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元年,正月十七,年節的休沐正式結束,百官開始上朝。但是到了朝堂的時候,很多人發現很多事情已經不一樣了。
高家的兵權已經被罷黜,空留高玉玨一個閑職的爵位。高玉玨今天索性稱病請旨休息。那些與高家交好的許多官員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調度,包括郭才人的父親和武才人的父親,也都受到了一定牽連。高家勢力一落千丈,不再複往日的氣勢。
富弼重迴相位執政中書省,王安石隨知江寧卻迴京留用。王陶和張方平、韓維一脈勢力日益壯大。由趙頊親信組成的新的一脈新興勢力正在日益鞏固,並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各部的底層開始往內滲透。
這兩個信號已經充分的說明了朝堂上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
朝堂之外,也發生了新的危機。
新年的第一封急報來自西北。李諒祚死了之後,他八歲的兒子秉常即位,梁太後垂簾攝政,太後弟梁乙埋為國相。大夏與大宋,幾年間的交好就此結束。新一輪紛爭已然開始。
因李秉常年幼,梁太後姐弟成為了真正的朝堂主人。所有重職要職,都由梁乙埋的親信擔任。
梁乙埋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後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製最高統治權。
同時,他們排斥異己,將嵬名浪遇一脈全都罷官流放。這位能征善戰、精通兵法、熟諳邊事的大夏一代名將也隻落得淒慘的下場。
並且,梁太後為了爭取黨項貴族的支持,聯合頗超斯篤一起,推翻李諒祚時期推行的漢族文化和漢族禮儀,恢複黨項蕃禮,支持黨項各部各自執政、聯合發展。一時間,李諒祚連年苦心經營的心血全都付之東流。
這新年的第一封急報說著:梁太後執政後,舉著為李諒祚報仇的大旗,向大宋朝發起挑釁。短短的兩個月內,先是誘殺了保安軍知軍楊定,隨後大舉發兵,沿著葫蘆河南下,攻破了宋朝甘穀城、安遠砦、伏羌砦三道防線,直殺到離秦州還有二三百裏,才被名將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擊退。
這一仗打得極其慘烈,夏人固然留下了數百具屍體,宋朝的將士損失也十分慘重。隻是,梁太後勢必不會罷休。她的野心、她的欲望,不會讓她停止下來。
新年的第一天,朝堂上一片人心惶惶。
有為朝堂上人員變革擔憂的,有為邊關戰事煩心的。更多的人是看著年輕的趙頊心裏打鼓的。他們不清楚這個年輕的帝王在他年號的第一年,就大刀闊斧的做了這麽多事,後麵還會做些什麽。如今的朝堂已經比一年前他初初即位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短短一年時間,舊的官員、親宗、外戚,全都被打壓和更換。新的勢力,已然悄悄崛起。
那些還在位的蔭封官員和親宗們,都開始暗暗緊張。那些原本依附在各大派係的勢力們,也開始心生搖擺。
沒有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麽,也沒有人知道後麵還會有什麽變化。每個人都在觀望,都在審時度勢,都在看著朝堂上內憂外患而置身事外。
熙寧元年,正月十七。開年的第一天,朝堂上一片死寂。
趙頊看著下麵站著的百官,心下一片寒涼。
這不是他想要的朝堂,也不是他希望的朝堂。
那些不作為的官員依舊打著哈哈,那些拿著厚祿的高官仍舊說的冠冕堂皇卻不做任何實事。他看著這一切更堅定了想要改革的心。
高家的兵權已經被罷黜,空留高玉玨一個閑職的爵位。高玉玨今天索性稱病請旨休息。那些與高家交好的許多官員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調度,包括郭才人的父親和武才人的父親,也都受到了一定牽連。高家勢力一落千丈,不再複往日的氣勢。
富弼重迴相位執政中書省,王安石隨知江寧卻迴京留用。王陶和張方平、韓維一脈勢力日益壯大。由趙頊親信組成的新的一脈新興勢力正在日益鞏固,並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各部的底層開始往內滲透。
這兩個信號已經充分的說明了朝堂上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
朝堂之外,也發生了新的危機。
新年的第一封急報來自西北。李諒祚死了之後,他八歲的兒子秉常即位,梁太後垂簾攝政,太後弟梁乙埋為國相。大夏與大宋,幾年間的交好就此結束。新一輪紛爭已然開始。
因李秉常年幼,梁太後姐弟成為了真正的朝堂主人。所有重職要職,都由梁乙埋的親信擔任。
梁乙埋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後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製最高統治權。
同時,他們排斥異己,將嵬名浪遇一脈全都罷官流放。這位能征善戰、精通兵法、熟諳邊事的大夏一代名將也隻落得淒慘的下場。
並且,梁太後為了爭取黨項貴族的支持,聯合頗超斯篤一起,推翻李諒祚時期推行的漢族文化和漢族禮儀,恢複黨項蕃禮,支持黨項各部各自執政、聯合發展。一時間,李諒祚連年苦心經營的心血全都付之東流。
這新年的第一封急報說著:梁太後執政後,舉著為李諒祚報仇的大旗,向大宋朝發起挑釁。短短的兩個月內,先是誘殺了保安軍知軍楊定,隨後大舉發兵,沿著葫蘆河南下,攻破了宋朝甘穀城、安遠砦、伏羌砦三道防線,直殺到離秦州還有二三百裏,才被名將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擊退。
這一仗打得極其慘烈,夏人固然留下了數百具屍體,宋朝的將士損失也十分慘重。隻是,梁太後勢必不會罷休。她的野心、她的欲望,不會讓她停止下來。
新年的第一天,朝堂上一片人心惶惶。
有為朝堂上人員變革擔憂的,有為邊關戰事煩心的。更多的人是看著年輕的趙頊心裏打鼓的。他們不清楚這個年輕的帝王在他年號的第一年,就大刀闊斧的做了這麽多事,後麵還會做些什麽。如今的朝堂已經比一年前他初初即位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短短一年時間,舊的官員、親宗、外戚,全都被打壓和更換。新的勢力,已然悄悄崛起。
那些還在位的蔭封官員和親宗們,都開始暗暗緊張。那些原本依附在各大派係的勢力們,也開始心生搖擺。
沒有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麽,也沒有人知道後麵還會有什麽變化。每個人都在觀望,都在審時度勢,都在看著朝堂上內憂外患而置身事外。
熙寧元年,正月十七。開年的第一天,朝堂上一片死寂。
趙頊看著下麵站著的百官,心下一片寒涼。
這不是他想要的朝堂,也不是他希望的朝堂。
那些不作為的官員依舊打著哈哈,那些拿著厚祿的高官仍舊說的冠冕堂皇卻不做任何實事。他看著這一切更堅定了想要改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