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杆撐著窗,秋風卷了進來,掀動了紙張,卻沒有驚動玻璃罩裏麵的油燈。
顧正臣奮筆疾書,從宏觀大局到微觀個體,列出了必須移民的九條理由,放下毛筆仔細看過之後,側身交給等待的費震、趙新:“你們看看,可還有要補充的?”
費震上前接過,與趙新一起看去。
“其一,大明江山一盤棋,當統籌以夯實盛世之基……”
“其二,人與田的矛盾尖銳,山西矛盾為人多田少,山東、河南、北平矛盾為人少地多……”
“……”
“其九,佃戶轉自耕農,是減民困、民貧之策……”
每一條之下,都列出了明確的介紹與說明。
費震看過之後,捏著紙張道:“有了這九條,相信底下的官員也不會太過反對移民之事。”
顧正臣有些疲憊地起身,活動了下肩膀:“統一思想與認識是第一步,但真正的難點,是移民工作。這幾個月以來,我一直在想用什麽方法能夠減少百姓對移民的抗拒,減輕大規模移民造成的恐慌。”
“征兵五萬,攜家帶口遷出山西,這隻是其中一個對策。五萬兵與家眷,差不多有二十五萬人,這已經是北平、山東、河南征兵養兵的極限了,再多,就要養不起了。”
“可百萬移民,這二十五萬人可以平靜地離開山西,那剩下的七十五萬人呢?這消息一旦傳出去,整個山西怕是要人心大亂。所以啊,百萬移民的事隻局限於布政使、魏國公等人知曉,知府、知州、知縣,就沒必要告訴他們了。”
費震、趙新緊鎖眉頭。
這就意味著,執行百萬移民,但不直接對外宣傳百萬移民,也不告訴山西百姓、地方衙門,到底要移民多少,他們能知道的,隻是當地移民的具體數字,而不是整個山西的移民數字。
這樣一來,確實有助於減緩民間不安,隻是這次移民規模很大,一旦落到地方上,那就是兩三成百姓遷出去,這麽大的強度,百姓一樣是不安,一樣是抗拒的。
隻不過不安的程度,達不到百萬移民之下的絕望。
顧正臣麵容嚴肅:“我知道,百姓會痛苦,但沒辦法,我若不做這件事,朝廷還會派其他人來做這件事。移民是不可改的大勢,我在這裏,還會將百姓當人看,若是換個人來,百姓是囚是牲畜,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再難,布政使司也必須先挺住了。你們記住了,我隻在這裏討論五日,五日之後,若還有人思想轉不過來,不管他是知府還是知縣,都必須走人!移民大業,若是掌印官的認識都不到位,那談什麽移民?”
費震了然,晃了下手中的紙張:“我這就傳下去,讓他們看清楚,認清楚。”
顧正臣應聲,揮了揮手,讓兩人離開。
移民工程太過浩大,統一官員的認知隻是第一步,也僅僅隻是一步而已,接下來還有幾萬步要走。
一日複一日的討論,最終所有官員達成了共識。
顧正臣拿出一份移民集議文書,對眾官員道:“移民困難,但也必須進行下去,我希望在明年開春之後,你們領到移民文書之後,第一眼不是去懷疑文書的內容,而是集中所有精力,推動移民事宜!”
“具體的移民要領、細綱,按照什麽方式抽取百姓移民,造冊百姓在何處集結,如何出晉,前往何處,這些事會在明年開春敲定。換言之,一月份,辛勞諸位再來一次陽曲。”
“接下來的兩個月,重點整頓吏治,清查積案。你們也都知道,顧某在官場上的名聲並不太好,頂著個人屠的稱號,若不做點什麽事,總歸是名不副實。所以諸位,若是收稅賄賂了,勾結大戶冤枉百姓了,以權謀私了——”
“但有不法事,你們最好是在兩個月之內具寫文書至布政使司,將貪贓的交工,將冤情昭雪,將私心泯滅,隻要不是十惡不赦,尚有活路。若是兩個月之內不主動交代,不悔過,不改正,那濟源之事,也不是不能在山西出現!”
鄭彥康、葉林為、許好問等人聽得直發冷。
顧正臣這是亮刀子啊,明晃晃的!
別的官員殺官、大戶,那基本上自己的前途也就沒了,畢竟在大明能光明正大殺人的,隻有皇帝,可偏偏,顧正臣幾次殺官,至今安然無恙!
他的威脅,不隻是威脅,是真敢殺啊。
顧正臣站起身,用驚堂木拍了下桌子:“這次我至山西,帶了一些人,接下來這些人會分散到各地走訪民情,當然,我也會離開陽曲,去其他府州縣走一走。諸位最好是用心做事,一心為民,莫因貪欲而丟了性命。就這樣了,都散了吧。”
眾官員行禮,各自離開布政使司。
顧正臣看向留下來的吳一川、鄭彥康、葉林為:“平陽府、大同府、太原府接下來的日子也不好過,但還是那句話,大局當前,唯有負重而行!”
吳一川看著疲憊的顧正臣,這幾日裏,他不僅要聽官員爭論,還需要整理材料,總結提煉成簡明扼要的文書。
看那一雙眼略帶血絲,眼袋也凸顯了出來,就知道沒少熬夜。
吳一川沒有說其他,隻是拱了拱手:“鎮國公,莫要太過操勞。”
顧正臣心頭有些暖意,嗬嗬笑道:“我也想清閑啊,可難啊,等吧,等到移民的百姓安了家,墾了荒,心安下來時,我也能清閑下來了。”
吳一川暗暗歎息,這可需要很長時間。
顧正臣看向葉林為:“葉知府,林唐臣雖然是太原通判,但他的能力可不弱,這次他來到太原,為的就是能幫你一臂之力。”
葉林為自然知道林唐臣與顧正臣的關係,迴道:“鎮國公放心,他就是太原府主抓移民的幹臣。”
顧正臣微微點頭,看向大同知府鄭彥康,問道:“魏國公那裏,可還安好?”
鄭彥康想起什麽,麵帶幾分不甘:“魏國公有土豆吃,自然好得很。隻是鎮國公,什麽時候才能輪到山西種土豆?”
顧正臣奮筆疾書,從宏觀大局到微觀個體,列出了必須移民的九條理由,放下毛筆仔細看過之後,側身交給等待的費震、趙新:“你們看看,可還有要補充的?”
費震上前接過,與趙新一起看去。
“其一,大明江山一盤棋,當統籌以夯實盛世之基……”
“其二,人與田的矛盾尖銳,山西矛盾為人多田少,山東、河南、北平矛盾為人少地多……”
“……”
“其九,佃戶轉自耕農,是減民困、民貧之策……”
每一條之下,都列出了明確的介紹與說明。
費震看過之後,捏著紙張道:“有了這九條,相信底下的官員也不會太過反對移民之事。”
顧正臣有些疲憊地起身,活動了下肩膀:“統一思想與認識是第一步,但真正的難點,是移民工作。這幾個月以來,我一直在想用什麽方法能夠減少百姓對移民的抗拒,減輕大規模移民造成的恐慌。”
“征兵五萬,攜家帶口遷出山西,這隻是其中一個對策。五萬兵與家眷,差不多有二十五萬人,這已經是北平、山東、河南征兵養兵的極限了,再多,就要養不起了。”
“可百萬移民,這二十五萬人可以平靜地離開山西,那剩下的七十五萬人呢?這消息一旦傳出去,整個山西怕是要人心大亂。所以啊,百萬移民的事隻局限於布政使、魏國公等人知曉,知府、知州、知縣,就沒必要告訴他們了。”
費震、趙新緊鎖眉頭。
這就意味著,執行百萬移民,但不直接對外宣傳百萬移民,也不告訴山西百姓、地方衙門,到底要移民多少,他們能知道的,隻是當地移民的具體數字,而不是整個山西的移民數字。
這樣一來,確實有助於減緩民間不安,隻是這次移民規模很大,一旦落到地方上,那就是兩三成百姓遷出去,這麽大的強度,百姓一樣是不安,一樣是抗拒的。
隻不過不安的程度,達不到百萬移民之下的絕望。
顧正臣麵容嚴肅:“我知道,百姓會痛苦,但沒辦法,我若不做這件事,朝廷還會派其他人來做這件事。移民是不可改的大勢,我在這裏,還會將百姓當人看,若是換個人來,百姓是囚是牲畜,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再難,布政使司也必須先挺住了。你們記住了,我隻在這裏討論五日,五日之後,若還有人思想轉不過來,不管他是知府還是知縣,都必須走人!移民大業,若是掌印官的認識都不到位,那談什麽移民?”
費震了然,晃了下手中的紙張:“我這就傳下去,讓他們看清楚,認清楚。”
顧正臣應聲,揮了揮手,讓兩人離開。
移民工程太過浩大,統一官員的認知隻是第一步,也僅僅隻是一步而已,接下來還有幾萬步要走。
一日複一日的討論,最終所有官員達成了共識。
顧正臣拿出一份移民集議文書,對眾官員道:“移民困難,但也必須進行下去,我希望在明年開春之後,你們領到移民文書之後,第一眼不是去懷疑文書的內容,而是集中所有精力,推動移民事宜!”
“具體的移民要領、細綱,按照什麽方式抽取百姓移民,造冊百姓在何處集結,如何出晉,前往何處,這些事會在明年開春敲定。換言之,一月份,辛勞諸位再來一次陽曲。”
“接下來的兩個月,重點整頓吏治,清查積案。你們也都知道,顧某在官場上的名聲並不太好,頂著個人屠的稱號,若不做點什麽事,總歸是名不副實。所以諸位,若是收稅賄賂了,勾結大戶冤枉百姓了,以權謀私了——”
“但有不法事,你們最好是在兩個月之內具寫文書至布政使司,將貪贓的交工,將冤情昭雪,將私心泯滅,隻要不是十惡不赦,尚有活路。若是兩個月之內不主動交代,不悔過,不改正,那濟源之事,也不是不能在山西出現!”
鄭彥康、葉林為、許好問等人聽得直發冷。
顧正臣這是亮刀子啊,明晃晃的!
別的官員殺官、大戶,那基本上自己的前途也就沒了,畢竟在大明能光明正大殺人的,隻有皇帝,可偏偏,顧正臣幾次殺官,至今安然無恙!
他的威脅,不隻是威脅,是真敢殺啊。
顧正臣站起身,用驚堂木拍了下桌子:“這次我至山西,帶了一些人,接下來這些人會分散到各地走訪民情,當然,我也會離開陽曲,去其他府州縣走一走。諸位最好是用心做事,一心為民,莫因貪欲而丟了性命。就這樣了,都散了吧。”
眾官員行禮,各自離開布政使司。
顧正臣看向留下來的吳一川、鄭彥康、葉林為:“平陽府、大同府、太原府接下來的日子也不好過,但還是那句話,大局當前,唯有負重而行!”
吳一川看著疲憊的顧正臣,這幾日裏,他不僅要聽官員爭論,還需要整理材料,總結提煉成簡明扼要的文書。
看那一雙眼略帶血絲,眼袋也凸顯了出來,就知道沒少熬夜。
吳一川沒有說其他,隻是拱了拱手:“鎮國公,莫要太過操勞。”
顧正臣心頭有些暖意,嗬嗬笑道:“我也想清閑啊,可難啊,等吧,等到移民的百姓安了家,墾了荒,心安下來時,我也能清閑下來了。”
吳一川暗暗歎息,這可需要很長時間。
顧正臣看向葉林為:“葉知府,林唐臣雖然是太原通判,但他的能力可不弱,這次他來到太原,為的就是能幫你一臂之力。”
葉林為自然知道林唐臣與顧正臣的關係,迴道:“鎮國公放心,他就是太原府主抓移民的幹臣。”
顧正臣微微點頭,看向大同知府鄭彥康,問道:“魏國公那裏,可還安好?”
鄭彥康想起什麽,麵帶幾分不甘:“魏國公有土豆吃,自然好得很。隻是鎮國公,什麽時候才能輪到山西種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