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移民啊,難度比十萬、二十萬移民大太多了。
將民轉兵,以兵移民,是顧正臣分擔百萬移民壓力的變通手段,朱元璋知道也讚同。
現在的朱元璋已經對顧正臣如何做事不太在意了,他怎麽做是他的事,將百姓移到山東、河南、北平,然後墾荒,增加田產,這個結果達到了,不起亂子,沒有大的民憤民怨,那就夠了。
至於過程中的變通,無所謂。
這事在朝堂裏沒掀起什麽風波,因為李文忠站出來說話了,五軍都督府同意了鎮國公、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招兵之事,並不違製。因為李文忠站出來的太快,導致許多人彈劾奏折才寫一半就成廢紙了……
番薯事了,山東玉米豐收的消息也傳至金陵,畝產三石,雖然產量遠遠不如土豆、番薯,可玉米是真正的莊稼。
土豆、番薯這東西有季節性,存儲也不太方便,可玉米就不同了,這東西和麥子、稻子一樣,可以存儲一年甚至兩三年之久。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玉米的珍貴程度絲毫不低於土豆、番薯,隻不過世人被高產恍了眼,短時間忽視了玉米。
農學院袁生甚至認為,在玉米種子多起來之後,應當如同普及棉花一樣去普及玉米,也就是說,強製分出一部分田地去種植玉米,足見玉米的珍貴。
朱元璋並沒有停留到豐收的喜悅裏不可自拔,在九月二十五日,結束了遠航水師侯爵、伯爵、將官的休假,下達旨意,福靖侯趙海樓等坐鎮水師總營,海青侯黃元壽、清江伯高令時、永績伯梅鴻等前往南洋水師,東亭侯王良至山東水師,西溪侯秦鬆主持淮安水師訓練,江元伯於四野等前往東南水師……
無論去水師總營還是水師分營,這些人擔負的使命就一個:
整訓水師。
在這些人離開金陵之前,朱元璋在武英殿為其送行,舉杯言道:“你們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也經曆過波濤考驗,朕希望你們能毫無保留地,訓練出一支又一支強大水師。”
“唯有如此,大遠航才能繼續下去,大明的船隊才能走得更遠。萬望你們用心整訓,莫要懈怠。待有朝一日,朕還會再派船隊,揚帆遠航!到那時,朕希望你們能扛起大旗!”
趙海樓、黃元壽等人紛紛領命。
朱元璋指了指一旁屏風上掛著的輿圖:“傅友德、藍玉坐鎮遼東,若是有合適機會,他們會與納哈出較量一番,遼東都司一旦有所請求,山東水師分營當作其後備力量,提供相應後勤,不必參戰。”
“淮安水師分營、東南水師分營,重點在於遊弋巡察,一來察查走私商船,二來防備倭寇、海賊入侵,確保沿海靖平。最難的是南洋水師,因為封鎖安南沿海,導致部分水師兵力被迫長期駐留在安南外海。”
“這次前往南洋水師的將官,準攜帶二十艘蒸汽機大福船南下,軍士三千。安南那裏,朕希望你們能看好了……”
黃元壽、高令時等肅然領命。
一切安排妥當,水師新晉的四侯二十六伯,除了坐鎮航海學院的飛雲伯李子發外,全部離開了金陵,分散至各地水師。
出京途中,大福船之上。
高令時看著一臉懷念的黃元壽,湊上前,輕聲道:“海青侯,陛下對南洋的安排,似乎另有深意。”
黃元壽深深看了看高令時:“你能獲封清江伯,一點都不簡單。這些年來在水師,哪次功勞裏沒你的影子,怎麽,這次又看到軍功在哪裏了?”
高令時笑得燦爛。
從一個不起眼的副千戶,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清江伯,自己隻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其中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但若不是自己敢於跳出來,敢於跟上鎮國公,敢於一次次抓住機會,衝在前麵,那這伯爵也不可能落到自己頭上。一旁在那蹲著的張滿,不就沒封爵嘛,他就是覺悟不夠,努力不足……
高令時歪了歪脖子,雙拳在胸口對碰了下:“陛下吩咐,讓我們看好安南。但看好兩個字,到底如何理解,還是看我們。”
黃元壽眉頭微動:“說說。”
高令時直言道:“看好安南,表麵上來說,陛下是讓咱們維持現狀,不讓安南的任何船隻下海。可若是仔細想想,陛下讓咱們看的是安南,不是安南水師,所以——”
說到這裏,高令時便停了下來。
黃元壽將目光投向長江南岸的樹木與民居。
皇帝是不是有收拾安南的心思,黃元壽還不能確定,但有一點可以相信,那就是皇帝希望改變僅僅封鎖安南沿海的簡單局麵,讓南洋水師更進一步。
比如說,占據安南某處沿海城鎮,並在那裏開港立足。
隻不過這些話不能直接說出來,能不能體會全靠將領的覺悟。
當然,這也不是無端揣測,皇帝讓看好安南,水師為了做到這一點,隻住在島上是不夠的,最好是在安南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直接安家,這樣才算看好了。
還有,皇帝給了南洋水師二十艘蒸汽機大福船,三千軍士,八個伯爵,迥然不同於其他水師分營的待遇,像是王良、秦鬆等人,去分營並不帶兵,也不帶船,是去上任幹活的,沒有增兵增船的安排,特意安排南洋水師,顯然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黃元壽嘴角勾出笑意,看向高令時:“你有什麽打算嗎?”
高令時搖了搖頭:“安南、占城與南洋水師到底是什麽情況,我們並不清楚。離開了這麽久,總需要先理順了才好出手。不過大體上應該不會改變最終計劃,那就是讓安南退一步。”
黃元壽拍了拍高令時的肩膀,舒暢地大笑起來。
是啊,讓安南退一步,就是南洋水師的任務。
至於在哪裏退一步,怎麽退,退一步是多大幅度,那這就需要在南洋慢慢謀劃了……
梅鴻、段施敏等人聽到了高令時與黃元壽的對話,隻是默不作聲。
在段施敏看來,幹活就是了,不必考慮那麽多。
可在梅鴻看來,這一次出京,多少有些削弱“鎮國公”勢力的意味,畢竟,遠航水師主力分散開來,幾乎全不在金陵……
將民轉兵,以兵移民,是顧正臣分擔百萬移民壓力的變通手段,朱元璋知道也讚同。
現在的朱元璋已經對顧正臣如何做事不太在意了,他怎麽做是他的事,將百姓移到山東、河南、北平,然後墾荒,增加田產,這個結果達到了,不起亂子,沒有大的民憤民怨,那就夠了。
至於過程中的變通,無所謂。
這事在朝堂裏沒掀起什麽風波,因為李文忠站出來說話了,五軍都督府同意了鎮國公、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招兵之事,並不違製。因為李文忠站出來的太快,導致許多人彈劾奏折才寫一半就成廢紙了……
番薯事了,山東玉米豐收的消息也傳至金陵,畝產三石,雖然產量遠遠不如土豆、番薯,可玉米是真正的莊稼。
土豆、番薯這東西有季節性,存儲也不太方便,可玉米就不同了,這東西和麥子、稻子一樣,可以存儲一年甚至兩三年之久。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玉米的珍貴程度絲毫不低於土豆、番薯,隻不過世人被高產恍了眼,短時間忽視了玉米。
農學院袁生甚至認為,在玉米種子多起來之後,應當如同普及棉花一樣去普及玉米,也就是說,強製分出一部分田地去種植玉米,足見玉米的珍貴。
朱元璋並沒有停留到豐收的喜悅裏不可自拔,在九月二十五日,結束了遠航水師侯爵、伯爵、將官的休假,下達旨意,福靖侯趙海樓等坐鎮水師總營,海青侯黃元壽、清江伯高令時、永績伯梅鴻等前往南洋水師,東亭侯王良至山東水師,西溪侯秦鬆主持淮安水師訓練,江元伯於四野等前往東南水師……
無論去水師總營還是水師分營,這些人擔負的使命就一個:
整訓水師。
在這些人離開金陵之前,朱元璋在武英殿為其送行,舉杯言道:“你們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也經曆過波濤考驗,朕希望你們能毫無保留地,訓練出一支又一支強大水師。”
“唯有如此,大遠航才能繼續下去,大明的船隊才能走得更遠。萬望你們用心整訓,莫要懈怠。待有朝一日,朕還會再派船隊,揚帆遠航!到那時,朕希望你們能扛起大旗!”
趙海樓、黃元壽等人紛紛領命。
朱元璋指了指一旁屏風上掛著的輿圖:“傅友德、藍玉坐鎮遼東,若是有合適機會,他們會與納哈出較量一番,遼東都司一旦有所請求,山東水師分營當作其後備力量,提供相應後勤,不必參戰。”
“淮安水師分營、東南水師分營,重點在於遊弋巡察,一來察查走私商船,二來防備倭寇、海賊入侵,確保沿海靖平。最難的是南洋水師,因為封鎖安南沿海,導致部分水師兵力被迫長期駐留在安南外海。”
“這次前往南洋水師的將官,準攜帶二十艘蒸汽機大福船南下,軍士三千。安南那裏,朕希望你們能看好了……”
黃元壽、高令時等肅然領命。
一切安排妥當,水師新晉的四侯二十六伯,除了坐鎮航海學院的飛雲伯李子發外,全部離開了金陵,分散至各地水師。
出京途中,大福船之上。
高令時看著一臉懷念的黃元壽,湊上前,輕聲道:“海青侯,陛下對南洋的安排,似乎另有深意。”
黃元壽深深看了看高令時:“你能獲封清江伯,一點都不簡單。這些年來在水師,哪次功勞裏沒你的影子,怎麽,這次又看到軍功在哪裏了?”
高令時笑得燦爛。
從一個不起眼的副千戶,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清江伯,自己隻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其中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但若不是自己敢於跳出來,敢於跟上鎮國公,敢於一次次抓住機會,衝在前麵,那這伯爵也不可能落到自己頭上。一旁在那蹲著的張滿,不就沒封爵嘛,他就是覺悟不夠,努力不足……
高令時歪了歪脖子,雙拳在胸口對碰了下:“陛下吩咐,讓我們看好安南。但看好兩個字,到底如何理解,還是看我們。”
黃元壽眉頭微動:“說說。”
高令時直言道:“看好安南,表麵上來說,陛下是讓咱們維持現狀,不讓安南的任何船隻下海。可若是仔細想想,陛下讓咱們看的是安南,不是安南水師,所以——”
說到這裏,高令時便停了下來。
黃元壽將目光投向長江南岸的樹木與民居。
皇帝是不是有收拾安南的心思,黃元壽還不能確定,但有一點可以相信,那就是皇帝希望改變僅僅封鎖安南沿海的簡單局麵,讓南洋水師更進一步。
比如說,占據安南某處沿海城鎮,並在那裏開港立足。
隻不過這些話不能直接說出來,能不能體會全靠將領的覺悟。
當然,這也不是無端揣測,皇帝讓看好安南,水師為了做到這一點,隻住在島上是不夠的,最好是在安南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直接安家,這樣才算看好了。
還有,皇帝給了南洋水師二十艘蒸汽機大福船,三千軍士,八個伯爵,迥然不同於其他水師分營的待遇,像是王良、秦鬆等人,去分營並不帶兵,也不帶船,是去上任幹活的,沒有增兵增船的安排,特意安排南洋水師,顯然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黃元壽嘴角勾出笑意,看向高令時:“你有什麽打算嗎?”
高令時搖了搖頭:“安南、占城與南洋水師到底是什麽情況,我們並不清楚。離開了這麽久,總需要先理順了才好出手。不過大體上應該不會改變最終計劃,那就是讓安南退一步。”
黃元壽拍了拍高令時的肩膀,舒暢地大笑起來。
是啊,讓安南退一步,就是南洋水師的任務。
至於在哪裏退一步,怎麽退,退一步是多大幅度,那這就需要在南洋慢慢謀劃了……
梅鴻、段施敏等人聽到了高令時與黃元壽的對話,隻是默不作聲。
在段施敏看來,幹活就是了,不必考慮那麽多。
可在梅鴻看來,這一次出京,多少有些削弱“鎮國公”勢力的意味,畢竟,遠航水師主力分散開來,幾乎全不在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