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李世民哭求
綜武:長生萬古,每天自動變強 作者:維周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文靜能支持李淵,讓李淵愈發高興,裴寂與劉文靜都是他的心腹謀士,隻不過不同於裴寂每一件事都讓自己順心,能夠契合自己的心意,劉文靜常常反駁李淵的某些做法,使得李淵對劉文靜有些不喜。
如今連劉文靜都同意自己的想法,可見他的想法真真是有道理的。
“哈哈哈~~~”
“難得文靜也同意孤的想法,既然如此,那孤就下令退兵了。”
“文靜說的不錯,要退兵就要早退,一旦讓宋老生摸清我們的虛實就好了。”
裴寂悄悄看了一眼劉文靜,臉上帶著刻意虛假的笑容,心底對劉文靜的警惕心迅速提升不少。
裴寂本就是善於揣摩上意之人,當初李淵被分派到太原這邊來,堅守晉陽宮。
裴寂主動跟來太原就是因為他在觀察天下各路門閥時,認為待在李淵這邊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獲。
果不其然,在幫助李世民一起逼迫李淵起義後,憑借自己與李淵的交情,很快就占據高位。
尤其是李淵與他來往頗深,對李淵的性格他更把握的十分精準,所以每每說的話,做的事情都能完美符合李淵的心意,使得李淵對他十分信任。
與他相反的是劉文靜,劉文靜與李世民來往極深,又總喜歡自作聰明,以諍臣自居,常常對李淵的做法說三道四,故而很不得李淵喜歡。
隻是裴寂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劉文靜竟然沒有反對李淵退兵,是他看著自己受到李淵器重,所以故意改了性子還是說他解決不了大雨糧草短缺的問題,認為隻有撤軍一條路?
裴寂心中念頭變化,不管如何,劉文靜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他要謹慎小心。
“不能退兵!”
正當李淵準備下令的時候,一聲急匆匆的嗬斥聲傳來,惹得李淵雙眉皺起,神色不滿。
李世民掀開簾子來到李淵麵前,躬身行禮之後,語氣急切:“父親,不能退兵!”
李淵淡淡的看著他:“為什麽不能退兵?”
李淵對李世民其實很器重,畢竟次子一向文韜武略,這些年幫了他不少忙。
但是再怎麽器重,李淵也不喜歡一個常常與他對著幹的兒子。
李世民並沒有察覺到李淵的不滿,他此時也顧不上李淵的不滿,侃侃而談,陳述自己的理由。
“父親,我們從太原起兵,為的是推翻楊廣暴政,打入關中,占據大興城,進而號令天下,河東諸多義軍願意歸順、追隨我們為的也是相信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
“如今不過是下大雨,遇到小小挫折,還未攻城,我們就選擇撤退,那些追隨我們的義軍該怎麽想?他們是否還願意追隨在我們身邊?”
“請父親大人三思啊!”
李世民躬身下拜,語氣深沉,顯然內心激動。
李淵驀的冷笑,李世民的意思他會毀了李閥的大業唄,連劉文靜都沒有意見,這個兒子太多事了!
“我商討軍中要事,你怎在外麵偷聽?”
李世民不可思議的抬頭,看著眼神冷酷的李淵,一顆心緩緩沉了下去,值此關鍵時刻,李淵竟然考慮的是他偷聽一事。
“父親啊!”
“大軍絕不能撤啊!”
“兒臣隻是正巧路過,絕非故意偷聽!”
李世民說著竟哭嚎起來,神色悲壯,這一下反倒讓李淵臉色如霽風明月,怒氣盡散,甚至還有些尷尬起來。
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李淵怎麽樣都不可能真的懲罰李世民。
眼看的李世民哭的淒慘無比,他無奈的道:“你還有什麽理由呢?”
李世民趕忙說道:“父親,眼下大軍匯聚,除開我們自己的軍隊,大部分追隨我們的人都是仰慕父親的威名,如果我們發兵攻打霍邑,眾誌成城,必然可以獲得勝利。”
“可是隻要我們退兵,士氣跌落,追隨父親的人將會認為父親不是能成大事之輩,到時候他們必然四散逃走,各自謀劃,大軍潰散,宋老生乃是大隋老將,他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旦尾隨其後,追擊父親,我們必敗無疑啊!”
李淵心中震動,劉文靜和裴寂亦是神色凝重,李世民的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並非沒有可能,李閥如今雖然占據太原,可實力並不算強,一旦經曆一場大敗,一兩年內恢複不過來,到時候隻怕李閥再無爭奪天下的機會。
劉文靜拱手道:“大人,二公子說的有道理,我們必須想辦法湊集糧草,強攻霍邑,眼下我們不能敗!”
裴寂為了自己的未來,也沒有故意反對劉文靜,同樣支持李世民的看法:“大人,還是不要退兵了。”
李淵心中已有決斷,他歎了口氣:“我也不想退兵,可眼下大雨連綿,糧草最多隻夠五天,宋老生堅守不出,我們該怎樣擊破霍邑,打下這一座堅城呢?”
李世民霍然抬首:“父親,此事交給我,宋老生為人易怒,好大喜功,隻要將他引出城池,必然可以將之擊敗!”
他語氣鏗鏘,顯然下定決心,不顧生死。
李淵為他的勇氣感動,慨然說道:“好!這件事就交給你來做,世民,李閥的未來就在你身上了!”
“是!”
李世民起身退下,他帶了三五心腹,冒雨來到霍邑城下,手持馬鞭,指指點點,言談間神色輕鬆,仿佛隨手就能攻破霍邑。
宋老生得到城頭將士的匯報,驚訝不已,趕來城牆上,看到李世民,心中驚訝,尤其是李世民靠近箭矢射程之內,若有神射手,未必不能將李世民一箭射殺。
李世民待了大約一炷香功夫,便離開了。
宋老生易怒不假,但他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李世民隨便一現身,就能引得他出城。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李世民不斷環繞霍邑,查探霍邑的布防,他如入無人之地的舉動逐漸激怒宋老生,尤其是經過這四天的確認,李世民身邊的確沒有帶著大軍,使宋老生的警惕心漸漸沒有了。
等到第五天,雨勢稍稍停下,宋老生又見李世民策馬疾馳來到霍邑城下,堂而皇之的布兵,他終於被激怒。
如今連劉文靜都同意自己的想法,可見他的想法真真是有道理的。
“哈哈哈~~~”
“難得文靜也同意孤的想法,既然如此,那孤就下令退兵了。”
“文靜說的不錯,要退兵就要早退,一旦讓宋老生摸清我們的虛實就好了。”
裴寂悄悄看了一眼劉文靜,臉上帶著刻意虛假的笑容,心底對劉文靜的警惕心迅速提升不少。
裴寂本就是善於揣摩上意之人,當初李淵被分派到太原這邊來,堅守晉陽宮。
裴寂主動跟來太原就是因為他在觀察天下各路門閥時,認為待在李淵這邊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獲。
果不其然,在幫助李世民一起逼迫李淵起義後,憑借自己與李淵的交情,很快就占據高位。
尤其是李淵與他來往頗深,對李淵的性格他更把握的十分精準,所以每每說的話,做的事情都能完美符合李淵的心意,使得李淵對他十分信任。
與他相反的是劉文靜,劉文靜與李世民來往極深,又總喜歡自作聰明,以諍臣自居,常常對李淵的做法說三道四,故而很不得李淵喜歡。
隻是裴寂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劉文靜竟然沒有反對李淵退兵,是他看著自己受到李淵器重,所以故意改了性子還是說他解決不了大雨糧草短缺的問題,認為隻有撤軍一條路?
裴寂心中念頭變化,不管如何,劉文靜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他要謹慎小心。
“不能退兵!”
正當李淵準備下令的時候,一聲急匆匆的嗬斥聲傳來,惹得李淵雙眉皺起,神色不滿。
李世民掀開簾子來到李淵麵前,躬身行禮之後,語氣急切:“父親,不能退兵!”
李淵淡淡的看著他:“為什麽不能退兵?”
李淵對李世民其實很器重,畢竟次子一向文韜武略,這些年幫了他不少忙。
但是再怎麽器重,李淵也不喜歡一個常常與他對著幹的兒子。
李世民並沒有察覺到李淵的不滿,他此時也顧不上李淵的不滿,侃侃而談,陳述自己的理由。
“父親,我們從太原起兵,為的是推翻楊廣暴政,打入關中,占據大興城,進而號令天下,河東諸多義軍願意歸順、追隨我們為的也是相信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
“如今不過是下大雨,遇到小小挫折,還未攻城,我們就選擇撤退,那些追隨我們的義軍該怎麽想?他們是否還願意追隨在我們身邊?”
“請父親大人三思啊!”
李世民躬身下拜,語氣深沉,顯然內心激動。
李淵驀的冷笑,李世民的意思他會毀了李閥的大業唄,連劉文靜都沒有意見,這個兒子太多事了!
“我商討軍中要事,你怎在外麵偷聽?”
李世民不可思議的抬頭,看著眼神冷酷的李淵,一顆心緩緩沉了下去,值此關鍵時刻,李淵竟然考慮的是他偷聽一事。
“父親啊!”
“大軍絕不能撤啊!”
“兒臣隻是正巧路過,絕非故意偷聽!”
李世民說著竟哭嚎起來,神色悲壯,這一下反倒讓李淵臉色如霽風明月,怒氣盡散,甚至還有些尷尬起來。
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李淵怎麽樣都不可能真的懲罰李世民。
眼看的李世民哭的淒慘無比,他無奈的道:“你還有什麽理由呢?”
李世民趕忙說道:“父親,眼下大軍匯聚,除開我們自己的軍隊,大部分追隨我們的人都是仰慕父親的威名,如果我們發兵攻打霍邑,眾誌成城,必然可以獲得勝利。”
“可是隻要我們退兵,士氣跌落,追隨父親的人將會認為父親不是能成大事之輩,到時候他們必然四散逃走,各自謀劃,大軍潰散,宋老生乃是大隋老將,他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旦尾隨其後,追擊父親,我們必敗無疑啊!”
李淵心中震動,劉文靜和裴寂亦是神色凝重,李世民的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並非沒有可能,李閥如今雖然占據太原,可實力並不算強,一旦經曆一場大敗,一兩年內恢複不過來,到時候隻怕李閥再無爭奪天下的機會。
劉文靜拱手道:“大人,二公子說的有道理,我們必須想辦法湊集糧草,強攻霍邑,眼下我們不能敗!”
裴寂為了自己的未來,也沒有故意反對劉文靜,同樣支持李世民的看法:“大人,還是不要退兵了。”
李淵心中已有決斷,他歎了口氣:“我也不想退兵,可眼下大雨連綿,糧草最多隻夠五天,宋老生堅守不出,我們該怎樣擊破霍邑,打下這一座堅城呢?”
李世民霍然抬首:“父親,此事交給我,宋老生為人易怒,好大喜功,隻要將他引出城池,必然可以將之擊敗!”
他語氣鏗鏘,顯然下定決心,不顧生死。
李淵為他的勇氣感動,慨然說道:“好!這件事就交給你來做,世民,李閥的未來就在你身上了!”
“是!”
李世民起身退下,他帶了三五心腹,冒雨來到霍邑城下,手持馬鞭,指指點點,言談間神色輕鬆,仿佛隨手就能攻破霍邑。
宋老生得到城頭將士的匯報,驚訝不已,趕來城牆上,看到李世民,心中驚訝,尤其是李世民靠近箭矢射程之內,若有神射手,未必不能將李世民一箭射殺。
李世民待了大約一炷香功夫,便離開了。
宋老生易怒不假,但他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李世民隨便一現身,就能引得他出城。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李世民不斷環繞霍邑,查探霍邑的布防,他如入無人之地的舉動逐漸激怒宋老生,尤其是經過這四天的確認,李世民身邊的確沒有帶著大軍,使宋老生的警惕心漸漸沒有了。
等到第五天,雨勢稍稍停下,宋老生又見李世民策馬疾馳來到霍邑城下,堂而皇之的布兵,他終於被激怒。