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布政使司。
平陽知府吳一川攜洪洞知縣肖九成拜會布政使費震、趙新。
寒暄幾句後,費震便將目光投向肖九成,麵帶威嚴地和嗬斥:“縣丞王舟殺人逃竄,至今沒有逮捕歸案,你們縣衙是如何做事的!知不知道,這事已經在山西傳開了,興許此時也在金陵傳開了!”
“洪洞縣衙成了笑柄,那也不過是你們蒙羞。可若是讓整個山西布政使司蒙羞,那我也隻好上書,撤了你的知縣,換一個能幹之人!還有吳知府,這事你也有責任!”
吳一川看了眼羞愧難當,低下頭的肖九成,對費震拱了拱手:“費布政使,王舟行兇潛逃,這事太過突然,也出人意料——”
費震一隻手撐著桌案站了起來:“吳知府,你還在為他開脫罪責,按規製,一應官員胥吏衙役等需夜宿衙門之內,不僅要早點卯,還需要晚上核對人員是否私自外出。可他呢,沒有核對!”
“一個縣丞夜間在不在縣衙居住,當知縣的都不知情,後應對失當,中了人聲東擊西之策,導致王舟至今沒被逮捕歸案!吳知府,這事若是發生在平陽府衙,你也該摘官帽、脫官服了!”
吳一川見費震動了怒,也不好再說什麽。
趙新見狀,起身道:“眼下不是追責的時候,肖知縣,王舟潛逃這麽久,就沒一條線索嗎?”
肖九成不敢直視趙新、費震,又擔心被追著不放,便將顧正臣給搬了出來:“案發之後,縣衙應對不當,錯失最佳追捕機會。後來下官拜訪鎮國公,在鎮國公的安排下,縣衙重新調查了李伯之死,發現其在死之前準備了一些棉衣、水、幹糧、錢鈔等……”
“鎮國公認為,王舟做足了逃走的準備,而李伯之所以被殺,很可能是因為其知道王舟將要逃亡何處,擔心李伯泄密,這才殺人滅口。據此,鎮國公推斷王舟不可能返迴蒙城,也不太可能進入太行八陘出晉。”
費震、趙新對視了一眼。
太行八陘是出晉至河南、北平等地的要道,不管王舟走哪條路,都難免進入狹窄地帶,被人看到、記住,過關隘時也會被盤查,很難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
費震坐了下來:“所以呢,王舟應該在哪裏?”
肖九成緊握著手,指甲掐入掌心的肉裏麵:“要麽向西,進入了陝西。要麽——向北!”
費震吃驚地看著肖九成,眼神變得冰冷起來:“向北,是何意?”
趙新想到一種可能,臉色陡然變得難看起來,走向肖九成:“你清不清楚這個判斷意味著什麽?”
山西向北,那是什麽地方?
是長城之外,是草原,是元廷之地!
這就是說,王舟想要背叛大明,投降元廷!
肖九成嘴唇很幹,艱難地說:“這是鎮國公的推測,已經安排人去調查進入陝西的要道,若依舊沒有王舟蹤跡,那此人很可能潛藏在某處,等待出關投降大明,或是——已經找到了出關之路,離開了山西!”
吳一川看著麵色凝重的費震、趙新,暗暗歎了口氣。
顧正臣的這番推測並不是沒有道理,不走太行八陘,就不可能進入向南向東,剩下的就隻有兩個方向:
西麵陝西。
北麵北元。
陝西的可能性不大,王舟在陝西沒任何根基,也沒有在陝西當過官,進入陝西人生地不熟,去那裏幹嘛?
最主要的是,李伯死了。
去陝西,沒一個準確的落腳地,自然也就沒殺李伯的必要。
真正能讓李伯死的,那就隻有出關投降北元了,李伯勸阻,王舟不答應,兩人爭執,王舟擔心事情敗露,將李伯殺死,然後一邊讓人騎馬南下擾亂縣衙視野,一邊北上尋找機會出關。
當然,這些隻是推測,沒有更有力的證據。
這個推測,最令人不安,也可能最接近真相。
費震感覺渾身有些發冷,沉聲道:“鎮國公在哪裏?”
吳一川歎了口氣:“鎮國公與我們並沒有走同一條路,他應該已經到了陽曲,隻不過人在何處,不好說。”
趙新看著不安的費震:“這事著急也沒用,後天集議,鎮國公自會現身。”
費震板著臉:“這種事一旦發生,山西都指揮使司的顏麵都將無存!去找,我要今日見到鎮國公!”
話音剛落,參議段嗣宗便引著顧正臣走入了二堂。
顧正臣看了看費震、吳一川等人,大致也猜到了什麽,走上前坐了下來,對費震、趙新等人道:“怎麽,一個個都不懂得禮儀了?”
費震沒想到顧正臣說來就來了,這家夥快得可比曹操啊。
行禮。
顧正臣抬了抬手:“官員可都到齊了?”
費震上前一步:“鎮國公,現在最緊要的不是集議政務,而是捉拿王舟!一旦讓此人逃出去,尤其是向北逃竄,那山西官員的恥辱就無法抹除了,也會成為世人口中的笑柄!”
段嗣宗有些錯愕,不明白這些人在說什麽。
顧正臣掃過費震、趙新等憂心忡忡的麵容,平靜地說:“沒那麽嚴重,最多出一個叛徒。再說了,你不會以為,他即便是逃到了草原上,買的裏八剌就能重用他,留著他了吧?”
費震皺眉,強調道:“買的裏八剌重不重用他,殺不殺他,那不重要,重要的事一旦這種事傳開,山西布政使司會被問責,甚至連同都司、行都司一起被問責!”
顧正臣思索了下,問道:“所以,你知道他藏在何處?”
費震凝眸。
顧正臣敲了敲桌子:“現在愁這件事沒意義,山西很大,人口眾多,想要找到一個刻意藏起來的人並不容易。且隨他去吧,若是他當真能逃到元廷那裏,我還會很高興地將他的父母妻兒一起送過去。”
費震、趙新一頭霧水。
顧正臣並不糾結於王舟之事,再一次詢問:“地方官員可都到了吧,明日我先見一見知府、知州,就在這裏。費布政使,趙布政使,沒意見吧?”
平陽知府吳一川攜洪洞知縣肖九成拜會布政使費震、趙新。
寒暄幾句後,費震便將目光投向肖九成,麵帶威嚴地和嗬斥:“縣丞王舟殺人逃竄,至今沒有逮捕歸案,你們縣衙是如何做事的!知不知道,這事已經在山西傳開了,興許此時也在金陵傳開了!”
“洪洞縣衙成了笑柄,那也不過是你們蒙羞。可若是讓整個山西布政使司蒙羞,那我也隻好上書,撤了你的知縣,換一個能幹之人!還有吳知府,這事你也有責任!”
吳一川看了眼羞愧難當,低下頭的肖九成,對費震拱了拱手:“費布政使,王舟行兇潛逃,這事太過突然,也出人意料——”
費震一隻手撐著桌案站了起來:“吳知府,你還在為他開脫罪責,按規製,一應官員胥吏衙役等需夜宿衙門之內,不僅要早點卯,還需要晚上核對人員是否私自外出。可他呢,沒有核對!”
“一個縣丞夜間在不在縣衙居住,當知縣的都不知情,後應對失當,中了人聲東擊西之策,導致王舟至今沒被逮捕歸案!吳知府,這事若是發生在平陽府衙,你也該摘官帽、脫官服了!”
吳一川見費震動了怒,也不好再說什麽。
趙新見狀,起身道:“眼下不是追責的時候,肖知縣,王舟潛逃這麽久,就沒一條線索嗎?”
肖九成不敢直視趙新、費震,又擔心被追著不放,便將顧正臣給搬了出來:“案發之後,縣衙應對不當,錯失最佳追捕機會。後來下官拜訪鎮國公,在鎮國公的安排下,縣衙重新調查了李伯之死,發現其在死之前準備了一些棉衣、水、幹糧、錢鈔等……”
“鎮國公認為,王舟做足了逃走的準備,而李伯之所以被殺,很可能是因為其知道王舟將要逃亡何處,擔心李伯泄密,這才殺人滅口。據此,鎮國公推斷王舟不可能返迴蒙城,也不太可能進入太行八陘出晉。”
費震、趙新對視了一眼。
太行八陘是出晉至河南、北平等地的要道,不管王舟走哪條路,都難免進入狹窄地帶,被人看到、記住,過關隘時也會被盤查,很難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
費震坐了下來:“所以呢,王舟應該在哪裏?”
肖九成緊握著手,指甲掐入掌心的肉裏麵:“要麽向西,進入了陝西。要麽——向北!”
費震吃驚地看著肖九成,眼神變得冰冷起來:“向北,是何意?”
趙新想到一種可能,臉色陡然變得難看起來,走向肖九成:“你清不清楚這個判斷意味著什麽?”
山西向北,那是什麽地方?
是長城之外,是草原,是元廷之地!
這就是說,王舟想要背叛大明,投降元廷!
肖九成嘴唇很幹,艱難地說:“這是鎮國公的推測,已經安排人去調查進入陝西的要道,若依舊沒有王舟蹤跡,那此人很可能潛藏在某處,等待出關投降大明,或是——已經找到了出關之路,離開了山西!”
吳一川看著麵色凝重的費震、趙新,暗暗歎了口氣。
顧正臣的這番推測並不是沒有道理,不走太行八陘,就不可能進入向南向東,剩下的就隻有兩個方向:
西麵陝西。
北麵北元。
陝西的可能性不大,王舟在陝西沒任何根基,也沒有在陝西當過官,進入陝西人生地不熟,去那裏幹嘛?
最主要的是,李伯死了。
去陝西,沒一個準確的落腳地,自然也就沒殺李伯的必要。
真正能讓李伯死的,那就隻有出關投降北元了,李伯勸阻,王舟不答應,兩人爭執,王舟擔心事情敗露,將李伯殺死,然後一邊讓人騎馬南下擾亂縣衙視野,一邊北上尋找機會出關。
當然,這些隻是推測,沒有更有力的證據。
這個推測,最令人不安,也可能最接近真相。
費震感覺渾身有些發冷,沉聲道:“鎮國公在哪裏?”
吳一川歎了口氣:“鎮國公與我們並沒有走同一條路,他應該已經到了陽曲,隻不過人在何處,不好說。”
趙新看著不安的費震:“這事著急也沒用,後天集議,鎮國公自會現身。”
費震板著臉:“這種事一旦發生,山西都指揮使司的顏麵都將無存!去找,我要今日見到鎮國公!”
話音剛落,參議段嗣宗便引著顧正臣走入了二堂。
顧正臣看了看費震、吳一川等人,大致也猜到了什麽,走上前坐了下來,對費震、趙新等人道:“怎麽,一個個都不懂得禮儀了?”
費震沒想到顧正臣說來就來了,這家夥快得可比曹操啊。
行禮。
顧正臣抬了抬手:“官員可都到齊了?”
費震上前一步:“鎮國公,現在最緊要的不是集議政務,而是捉拿王舟!一旦讓此人逃出去,尤其是向北逃竄,那山西官員的恥辱就無法抹除了,也會成為世人口中的笑柄!”
段嗣宗有些錯愕,不明白這些人在說什麽。
顧正臣掃過費震、趙新等憂心忡忡的麵容,平靜地說:“沒那麽嚴重,最多出一個叛徒。再說了,你不會以為,他即便是逃到了草原上,買的裏八剌就能重用他,留著他了吧?”
費震皺眉,強調道:“買的裏八剌重不重用他,殺不殺他,那不重要,重要的事一旦這種事傳開,山西布政使司會被問責,甚至連同都司、行都司一起被問責!”
顧正臣思索了下,問道:“所以,你知道他藏在何處?”
費震凝眸。
顧正臣敲了敲桌子:“現在愁這件事沒意義,山西很大,人口眾多,想要找到一個刻意藏起來的人並不容易。且隨他去吧,若是他當真能逃到元廷那裏,我還會很高興地將他的父母妻兒一起送過去。”
費震、趙新一頭霧水。
顧正臣並不糾結於王舟之事,再一次詢問:“地方官員可都到了吧,明日我先見一見知府、知州,就在這裏。費布政使,趙布政使,沒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