顧家見麵時更顯威嚴,尤其是一身麒麟袍,威嚴無雙,再看那張氏,與國公夫人一樣,皆是翟冠紅衫霞帔。
不用說,這張氏是朝廷誥命夫人,看樣子還是一品夫人!
這地位,二十年前誰敢想?
隻是不見顧阫,那個男人不在這隊伍裏。
莫不是——
張達摩想到一種可能,渾身更是發冷,若顧阫出了事,那這筆賬鎮國公還不得算自己頭上?
王老漢看著顧正臣與一幹鎮國公府家眷,笑得燦爛,對王夏、王商等人道:“鎮國公是咱家的恩人,他不來洪洞,張達摩那種人怎麽可能下跪求著咱們原諒?”
王夏咧著嘴,露出了兩顆大門牙:“顧青天來了,洪洞誰還敢亂來?那些舊賬,也該算一算了吧!”
王黍拉著妹妹,輕聲說:“看看,那就是大戶人家的娘子,珠翠華服,漂亮吧。咱家現在好起來了,等你長大了,說不得你會嫁給官人,你以後也能如此漂亮風光……”
王老漢抬手打了下王黍的胳膊:“你妹妹風光不風光先不說,你是不是該考慮考慮婚事了,等鎮國公這風波去了,我就讓人給你說媒。”
王黍一雙眼盯著顧正臣,以微弱的聲音喃語:“我想做大事,成為大人物,婚事——以後再說。”
李老漢抓過孫子,指著顧正臣對孫子就是一頓輸出:“看清楚了,這就是鎮國公,你可要向他學習,以後也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顧正臣看著眾多百姓,麵帶柔和的笑意,抬起雙手,壓住了所有雜音,以洪亮的聲音喊道:“二十餘年前,家父被迫離開洪洞。現如今,家父不在,無以見證今日之榮耀,這是一件憾事。”
張達摩聽聞後,差點暈倒,若不是張求知攙扶著,估計已經站不住了。
這也不怪張達摩心理素質差,要知道顧正臣殺人不眨眼,當著這麽多人的麵說這件事,這不就是打算快意恩仇,殺雞儆猴,要將他拉出來砍了嗎?
李文也沒想到顧正臣如此犀利,這是想要亮刀子啊。
肖九成、王舟等人深吸了一口氣,忍不住側頭看向張達摩等人,若是顧正臣要殺人報仇,這也不是說不過去,以他的功勞,以他的做派,弄死個人不算什麽事。
但眾人還是小看了顧正臣,顧正臣話鋒一轉,言道:“誰都有遺憾,誰也難免經曆生離死別。家父曾教導過我,萬事都以大局為重,以百姓為重。今日我顧正臣以鎮國公身份歸鄉,願在此許下三條約定。”
“第一,百姓之中但有冤情、委屈未能伸張者,找我。”
“第二,百姓之中但有欲入軍伍,殺敵報國者,找我。”
“第三,百姓之中但有聰慧,窮困無力進學者,找我。”
“十日之後,大可登門。顧某在這裏,祝洪洞民安,願大明國泰!”
一席話,贏得無數民心。
知縣肖九成等人低了頭,這下完了,顧正臣來了,他成知縣了……
王黍眸子閃過一道光。
可以入軍伍?
聽說跟著顧正臣的許多人都升了官,還有不少人得以封爵,若是可以的話,那自己豈不是也有機會!
隻是,自己沒什麽根基,也沒什麽本事,能不能打熬出來?
不管了,這是一個機會,哪怕是死了,也好過留在洪洞看不到任何改變家族的希望!
要想不被人欺負,就需要自身變得強大!
在無數人心思動時,老顧氏攜顧家人上前,對顧正臣、顧老夫人、張希婉等人行禮。
顧老夫人攙起老顧氏,相視一笑。
顧家人在此相認,二十餘年前的紛紛擾擾,就此釋然,成為過去。
進城。
在路過一顆大槐樹時,顧正臣忍不住停下了腳步。
大槐樹並不筆直,而是有些歪斜,樹幹粗壯,至少需要六七人才能合抱過來,深褐色的溝壑裏填不滿的是風霜歲月,樹幹上突起的一塊樹瘤,如同一雙詭異的眼,窺視著人間。
枝葉倒是繁茂,撐開了一片天,隻不過中秋已過,深秋不遠,葉子已是泛黃,興許過不了多久,便會隨一陣風落得幹淨。
“這就是大槐樹啊。”
顧正臣感歎了句。
張希婉不太明白顧正臣的意思,大槐樹又不是什麽稀罕的,這一路上遇到過不少,怎麽到了家門外,還感歎上了。
顧正臣沒有解釋,也沒辦法解釋。
大槐樹,不是個地點,而是一個標誌,是一個離開洪洞無數人的集體記憶。那些人看到的不一定是這一棵大槐樹,但總有那麽一棵大槐樹,充當了曆史的見證者。
歸家。
老顧氏帶路進了宗祠,顧正臣拿出了父親的牌位,鄭重地將牌位擺在了桌案上。
顧安點了三柱香遞給顧正臣。
顧正臣看著族譜,一串名字自上而下,分了許多枝,直至落到了下麵,是一個名為顧漢的人,那是祖父,而在顧漢之下,分出了三支,中間那一支裏麵,已經填上了顧阫兩個字。
接過香,顧正臣跪了下來,三叩九拜。
顧安待顧正臣行禮之後,上前接過香,插在了香爐裏,又點了三柱香遞給顧正臣,看了一眼跪著的顧正臣,對牌位喊道:“維大明洪武十六年,八月十九日。子孫顧正臣認祖歸宗,奉香火於列祖列宗牌位前……”
“顧正臣,係顧居第十六世孫,祖父諱顧漢,父親諱顧阫,世居洪洞顧家祖宅。因故離家二十餘載,今修身齊家治國,屢立大功,蒙受皇恩,封鎮國公。當下歸宗,陳告先祖……”
“……”
“子孫當謹記祖訓,為善為仁,為民為國。上不辱先祖之德,下不負族親之望。自今以後,敦睦宗族,勤修譜牒……”
羨慕,敬佩,震驚。
要知道眼前之人不過三十來歲,入朝十年,不是淮西人,也沒有參與開國之戰,竟能列居國公,其成長速度堪稱恐怖!可惜了,沒有早點知道其身份,否則李家也能早點結交一二。
張達摩如喪考妣,這個時候的顧正臣可比當日在顧家見麵時更顯威嚴,尤其是一身麒麟袍,威嚴無雙,再看那張氏,與國公夫人一樣,皆是翟冠紅衫霞帔。
不用說,這張氏是朝廷誥命夫人,看樣子還是一品夫人!
這地位,二十年前誰敢想?
隻是不見顧阫,那個男人不在這隊伍裏。
莫不是——
張達摩想到一種可能,渾身更是發冷,若顧阫出了事,那這筆賬鎮國公還不得算自己頭上?
王老漢看著顧正臣與一幹鎮國公府家眷,笑得燦爛,對王夏、王商等人道:“鎮國公是咱家的恩人,他不來洪洞,張達摩那種人怎麽可能下跪求著咱們原諒?”
王夏咧著嘴,露出了兩顆大門牙:“顧青天來了,洪洞誰還敢亂來?那些舊賬,也該算一算了吧!”
王黍拉著妹妹,輕聲說:“看看,那就是大戶人家的娘子,珠翠華服,漂亮吧。咱家現在好起來了,等你長大了,說不得你會嫁給官人,你以後也能如此漂亮風光……”
王老漢抬手打了下王黍的胳膊:“你妹妹風光不風光先不說,你是不是該考慮考慮婚事了,等鎮國公這風波去了,我就讓人給你說媒。”
王黍一雙眼盯著顧正臣,以微弱的聲音喃語:“我想做大事,成為大人物,婚事——以後再說。”
李老漢抓過孫子,指著顧正臣對孫子就是一頓輸出:“看清楚了,這就是鎮國公,你可要向他學習,以後也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顧正臣看著眾多百姓,麵帶柔和的笑意,抬起雙手,壓住了所有雜音,以洪亮的聲音喊道:“二十餘年前,家父被迫離開洪洞。現如今,家父不在,無以見證今日之榮耀,這是一件憾事。”
張達摩聽聞後,差點暈倒,若不是張求知攙扶著,估計已經站不住了。
這也不怪張達摩心理素質差,要知道顧正臣殺人不眨眼,當著這麽多人的麵說這件事,這不就是打算快意恩仇,殺雞儆猴,要將他拉出來砍了嗎?
李文也沒想到顧正臣如此犀利,這是想要亮刀子啊。
肖九成、王舟等人深吸了一口氣,忍不住側頭看向張達摩等人,若是顧正臣要殺人報仇,這也不是說不過去,以他的功勞,以他的做派,弄死個人不算什麽事。
但眾人還是小看了顧正臣,顧正臣話鋒一轉,言道:“誰都有遺憾,誰也難免經曆生離死別。家父曾教導過我,萬事都以大局為重,以百姓為重。今日我顧正臣以鎮國公身份歸鄉,願在此許下三條約定。”
“第一,百姓之中但有冤情、委屈未能伸張者,找我。”
“第二,百姓之中但有欲入軍伍,殺敵報國者,找我。”
“第三,百姓之中但有聰慧,窮困無力進學者,找我。”
“十日之後,大可登門。顧某在這裏,祝洪洞民安,願大明國泰!”
一席話,贏得無數民心。
知縣肖九成等人低了頭,這下完了,顧正臣來了,他成知縣了……
王黍眸子閃過一道光。
可以入軍伍?
聽說跟著顧正臣的許多人都升了官,還有不少人得以封爵,若是可以的話,那自己豈不是也有機會!
隻是,自己沒什麽根基,也沒什麽本事,能不能打熬出來?
不管了,這是一個機會,哪怕是死了,也好過留在洪洞看不到任何改變家族的希望!
要想不被人欺負,就需要自身變得強大!
在無數人心思動時,老顧氏攜顧家人上前,對顧正臣、顧老夫人、張希婉等人行禮。
顧老夫人攙起老顧氏,相視一笑。
顧家人在此相認,二十餘年前的紛紛擾擾,就此釋然,成為過去。
進城。
在路過一顆大槐樹時,顧正臣忍不住停下了腳步。
大槐樹並不筆直,而是有些歪斜,樹幹粗壯,至少需要六七人才能合抱過來,深褐色的溝壑裏填不滿的是風霜歲月,樹幹上突起的一塊樹瘤,如同一雙詭異的眼,窺視著人間。
枝葉倒是繁茂,撐開了一片天,隻不過中秋已過,深秋不遠,葉子已是泛黃,興許過不了多久,便會隨一陣風落得幹淨。
“這就是大槐樹啊。”
顧正臣感歎了句。
張希婉不太明白顧正臣的意思,大槐樹又不是什麽稀罕的,這一路上遇到過不少,怎麽到了家門外,還感歎上了。
顧正臣沒有解釋,也沒辦法解釋。
大槐樹,不是個地點,而是一個標誌,是一個離開洪洞無數人的集體記憶。那些人看到的不一定是這一棵大槐樹,但總有那麽一棵大槐樹,充當了曆史的見證者。
歸家。
老顧氏帶路進了宗祠,顧正臣拿出了父親的牌位,鄭重地將牌位擺在了桌案上。
顧安點了三柱香遞給顧正臣。
顧正臣看著族譜,一串名字自上而下,分了許多枝,直至落到了下麵,是一個名為顧漢的人,那是祖父,而在顧漢之下,分出了三支,中間那一支裏麵,已經填上了顧阫兩個字。
接過香,顧正臣跪了下來,三叩九拜。
顧安待顧正臣行禮之後,上前接過香,插在了香爐裏,又點了三柱香遞給顧正臣,看了一眼跪著的顧正臣,對牌位喊道:“維大明洪武十六年,八月十九日。子孫顧正臣認祖歸宗,奉香火於列祖列宗牌位前……”
“顧正臣,係顧居第十六世孫,祖父諱顧漢,父親諱顧阫,世居洪洞顧家祖宅。因故離家二十餘載,今修身齊家治國,屢立大功,蒙受皇恩,封鎮國公。當下歸宗,陳告先祖……”
“……”
“子孫當謹記祖訓,為善為仁,為民為國。上不辱先祖之德,下不負族親之望。自今以後,敦睦宗族,勤修譜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