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允恭麵帶憂慮之色,站在顧正臣身旁:“先生,這事使不得。你來山西隻為移民之事,可不敢涉險,邊關之事不必參與其中。”
湯鼎也勸阻:“移民乃是國事,一場兩場的小戰鬥,比不上移民,先生不宜為了這幾千胡虜陷入困境。”
徐達盯著沙盤,沉思良久,問道:“潭王所言並非沒有道理,若是你去了晾馬台,胡虜還會來嗎?”
徐允恭驚訝地看著徐達,走過去道:“父親,先生他——”
“不必多言,鎮國公,你說。”
徐達抬手打斷了徐允恭的話。
顧正臣從沙盤桌旁走向椅子,坐了下來:“其一,遼東之戰是洪武十一年的事,距今過去五年之久,五年時間,納哈出或許還有些心有餘悸,但對於不曾見證過那一戰的元廷將官來說,足夠他們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了。”
“其二,我名聲遠不如魏國公,但也是在元廷內小有名聲。一旦抓住我,這份功勞可不小。對於任何元廷將領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的誘惑。”
“其三,晾馬台屬於關外之地,孤懸在外,隻要守護外圍,就能阻擊前來救援的明軍。打下晾馬台的難度,可比攻擊大同、宣府等地的城關容易得多。”
“至於這其四,那就是火器,以及製造火器的秘密。元廷一直想要知道火器的秘密,希望找到以騎兵克製火器的戰法,他們就是消息再閉塞,這些年過去了,也應該知道我深諳火器機理,抓住我,元軍便有了對付大明的底氣。”
顧正臣說完之後,對走過來的徐達道:“所以,這些人聽說我去了晾馬台,或許有些緊張,但利大於弊時,他們會出手。當然,若是他們跑了,那也無妨,元軍遲早還會再來。”
徐達仔細思量著可行性,顧正臣的這份話並不是沒道理。
元軍確實渴望知道火器的威力到底多大,用什麽戰法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騎兵傷亡,以保證在未來的戰爭中不至於毫無勝算。
一旦顧正臣出關,人在晾馬台的消息走漏出去,大青山的元軍確實可能過來,而最妙的是,之前火器運往晾馬台的消息,也可以與顧正臣出關的消息聯在一起,更增加了真實性。
若是敵人不上鉤,轉而受驚跑了,那元軍想要在冬日發動戰爭的打算也就泡湯了,一場戰爭隨之避免,也不算虧。
想到這裏,徐達點了頭:“這個計劃可行,確實需要鎮國公去晾馬台。”
徐允恭、湯鼎神情不安,剛想勸阻,徐達轉而對顧正臣笑道:“隻不過,不能是你。”
顧正臣雙手扶著腰間玉帶:“若是運到晾馬台的是新式火器,那我要去。可如今隻是以老舊火器為主,還沒火藥,即便是給了火藥,我也不會冒這個風險,這種事,還是交給不怕死,又想要大軍功的將官吧。”
這次事與遼東海州事不同,自己一不是主將,二沒有兵權,三沒有可靠的部將軍士,四沒有大量的火器,顧正臣才不會以身涉險。
自己是來山西就一件大事,移民。
隻要與移民無關,那就不是自己的事。再說了,徐達是什麽人,大明第一名將,他坐鎮大同,還用得著自己去冒險?
誘餌這東西可以虛虛實實,人在遠處看,能知道這誘餌是蚯蚓還是螺螄?
隻要讓他們知道誘餌是顧正臣就夠了,大不了多費點功夫,多偽裝一下,真實一點……
徐達拿定了主意,酒菜也準備好了。
孟尚、徐達不問其他,全都要聽大航海的故事,顧正臣悶頭對付兩條大魚,反正這故事也不用自己去講,有徐允恭、湯鼎、馬三寶在,足夠了……
徐允恭繪聲繪影地描述著遠航途中的事,徐達、孟尚等人如同身臨其境,一個個都顧不上動筷子了。
“那南美洲,當真疆域廣袤?”
徐達問道。
徐允恭認真地點頭:“父親,為了找到的的喀喀湖,我們可是分了許多隊伍,分散在南北幾千裏的路上,深入探索,那一路,苦頭可太多了,尤其是需要翻山越嶺,後勤難以為繼,若不是遇到了羊駝……”
徐達聽聞羊駝肉和牛肉差不多,已經嘴饞了,湯鼎還吹噓起土豆豐收之後,在顧正臣家裏吃上了牛肉燉土豆時的香美。
徐達瞪眼看向顧正臣:“你家牛死得也太頻繁了吧,那可是勞力!”
顧正臣抽出一根魚刺:“魏國公,句容百姓家死了一頭牛,怎麽能說是我家的事,再說了,牛皮、牛筋等可都給了官府,我家隻是花錢買下了牛肉,可不犯法。”
徐達咬牙切齒:“誰不知道句容知縣是你提拔出來的,誰不知道句容百姓裏與你家走得近的不少,還有逢年過節送禮看望的。句容的每一頭牛的死,都和你脫不了幹係。我不求牛肉燉土豆,再給我送幾千斤土豆過來吧,還有那番薯,也送幾千斤。”
顧正臣無語。
知不知道為了給你送點土豆來,花了多少力氣多少錢。你還幾千斤土豆,就一千斤土豆的花銷,都夠你買幾頭牛的了。再說了,這會自己手中哪有土豆……
“等明年豐收……”
“五千斤!”
“過分了啊。”
“那三千斤,不能再少了,否則下一次誰家死了牛,我就上門問問,這牛到底怎麽個摔死的。”
“你夠狠,行,我答應了。”
顧正臣迫於徐達的淫威,不得不低頭。
都指揮同知孟尚嘟囔了句:“鎮國公,我也想要一千斤土豆,否則我也上門問問,牛是怎麽死的……”
“滾!”
顧正臣、徐達異口同聲。
孟尚低頭。
看來牛怎麽死的這事,還不是自己能過問的……
大航海的驚濤駭浪,異域的奇怪見聞,印加的戰爭,瑪雅的血祭,都讓徐達感歎不已。
當聽聞火山爆發時,徐達隱隱有些後怕:“這就是氣運,是大明神靈的庇佑。說起來,你們這一趟的運氣確實不錯,雖然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但總歸,為大明夯實了這盛世之基。鎮國公,十年之後,大明會是另外一幅景象吧?”
湯鼎也勸阻:“移民乃是國事,一場兩場的小戰鬥,比不上移民,先生不宜為了這幾千胡虜陷入困境。”
徐達盯著沙盤,沉思良久,問道:“潭王所言並非沒有道理,若是你去了晾馬台,胡虜還會來嗎?”
徐允恭驚訝地看著徐達,走過去道:“父親,先生他——”
“不必多言,鎮國公,你說。”
徐達抬手打斷了徐允恭的話。
顧正臣從沙盤桌旁走向椅子,坐了下來:“其一,遼東之戰是洪武十一年的事,距今過去五年之久,五年時間,納哈出或許還有些心有餘悸,但對於不曾見證過那一戰的元廷將官來說,足夠他們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了。”
“其二,我名聲遠不如魏國公,但也是在元廷內小有名聲。一旦抓住我,這份功勞可不小。對於任何元廷將領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的誘惑。”
“其三,晾馬台屬於關外之地,孤懸在外,隻要守護外圍,就能阻擊前來救援的明軍。打下晾馬台的難度,可比攻擊大同、宣府等地的城關容易得多。”
“至於這其四,那就是火器,以及製造火器的秘密。元廷一直想要知道火器的秘密,希望找到以騎兵克製火器的戰法,他們就是消息再閉塞,這些年過去了,也應該知道我深諳火器機理,抓住我,元軍便有了對付大明的底氣。”
顧正臣說完之後,對走過來的徐達道:“所以,這些人聽說我去了晾馬台,或許有些緊張,但利大於弊時,他們會出手。當然,若是他們跑了,那也無妨,元軍遲早還會再來。”
徐達仔細思量著可行性,顧正臣的這份話並不是沒道理。
元軍確實渴望知道火器的威力到底多大,用什麽戰法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騎兵傷亡,以保證在未來的戰爭中不至於毫無勝算。
一旦顧正臣出關,人在晾馬台的消息走漏出去,大青山的元軍確實可能過來,而最妙的是,之前火器運往晾馬台的消息,也可以與顧正臣出關的消息聯在一起,更增加了真實性。
若是敵人不上鉤,轉而受驚跑了,那元軍想要在冬日發動戰爭的打算也就泡湯了,一場戰爭隨之避免,也不算虧。
想到這裏,徐達點了頭:“這個計劃可行,確實需要鎮國公去晾馬台。”
徐允恭、湯鼎神情不安,剛想勸阻,徐達轉而對顧正臣笑道:“隻不過,不能是你。”
顧正臣雙手扶著腰間玉帶:“若是運到晾馬台的是新式火器,那我要去。可如今隻是以老舊火器為主,還沒火藥,即便是給了火藥,我也不會冒這個風險,這種事,還是交給不怕死,又想要大軍功的將官吧。”
這次事與遼東海州事不同,自己一不是主將,二沒有兵權,三沒有可靠的部將軍士,四沒有大量的火器,顧正臣才不會以身涉險。
自己是來山西就一件大事,移民。
隻要與移民無關,那就不是自己的事。再說了,徐達是什麽人,大明第一名將,他坐鎮大同,還用得著自己去冒險?
誘餌這東西可以虛虛實實,人在遠處看,能知道這誘餌是蚯蚓還是螺螄?
隻要讓他們知道誘餌是顧正臣就夠了,大不了多費點功夫,多偽裝一下,真實一點……
徐達拿定了主意,酒菜也準備好了。
孟尚、徐達不問其他,全都要聽大航海的故事,顧正臣悶頭對付兩條大魚,反正這故事也不用自己去講,有徐允恭、湯鼎、馬三寶在,足夠了……
徐允恭繪聲繪影地描述著遠航途中的事,徐達、孟尚等人如同身臨其境,一個個都顧不上動筷子了。
“那南美洲,當真疆域廣袤?”
徐達問道。
徐允恭認真地點頭:“父親,為了找到的的喀喀湖,我們可是分了許多隊伍,分散在南北幾千裏的路上,深入探索,那一路,苦頭可太多了,尤其是需要翻山越嶺,後勤難以為繼,若不是遇到了羊駝……”
徐達聽聞羊駝肉和牛肉差不多,已經嘴饞了,湯鼎還吹噓起土豆豐收之後,在顧正臣家裏吃上了牛肉燉土豆時的香美。
徐達瞪眼看向顧正臣:“你家牛死得也太頻繁了吧,那可是勞力!”
顧正臣抽出一根魚刺:“魏國公,句容百姓家死了一頭牛,怎麽能說是我家的事,再說了,牛皮、牛筋等可都給了官府,我家隻是花錢買下了牛肉,可不犯法。”
徐達咬牙切齒:“誰不知道句容知縣是你提拔出來的,誰不知道句容百姓裏與你家走得近的不少,還有逢年過節送禮看望的。句容的每一頭牛的死,都和你脫不了幹係。我不求牛肉燉土豆,再給我送幾千斤土豆過來吧,還有那番薯,也送幾千斤。”
顧正臣無語。
知不知道為了給你送點土豆來,花了多少力氣多少錢。你還幾千斤土豆,就一千斤土豆的花銷,都夠你買幾頭牛的了。再說了,這會自己手中哪有土豆……
“等明年豐收……”
“五千斤!”
“過分了啊。”
“那三千斤,不能再少了,否則下一次誰家死了牛,我就上門問問,這牛到底怎麽個摔死的。”
“你夠狠,行,我答應了。”
顧正臣迫於徐達的淫威,不得不低頭。
都指揮同知孟尚嘟囔了句:“鎮國公,我也想要一千斤土豆,否則我也上門問問,牛是怎麽死的……”
“滾!”
顧正臣、徐達異口同聲。
孟尚低頭。
看來牛怎麽死的這事,還不是自己能過問的……
大航海的驚濤駭浪,異域的奇怪見聞,印加的戰爭,瑪雅的血祭,都讓徐達感歎不已。
當聽聞火山爆發時,徐達隱隱有些後怕:“這就是氣運,是大明神靈的庇佑。說起來,你們這一趟的運氣確實不錯,雖然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但總歸,為大明夯實了這盛世之基。鎮國公,十年之後,大明會是另外一幅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